大宋将门(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1119

  正在这时候,有两个携手而来,一个是包拯,另一个则是翰林学士王桂!
  等到这两位向着王宁安一边走来的时候,刘几等人的呼吸急促,不敢置信,显然都被激怒了!
  王珪本来是和他们站在一头儿的,怎么转眼就当了叛徒,你丫得要不要脸?
  王珪也是有苦自知,他就是翰林词臣,没有什么实务经验,当初刘几鼓动了几句,就站了出来,等后来发现情况不对劲儿,也来不及改变,他这个人还有点文人的穷酸劲儿,不愿意轻易低头。
  恰巧包拯来了,他们在京城的时候有些交情,老包知道王珪的为难,给了他一个台阶,王珪立刻顺杆爬。
  “王大人,西京已经定为陪都,陛下亲临,几十万生灵,至关重要,有人敢拿西京父老的生计开玩笑,王某不才,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王宁安没有说什么,这时候朋友越多越好,没有理由排斥王珪。
  “王学士能主持公道,坚守道义,在下十分佩服。有王学士一般的忠贞之士,那些宵小绝不会得逞!”
  说话之间,庞籍也赶来了,老庞籍从轿子下来,刘几下意识就要过来迎接,哪知道庞籍根本没看他们,反而直接快步走向了王宁安一边,离着老远就笑道:“王相公,老夫的部下不会缺盐吃吧?”
  “怎么会,老相公,短了谁的,也不能少了弟兄们的,不吃盐哪来的力气杀敌报国!”王宁安笑着说道。
  庞籍一拍巴掌,笑道:“说得好,老夫正要试试手里的刀锋利与否呢!”
  说着,老头子用余光扫了一下刘几等人,光是一眼,就把他们吓了一跳。
  你们作过了!
  庞籍是想护着他们,可是蹬鼻子上脸,越来越过分,什么事情都敢做,就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吗?
  老夫也保不了你们!
  眼看要面君了,正在此时,一顶轿子姗姗来迟,跳下来一个人,把大家伙都吓了一跳。
  庞籍沉着脸道:“这不是宽夫兄吗?还以为你光知道修皇宫呢!”
  文彦博满不在乎一笑,“修皇宫也要吃盐啊,昨天连咸菜都没有了,这叫老夫如何修得下去?这不,老夫今天就来问问,到底是谁,要和朝廷作对?”
  不愧是老牌的宰相,文彦博装了这么长时间的孙子,刚一露脸,就杀气腾腾,威风十足。要说王宁安可怕,许多大人物都倒在了他的手里。
  但是除了岭南的一些官员,王宁安真没杀几个文官。
  不是他不想,而是祖制摆在那里,他也没有精力,天天盯着一个人。
  可文彦博不一样,他就是文官系统的,可以不杀你,但是老文有一万种办法,让你生不如死!
  两位相公,加上一个三司使,还有王宁安,份量太重了,仿佛一座山,压在了刘几等人的头顶,这伙人都有点呼吸困难的感觉。
  原本聚集在他们身边的文官也纷纷小碎步往旁边躲,仿佛他们身上带着瘟疫似的。
  刘几等人脸色很不好看,这时候宫门开放,众位大臣一同进入了行宫。
  不比大庆殿宽大宏伟,洛阳行宫只能装下几十人,再多就显得拥挤了。只是这个不大的宫殿,此时威严肃穆,赵祯脸色凝重,接受了百官见礼,然后淡淡说道:“诸位爱卿,洛阳突然盐铺关门,几十万军民百姓面临缺盐的危机,你们可有对策。”
  “有!”
  王宁安立刻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以为稳定人心,乃当务之急,这一段时间陆续从西夏购进数十万石青盐,可以调拨一部分,以解燃眉之急,然后再派遣使者前往西夏,商议扩大进口事宜,确保青盐供应。”
  他刚说完,好学生光光立刻站出来,“陛下,微臣不才,愿意前往西夏,和他们商讨进口事宜,一个月之内,可以增加10万石,足够洛阳百姓,以及修筑皇宫的民夫一年之用。”
  赵祯欣然点头,“司马爱卿不辞劳苦,朕心甚慰,此事就交给你去处理。”
  “臣遵旨。”
  赵祯又对着其他人问道:“诸位爱卿,还有别的看法没有?”
  文彦博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老臣以为所有盐铺突然停止售卖食盐,事情蹊跷,应当严惩囤积居奇,扰乱市面的行为!”
  包拯也说道:“臣附议文相公,所有盐商,都和三司签订了约书,他们负责一定区域的食盐销售,无故不得随意停止,必须完成约定时期。臣以为骤然停止售卖食盐,已经构成了违约,臣建议立刻彻查!”
  “那还等着什么!”
  庞籍大声道:“立刻派兵,把这些奸商都揪出来,一个个砍脑袋!”
  ……
  几位大人一起喊打喊杀,可把刘几等人吓坏了。
  他们以为朝廷遇硬就会缩手,谁也不敢冒着几十万人无盐可吃的风险硬干下去,可显然错估了新式。
  不但赵祯强硬,王宁安强硬,就连两大相公也都变了脸,这可如何是好?
  刘几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商人停售食盐虽然不对,但也是情有可原,朝廷或许应该网开一面,体察他们的难处。”
  “哦?”赵祯笑道:“他们也难?”
  刘几忙说道:“陛下,最近数月,盐价暴跌,盐商们要购买食盐,要缴纳税金,还要租店面,仓库,雇佣人手,花销很大。盐价骤降,入不敷出。老百姓常说,断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商人们将本求利,也是不得不为。”
  赵祯不置可否,又问道:“既然刘大人这么说,你觉得该如何解决?”
  “这个……自然是圣天子决断,臣以为,或许,或许可以停了西夏的青盐!”
  席汝言也不得不站出来,“陛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只要停了西夏的青盐,自然一天云彩散,高枕无忧!”
  “胡说八道!”
  光光跳了出来,“刘大人,席大人,开放西夏青盐,是为了两国议和,眼下断了也可以,一旦西夏人杀来,你们二位愿意上战场临敌吗?”
  又是这套说辞,刘几反诘道:“司马光,按照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大宋打不过西夏,唯有被迫开放青盐?你把朝廷的脸面放到哪里,简直有辱国体,枉为大臣!”
  不得不说,刘几还是很厉害的,奈何他碰上了司马光。
  “哈哈哈,刘大人,你这个道理能说得通吗?我们是买了西夏的青盐,可西夏也买了大宋的粮食和丝绸?是不是西夏也怕我们?再说了,放眼天下,垂涎大宋物产的国家还少吗?有的国家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他们也是恐惧大宋,不怕有辱国体吗?商货贸易,本就是公平往来,你情我愿。西夏青盐,质高价低,深得百姓喜爱。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让一城百姓断盐,谁居心叵测,谁利欲熏心,不言自明!”
  “你!”
  光光的一番宏论,把这几个人都怼得没话说。
  王宁安趁机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有人不愿意做生意,那不妨就收回来食盐专营权,在洛阳也开放西夏青盐。”
  张问脸都涨红了,急忙阻拦,“王大人,背信弃义,失信于民,断然不可行!”
  “民?谁是民?吃不上盐的可怜百姓才是民!那些自私自利,脑满肠肥的盐商,他们也是民吗?”王宁安眉头倒立,气势逼人,“盐商从来都不是普通的百姓,朝廷更没有残害他们,西夏青盐涌入,不过是正常的商业竞争罢了,如果承受不了,他们就应该被淘汰!诸位大人,你们一味袒护盐商,甚至不顾大宋江山,不顾苍生百姓。我倒是想请教,你们领的是大宋的俸禄,还是盐商的俸禄,或者说,你们表面上领大宋的俸禄,暗中领十倍的盐商俸禄,是也不是?”
  “不是!”
  刘几和席汝言等人仿佛被踩了尾巴,一个个声色俱厉,痛哭流涕,大声嚷嚷着,说王宁安污蔑他们,士可杀,不可辱,请求皇帝,给他们主持公道。
  是非对错,赵祯心里早就清清楚楚,这些人一再挑衅他的底限,皇帝陛下已经不想再忍了。
  “诸位爱卿,你们和盐商没有关系,那最好不过了。包卿,既然有些人不愿意做食盐生意,那就让三司立刻和他们解除约书,并且追究罚金。另外尽快在西京重建售盐商行,务必平价充足。”
  包拯连忙说道:“请陛下放心,老臣这就去办!”
  御前会议匆匆结束,而刘几等人,则是如丧考妣,一个个唉声叹气,跟死了老子似的……
第461章
不死世家
  朝堂之上,君臣同心的事情不多,可是一旦做到了,那么执行能力之强,绝对是恐怖的。
  包黑子当上三司使之后,他早就想动盐法,这个念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包拯记得,他小时候,食盐一斤不过12文,最多16文,可是到了近些年,食盐价格超过了30文,翻了一倍不止。
  如果说加更增加了,质量变好了也还说得过去,可是现在的盐,是越来越差,里面都是沙土杂草,粗粝无比。
  稍微讲究一些的人家都吃池盐,或者井盐,而一斤上好的井盐能卖到500文以上,普通百姓是无福品尝的。
  短短二三十年,盐价暴涨,质量却垮了,毛病出在哪呢?
  包拯看来,就是朝廷废除了专卖专营的制度。
  以往所有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是朝廷负责,其中贪墨很多,浪费极大,弊端丛生,许多有“见识”的官员就主张交给商人,让他们负责运销,朝廷只管收税,既简便,又能让百姓得利。
  年轻的赵祯听信了这帮人的忽悠,果然放开了食盐,盐税倒是从1200万贯涨到了1800万贯,看起来是有些成效的,大臣们也都拿成效忽悠搪塞皇帝,可他们不愿意说的是,盐价暴涨近两倍,真正的大头儿,可以说八成以上的利润落到了盐商的口袋里,渐渐的,百姓吃盐都变成了奢望!
  原来所谓的利国利民,根本成了一个笑话,只是有利于商人。
  许多人也觉察到这个问题,或是不敢说,或是说了也没用,一大帮被盐商喂得饱饱的官吏拼命护航。
  朝廷想要调整盐税,他们就说增加商人负担,最终会害了百姓,往往不了了之……如果不是涉及到了西夏,涉及到了国策,还是动不了食盐这一块。
  但是既然撕开了口子,把弊端都展现出来,那就没有客气了。
  包拯果断采取行动,盐商不是不卖盐了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