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1119

  光是食盐,就给西夏提供几十万贯,甚至上百万贯的利润。
  西夏立国晚,又坚决反对汉化,老百姓是很苦的,可是上层贵胄却疯狂喜欢大宋的一切,这点很像辽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拿西夏的皇太后没藏氏来说,她就处处效仿武则天,住最好的宫殿,穿最奢华的衣服,吃最贵的美食,身边还养了好几个男宠,最妙的是这些男宠还争风吃醋,闹得不可开交……西夏皇宫之乱,简直超乎想象!
  青盐的收益,正好满足了这些贵胄的奢侈享受,是他们的摇钱树。
  假如摇钱树能落下更多的金钱,贵胄们一定舍不得破坏宝贝树……唯一让人不爽的是让西夏捞到了更多的好处,别指望他们会感恩戴德,这帮东西拿了钱,武装自己,反过头,还会对大宋下手。
  该如何取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诚然开放青盐,会让西夏得到一点眼前的好处,不过真正赚到的,还是大宋!”王宁安自信满满道。
  赵祯知道这小子道行深,就沉着脸道:“王卿,文相公不是外人,你只管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文彦博连忙颔首附和,显得很是高兴,陛下都说了,俺老文不是外人,看起来在陛下的心里,俺不但是恢复了圣眷,还与众不同了。
  文彦博越发欣慰,连胸膛都挺得更直了。
  只是等到王宁安说完,文彦博脸都绿了,他宁愿不当天子亲信。
  王宁安,你就是个疯子!
  天底下还有你不敢干的事情吗?
  没错,王宁安碰到了一个最要命的东西,那就是盐价!
  这已经不是祖制不祖制的问题了,而是千年国策!
  从汉武帝开始,盐铁专卖,历代都把盐税视为禁脔,民间敢贩运私盐,一律杀无赦,从来没有客气。
  王宁安却希望赵祯能改变盐政,而且他还讲出了一套自圆其说的道理。
  西夏的青盐能大行其道,归根到底,是大宋的盐法不适当,老百姓吃不到物美价廉的食盐所至!
  假如开放西夏的青盐,大宋市面上的盐价必定会应声而落。
  王宁安盘算过,海水晒盐,一斤的成本连一文钱都没有,用卤水煮盐,一斤最多2文,而西北的池盐直接从湖边凿取,比海盐还要便宜。
  哪怕算上运费,一斤5文钱,已经是赚头儿不小了。
  可偏偏在朝廷的专卖之下,东京的盐价达到了50文以上,边地也有二十几文,贵得实在是离谱儿!
  穷苦人家,一年到头,积攒的一点钱,全都用来买盐吃了,其他的东西,连一双鞋,一件衣服也买不起,农民的消费能力几乎为零。
  过去朝廷对待盐法,从来都是越整顿越糟糕,盐价一天天往上涨,盐的质量却越来越差,老百姓怨声载道。
  “陛下,既然专卖行不通,那为何不想想别的思路,比如扩大供给……”王宁安道:“假如西夏的青盐大量涌入,势必压低食盐价格,原来的专卖制度就维持不下去,自然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文彦博不服气,争辩道:“王相公,按你的办法,难道我大宋的子民都不用吃盐了吗?”
  “稍安勿躁!”
  王宁安笑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食盐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不用担心会不够。滦州的海边就都是晒盐的滩涂,别说维持大宋百姓吃盐,就算人口再多十倍,也绰绰有余。”
  “靠着青盐,淘汰掉旧有的盐商,然后推动盐法改革,把盐价压下来,把品质提上去。西夏走私终究不是正途,当我们的大宋的盐价足够低,他们走私就没有利润,相反,没准我们能往西夏走私食盐获利呢!”
  “现在开放西夏的青盐,是为了有朝一日,彻底消灭青盐,打掉了青盐,就切断了西夏的一条财路,断了他们的臂膀。陛下,文相公,此计如何?”
  ……
  听完了王宁安的话,赵祯和文彦博都觉得不好了,为了对付西夏,把千年国策都给改了,损失也太大了吧!
  文彦博注意到了滦州,他眼前一亮,果然,王宁安不是个老实人,这小子是给自己争取利益呢!
  赵祯倒是关心另一件事情,“王卿,你说的或许有作用,只是眼下朝廷每年收1800万贯盐税,而且都是看得见的钱!按你的办法,没了盐税,朝廷又该如何?”
  钱!钱!钱!
  赵祯很缺钱,对付辽国要钱,修长城要钱,修都城要钱,对付西夏,还要钱!!!
  满世界都是伸手管赵祯要钱的,王宁安这小子居然怂恿赵祯放弃盐税,简直疯了!
  “其实臣觉得放弃了盐税,未必会降低朝廷岁入,没准还会增加。”王宁安见赵祯不信,他只好打包票,“臣有十足的把握!”
第451章
赵祯很支持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宋代的财政收入很高,税收制度很严密,商税也占了财政的大头儿,就认为宋代商人负担很重,或者说,该收上来的税都收上来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就拿眼下的大宋岁入来说,为了方便起见,按照每年一亿贯算,其中实际的货币税收只有四千万贯不到,这还是王宁安折腾了许久,增加的结果。
  这四千万贯中,有1800万贯是盐税,700万贯是关税,只有1500万贯是各种商税,而其中开封和平县,两地又占了近1000万贯,分到其他地方的商税十分有限。
  再仔细分解其中的细项,就会发现所谓的宋代商税,和后世常见的增值税、印花税、营业税等等,并不相同。
  宋代税收当中,最主要的是专卖所得。
  盐是其中的大头儿,另外铜、茶、酒、铁、糖,锡,马、牛等等,朝廷通过扑买的形式,将特许经营权交给某些大商人,这些商人向朝廷缴纳一笔钱,朝廷只负责维持市场秩序,商人自负盈亏。
  宋代的商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税”,一种是“住税”,所谓过税就是沿途路过某些关口,需要缴纳税金,不多,每千文交20文钱,住税则是贩运到了市场,进驻商铺,需要缴纳的税,有点类似营业税的性质,千文交纳30文。
  合起来两项是百分之五,看起来并不高,可实际上操作起来漏洞非常大。
  比如过税,一路上不可能只是一个关卡,每过一个就要缴纳一次,至于住税,县衙收完了,知府衙门收,知府衙门收了,场务还要收,实际上的商人是很憋屈无助的。当然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特例——比如士人!
  从真宗皇帝开始,大宋准许部分官户减免两税,当然,大宋朝廷还是很谨慎的,设置了种种限制,但是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口子,就会如决堤的洪水,滔滔不断。
  士大夫不会亲自经商,但是他们可以让自己的亲族,或者家丁去经商,坐享干股分红。而亲族家丁又会打着他们的旗号,躲避征税……总而言之,大宋的财税政策在历代算是最好的,但绝不是完美无缺的,相反,漏洞一大堆,否则拗相公变法的核心也不会放在财政上面了……
  说了这么一大堆,王宁安是怎么打算的呢?
  他主张把盐业的专卖废掉,通过增加供给,让盐价降下来,朝廷掌控盐场,以后凡是商人,都可以到朝廷盐场采购食盐,运回本地销售。
  由于盐价压倒了极低的水平,私盐就没有了存在空间,朝廷抽取合理的税金,王宁安估算过,大宋将近一亿人口,每人每年,花100文吃盐,其中30文交给朝廷,那么朝廷能拿到的盐税就是300万贯。
  相比现在的1800万贯,只有六分之一。
  看起来朝廷是损失了不少,可是别忙!
  以盐为核心,朝廷就可以对大宗商品交易进行征税。
  “陛下,以东南的丝绸为例,每年上千万匹的交易量,如果朝廷能征一成的税,就有千万贯,还有瓷器,还有羊绒,茶叶等等,另外我大宋近些年,海外贸易繁荣,在海面上拥有的大型商船过万,每年带到海外的商品难以计数,又从海外带回来众多的产品,假如能把这些税收上来,岂止增加几千万贯那么简单!”
  文彦博听着王宁安的话,越听越怕,浑身不自觉哆嗦起来。
  他觉得这小子就是个疯子,还是给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疯子!
  历来涉及到了税的部分,都是刨祖坟的大事,王宁安居然敢动心思,而且还动得这么大!你小子是不知道死吗?
  ……
  “老臣不敢苟同,王大人这是异想天开,根本是胡来!”
  赵祯默默听着王宁安的话,他倒是觉得王宁安说的有些道理,别的不说,就拿铜价来说,之前朝廷靠着铜器专卖,每年能赚几百万贯,看起来不少,可是这些钱几乎都用来购买铜料,朝廷没得到多少好处,还弄得铜器价格畸形,社会上闹钱荒。
  自从压低铜价之后,整个市面上铜价下来,铸钱的成本也低了,囤积铜器的少了,囤积铜钱也更少了。
  最主要的是钱荒缓解了,经济成倍繁荣,朝廷的税收还相应增加了。
  赵祯很欣赏王宁安的知行合一,说得漂亮没用,关键是有实际效果。压低铜价,让各方获利,那压低盐价,会不会也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赵祯十分期待。
  “文相公,盐法之弊,古已有之,百姓苦于盐价高昂,朝廷被私盐所扰,不得安宁,可以说朝廷受累,百姓受苦……老子圣人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按王卿所说,盐本就是寻常之物,不应该这么贵,压下来盐价,不正是兴利除弊,让百姓得到好处吗?”
  赵祯的这套道理一出口,王宁安简直手舞足蹈,泪流满脸,他真想高呼三声,吾皇万岁!
  其实说起来很多事情就是一层窗户纸,赵祯执掌江山几十年,什么事情看不明白。王宁安的那一套玩了几次,皇帝也嗅出了端倪,不会像最初那样,感到惊为天人。相反,赵祯还能发现王宁安办法的一些漏洞,从中拾遗补缺。
  “这样,王卿的策略是因为对付西夏而起,进而引申到了盐政上面。朕也不说他的想法对错,至少可以在永兴军路和秦凤路试一试。如果真能降低百姓负担,还能维持一定税收,朕就鼎力支持。”
  赵祯说完,笑着看了看文彦博,“文相公,你的意思呢?”
  文彦博还能说什么,他这些日子一直扮演忠心耿耿的狗腿子角色,如果这时候反对,岂不是以前的功课都白做了。
  文彦博很不情愿,却也只能说道:“老臣愿意全力配合。”
  “好,朕希望你们能一心一意,多替朝廷考虑,不要总想着一己之私。王卿提到了关税,提到了商船,他主张征税,如果朕没有记错,王卿他们家的船队可是全天下最大的一支!”
  赵祯说着,走到了王宁安身边,拍了拍他的肩头,欣慰道:“之前王卿提供水泥给文爱卿,文爱卿就说过,王大人年纪轻轻,却处处以国事为重,不计私利,朕今天看到了,王卿,你没有让朕失望,朕希望每一个臣子都不让朕失望——是不是,文爱卿?”
  文彦博打了一个哆嗦,连忙说道:“是,是,老臣一定竭尽心力,为陛下分忧。”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