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将门(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1119

  天子信任狄青,这是谁都看得出来的事情,冒然弹劾,只会把自己陷进去。
  哪怕那些素来喜欢咬人的御史,也没有轻易发作。可接下来各方的消息越来越多,包括狄青,都送上了报告。
  狄青说交趾无礼犯境,不得不予以严惩,他正在部署对交趾的作战。
  安抚使王宁安出奇兵,是围魏救赵,迫使交趾人退兵。稳重如狄青,没敢胡乱吹牛,他也不知道王宁安能打成什么样子。
  只是狄青想不到,他的慎重竟然惹来了一大群外行的指手画脚,他们纷纷指责狄青胡来。
  将国家大事交给两个年轻人,如何使得!
  而且同藩属交往,要先礼后兵,应当派遣使者,严词谴责,迫使交趾退兵就是了,怎么能劳师远征,虚耗民财。
  这些还只是正常的批评,渐渐的说什么话的都有了,有人讲狄青没有请旨,就随便攻击一国,是心怀不轨,想要打下交趾,自立为王。
  还有人说他们是想拥立赵宗景,在岭南割据。派遣王宁安和赵宗景去交趾,根本不是打仗,而是前去借兵,为了谋反做准备……
  ……
  不得不说,文官的脑洞实在是够大,各种论调甚嚣尘上。
  好在自从宋庠吃瘪,两府的相公没有跟着起哄,才没有让闹剧扩大。
  邻近过年,赵祯饿日子又难过了,无数后世的学者都说两宋的经济是何等繁荣、富庶,可偏偏咱们这位皇帝,却是过得最艰难的一个。
  人家百姓过年关,皇帝也一样要过年关。
  自从岭南的事情大反转,宋庠被罢相是迟早的事情,他留在台上,无非是等着岭南的事情有结果,而且让谁接替宋庠,赵祯还没有想好,如此拖延了下来。
  当然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宋庠还是要挑起首相的担子。
  年终的财政结算,又让他是欲哭无泪。
  各种军费开支,官员俸禄,水利大工,算来算去,竟然有400万贯的缺口,他和富弼捧着这份结算的单子,硬着头皮去面圣。
  “我说彦国兄,你可要多多替我遮挡啊!”
  富弼苦笑,“国势艰难,担子大家一起担着吧!”
  两位相公满脸愁云,见到了赵祯,宋庠主动请罪,“臣等无能,有误朝廷大事,恳请陛下降罪。”
  赵祯沉默了一下,笑道:“是不是拿不出钱,替朕整顿岭南的残局?”
  宋庠脑袋低得更深了,富弼只好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加征几个富裕州府的赋税,譬如苏杭等地,如果能加征到皇佑五年,应该能筹措出150万贯,三司再拨出50万贯,凑成200万贯,只要不打仗,应该勉强够用!”
  又要加征赋税,真是好办法啊!
  赵祯突然放声大笑,“你们不用发愁了,这不是过年了吗,有孝顺的晚生后辈,不用长辈的红包,反而给长辈送钱了。”
  宋庠和富弼都是一愣,只听赵祯说道:“宗景和王卿给朕一次就送了3万两黄金,两位相公以为如何?”
第254章
打出来的奴才
  三万两黄金,大约能换三四十万两白银,折成铜钱,大约不到五十万贯,不是一笔很大的钱,相比起400万贯的缺口,只能说九牛一毛。
  但是这三万两却是从交趾弄来的,也就是说,原本以为一定赔钱的生意,突然赚了,这个喜悦是成倍爆表!
  愁眉苦脸的赵祯看到之后,总算了笑容,而且他连看了三遍,把王宁安、狄青、赵宗景三个人的急报摆在一起,反复对比,据说,睡觉的时候,赵祯都是笑着的。
  说来也是奇怪,赖以为柱石的几位相公,名满天下,公认的贤臣,结果他们只能送来糟糕的消息,让人头大,反倒是王宁安,还有他那个不靠谱的侄子,总是有好消息送来。
  五天功夫,杀入交趾几百里,攻占都城,吓死皇帝……在立国之初,或许不算什么,可是在血气尽丧,国势日衰的时候,毫无疑问就是一剂强心针。
  赵祯倍感振奋,钱不在多少,关键是背后的内涵。
  打仗竟然不用花钱,反而能赚钱,这让赵祯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他仔细研究了,也看了王宁安的奏报,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要创新作战的思路。
  如果向以往那样,从陆上大军压境,翻过十万大山,一道关一道关和交趾抢夺,哪怕是狄青那种名将,也赚不到钱。
  从海上出击,船只能携带海量辎重,陆上消耗最少,出其不意,集中精锐,撕开一个口子,达胜之后,立刻撤兵,绝不拖泥带水,陷入鏖战……赵祯看着王宁安总结的经验,深以为然,打仗不就是扬长避短吗!
  大宋有发发的海运,船只众多,为什么就不能利用起来?
  窗户纸点破之后,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宋相公,富相公,根据王爱卿的奏报,他准备抵押一部分岭南的土地,然后再从交趾弄一部分军费,总而言之,他知道朕艰难,不给朝廷添麻烦。朕也希望朝中的臣子能体谅王爱卿的苦心,不要给他找麻烦,下绊子!”
  赵祯随手抓起几本奏折,气哼哼道:“都是胡说八道,还猜测狄爱卿和王爱卿会造反?他们要是造反,怎么不把黄金留下来,充作军资?无中生有,捕风捉影,这就是我大宋的臣子吗?”
  自从上次多嘴,让赵祯训斥之后,宋庠索性一言不发。
  也幸亏如此,这一次人家又露了一个大脸!
  偏偏他们这脸上,火辣辣的,真疼啊!
  宋庠都开始怀疑,这老天爷是不是保佑王宁安啊,怎么他干什么都能成功?
  富弼原本就是个闷油瓶,此刻更是百言百当,不如一默。
  ……
  说了两句重话,赵祯又和颜悦色起来,毕竟过年了,这两位又是朝廷的支柱,好多事情还要他们去办,身为皇帝,也不能对自己的宰相随便呼来喝去的,丢了朝廷的脸面。
  “这3万两黄金,朕不入内帑,折算成钱粮,给在京的官吏补发俸禄吧!朕不能亏待了臣子,也不能让你们为难。”
  宋庠真没想到,赵祯竟然把钱给了他们,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正好不少官吏还在哭穷要钱呢,大宋的俸禄虽然高,但是那只是少数高官而已,很多中低级官员并不轻松,毕竟京城的花销太大了,拖欠几个月的俸禄,就有人要借钱过日子了。
  这笔钱正好能让大家伙过个舒心的年。
  宋庠还挺高兴的,只要能对付过今年,他在首相的位置上也干了一年了,可以主动请辞,省得当风箱里的耗子,两头不讨好。
  京城虽好,可是水太深了,没有些道行,还是玩不起啊!
  宋庠很轻松,可富弼却不这么看,以他的经验,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这笔钱不是这么好花的,奈何他只是次相,没有插嘴的余地,更何况这几年下来,富弼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嫉恶如仇,誓言革新大宋的富彦国了。
  遇到了不平的事情,富弼学会了沉默以对,在国计民生和士大夫之间,他越来越倾向于士人的利益,富弼的成长,完美诠释了一个改革家堕落成超级官僚的心路历程。
  富弼猜得不错,果然就出问题了。
  发俸禄本来是好事情,可是听说这钱是从交趾抢来的,立刻就炸锅了。
  尤其是那些言官,他们认为这钱是不义之财,用之必凶,而且为了士林清誉,绝对不能接受满是血腥的钱,谁敢要俸禄,他们就弹劾谁,决不罢休。
  甚至好许多言官联合上书,建议赵祯将黄金还给交趾。
  他们说的光明正大,首先大宋身为上国,礼仪之邦,万方表率,道德文章,那是四夷争相模仿的榜样。
  结果大宋妄兴大兵,攻灭藩国,抢掠财富。这让别的国家怎么看?他们该说大宋和蛮夷一样,都是抢掠无度,贪得无厌,残暴不仁,如此,大宋何以自处?
  再有,交趾并非小国,抢掠杀戮,势必引起交趾的切齿痛恨,一旦兵连祸结,西南将永无宁日。
  他们建议朝廷不能贪图一时的小利,而置国家大局与不顾。因此他们要求皇帝下旨归还黄金,并且差遣一个使者,到交趾好生安抚。一定能使交趾人感恩戴德,真心归附大宋。
  唯有降服其心,才能永保安宁。依仗强兵,恃强凌弱,终不能长久。
  而且这帮人还说要惩罚狄青,还要王宁安和赵宗景,他们不知轻重,把国家大事当成了儿戏,随意动用大兵,罪在不赦……
  这帮人不但自己上书,还找到了欧阳修,希望老先生能带头上表,弹劾有罪诸臣。
  欧阳修心里明白,他们这哪里是让自己上书,分明是逼着自己做抉择,要想继续当士林领袖,文坛盟主,就跟着他们一起上书,捍卫儒家正统价值观!
  如果继续袒护王宁安,就要交出文坛盟主的地位。
  这几年的功夫,早就有人对欧阳修不满了,他弄出的六艺学堂,尽是些离经叛道之论,虽然北宋的学术圈还没有被理学统治,但是各个学派也都源自孔孟,对六艺学堂十分排斥。
  总而言之,这已经不是那点黄金了,完全升华到了对外方针,儒家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官利益!
  试想,如果打仗不是劳民伤财,反而能够赚钱,那干嘛不打仗啊?只要打仗,文官就要靠边站,国家就要围着武夫转,这比刨了文官祖坟还要命。
  ……
  “贾相公,你看怎么办吧?”
  欧阳修很看不上贾昌朝,可这时候也不得不找到贾昌朝,商量对策。
  这位贾相公满脸苦笑,“醉翁,这事情还不明白吗?之前徐镛的案子他们栽了,现在要找回来。二郎他们打了大胜仗,扬了国威,还得了那么多的好处。陛下仁慈啊,想拿这些钱堵住他们的嘴,可陛下把他们想得太好了,这帮腐儒,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言官们弹劾狄青和王宁安,顺带着贾昌朝挨的骂也堆成了山,这位贾相公满肚子怨气没地方撒。说话就难免过分,却发现欧阳修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频频点头。
  “还是贾相公看得明白,可眼下群情激愤,究竟该怎么处置?”
  贾昌朝思量了半天,“醉翁,这事情不好办!你看看他们的理由吧,什么兵者不祥,什么仁义之邦,礼仪之国,还说什么要降服其心,让藩国感恩戴德……你注意到没有,这些说辞都有一个关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11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