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8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1/951

  三艘硕大的海船,驶入长江口,早有奉命巡逻的船只迎了上去,双方交涉没几句,竟然崇明的水师港口又驶出两艘军舰,拱卫在海船的两边,一起溯江而上。
  双方保持着一样的航速,从战舰上抛过绳索,和海船连结起来,接着就有一个个二尺见方的木箱,从战舰上滑索到了海船,邋遢的水手们欢呼雀跃,里面装着他们最盼望的东西,新鲜的蔬菜,肥嫩好吃的羊肉,刚刚收割的大米,还有葡萄,苹果,梨子,种种水果不下几十样。
  水手们眼睛都绿了,抓起一串葡萄就往嘴里塞,狼吞虎咽,没几下就给吃光了,等到军官的鞭子打过来,他们咧着大嘴傻笑,不管打不打,反正老子过瘾了,气得军官只能跺脚。
  “愣着装死啊,还不给大公子送去!”
  “唉,这就去!”
  几个士兵抱着箱子撒腿往船舱里跑,从年初的时候离家,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唐平安比原先高了一大截,可是也瘦了很多,原本可爱的婴儿肥都没了,变成眼睛大大的,颧骨很高,嘴唇紧闭的英气少年。
  他默默坐在船舱里,不断翻着一本书,书页却都磨毛了,字里行间,写满了注释的小字,显然看得非常用功。
  当他把书页合上,有三个大字显露出来:四夷志!
  在下面还有一行字,嘉靖四十二年小站心斋初稿。
  这本《四夷志》正式唐毅在小站时候写的。
  唐毅出道十几年,除了唐学三书之外,他貌似没有写过别的东西,其实不然,唐毅还动笔写过一部总体战,一部会计纪要,以及这一部《四夷志》。
  在这本书中,唐毅探究了周边几乎所有国家的历史,分析他们的民族个性,提出解决边境问题的方略。唐毅提出了主要三大法宝,一个是推广儒家理念,弱化各国实力,二是自有贸易,促进人员交流,三是鼓励移民通婚,同化。
  唐毅认为,以往受限于山岭隔绝,使得中原王朝对于四夷有心无力,如今海路通畅,坐船前往安南等地,甚至比大明南北交通还要方便,由此大明就具备了同化四夷的物理条件。
  甚至唐毅还提出了随着西夷侵入东方,南洋等地的藩属小国势必感受到强烈的生存危机,如果大明能扛起对抗西夷的大旗,借机收服藩国,驱逐西洋人,进而掌控南洋,兵进印度次大陆,大明就拥有了和本土人口相仿的庞大人力资源。
  到了那时候,就相当于每个大明人都有一个海外奴隶,日子不要太美好……
  《四夷志》中,充满了阴谋算计,弱肉强食,别说嘉靖朝的时候,唐毅不敢拿出来,就算到了隆庆朝,他也吃不准该不该抛出来。
  不过别人不知道,天天在唐毅书房转悠的平安却发现了这个秘密,小时候老爹在油灯下著书的场景他还记忆犹新,当时太小了,字都认不全,自然不懂书中的关键,等到十一二岁,学了四书五经,也通过了史记,资治通鉴,有了史学基础,再来翻老爹的著作,唐平安彻底被惊呆了。
  原来在老爹谦谦君子的面具之下,竟然是如此狠辣阴险的面孔的,偏偏如此对自己的胃口,平安一度都觉得自己有当小奸臣的潜质,不过自己是小奸臣,那老爹岂不是大奸臣了?
  直到随着爷爷出海,又在日本转了一圈,平安终于想明白了,国家之间,和国内真的不一样。
  身在大明,哪怕再不好,还有规矩,还有王法,可是到了海外,就是最残酷的丛林法则,没有任何的仁义可讲。
  平安把书放好,伸了伸懒腰,迈步往外面走。
  “大公子,快看,有水果。”
  水手献宝一样,把箱子送到了平安的面前。
  平安眼睛也亮了,吃了十几天的豆芽,船上的水还变质了,只好用米酒煮豆芽,难吃不说了,还有好些没发芽的豆子,吃下去之后,噗噗放屁,船舱里头的味儿啊,简直没法形容。所幸倭国和大明还不算远,要是环球航行,听说肉都会长满驱虫,水手们不得不吃蛆吃剩下的,有的干脆吃虫子……想想就浑身鸡皮疙瘩。
  “去把那个大胖子叫过来,让他也吃点吧。”
  没多大一会儿,从外面晃晃悠悠,小跑着过来一个中年汉子,看身形不算胖大,只是脸上的皮都垂了下来,跟沙皮狗似的。
  他进来就兴奋大叫:“陆地,陆地,我看到陆地了!”
  “真是少见多怪!”平安满心鄙夷,“德川家康先生,恭喜你,活着到了大明!”
  这个家伙不是别人,正是德川家康。
  在明人的帮助之下,织田信长打败了对手,战后他越发意识到大明的重要,必须派遣重要人士,前往大明取经。他本想自己前往,可是刚刚打赢,千头万绪,他不敢离开。
  最后思前想后,就选了德川家康,这家伙早年当过质子,和织田信长交情深厚,全倭国都反对织田,只有德川家康站在了他的一边,虽然德川实力不怎么样,让武田信玄都打出尿了,但是好歹是心腹盟友,又挺聪明的,就派遣了他,跟着唐平安一起回大明。
  进入长江口,见到了自己人,平安才知道,原来老爹陪着皇上到了苏州,马上就能见到老爹了!
  平安突然鼻子发酸,眼圈红红的。
  闷头咳梨子的德川瞄到了,贼兮兮问道:“想,想家了”
  “想你个大头鬼!”
  平安狠狠瞪了一眼德川,还踹了他两脚。
  恼火地掐着腰,“告诉你,从现在开始,不吃,不喝,不睡觉,本少爷要好好教你汉话,学觐见皇帝的大礼!”
  “皇!帝?”德川家康用力吞下了一大块梨,脑袋都死机了。
  平安恨铁不成钢,骂道:“蠢材,就是我大明至高无上的君王,富有四海的天子,不是你们国家的摆设可比的!你丫的真幸运了,能见到我大明的皇帝,还能看到我爹,真不知道你走了什么狗屎运!”
  坦白讲德川家康很聪明,可惜他只是坐船的时候,吐够了,才借机学了一点汉语,只能听到不到三成。
  不过从平安的神情来看,应该不是坏事情。
  很快平安就把船上的几位先生叫过来,教给德川家康喊吾皇万岁,又是磕头,又是作揖,大胖子一路上就缩水了,这么一折腾,眼看着小了一圈。
  别管礼仪学得咋样了,总算有些人模样,能拿得出手了。
  他们一样从刘家港上岸,踏上了大明的土地,回到了家乡,平安压在心里的少年心性释放出来,一路跑着,跳着,大声叫着,弄得行人以为来了个小疯子。
  倒是德川家康,在后面紧紧跟着,不时往道路两边看去,坦白讲,他的心是震撼的,还是无以复加的那种!
  宽阔平坦的道路,也不知用什么制作的,坚硬如石,也不怕水,整个京都都找不出一条。
  在道路两边,是灌溉用的水渠,一直绵延到天际,一块块的水田,农人正在忙着收割,稻子割下来了,泥水里面竟然还有许多鱼儿游动。原来在春天插秧的时候,把鱼苗放入稻田,鱼儿会吃掉害虫,杂草,螺丝,小螃蟹一类的东西,使得稻苗免受其害,鱼儿的粪便又能肥田。
  等到稻子收割之后,再把稻花鱼抓走,家里人可以享用肥美的鱼肉,还能腌制成鱼干,要是还有剩余,也不打紧,东南的赛马盛行,鱼粉可是顶好的东西。
  家家户户都准备了巨大的汤锅,把鱼简单收拾一下,就扔进锅里,煮得骨酥肉烂,到处飘荡着香气。
  德川家康拼命咽吐沫,乖乖,真是太奢侈了,这就是天朝上邦啊,简直是天堂啊?
  平安受不了这家伙咽口水的声音,找到了一个老乡家,拿一个银元,换了五尾肥硕的稻花鱼,猴子手脚麻利,把鱼鳞、鱼鳃、鱼肠都清理干净,扔到锅里炖上了。
  德川家康频频摇头,“鱼是上天赐予的食材,要完整吃下,才能品味到自然的味道,对身体最健康。”
  戚安国捅了一下平安,“是真的吗?”
  平安翻了翻眼皮,“穷人舍不得扔东西,都说破家值万贯!”
  戚安国捧腹大笑,“兄弟,够犀利!”
  德川家康把脑袋埋在胸口,不说话,很快他就抬起了头,鱼的香气飘了出来。猴子往锅里撒了一圈盐巴,用铲子翻过鱼身,饱饮汤汁,先给平安一条,他和戚安国一人一条,剩下的俩,不用问了,都归德川大胖子了。
  他们三个闷头吃着,每个人都消灭了大半条,抬头看去,德川家康正在把锅里的汤汁都舀出来,沾着馒头,快速消灭干净,而后打了一个舒舒服服的饱嗝儿,靠在灶台边,打起了震天响的呼噜。
  能吃能睡,怪不得那么胖呢!
  戚安国捂着脸,郁闷道:“我说平安,咱们带来一头猪啊,指着他能干什么?”
  平安不以为意,“猪好啊,容易养活,只要他听话,咱们就有本事把他变成一条龙,他要是不听话,那怕是一条龙,也能给他顿了吃肉!”
  猴子听完,连连点头,“平安少爷就是霸气,说的真好!”
  三个小家伙有说有笑,却没有注意到德川家康的耳朵轻轻动了两下……
第1036章
志向远大的平安
  德川家康在路上,听到了不少介绍,知道明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就是人间的天堂。他已经穷尽想象力,不断的在脑中描摹图景,设想着苏州的繁华。
  当他真正迈入这座城市之后,德川家康彻底傻眼了,这里比起他想象的还要繁荣十倍,百倍……
  宽大的街道,足有十几丈不止,能并排通过十驾四轮马车,要知道京都最宽的道路只能走两驾马车,苏州城的道路竟然是京都的五倍!
  道路两旁,还栽着树木,葱葱郁郁,有香樟、银杏、青梅、梨树等等,有的树上挂着通红的柿子,好像一串串灯笼,也没有人去采。
  德川家康敢说,放在倭国,早就被摘光了,天朝的风物果然不同。
  苏州城不光大气,更有细腻,道路上总是有人清扫,连落叶都极少见到,在道路两旁,还有专门的垃圾桶,德川家康亲眼看到,哪怕是调皮的孩子,也会把吃剩下的红薯皮扔到垃圾箱。
  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优雅,那么从容,彬彬有礼,和他们比起来,倭国的人简直像是一群丑陋的土匪,面目可憎,行为粗鄙,难怪大明从来藐视四夷,尽管不愿意面对,也不得不承认双方的差距。
  大明高高在天上,倭国只能仰望。
  平安扫了一眼德川家康,去发现他贼兮兮,四处张望,顿时平安就怒了。
  “看什么看?你是不是觉得苏州太好了,想要抢下来?”平安龇着白牙,眼睛弯成月牙,十足的纨绔子弟。
  德川家康吓得一哆嗦,他可知道眼前的小子有多可怕。
  围攻织田信长失败,毛利家的人马走海路撤回老巢,结果半路遭到了明军伏击,倭国的战船面对着明军的巨舰,简直和玩具差不多,都不用大炮,光是横冲直撞,就被倭国的船只都掀翻了。
  毛利元就死了,毛利家三千精锐葬身海底,一大强藩险些覆灭。
  这一战让织田信长彻底见识了明军的海上实力,即便是他心高气傲,也知道不能和明军硬碰硬,为了拉拢明军,他不惜签下承诺,只要灭了毛利家,石见银山就无偿赠与大明……
  德川家康,拼命摆手,脑袋晃得和拨浪鼓一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1/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