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7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5/951

  这位雄才大略的洪武皇帝,或许想不到,他死后一百五十年,他留下来的一套东西,正在不停扼杀他创造的帝国,他曾经的苦心孤诣,都成了后辈子孙的桎梏,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圣训祖制,把后人逼得山穷水尽,跑到煤山上吊。
  就拿至关重要的财政来说,不只是重田赋,轻工商那么简单。
  在征收办法和执行操作上,更是问题重重,让人几乎绝望。
  明代之前,历来都是官员管着吏员,吏管着百姓,他们负责征收田赋,征召徭役……到了朱元璋这里,他突发奇想,也算不上奇想,主要是他幼年太苦了,被胥吏欺负,一家人走死逃亡,他要过饭,当过和尚,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对小吏依旧恨之入骨。
  他为了防止小吏盘剥百姓,把征收赋税的权力从吏员手里剥夺,交给了粮长。
  所谓粮长,一个划定的纳粮区域中,田多丁多的大户,他们负责征收粮食,并且运输到太仓,完粮纳税。
  洪武朝的时候,完成任务优秀的粮长,甚至可以面见朱元璋,受到破格提拔,成为官员。
  不让胥吏征粮,朱元璋的初心的确是好的,是为了老百姓着想。
  可是他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大明的社会结构,征税征粮不只是盘剥百姓那么简单,更是代表朝廷的一种权力和动员能力。
  朱元璋的设计彻底改变了大明的社会结构,官府不直接管理百姓,而是官府只管大户,然后由大户去管百姓,中间隔了一层皮。
  或许老朱同志认为大户和百姓都是同乡,他们对百姓不会那么残忍暴虐。
  而事实呢?
  朱元璋的作法,大大助长了地方乡绅的势力,这些人就是后世长长被提起的“乡贤”,他们之中,或许不乏好人,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监督的权力都是危险的。
  胥吏有官员盯着,官员有言官盯着,唯独乡绅,几乎没有人注意他们,这帮人凭着手中的权力,鱼肉乡里,予取予求,成了地方的祸害。有些僻远的地方,结婚的新娘子甚至要先送到他们家中。他们又在村镇私设刑堂,处置百姓,有人偷了一只鸡,就要被砍掉手臂,浸猪笼的主意也是他们弄出来的。
  士绅权力膨胀,结果就是朝廷权力不下乡,遍观历代之中,唯有大明朝后期的动员能力最差。
  要应付辽东战局,倾国之力,愣是凑不出二十万人马。
  几万,十几万的可怜兵力,和两千年前的秦国比起来,都让人汗颜羞涩。
  “太祖爷只看到了胥吏害民的一面,却没有想到,胥吏也是朝廷代表,而且把百姓扔给士绅,受到的危害会更大。相比清丈田亩,我更想做的是把征税的权力直接收上来,由吏员去干。”
  张居正苦笑了一声,“元辅,当初我力主一条鞭法,其实就是存了这个念头,纳粮变成纳银,自然就不需要粮长,到时候由胥吏负责就可以了。”
  他语带着苦涩,一条鞭法,就是被唐毅给挡下来的。张居正事后也想过,唐毅反对的理由十分充分,要是真按照他的办法弄下去,没有准备妥当,受损的还是老百姓。只是现在提起来,他还是不情不愿。
  “太岳兄,你的苦心我都知道了,把征税权力从士绅手里拿上来,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张居正抬起头,满脸错愕,“元辅,此事可比清丈田亩要严重得多,我不过是想把他们多占的东西拿回来,就要死要活,若是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也拿走了,只怕士绅要拼命的。更何况此事撼动祖制,我怕困难重重,推行不下去啊!”
  “哈哈哈!”
  唐毅突然大笑起来,“太岳兄,遇到真正的难题就要退缩了?”
  “我……”张居正羞愧的老脸发红,刚刚还一副勇往直前的模样,转眼之间,就畏首畏尾,实在是不好意思。
  唐毅起身,走到了张居正的身边,背对着他,淡淡说道:“太岳兄,你还觉得我手里的权力过大吗?”
  “啊!”
  张居正低呼了出来,脸色一下子极为难看。
  终于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不只是他,包括徐阶在内,都忌惮唐毅的势力,生怕他会成为赵匡胤第二。
  可是随着变法改革深入,张居正处处掣肘,越发感觉到权力的重要。
  挡在他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下巴大到可以克死一个王朝的朱元璋!
  不触及祖制,就别想改革成功,可是身为臣子,又有多少本钱,能和太祖叫板……张居正一下子变得惭愧起来,他争权夺势,是为了中兴大明,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但是,到了唐毅身上,他积累势力,广结善缘,就成了居心叵测,心怀歹念,要谋朝篡位……
  将心比心,你张叔大是高尚的,唐毅未必就是卑劣的,要是没有唐毅积累的实力,何来托克托之胜?
  要是没有一场大胜,眼下的变法更无从推进。
  刹那之间,张居正终于明白了,他们两个其实很相似,都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又都不择手段了一些……张居正攥着的拳头渐渐松开了。
  “元辅,下官敬您一杯酒!”
第970章
对阵徐阁老
  针对财政问题,内阁已经连续召开了五次会议,比起其他各项加起来都要多。改革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四个字:富国强兵!更简单点,就是一个字:钱!
  没有钱谁也玩不转,出兵对付俺答,唐毅是靠着战争债券和借款打下来的,俺答多年入寇,欺凌大明百姓,从皇帝到官员,都一肚子怨气,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仇雪恨。
  加上河套关乎毛纺大业,晋商唯有鼎力支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弄到一千多万两的银子,各部人马也够给力,速战速决,还拿下了广阔的地域,不但填补了亏空,还赚了不少,有了进一步改革军制的基础。
  这种成功可是难以复制的,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要从税赋上面下手。
  以往为了缩小改革的面,张居正主张将矛头对准相对容易的田赋,故此推出清丈田亩的措施。
  唐毅还有他手下的智囊经过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改革要注重现实没错,可也要有长远的愿景,才能说服别人。
  就拿清丈田亩来说,士绅们都盯着宗室贵胄,他们不纳粮,士绅如何甘心情愿割肉。
  一项政策不能光靠着强力推行,还要能说服百姓,深入人心。
  唐毅自从和张居正喝了一顿酒之后,两个人的关系热络了许多。作为两个同样骄傲的男人,想要靠着一顿酒,就彼此交心,成为好朋友,把曾经的恩怨都给忘了,那是扯淡!
  不过他们两个都很明白,陈芝麻烂谷子不是当前最主要的,他们需要紧密合作才能把财政改革推行下去。
  连续商讨,唐毅和张居正联手抛出了一份财政改革路线图,其中的核心精神,就是唐毅提到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朝廷征收赋税,用来供养官吏,维持军力,修筑城池、道路、河工,赈济灾民,救助孤老……
  每一个百姓,不分士农工商,都享受到了朝廷的恩泽雨露,每个人都不能离开朝廷单独生存,故此,纳税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担负的责任……
  别小看这一段论述,等于彻底否定了官绅免粮免税的特权,为了不过分刺激整个士绅集团,唐毅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个只是长远目标。
  眼下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清丈田亩,找出藏匿土地,第二项是整顿市舶司,统筹南北关卡,防止关税流失,第三则是在天津推行商税试点。
  农、商、关税一起动,无疑是在宣誓所有人都在改革之中,谁也别想跑,至少在表面上是公平的。
  这几年唐学大行其道,一大批信奉心学的开明士绅,还有工商集团,他们对待赋税的看法和以前并不一样。
  尤其是从事工商业的,他们需要朝廷提供完善的保护,寻找原材料,拓展市场,遇到了纠纷,要有人出来主持公道。
  方方面面的需求,而以眼下的衙门编制,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简言之,就要扩充地方官吏数量,要多养官,就要有钱,羊毛出在羊身上,必须要缴纳商税……在报纸的不断宣扬之下,很多士绅已经接受了,但问题是朝廷吏治败坏,交上去的银子,最后也都落到了贪官污吏的手里,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唐毅提出在天津试点,正好让观望之中的人们有了机会,好好看看,朝廷到底能不能把税收上来,并且用好了。
  “仆早就说过,首辅不过问具体事务,这不是让我自打嘴巴,坏了规矩吗!”唐毅为难地说道。
  内阁会议上,唐毅不停抱怨。
  高拱沉着脸道:“元辅,您不是总说知行合一吗?唐学是您建立的,征收商税,整顿海关,您是最熟悉的,除了你,谁还能干得来?”
  张居正也说道:“中玄兄言之有理,三项改革,下官负责清丈田亩,整顿田赋,剩余两项,都要请元辅一肩扛起,正所谓能者多劳,您可不能推辞。”
  你一言,我一语,都往唐毅身上推。
  “唉,看来我是跑不了了。”唐毅看了一眼末座的张四维,笑道:“子维,这样吧,你和户部尚书张守直一起,去天津考察一番,去年的时候,天津就是清丈田亩,改革赋税的试点,看看成果如何,田赋和商税,都是财政的一部分,要做就做得完整,不能只干一半。以后凡是商税关税的事情,就咱们三个负责吧。”
  张四维出身豪商之家,对于商业经营,那是门清,张守直在市舶司也干过,他们两个协助唐毅,是再合适不过了。
  ……
  财政改革的大旗总算是推开了,唐毅秉持一贯的作风,不紧不慢,和风细雨。至于张居正,就显得雷厉风行多了。
  他将清丈田亩的成绩作为今年地方官吏考评的重点内容,并且起用闲了一年多的海瑞,出任应天巡抚,主管南直隶清丈田亩事宜。
  海瑞的任命终于下来了,那些还心存幻想的人一下子希望都破灭了。
  在旨意到了应天的第二天,竟然有三十几号官员上书请辞,不等批复,就纷纷挂印而去。不止如此,东南的大族这些年越发不守规矩,商人满身绫罗绸缎,盖的房子也超出规格,不但使用楠木大柱,门都刷成了鲜艳的红色。
  听到海瑞驾临,连夜找人,把门赶快漆黑了,原本庞大的门户也换成了小的,一时间油漆匠的工钱翻了五倍,还找不到人手。
  就连一贯猖狂的江南织造局都收敛起来,太监们不坐八抬轿子了,也不坐奢华的四轮马车,连随从都减少了好几倍。
  有人不解,心说海瑞再厉害,也不过是臣子,能管得到江南织造局吗?珰头是不是小题大做吗?
  织造局的诸珰都哭了,别的大臣不敢惹皇帝,可是海蛮子不同啊,他连先帝都给骂了,还会在乎他们?宁得罪阎王爷,也别得罪海蛮子,要让他抓到了把柄,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看着太监们胆怯的德行,人们都觉得十分解气,原来你们也就是欺软怕硬而已!
  东南被弄得鸡飞狗跳,如临大敌。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如此,这一年多下来,海家的情况很不一样。
  当初海瑞为了给妻子老母讨回公道,不得不假意休妻,后来唐毅请出了姨娘朱氏,帮着开解,海家终于和好如初。
  经过了一番磨难,海瑞终于开窍了,对媳妇也有了笑模样,加上儿子保住了,海家两女一男,儿女双全,把一个海老夫人高兴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5/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