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7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0/951

  李成梁有些失望,他本以为唐毅会很关心小站马场的事,没想到却如此淡漠,可仔细一想,也明白了,身为次辅日理万机,哪有闲心盯着一个马场啊,想要走阿三的门路,去巴结唐毅,只怕是没戏了。
  但是李成梁又注意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唐毅很热衷反攻草原,击败俺答。
  换句话说,次辅大人重视军功,只要在战场上拿出真本事,就能巴结上唐毅。这个老子最擅长啊!李成梁满脸都是嗜血的表情,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李成梁护送着阿三等人,从西平堡进入长城,到了大明的境内,情况果然好了很多,一路上都有负责接待的官吏,提供粮食衣物,有病的人还有医生照顾,嘘寒问暖。
  真的和传说中的天堂差不多了,他们沿着辽河南下,岸边已经出现了冰凌,只要再有一场大雪,就会彻底封上,只能等到来年开春,大河才会解冻。
  阿三他们一刻不停,赶到了营口,离着老远,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上白帆点点,船只格外繁忙。
  ……
  不只是阿三这一队,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十人,从长城越过,进入辽东地界。
  庞大的逃亡潮,的确不是开玩笑,稍有不慎,就会出乱子。
  幸运的是这一次行动得到了晋商鼎力配合。他们不配合也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想要河套,又想顺利发行货币,不得不拿出浑身的力气。
  有晋商的人帮着把关,进入大明的人潮当中,有问题的不多,明军还能掌控得住。不过迟则生变,谁都明白。
  用最快的速度,把人运走,才是正办!
  为了这二十几万人,唐毅也愁坏了,人到了大明不难,难的是怎么安顿他们。
  招募到军中,还是划出一块地方,给他们居住……设想提出来,赵贞吉等人是坚决反对,老夫子认为这么干会重走唐朝的老路,弄得外重内轻,更何况这些人心思百洋,谁知道是不是真心投靠大明?万一他们遇到了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倒戈一击,重新归附俺答,岂不是惹祸上身吗?
  这一次唐毅认为老夫子的担忧很是正确,的确不能随便胡来。
  他思索了半晌,突然想起来,在数年之前,他就力推赛马活动,筹建马术大会。如今东南各大家族,几乎都会豢养几匹好马,甚至有的人家组建了马球队,每逢比赛,万人空巷,格外的热闹。
  或许马术大会最需要这些人!
  唐毅立刻制定了一份方案出来,首先要把这些人安置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每一处最多不能超过一万人。
  首先对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培训,也就是讲讲大明的律法,教给他们简单的汉语,然后在分给各个赛马会,以及世家大族。
  要养马就要有专门的人才,不懂养马的学问,只会把马匹养的和狗一样,失去了价值。能买得起马的人,肯定不会在乎多养几个人。
  把人交给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像撒胡椒面一样,迅速被稀释湮灭,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变得和阿三一样,努力适应大明的生活,经过一两代人,就和大明的百姓一般不二。
  对于汉人的同化能力,唐毅总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除了各个家族之外,新建的马场也缺少放牧的人员,每个马场再配属两百人。
  当然,不是每一个逃亡回来的都能放牧,最起码那些汉人奴隶就未必能行,正好吕宋那边困难重重,急需人手,塞给席慕云,他不但乐呵呵接受,没准还能卖一笔银子!
  剩下的再派人教给他们一技之长,谋生之法。
  多管齐下,二十几万人,安置起来应该不难。
  赵贞吉等人看过了唐毅的方案,只说了一句话,按照次辅的方法,当然一点不难了。为什么呢?原来唐毅为了安顿这帮人,拨了二百万两银子专款,平均摊下来,一人十两。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银子还摆不平,干脆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满以为唐毅能拿出什么妙招,砸钱谁不会啊?
  被几位阁老鄙视,唐毅一点都不脸红,老子别的没有,就是有钱,别说二百万两,就算再加二百万两,老子也能变得出来,怎么不服啊,信不信老子立刻就发行债券,保证有无数人抢着购买,巴巴送银子。
  赵老夫子彻底无语了,的确他们嘲笑唐毅笨拙,那是人家懒得玩花样,因为堂堂正正的牌,就已经足够用了。
  从朵颜三卫,以及奴隶归附大明,一个虚弱的俺答彻底呈现在大明的百姓面前。
  经历重创之后,他的人马已经不足以约束庞大的领地,更为严重的是俺答在惨败之后,失去了王者的信心。
  他不再是海纳百川,大力招降汉民百姓,反而横征暴敛,压榨到了极限。他从小站败退回来,一口气把田租从三成提高到了七成,就是为了多征一些粮食,来养活他的士兵。
  可是草原的亩产本就没有大明高,七成的田赋甚至比东南的水平还高。
  原本跑到草原上讨生活的百姓纷纷抛弃俺答,重新回到大明的怀抱。
  除此之外,那些依附俺答的小部落也纷纷转向大明。
  “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吧!”钟金仰望着天空的残月,嘴角挂着笑容,“俺答,你的时代落幕了!”
第941章
大成台吉
  论起造势的本事,还没有人能超得过唐毅,早在推动军制改革的时候,唐毅就打出了报仇雪耻的口号,庚戌之变,俺答兵围京城,是朱厚熜一辈子念念不忘的耻辱,也正因为庚戌之变,才促成了泉州开阜通商,谋求富国强兵。
  不过十几年而已,曾经的耻辱还没有远去,很多大臣都记忆犹新,隆庆身为嘉靖的儿子,为父报仇,乃是天经地义。
  唐毅抛出来的议题得到了各方一致认可,宣大蓟辽的将领都更换了一遍,更有谭纶主军,胡宗宪主谋,精锐齐出,名将云集。
  光是如此,还不足以战败俺答,唐毅又说服内阁,发行战争债券。
  这个提议前面争论就不少,赵贞吉等老臣是极力反对的,他们认为借钱打仗,闻所未闻,大明不能变成商人的朝廷,正是老赵的极力反对,才挡回去了债券,变成了低息借款,其实意思还是差不多,只是一个公开,一个相对隐蔽。
  好在士大夫都是重面子不重里子,加上朝廷确实没钱,也勉强混过去了。
  按理说再度提起战争债券,赵贞吉一定会反对,可令人奇怪的是老赵竟然不再发声了,默许户部发行价值五百万两的债券。
  很多人都以为赵贞吉被唐毅买通了,两个人不一定达成了什么协议呢!
  赵老夫子对这些议论嗤之以鼻,你们这些兔崽子当老夫那么无耻啊?要不是为了能打赢大战,我老头子才不会点头呢!
  自从都察院有了调查权力之后,赵贞吉就把矛头对准了各种弊政,查来查去,问题最大的还就是兵部,无奈何,谁让军费每年都占了大头儿,而且积弊重重,无人敢碰呢!
  军中吃空饷,喝兵血,根本不算什么稀奇,那些隶属兵部的军工作坊几乎个个贪腐严重,良品率甚至不到三成。
  那些盔甲武器看起来不错,其实都是样子货,校阅的时候传出来,远远看着还成,实际上拿菜刀一砍,就碎了。
  赵贞吉亲手砍烂了两副铠甲,铁片薄的连纸糊的都不如,老夫子怒气冲冲,就要把所有作坊都给废除了,管事的一律下狱。
  当他找到了唐毅,唐毅把两手一摊。
  “大洲公,制造武器可不是小事情,把这些人都杀了,谁来负责?大战在即,我们不能让士兵们空手上战场。”
  “哼,拿着那些破铜烂铁,跟空手没有区别,不能办他们,还要科道何用?”赵贞吉气势汹汹,分毫不让。
  唐毅陪笑道:“大洲公,这些人固然要收拾,但是不能急在一时,我这里有个应急的办法,您参详一下。”
  “各个作坊的匠户还不错的,几代人传来的手艺,只要他们用心,一定能造出好武器,问题就在管事,还有承包作坊的那些人。他们这些年欺上瞒下,把国之重器当成了谋财的手段,盖因为朝廷胜负和他们没有关系,相反,朝廷打得败仗越多,采购的武器就越多,他们赚的就越多!”
  赵贞吉的眉头都立起来,“好啊,老夫才想明白,敢情这还是一帮盼着大明倒霉的逆贼!唐阁老,这种人还能纵容吗?”
  “事急从权嘛。”唐毅苦笑道:“大洲公,眼下对付俺答才是最大的事情,其余的暂时放一边,他们和朝廷的利益不一样,不妨就调整一下。”
  “怎么调?”
  “出售战争债券,逼着他们认购,如果朝廷打赢了,他们就赚了大钱,打输了他们就赔钱。有了利益驱动,科道再派人严查质量,我估计武器的良率会大幅度提升的。”
  赵贞吉皱着眉头思索起来,别说,还真是个办法,有了利益驱动,就不愁这些人在武器上打折扣。
  “不对!”老夫子猛然惊觉,根本就是掉到了唐毅的陷阱里。
  “好你个唐行之,这是变着法让老夫同意你发战争债券啊!”
  赵贞吉觉察出来,却也是无计可施,他还记得当年俺答进逼京城,朝廷上下,竟无一人敢应战。
  他那时候还是一腔热血的中年人,独自跑到严府,厉声痛骂,后来更是单骑出城,宣慰诸军,勉力大家奋勇作战。
  后来就因为此事,严嵩记恨在心,才把他贬到了地方,赵贞吉却一点不后悔,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倘若真能击败俺答,一雪前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又能如何,他赵贞吉也不是一块榆木疙瘩儿。
  摆平了老赵,战争债券发行出去,不只是军工作坊的人买,就连天南地北的商人,还有不少官吏都私下里买了不少。
  原来大家伙看到一二十万的人争相往大明跑,都以为俺答是树倒猢狲散,众叛亲离,大明只要出兵,就能轻松取胜。
  到时候债券兑现,不能能捞一笔,而且根据认购的额度,还有优先购买长城以外土地的权力。
  近些年赛马大兴,草场是许多大家族垂涎三尺的东西,加上河套平原号称塞上江南,水草丰美,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地方。
  中原土地已经没有了,去海外开发风险不下,加之内地许多人一听到坐船,就两腿发抖,还是去河套比较靠谱儿。
  一个小小的战争债券,把大明从上到下,全都绑在了一起,大家风雨同舟,万众一心,铆足了全力,要打赢这一仗。
  “行之,刚刚得到了消息,俺答动兵了。”
  唐毅猛地一惊,“是攻击哪里?”
  胡宗宪摇摇头,苦笑了一声,“哪里也不是,他要去青海。”
  “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0/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