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6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1/951

  “你敢!”徐瑛出离了愤怒,破口大骂:“你这个猪油蒙了心的畜生,枉费我爹那么提拔你,你敢反咬主人一口,你不得好死,天打雷劈,死无葬身之地!”
  他扯着嗓子,歇斯底里地嚎叫。
  吴时来根本不在乎他,就凭着你们两块料,还有几百个恶奴打手,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士兵们蜂拥而上,黑乎乎的火铳对着他们,徐瑛攥着拳头,想要拼命,蹿了几蹿,到底没有胆子。
  只能讪讪认输,被赶回了家中,关了起来……
  内阁,值房。
  “哈哈哈,哈哈哈!”
  高拱爽朗的笑声,不停回荡,笑得他都捂着肚子,几乎摔倒椅子下面,非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堂堂大学士,也不至于如此。
  笑了好半天,高拱总算坐直了身体,拿过来奏报,反反复复看着,嘴角越咧越高。
  不由得感叹道:“这个唐行之啊,还真是有主意!”
  他站起身,到了门口,眺望着最里面的一间值房,恐怕老徐这时候正揪头发哩!
  想到徐阶吃瘪,他又忍不住得意起来。
  “准备酒菜,老夫要喝一杯。”
  一壶烧酒,四个小菜,高拱又把郭朴叫过来,两个人对面而坐,把酒言欢。几杯酒下肚,郭朴笑得十分开心,“肃卿,唐行之这一手,只怕比上次还厉害三分。”
  “那是自然,老徐不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吗,几十万亩的田,没人耕种了,我看他怎么淡薄得下去?”高拱嘴角上扬,大胡子都跟着颤抖,显然这么阴损的主意他是想不出来的,却不妨碍他欣赏好戏,其乐无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去吕宋种烟,有十倍百倍的利润,谁不想去?
  徐家再霸道,还能拦着人家发财吗,世上还有这个道理吗?放在平时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唐毅盯着,他们再胡来,不是自己找死吗?
  只能眼睁睁看着,手下的佃户跑得一干二净,气得肚子疼。
  有人要问了,东南有那么多人,徐家的田总不会空着吧,还真别说,就是没人来租。
  谁也不是傻瓜,如果真像宣称的那样,去吕宋就能得到一百亩田,不种烟也好,种水稻,种桑树,怎么都够一家人吃饱肚子了。
  租徐家的田,要七八成田租,还要忍受那帮恶奴的敲诈勒索,妻子女儿,都被被他们抢走,糟蹋。
  是个男人,就不会容忍。
  以前是没有办法,只能一棵树吊死,现在多了一个选择,谁还去犯傻啊!
  当然了,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出海冒险,还是想留下了老老实实种田,可是现在他们也不会去租徐家的田。
  人都喜欢追涨杀跌,以前大家都抢土地,能租几亩田,花再大的代价都成,可眼看着徐家倒霉,没人租田,大家伙都盼着他们能把田租降下一点,从嘴里吐出一点肉,不然忙活了一年,所有收成都给了徐家,出的汗比收的粮都多,结果吃糠咽菜,忍饥挨饿,谁受得了啊!
  人心如水,作为东南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华亭的徐家,竟然守着良田万顷,无人耕种,不得不说,实在是超级讽刺。
  不止如此,徐家还面临着两面追杀,吴时来加紧清查田亩,把不是徐家的田都归还原主,曾经挂靠在徐家的田地也被清查出来。
  对那些挂靠投献的人,吴时来没有客气,同样按照规矩办,土地是巧取豪夺的,一律归还,是他们自己的,清算历年逃漏的田赋,全都补交,差一点,立刻加倍惩罚,没有二话。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吴时来就追讨了七万多两银子。
  看起来不多,可是仔细想想,却很骇人。一个徐家,清查了不到一半,就出了这么多银子,天底下有多少个徐家,又亏欠朝廷多少赋税?为什么大明朝始终财政窘迫,入不敷出,原因就在这里。
  太多的利益都被一层层盘剥,落到朝廷手里,就是那么一点可怜巴巴的银子。
  高拱历来主张清丈田亩,把藏匿的土地找出来,解决朝廷的财政危机,当然了,他也只能想想而已,可是唐毅偏偏就做了,而且还是拿徐家开刀。
  唐毅所用的手段,实在是太值得研究推敲,以后推行改革,保证能用得上。
  高拱和郭朴两个大学士放下了酒杯,凑到一起,仔细研究起来。看着看着,两个人都露出了深思的模型。
  “肃卿,唐大人的手段,似乎暗含至理,我却想不明白。”
  高拱皱着眉头,一转身,拿过了《国富论》,手脚麻利,翻到了《地租》一章,他们一面看书,一面琢磨。
  渐渐的似有所悟,高拱和郭朴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四个大拇指伸出,一起赞了一句:妙哉!
  田租地价居高不下,一言以蔽之,就是供不应求。可是拿下了吕宋之后,加上东番岛,一下子多出了几千万亩的潜在良田,供需之间的矛盾,骤然缓解。
  与此同时,地主和佃农强弱之势也就改变了。
  唐毅和徐家的斗法,其实更多的还是用经济手段,比如用种植烟草的暴利,争取徐家的佃户,下一步就是逼着徐家降低田租。
  当然了,徐家可以硬挺着,就看咱们谁耗得过谁。
  几十万亩田,无人可耕,却还要豢养一大堆的手下奴仆,就算徐家有金山银山,能拼得过交通行和南洋公司吗?
  显然没有这两下子。
  唐毅把自己的设想都告诉了高拱,只要徐家答应降低田租,他不会继续追杀下去,而是会转而要求整个东南,把田租降到合理的范畴,保证百姓民生。
  田地收入下降,就迫使大户们不得不投资工商,而降低田租之后,百姓购买力增加,又会促使工商繁荣。工商发展起来,反过头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城,缓解人地矛盾,进一步压低地租。
  二者相辅相成,完美配合,靠着水磨工夫,以十年为限,去调整畸形发展的经济,消除那些丑陋的现象,真正做到惠及全民。
  看到了唐毅的谋略和布局之后,两位阁老齐声赞叹。
  “自古以来,忠直之臣,莫过于海瑞,他进京之前,还跑到了小站,把行之骂了一顿。”高拱感叹道:“要是让他知道行之运筹帷幄,精心巧思,只怕要汗颜啊!”
  郭朴含笑,怪叫道:“肃卿,可没见你这么夸奖过一个人?你可从来都不甘心屈居人下啊!”
  高拱挑了挑眉头,晃着头说:“老兄这话就错了,我高拱服气的是真本事,别人没有让我服的本事,唯独行之,老夫真心叹服。”说着,还对着唐学三书,深深一躬,虔诚无比!
第848章
报复
  作为一个优秀的员工,首先要把老板伺候好了,唐毅要稳如泰山,少不了隆庆的鼎力支持。
  好在隆庆不像嘉靖那么不可捉摸,他虽然好逸恶劳,庸俗懦弱,还有那么一点好色,但是江山社稷,始终是隆庆在乎的东西。特别是他爹留下了一个超级大烂摊子,想想都让人头痛,隆庆还要指望着几位老师替他力挽狂澜,而唐毅就是分量最重的那一个。
  果不其然,唐毅送来了一封厚厚的密奏,比起给高拱的要详实很多。
  首先他介绍了东南的情况,让隆庆知道局面的糟糕,问题的严重,接着唐毅就指出症结所在,过度兼并,财富集中在土地上,遗祸无穷,危及社稷安稳。
  铺垫好了,唐毅就告诉隆庆,整顿徐家的田产,并非要置徐阶于死地,而是东南士绅以徐家为榜样,不把他们家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事情无从谈起。
  接着唐毅就把海外垦殖,转移人口,降低田租的方略告诉了隆庆,当然他为了说理详实,都配了图表,还给了详细的注释,一目了然,不用费心思。
  隆庆认识唐毅的字体,全都是老师亲手所做,用心良苦,实在让人动容。想起这几年,老师是真不容易,先是被贬到了小站,回到京城又不给他安排职务,闲了大半年,后来又临危受命,派到了东南灭火。
  仔细想想,都觉得老朱家对不起师傅。
  偏偏师傅不计个人得失,老诚谋国,处处都替大明江山考虑,小站的马场初具规模,大明很快就不用为战马发愁了。
  此番更是提出了解决兼并问题的方略,更是万世之谋,前面历朝历代,无不败在了土地兼并上面,大明朝立国二百年,各种矛盾交织,已经到了山雨欲来的时候,乱象丛生,民变的苗头都出来了,要是解决不了土地问题,只怕改朝换代,也不会远了。
  隆庆忧心忡忡,想到都没心思和妃嫔宫娥嬉闹,一愁就是小半天。
  抑制兼并的措施不少,主张清丈田亩的人更多,可是隆庆对这些人的建议都不看好。人是没法和经济规律作对的,这是隆庆从唐毅那里学来的关键逻辑。
  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唐毅提出的方案,果然与众不同,让隆庆看到了希望。
  第一步是把百姓迁移出去,而第二步则是建立海外粮食基地,反过来,向大明出售粮食。粮食的供应充足,把粮价压下去,促使更多的士绅商人去投资工商业。
  低粮价对农民是有冲击的,难免谷贱伤农,不过唐毅认为眼下和历代都不同,破产的农民可以去海外开拓,可以去城里做工,选择很多,而不是死死守在农村,最后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
  相反,稍微低一些的粮价对国家还是好事情,至于担心粮食问题,大可以从海外解决。不论是东番岛,还是吕宋,粮食产量均比大明最肥沃的地方还要高。
  只要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掌控海上航路,积极开拓进取,就完全不用担心粮食危机……
  这一套说理,是唐毅精心准备的。
  在嘉靖朝,唐毅多少有点弄臣的味道,哪怕劝谏嘉靖,被赶出了京城,也难免嘴上没毛做事不牢的印象。
  而这一份奏疏,就是洗刷旧有印象,奠定社稷重臣角色的关键!
  大明朝的财政危机,谁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也无人不知。知易行难,嚷嚷了这么多年,除了争议一大堆的“一条鞭”,朝臣们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唐毅却不然,他勾勒出一套争议最少,收益最大,同样也是最可行的方案,只要隆庆接受了,整个隆庆朝,唐毅就是理财第一人,谁也无法撼动他的地位。
  算计的多精明,可唯独一个人,是越想越愤怒,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唐毅给生吞了。
  内阁首辅的政务繁重,平时徐阶都在内阁住着,连家都不回,这一次他却破例,回到了家中,还把心腹谋士给叫了过来。
  涂芳躬身施礼,“相爷,您老气色不太好啊!可要注意身体,不可太过操劳。”
  “唉,老了,压不住场子了,家里头被人搅得一团乱,一点办法也而没有,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我的笑话呢!”徐阶唉声叹气,意兴阑珊,仿佛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
  涂芳跟着徐阶也有五六年了,是老徐新找来的谋士,狗头军师张居正离开之后,徐阶就指着他出主意想对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1/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