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951

  “快说,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忙说道:“启禀大人,今天早上,俞老总镇去活动身体,就有一个文士跪在地上,说什么让俞老总顾全大局,不要再闹了。俞老总没说什么,后来这家伙竟然跳起来,破口大骂,我们离着远,等到跑过来的时候,他竟然拿着臭鸡蛋,烂菜叶,砸俞老总,还说他是祸根儿,是害人精,少爷,少爷那时候正在骑着驴玩。”
  护卫抬头看了一眼平安,赞扬道:“少爷真是好样的,骑着驴,把那个人撞倒,毛驴在脸上啃了好几口。”
  平安虽然聪慧胆大,可是看到对方哇哇大叫,鲜血淋漓,也吓坏了,小脸惨白,只知道骑着驴,往家里跑,赶快找老爹,把护卫都甩在了后面。
  护卫们也被吓到了,他们护送俞老总回来,又把那个文士给送到了医馆检查伤势。故此平安先跑回来,他们才跟着回来。
  弄清楚了原因,唐毅把儿子举起,爷俩面对着面,唐毅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平安,干得好!爹爹以你为荣!”说着唐毅用力在儿子的脸上亲了一口,小平安眼睛一亮,娘亲总是告诉自己,不要仗势欺人,不要打架,不能伤人,不能……只是当时他真的气坏了,哪怕被打屁股,也要让那个人好看!
  想不到的是老爹竟然夸奖了自己,到底是听老爹的,还是听娘的?
  小平安有些凌乱了,唐毅让儿子坐在肩头上。
  “平安,咱们去看看俞老伯,他怕是更伤心。”
  从书房出来,一路到了俞大猷养病的跨院,迎面正好撞见俞大猷,他连脏衣服都没换,手里拿着一个包袱,后面跟着儿子俞咨皋。
  见到唐毅,俞大猷顿了一下,眼圈发红,单膝点地,声音沙哑,“大人,末将,末将没脸在京城了,请求大人准许末将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看着单膝点地的俞大猷,唐毅心里头别提多不是滋味,他伏下身体,把平安放在一边,伸手抓住了俞大猷的胳膊。
  “老哥哥,都是我兴风作浪,连累了老哥哥受难,唐毅给你赔不是了!”
  “不不不!”俞大猷慌忙摆手,“大人,末将可不是这个意思,您对末将有救命之恩,又为了末将,不惜得罪当朝诸公,弄得赋闲在家,末将感激还来不及,只是,只是……”
  “只是人言可畏!”
  唐毅感叹说道,他这段时间频频抛出悲情牌,把徐阶都算计进去,唯独忽略了一件事,俞大猷是个厚道的人,甚至有些厚道的不像话。
  最初他被打得奄奄一息,整天昏迷,什么都不知道,也就算了。后来经过李时珍的回春妙手,俞大猷的命总算是保住了,而且他内功深厚,加上系统的康复训练,行走起来也没有问题,甚至能舞剑打拳。只是和以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损失了脚趾和手指,握剑的力道就差了很多。
  以前的俞大猷打十几个壮汉没问题,眼下最多打两三个,另外他的耳朵也比不上之前。但是总归一句话,他还活着。
  俞大猷觉得天下人那么多替他鸣冤的,心里的怨气没了大半,他又看到唐毅为了自己的案子,承受那么大压力,俞大猷满心不忍。
  “大人,末将就是个武夫出身,身体和牛一样,这不又活得挺好吗?眼下朝廷一团乱麻,凡事皆因末将而起,要是再乱下去,对朝廷,对百姓,都不是好事,末将也厌倦了,斗胆劝大人一句,不要再为了末将费心思了。”
  老将军说着,眼中泪水涌动,他是整个事件最委屈最无辜的人,却是最先从案子里走出来的人,同他相比,其他人都显得那么丑陋,包括唐毅在内。唯有俞大猷,是一颗真心,以大局为重,以苍生为重!是真正的君子!
  壮哉!伟哉!
  唐毅对他只有钦佩,可眼下的朝堂,是一个吃人的世道,想做一个君子,就只有被人连皮带骨,都给吞了。
  “老哥,你的心胸气度,够唐毅学一辈子,奈何事到如今,谁也没法收手了。老哥,我会让胡大帅帮忙,把你先调到天津青县,那边驻有一营东南的士兵,你只管练兵,别的事情不用听,不用管,一切都交给我处理。”
  俞大猷沉默了半晌,深锁着眉头道:“大人,真的不能善了吗?”
  唐毅眼睛微闭,痛苦地摇了摇头。
  ……
  严讷被囚禁第五天,俞大猷悄悄离开了京城,前往天津,转过天,更大的风潮就突袭而至,以南直隶巡按御史林润为代表,前后十几位官员上书弹劾严讷。
  其中以林润的奏疏最具杀伤力,他在里面开列了二十几项罪名,每一项都有真凭实据。
  归结起来,包括强占桑田,打伤性命,欺行霸市,哄抬生丝价格,私自开设作坊,从事走私,向倭国贩售生丝,以及铁器火药等等……
  这一道奏疏上来,杀伤力之大,简直超乎想象,原因很明白,林润把严家和倭寇的联系捅了出来。
  以往人们都认为严讷对俞大猷下手,是因为王本固的事情,是为了报私仇,可是林润的这道奏疏,却给了更加充分的理由。
  他虽然没有挑明,可是所有人都清楚,因为胡宗宪在东南抗倭,因为俞大猷开辟航路,因为市舶司规范贸易,使得严家的走私生意受到了影响。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新仇旧恨,严讷向俞大猷出手,也就再合理不过了!
第704章
力量展示
  杨俊民字伯章是杨博的长子,嘉靖四十一年中二甲进士,作为晋党新一代的人物,衣钵传人,杨博很是用心教导杨俊民。
  处理繁杂的政务之余,总是把儿子叫道身边,仔细询问,看看他有没有长进。
  吃罢了晚饭,杨博又把儿子叫进了书房,家人送来了一壶茉莉双熏,还没倒出来,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倒是杨俊民略微抿着嘴,带着贼兮兮的笑容。
  杨博脸一沉,怒道:“怎么,觉得茶不好?还是觉得你爹不会喝?”
  “哪啊,孩儿可不敢这么想,京城喝茶最喜欢香气浓的,用顶级的茉莉熏茶,是顶好顶好的!”杨俊民说着给自己倒了一碗,赶快喝了一大口,伸出两个大拇指,不停摇晃。
  “球!”杨博笑骂道:“别装蒜了,茉莉双熏放在普通的富裕人家,也算是好东西,可是和咱们家到底不配,江南的龙井、雀舌、铁观音、瓜片,都是顶好的茶叶,我还听说,东南有人重新找出了龙凤团茶的工艺,啧啧,一块茶饼,比起黄金都贵了几倍啊!”
  杨俊民干笑了一声,“老爹真是厉害,什么都瞒不过您老人家的法眼,要说龙凤团茶,孩儿的确跟着几个同科的朋友喝过,采新茶的尖尖,蒸后,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有诗赞曰:糜玉寸阴间,抟成新范里。归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杨俊民摇头晃脑,一脸的沉醉,仿佛还在回味着茶叶的芬芳,陶醉不已。
  “江南之富,果然如此啊!”杨博感叹了一声,“伯章,你这一科东南的士子不少,他们的本事如何?又有多少堪用的人才?”
  聊到了正题,杨俊民脸色严肃,不敢嬉笑。
  “回禀爹爹,东南的士人的确有些不同。”
  “哪里不同?”
  “就拿龙凤团茶来说吧,制作繁琐,工艺复杂,花费很大,当年太祖爷下旨罢造龙团,此后几乎成为绝唱。东南有人耗费十年时间,重新制造出龙团,东南的士人热烈追捧,他们说有人种茶,有人愿意喝茶,用多少银子,你情我愿,又和朝廷有什么关系……”
  杨俊民从龙团说起,不断把东南士子的观点和老爹介绍。
  杨博微闭着双眼,仔细听着,他从这里面品味出的东西远比杨俊民要多。
  比如儒家一直提倡节俭持家,故此朱元璋罢龙团,以往士人提起也只是表示可惜而已、可如今呢,东南的士人直接喊出花钱喝茶,不关朝廷的事。
  有钱不是罪恶,朝廷更不该管束普通的人生活,就连神圣的祖宗法度,在他们眼里,也不是那么重要。
  自古以来,不缺少蔑视礼法,行为乖戾的怪杰,可是如此大举离经叛道,而且其他人还理所当然,实在是让人感叹深思。
  东南的确不一样了!
  杨博发自肺腑地感叹,面前竟然不自觉飘过唐毅年轻潇洒的身影,那个小子真是个妖孽,还没登上至高的宝座,就搅动天下,影响东南,只怕王阳明也没有这个能耐,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其实杨博是高看了唐毅,他一个人哪有那么大的能力,不过他的确推波助澜,让一些东西提前壮大起来。
  ……
  开海之后,商贸繁荣,作坊遍地,海量的金银涌入,使得东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新兴职业,新的富豪层出不穷。
  以往读书人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只剩下科举一条独木桥。而如今的东南除了科举之外,高级的会计,法律人才,技术出众的匠师,都受到了热捧。人们读书不再是为了当官,而是更好的完善自己,开阔眼界,学习技能。
  另外纺织业发展起来,使得越来越多的女人走出了家门,成为织工,从最初的不解,谩骂,到坦然接受,最近几年,东南更是女工遍地,女人不再依附男人,她们能够独立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
  经济独立,带来女人地位的提升,魏良辅甚至在杭州创立了第一所女子学堂。此前女子死了丈夫,一旦改嫁是会被骂得臭头,可现在呢,人们越发宽容,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何必守着一个死鬼,白瞎了一辈子的光阴……
  种种现象加在一起,其实都是工商发展,城市繁荣的必然。
  比如苏州和杭州,在嘉靖四十年,相继突破一百万人口,而上海县在短短五年时间,更是从十万人达到了八十万,人口增长的势头丝毫不减。
  再有十年八年,东南会出现一大批规模远胜京城的城市,一百万,两百万的人口。
  一座城市,就要比很多西洋国家全国的人还多,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市民阶层兴起,他们和传统的农民完全不一样。
  乡村是氏族制,不管多大的事情,几个族老出来,都能够摆平。
  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吃了亏也不说,遇到了事情,和亲戚诉诉苦,就过去了。
  可是到了城市呢,一切都变了,身边都是陌生人,没有德高望重的族老能帮着解决矛盾。大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朝廷,还有那些学问出众的大家身上。
  无形之中,百姓们对于政治,对于天下,有了强烈的兴趣。
  他们渴望国家平稳,朝政清明,憎恶贪官,厌恶恶吏……
  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恐怕除了唐毅之外,谁也无法理解社会变化的含义,即便是唐毅,有时候也不免目瞪口呆。
  ……
  比如这一次伴随着林润上书,各地的报纸一起开动,介绍严讷家族从事走私,大赚其利,又陷害忠良,差点把俞老总打死。
  倭寇给东南百姓造成的伤害依旧,眼下东南还有不少海盗倭寇作乱,很多人的家中都有亲人死在倭寇手里,当得知堂堂内阁大学士,竟然从事走私,还把铁器和火药卖给倭寇,百姓们怒了!
  是什么意思?
  让倭寇拿着铁器铸成的倭刀,来杀我们的亲人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