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581

  不论是官府,士兵,还是金融机构,社会教育,都围绕着他们在转动。
  新兴势力勃然兴起,让张恪变得斗志昂扬,没有错,历史就在他的手上扭转了,他深信只要找到了方向,中国人不会比任何人差。
  任何在封闭环境中的改革,要么走王朝兴衰的路子,要么就只会失败。随着海外的开拓,等于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有了腾挪的空间,张恪也就能把目光转回大明,让我们看看崇祯这两年在折腾什么吧!
  自从任命杨嗣昌为东阁大学士,兼掌兵部,将剿贼的大业托付给杨嗣昌之后,崇祯就在不断盼望着胜利的消息。
  对于杨嗣昌任何要求,崇祯都尽量满足。
  要钱把内帑掏空了给他银子,要人就想尽办法给人,要权力崇祯就把尚方宝剑给杨嗣昌,对他的宠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就连身为首辅的温体仁也羡慕嫉妒恨。
  顶着崇祯的无比信任,杨嗣昌最初做的还算不错,虽然没有剿灭流寇,但是至少杀得流寇到处乱窜,似乎胜利已经遥遥在望。
  尤其是杨嗣昌联合洪承畴设伏,一举击毙流寇头目高迎祥,声震天下。崇祯激动地跑到太庙祭告祖宗,痛哭流涕,祈求祖宗保佑。
  只要加一把劲,再努努力,成功就不会远了。
  想法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无比残忍。高迎祥死了之后,李自成继承了闯王位置,这是一个更加凶残狡猾的敌人。李自成利用朝廷布局的漏洞,果断偷袭开封,一战之下,攻克了开封,并且俘虏了福王朱常洵。
  就在开封城外,李自成历数福王罪过,没说一条,就割下福王的一块肉。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愣是割成了血葫芦,最后只剩下一颗人头,派人送给了京城的崇祯皇帝。
  李自成还嫌不够。不到两个月时间,又派出奇兵,偷袭襄阳,斩杀了襄王朱翊铭,又是一位王爷惨死,连续失陷亲藩,都像是沉重的锤头,打在了崇祯的心头,刚刚二十出头的皇帝。迅速衰老下去,竟然仿佛三十来岁的人。
  “皇爷,老奴有事起奏。”
  “是大伴啊。”崇祯难得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又有什么倒霉的事。说吧,朕能承受得住。”
  霎时间王承恩的鼻子头发酸,几乎哭出来。
  “启奏皇爷,杨阁老五日前呕血数升。已经病死了,这是他的遗表。”
  王承恩将手里青色的奏本高高举起,崇祯迟愣一下。还是接在手里,展开一看。
  “……天降奇祸,突中襄藩,臣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读到这里,崇祯眼睛发红,猛地将奏本扔在地上,破口大骂:“混账东西,临死还敢强辩,是天降奇祸,还是将帅无能?辜负朕的洪恩,死了算是便宜了他,不然真该千刀万剐!”
  一声声凄厉的叫骂,听在耳朵里,仿佛一道道雷霆。
  王承恩清楚记得,在不久之前,还在手谕里劝勉杨嗣昌:“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备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短短时间,从天堂落到了地狱,如此待人,别说是大臣,就算是身体有缺损的太监也受不了啊!
  过分的念头一转,王承恩急忙不敢再想,只是把头低得更深了。他太了解崇祯了,这位敏感而又脆弱的皇帝,就像是变色龙,随便多说一句话都会惹来杀身之祸。
  见王承恩不说话,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下旨,把温体仁叫了过来。
  没多大一会儿,温体仁匆匆前来,见礼落座。
  崇祯叹道:“温阁老,大半夜把你叫过来,让人受苦了。”
  “不敢,陛下老臣年纪大了,也睡不着觉,倒是陛下日夜劳顿,让老臣看着心疼。”说着温体仁还故意擦了擦眼圈。
  崇祯苦笑一声:“朕也不想如此,奈何国势蜩螳,如今杨嗣昌去了,爱卿觉得何人能接替剿匪总督之职?”
  “这个……”
  温体仁一下子被问住了,毫无疑问,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恪,只是最近几年,张恪和崇祯越发离心离德。两边击鼓买糖,各干各行,听说张恪一门心思往海外用兵,看架势想做一个海外天子。
  崇祯几次调动辽东人马,张恪都是虚应故事,弄得崇祯老大没面子,要不是流寇闹得越来越凶,崇祯真有心思对张恪下手。
  这种情况下,启用张恪绝对是巨大的风险,可是不用还能用谁呢!
  想来想去,温体仁咬了咬牙,说道:“启奏陛下,若论领兵作战,安东王张恪乃是不二人选。”
  崇祯听在耳朵里,闪过一丝不快,怒道:“朕早就下过旨意,张恪不是推说有病,就说粮草不济,可是他自己打仗,多少钱都拿得出来,朕,朕失望透了。”
  温体仁伺候崇祯几年,早就摸透了这位帝王的心思,他只说失望,其实就是希望,只是抹不下脸!
  “陛下,臣以为此事也容易,只要在安东王的封号上做点文章。”
  崇祯不解,问道:“该怎么改?”
  “只需去掉‘安’字即可,授予他节制三军的权力,让他剿灭流寇,臣以为一定能马到成功。”
第599章
架空朝廷
  异姓封王是大大违背明朝的传统的,不过好在张恪已经走出了这一步,从郡王提升到亲王,差距并不是很大。光靠一个字就能换来张恪卖命,算起来还是赚大了。
  只是崇祯还有些不情愿,他皱着眉头说道:“温阁老,凡是还要看人家愿不愿意,朕现在就命你千万天津一趟,去问问张恪。”
  温体仁属万花筒的,瞬间就明白了崇祯的心思,这位皇帝最好面子不过,他让自己去问问张恪,摆明了就是让张恪主动上书,请求前往讨贼,然后朝廷再顺理成章,加封他为东王。
  有些事情前后顺序颠倒,味道就全然不同,比如封赏在前,出兵在后,那就是朝廷请求张恪出兵,皇帝就没有面子。
  如果出兵在前,封赏在后,那就是张恪主动承担责任,皇帝鸿恩浩荡,厚待功臣,如此一来,味道全然不同,在天下臣民的面前,崇祯也就保住了面子。
  对于这种小算盘,温体仁只有四个字评价:“掩耳盗铃”。
  天下间谁是傻瓜,连这点小手段都看不清楚!只是明知道是自欺欺人,温体仁也不得不答应。
  辞别了崇祯,第三天温体仁就离开了京城,轻车简从,前往天津。二百八十里的路程,温体仁走了两天时间,等到了天津之后,温体仁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原本的天津卫城并不算雄伟,也不过容纳几万人而已,可是如今完全不同,到处都在施工,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
  有的街区已经建立起来,有的还是施工,工人往来期间,忙得不亦乐乎。
  最让温体仁吃惊的是宽阔的马路。一,二,三,四……默默数了数,足足能并排通过十二架马车。
  道路不光是宽阔,而且用的全都是宽大的青石建造,结实坚固,平坦安稳,不怕雨雪,比起京城的道路都要好上无数倍。
  “真是大手笔啊!”温体仁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赞叹。
  以往光听到一些消息。说是张恪在天津大兴土木,新建的城池差不多能容纳上百万人,温体仁还只是一笑了之,根本不信,可是现在一看,绝对不是吹嘘。
  崭新的天津城还有一点让温体仁难以理解,那就是城墙都消失了,没有宽阔高大的城墙防御,难道就不怕遭遇攻击吗?
  还是说张恪太过自负。没有人敢攻打他?
  温体仁带着一肚子疑问,走进了天津城,一直到了卫城的城门前,有几个官员正等在道路旁。为首的是张国臣,他算是张恪手下为数不多的进士官,曾经在京城的时候,也见过温体仁。
  几年的时间过去。温体仁一跃成为首辅,而张国臣也做了天津的县令,另个人身份差之万倍。可是面对着当朝首辅,张国臣丝毫不惧。
  其实道理很明白,因为张国臣代表的集团足够强悍,每当想到这里,张国臣就血脉喷张,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下官拜见元翁。”
  “免礼免礼,王爷一切可好?”
  张国臣微微一笑:“劳元翁挂念,王爷身体康健,正在花厅等着元辅呢!”
  张国臣前面带路,引着温体仁一路到了张恪的王府,只见正门洞开,温体仁迈着大步走了进去,等到了二门的时候,张恪满脸堆笑,正等着他。
  “元翁辛苦了,小王迎接来迟,还请赎罪。”
  恕什么罪,谁敢定你的罪!
  按照常理,首辅乃是百官之师,又带着皇命前来,张恪都应该到城外迎接才是,谁知道竟然连大门都不出,早就大大失礼了!
  只是温体仁不敢责怪,谁让他是来求人的,只能陪着笑脸,说道:“王爷为了大明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实乃我大明的柱石,老朽能见王爷一面,已经是天大的福气。”
  “呵呵,元翁过誉了,请进吧。”
  张恪带着温体仁到了花厅,手下人如同穿花蝴蝶一般,摆上丰盛的酒菜,温体仁到了一旁的房间,洗漱之后,又被请了过来。
  “你们都下去吧,本王和元辅要单独聊聊。”
  “遵命。”张国臣带头,所有人都下去了,只剩下了张恪和温体仁在座,张恪先是敬了温体仁三杯酒。
  “元翁一路辛苦,你的来意本王也知道一二,只是本王要说抱歉了。”
  温体仁差点吐血,这家伙也太直接了吧!连一点面子都不给,真是跋扈嚣张!
  “元翁是不是觉得本王有些过分?”
  “岂敢岂敢,老朽以为王爷是否听听老朽的建议,再做决定不迟。”
  “好,请赐教。”张恪大大方方说道。
  温体仁深深吸了口气,语重心长道:“王爷身为大明臣子,为国尽忠,乃是人臣本分,如今天下大乱,流寇横行。自从杨阁老去世之后,朝廷唯有指望着王爷能够扫清狼烟,匡正社稷。天下万民无不翘首以盼,圣上更是殷殷期盼,只要王爷答应出兵,圣上同意进位王爷为东王,享受亲王俸禄,世袭罔替,富贵到了极点,难道王爷还犹豫吗?”
  温体仁紧紧盯着张恪,心说这样的条件再犹豫,那就是要造反了!如果张恪真想造反,自己跑到天津,岂不是羊入虎口,想到这里,他的后背竟然都湿透了。
  花厅之上,空气瞬间凝滞了,突然张恪哂笑一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