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581

  “嗯,士卿说的不错。”邓文通笑道:“事缓则圆,我认为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步先着手整顿钱庄票号,把架子支起来,至于衙门的资金先从辽东和市舶司入手,下一步是山东,还有宣大,一点点向前推进。同时再着手铸造通行天下的银元和银票,只有大家都接受了,才能瓜熟蒂落。”
  包士卿有些摇头,说道:“想要大家都接受肯定做不到,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靠着利息差活着。一旦银行体系建立,势必冲击地方的士绅豪强的高利贷,他们必定誓死反扑。王爷,我斗胆说一句,义州兵开到哪里,银行才能建到哪里。一旦失去军队的保护,咱们的银行说不定成了人家的钱库。”
  枪杆子出政权,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尤其是金融这种让所有人眼红的生意,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撑,别说是张恪,就算是皇帝都开不起来。
  “说来说去,还是要扩军啊!”
  张恪笑道:“也好,我已经下令,宣府,大同,蓟镇,加上天津,四处,每处招收一万五千名士兵。一年之内练成,到时候我们的兵力就能逼近二十万,做事情也从容多了。”
  从银行聊到扩军,从扩军又聊到屯田,一顿饭足足吃到了半夜,要不是旅途劳顿,只怕能谈个通宵。
  转过天来,张恪又邀请所有人到了王府,把近期工作都布置下去。
  招兵交给了马如峰,银行事务邓文通负责,包士卿则是去联络四大晋商,让他们多出一点力气。
  ……
  自从义州兵全力运作起来,宣大的情况骤然一变,首先张峰带着骑兵频频北上,杀得蒙古鞑子不敢南下,长城以北,五百里之内,都成了安全的区域,汉民百姓可以自由往来。
  什么都不如安稳的环境,有了军力保障之后,商贸也繁荣起来。张恪特别针对西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设置五处马市,敞开贸易大门。鞑子的战马,牛羊,皮草。药材,都快速流入,而大明盛产的丝绸,瓷器,粮食,盐巴,铁器也都顺畅卖到了草原。
  商业就是身体的血管,通畅之后,就有了源头活水。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强大的需求,适宜耕种的荒地都开发起来。顺利建成农庄。
  无法耕种的田地也都辟为牧场,汉民还不擅长饲养牛羊,就聘请一些蒙古人帮忙,很快牧场也建立起来。
  按照保守估计,两年之内,养羊的数量会超过五十万只,所需的放牧人员,梳毛工,纺织工。贩售商人,至少要三万人。
  可以说,养殖业几乎撑起了宣大三分之一的天!
  自从明朝中期以后,九边就不断的有百姓出逃。人口持续减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三分之一。
  自从张恪入主宣大,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百姓回流,边境重新繁荣起来。
  当然除了张恪的手段过硬之外,还有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流寇所到之处,大量百姓逃亡,有的进入了河南。京畿,有的则是慕名逃到了宣大,成为义州兵的一份子。
  随着宣大的快速发展,涌进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到了年末的时候,人数已经超过十万!
  就在此时,邓文通也找到了张恪。
  开门见山,邓文通的第一句话就是:“永贞,这么下去可不行啊!”
  张恪面带笑容,说道:“姐夫又有什么高见?”
  “高见谈不上,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发展牧场,就是为了百姓能有活下去的路子。可是咱们做得越好,涌进来的难民就越多。而且照着这个趋势下去,人数还只会成倍增加,咱们的安置能力有限,早晚有撑不下去的时候。”
  张恪也是一惊,他盘算着不论宣大,还是蓟辽,都是地广人稀,难民涌入其实是好事。就算宣大安置不下,送到辽东也可以。
  要是没有难民,义州兵的扩军怎么能这么顺利,还不到三个月,各处都招满了兵员,还有不少人盼着能成为义州兵呢!
  可是当邓文通这么一提醒,张恪也猛地警觉,十万计的流民他或许不在乎,可是百万计,甚至千万计呢!
  那可不是他的能力之内,而且照着眼下流寇的态势,这样的日子不会远了。
  张恪由不得不上心,郑重问道:“姐夫,你可有办法,眼下东南工商繁荣,能不能消化一些人员?”
  邓文通苦笑着摇摇头:“永贞,我没告诉你,其实东南也有流民。”
  “什么?”张恪一下子懵了,流民那可是吃不上穿不上的西北和中原才有的,富庶的江南怎么会如此?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东南商贸繁荣,就需要更多的生丝,更多的棉花,因此大户们就拼命扩充庄园,兼并土地。小农经济破产,成千上万的百姓涌到城市中做工。所幸商贸繁荣,能暂时吸纳人口,不至于出乱子。可是真正要命的危机也来了,近些年东南收成还算不错,粮食勉强供应,可是一旦有了天灾,大量田地又种了桑树和棉花。粮食不够吃的,东南就要大乱。”
  张恪一直存在一个迷思,总觉得走向开发,发展工商资本,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听完姐夫的叙述,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仅凭着纺织瓷器,这些行业还是没法消化庞大的人口,别忘了此时中国的人口比欧洲加起来还要多!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吃饭问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张恪不由得披衣站起,在地上来回踱步,不停思索着,半晌,他叹口气:“看来只有从海外抢夺土地种植粮食,供应国内消耗这一条路。”
  邓文通也说道:“别无他法,只是关口在海军!”
第571章
杀向日本
  对于明末人口有多种估算,最多有两亿,而少的有六千万,根据张恪的估算,大明一方面存在大量隐藏人口,同时诸如九边也存在大量的虚报空额。
  总体算起来,人口过亿是没问题的,应该在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
  如此庞大的人口,早已超出了大明朝承载的能力,偏偏又遇上灾害不断,吏治腐败,不闹流民就怪了。
  按照张恪原本的计划,应该是先基本统一之后,集中国力,进行海外扩张。可是现在看起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不解决吃饭问题,流民就只会越来越多。当然想统一天下也不是不成,那就是不停的杀戮,直到人口降低到一个限度,天下自然太平了。
  可是这条路张恪根本不会走!
  “姐夫,你觉得要向海外移民多少,才能解决问题?”
  邓文通眯缝着眼睛,仔细盘算一下,然后说道:“永贞,依照我的计算,少说要一千万。一个农夫能生产三个人的口粮。也就是说,移民一千万,我们就能运回两千万人的粮食,等于一下子解决了三千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了海外粮食涌入,粮价自然下降,田租也会降低,从而减轻兼并土地的压力。再辅以强有力的措施,才能稳住大局。不过就算如此,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若想长治久安,还要更大力度的移民,只是不知道海外有没有这么多的土地?”
  “有,没有也要抢过来!”
  张恪啪得一拍桌子,眼睛通红,很显然,流民风潮刮起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唯有大力海外移民。移民一个人,就等于解决三个人的吃饭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挽救中华大地!
  “把坤舆万国全图拿来。”
  不多一会儿,张羽珍和两个侍从捧着一大卷地图跑了过来,挂在了墙上。随着地图缓缓展开,邓文通眼睛也有些发直。
  他在东南见过不少西洋传教士,也见过一些地图,可是全都没有眼前的地图来的详细巨大。
  一直以为,大明人都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疆土广袤,无与伦比,四周即便是有,也都是蕞尔小国,不值一提。天下最富庶的就是中华大地,其他的都是蛮夷之乡,烟瘴之地。
  可是眼前这份地图完全颠覆了这种认识,庞大的地图之上,大明只是小小的一隅。虽然相比很多国家,大明算是大国,可是那些巨大无比的疆土,却是让人垂涎三尺。眼红心热。
  张恪前世无数次见过世界地图,可是此时依旧心潮澎湃,热血上涌。就连张羽珍都瞪大了黑溜溜的眼睛,仔细看着每一处。不时张大小嘴,露出吃惊的表情。
  沉默了一刻钟,张恪将目光放在了东亚的这一块。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澳洲和美洲还是太远了。
  “姐夫,大明以南的这一片,有无数的海岛,气候炎热多雨,土壤肥沃,可以终年种植粮食,甚至可以三熟四熟,比起江南还要富庶。”
  邓文通的兴趣一下子来了,可是张恪接下来的话又把他打入了谷底。
  “只是可惜,这些地方已经被佛郎机,荷兰,英国,等西洋国家瓜分一空,暂时还无暇插手。”
  邓文通一脸苦涩,道:“说话能不能别大喘气,伤肾啊!”
  张恪也笑了起来:“暂时不成,不代表以后不成,柿子捡软的捏,当下可以动手的有三处。”
  “愿闻高论。”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张恪从上往下,连续点了三处,正是朝鲜的济州岛,琉球,还有台湾。
  “永贞,台湾还好说,这可是另外两处,朝鲜和琉球都是不征之国,恐怕……”
  “祖制是吗?我违背的还少吗?济州岛我会勒令朝鲜让出来,另外琉球虽然是不征之国,可是日本幕府已经派兵入侵,如今的琉球是同时给大明和倭国进贡,简直岂有此理!告诉李旦和明汝新,调集水师,以济州岛为基地,攻击倭国,让倭国纳贡,赔款,开放市场,放弃琉球。”
  先选择日本,张恪可不是一时激动,也是深思熟虑的。首先日本德川幕府之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加上造船业落后,日本海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日本陆军的战斗力呢,被吹嘘上天的日本武士究竟如何呢?
  其实壬辰倭乱已经有了最好的证明,几次著名的战例,大明都是以少胜多,双方伤亡比例甚至在几百比一,就算是按照日本方面的史料,也是地地道道的惨败。
  不算往日对日本的成见,就算眼下,日本也是个软柿子。唯一的仪仗就是孤悬海上,有了天然的保护。
  而要进行海外扩张,征服大海就是必须的第一步,放着日本这么个软柿子不下手,简直对不起老天!
  “既然要打倭国,永贞,你是不是要回去坐镇?”
  “不必。”张恪笑道:“这事让我爹主持吧,他老人家和倭寇打过,而且他比我下手狠辣,能榨出倭国的骨髓油!”
  有这么说当爹的吗?那也是我的老丈人啊,邓文通一阵翻白眼。
  “姐夫,我计算了,这三处差不多能迁移两百万人左右,让张宗衡着手安排。对于再涌进来的流民,凡是愿意去海外拓荒的,给予优待。”
  “遵命!”
  ……
  金州湾,造船厂,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
  自从金州光复之后,李旦率领海贼归顺,这里就成了义州兵海军的最大锚地。
  而今日,这里又将见证一个关键的时刻,义州兵自造的第一艘战列舰正式下水了。
  晴朗的天空,红日当空,就在万众欢呼声中,海水涌入船坞,一艘庞然大物渐渐的浮了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