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581

  “给,他敢要老子就敢给。今天给了,日后十倍偿还!”孔胤植破口大骂:“敢这么欺负孔家。千百年来,你们算是第一份儿!等着吧,天下读书人不会放过你们的!”
  十天不到,就从衍圣公府邸榨出了二十万两白银,十五万石粮食。愣是把孔府的仓库搬空了一半,听说管账的孔尚贤直接气病了。孔衍植把府里养的几条黑狗都杀了,天天吃狗肉败火。
  等着,等着,京城终于有消息了。
  当孔衍植拿着花一万两银子买来的邸报之后,眼前一黑。直接就昏过去了。醒来之后,他是再也忍不住了,不光是徐治,就连天启,还有老魏都,没法幸免于难。
  “昏君!魏阉!你们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孔胤植越骂底气越低,天启没有斥责徐治,竟然还让他巡抚山东。甚至要清丈田亩。摆明了是冲着孔家来的,难道朝廷改变了主意,不再优待孔家了!
  说起来孔家能长盛不衰,不就是打着老祖宗的旗号。靠着朝廷的优待活着!要是皇上看不起他们,等于是要了命根子。
  孔胤植爬到桌案上,磕破手指头,忍着头晕眼花写起了血书。
  孔家不能完。不能失去圣眷啊!孔胤植用最卑微的姿态祈求皇帝的原谅,一封血书写完,十个指头都成了发糕。
  ……
  相比孔胤植。杨廷筠的震撼就更大。皇帝的处置方式简直让他大惑不解。
  明明是代表义州兵的乔福同山东的地头蛇衍圣公孔府冲突,包括徐治都是池鱼之殃。可是看形势,竟然演变成了皇上和朝臣的冲突。
  真正引起麻烦的张恪置身事外,都没人提起他,别说张恪,就连乔福也没事,至于徐治,更是升了官,这也太荒谬了吧!
  “杨老大人,今上看得很清楚,如今大明朝风雨飘摇,千疮百孔,最要命的就是财政枯竭。论起财政枯竭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兼并!而孔家就是肆意兼并土地的代表,就是皇上的心腹大患,偏偏满朝文臣都有孔孟子弟自居,就算皇上想惩治孔家,也无从下手。”
  张恪昔日的同窗唐光笑着说道:“徐中丞所作所为,等于是帮了皇上出气,皇上又岂能不保他?圣心如此,这时候满朝臣子若是能体谅皇上的心思,上奏要求惩治孔家,平息民愤,然后顺带处罚莽撞的徐治。衍圣公最多被申饬一顿,丢一些浮财,要不了多久就能弄回来。可是满朝文官异口同声,要严惩徐治,对孔家的问题只字不提,只怕圣上都要气炸了肺!”
  唐光虽然没有面圣,却把其中缘由说的如同亲眼所见,杨廷筠不由得肃然起敬,看来张恪手下真有高人啊!
  “唐大人果然厉害,老朽总算是明白了,天子之所以愤怒,是因为百官只在乎孔家,而不在乎朱家!!”
  “没错!”张恪也笑道:“临行之时,本爵让徐中丞把山东的状况说得尽可能凄惨,离流民起义就在眼前,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只有如此才能打动圣心,才能找到对孔家下手的理由!”
  杨廷筠捻着胡须,沉思一会儿,果然是如此!
  难怪张恪能决胜疆场之上,他已经把人心摸得如此通透,真是后生可畏。
  “国公爷神机妙算,老朽钦佩不已,只是皇上是不是担忧过度了?”
  岂止是过度,简直就是吓着了!
  老魏一口气派出二十几位税监矿监,奔赴江南,他们还没动身,张恪就得到了消息。他处心积虑对孔家下手,又大肆制造舆论,恫吓天启……
  如果光是为了对付孔家,为了在山东站稳脚跟,他根本没必要如此大费周折。这番作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挑起皇帝和大臣的冲突!
  所谓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背后就是君臣斗争。魏忠贤不过是连字都不认识的老太监,只要一道旨意,就能轻松拿下,他有什么资格结成阉党!不过是皇帝把他放出来,充当咬人的恶犬而已。
  经过多年的观察,东林党这帮人吐口水,打嘴炮,党同伐异,结党营私轻车熟路。指望着他们治理国家,消除内忧外患,根本就是缘木求鱼,痴心妄想。
  他们本身就是大明的乱源!
  借着对孔家下手。引起朝臣反弹,进而激怒天启,逼着皇帝下定决心除掉东林党……
  一切都按照自己设计的剧本在上演,矿监和税监派出去,下一步势必引起天下的反弹,反弹的力道越大,皇帝就会越狠……君臣斗得越激烈,就越无暇顾及义州兵。
  趁着这时候,大肆移民,扩充实力。等着练出二十万精兵。囤积足够的粮饷军械,就算和朝廷撕破脸皮,也不用害怕了!
  “我正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腾腾……”
  把天下人玩弄股掌之中,怕是当年的诸葛武侯也比不上啊!
  “国公爷,徐大人回来了!”
  外面脚步声响起,徐治满脸红光,从外面走进来,一见坐在中间的张恪。扑通跪在地上。
  “下官叩谢国公爷,这条命就是您的了!”
  不怪徐治表忠心,实在是张恪算无遗策的本事让他心服口服,心甘情愿。
  张恪笑着搀起徐治。满意地说道:“徐大人,都是你应变得当,本爵很欣慰,听说京中不少官员都开出了价码。要砍你的脑袋呢?”
  徐治满不在乎地笑道:“国公爷,他们也就是说说,下官和新任的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一起出京。有东厂和锦衣卫保护着,量那些宵小之徒也不敢动手啊!”
  大家一听,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徐治坐下来,将进京面圣的情况一字不落地说,张恪虽然有锦衣卫送来的消息,可是听当事人亲口说,还是大有不同。
  “徐中丞。”
  “卑职在。”
  “此番朝廷派遣税监矿监,可是玩真的?”
  “回禀国公爷,绝对是要玩真的。”徐治笃定地说道,在他离京之前,还有一个人赶到了京城,那就是新任户部尚书毕自严。
  毕自严是从南京调来的,不久之前路过山东,正好碰上了白毛女第一次上演。毕自严深深受到震撼,他连看了两遍,把不少唱段都记了下来。到了京城,就向天启上奏,要节约用度,与民休息。
  他的奏折也是迫使天启广开财源的重要因素。
  “虽然派出矿监看起来是魏忠贤的主意,可是内阁首辅顾秉谦、户部尚书毕自严都鼎力支持,再加上大学士魏广微,兵部尚书崔呈秀,这股力量可不是任何人能够抵挡的。”
  徐治说道:“国公爷,以卑职看来,虽然朝臣多有不满,可是内阁和司礼监都态度坚决,我看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杨廷筠和唐光纷纷点头,很是认同徐治的判断,唯独张恪面带着微笑,不以为然。
  “呵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明朝的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天下早就太平了。”张恪看了一眼百无聊赖的乔福,笑道:“乔大总兵,你马上挑选两千名精锐,准备好快船,随时南下。”
  乔福顿时眼前一亮,吃惊地问道:“有仗打了?”
  “或许吧,盼着东林党拿出点本事,不要让我失望啊!”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仙境,莫过如此。若是能在苏杭为官,简直就是老天爷的眷顾。
  太监李实就是一个幸运的家伙,他认了魏忠贤当干爹,小心孝敬,才弄到了苏杭织造太监的宝座。
  干爹让自己南下,就是替朝廷敛财。李实也不客气,到了苏州,就在四门设立税卡,征收往来商税。同时他亲自带着兵丁,检查民间的织造作坊,清查税收,不放过一家。
  “干爹,前面一大片的宅子,都是丝绸作坊,听说有几百架织机。”
  “那还等着什么,马上去查。”
  小太监一脸为难,说道:“干爹,只怕是不行,这是周顺昌大人的家产!他,他名气太大了!”
第424章
苏州之乱
  周顺昌,东林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三年罢官,前后不过十年,在寻常人看来,他不过是官场的菜鸟而已。
  可是真正了解周顺昌的,才知道他的可怕。
  周顺昌先是被授予福州推官之职,在任上反对矿监,抓了太监高采的爪牙。当时东南士绅强烈反对矿监税监,但是真正敢下手的不多。周顺昌一战成名,清名天下传。被东林视作后起之秀,从地方官调入京城。
  京官可比外官清贵,哪怕是降了一级都算是升迁,而周顺昌不光没有降级,还升了官,进入吏部担任稽勋主事,随即担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大明朝有两个最肥的流油的职位,一个是管着天下文官升迁的吏部文选司,一个是管着武官的兵部武选司。这两个地方出来的官员不说见官大三级也不遑多让,放个屁都油裤裆,要什么有什么,多少人都馋的流口水。
  不光差事肥,而且权力大。当初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就是在文选司发家的。一个小小的郎中,竟然能参与大学士的提名,左右吏部天官的意见,闹到了最后,万历不得不亲自下令,把顾宪成驱逐了!
  有前辈做榜样,周顺昌进入文选司之后,也是如鱼得水,大量提拔东林后辈,充实党羽。尤其是科道言官,由于人数多,品级低,上面的人物没法掌控,偏偏言官又有风闻言事的权力,简直就是马蜂窝,皇上碰了都是满头包。
  周顺昌在职期间,把大量的东林党人充实到都察院和六科,稳住了东林的大局。张恪几次掀起对东林的攻击,结果虽然打掉了不少阁老尚书,但是东林的根基还在,势力依旧顽固。
  魏忠贤掌权之后。东林的老冤家就归属到老魏的旗下,良方进言,总算是在天启三年把周顺昌罢官,从吏部下手,限制东林。
  作为魏忠贤的干儿子,李实很清楚干爹对东林党的怨恨,一听说是周顺昌的产业,他顿时桀桀地大笑起来。
  “周顺昌不是天天以清廉自诩吗?东林党的人不是个个都是大清官,两手不沾阳春水,怎么弄起逼贱的工商了?以咱家看。一定是有人假冒周顺昌的名声,败坏德行。”
  李实撇着嘴,笑道:“孩儿们,听咱家的命令,把作坊给封了!”
  “遵命!”
  李实手下都是锦衣卫的人,别说一个被罢职的官员,就算是京里的六部尚书,他们也没看在眼里。
  一声令下,嗷嗷怪叫着。把作坊包围起来。
  领头的锦衣卫百户万通一脚踢开大门,领着头冲了进去。
  “锦衣卫公干,都给我老实一点!”
  锦衣卫!
  三个字就好像定身术一般,听到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颜色大变,手足颤抖。
  “谁是管事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