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581

  徐治眼睛直呆呆的,两方势均力敌,朝廷都不敢轻易处罚,那谁最容易对付呢?毫无疑问,就是自己,斗起来之后,自己多半就是牵出来的替罪羊,给两边台阶下!
  想到这里。徐治猛地爬起,冲着杨廷筠就磕响头。
  “老大人,下官无知,若非老大人提点,只怕就要粉身碎骨而不自知,老大人洪恩,我感激不尽!”
  “学通,快快起来!”
  杨廷筠急忙把他搀起来,语重心长说道:“不能用老脑筋看事情了,文贵武贱那是老黄历。须知道武将手下千军万马。岂能随意斩杀。倒是文官,别管坐到哪个位置,一道圣旨,就要乖乖回家。你可明白了?”
  徐治彻底服气了,关键时刻还要老前辈的智慧。乖乖说道:“老大人,您给下官指一条明路,我都听您的。”
  杨廷筠满意地微笑,心中暗说功力还在,轻松拿下小家伙。又抓回了当年大战朝堂的成就感。
  “学通,其实眼前的局势正是你左右逢源,名利双收的时候,何必去冒险呢!”
  徐治顿时把耳朵竖起来。一个字都不敢放过。
  “你先去找找乔福,问问他究竟想要干什么。老夫想来,他总不能想着把衍圣公拉下马吧?探了他的底儿,然后再去孔家。当面问罪。这些年孔家越发不像话,老夫虽然在浙江,可都听说了他们的恶名。敲打敲打。逼着孔家拿出几个族人顶罪。朝廷上下,只会说你不畏强权,断然不会有人替孔家说话的。”
  “高啊!”
  老前辈就是神仙放屁,不同凡响!
  不就是要刷声望吗?张恪那是尖牙利齿,随时能玩赖的超级大怪兽。而孔家看起来块头不小,实则除了顶着老祖宗名声招摇,就没剩下什么,该对付那个,一目了然!
  自己怎么就鬼迷心窍,非要找不痛快呢!
  徐治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嘴巴子。
  正在这时候,外面脚步声响起,有人急匆匆跑进来。
  “启禀中丞大人,乔,乔,乔……乔总兵来了!”嘴都磕巴了。
  徐治狠狠瞪了手下一眼,骂道:“丢人现眼的东西,还不滚到一边去。来人,本官亲自迎接乔总兵。”
  徐治心里有谱儿,带着手下人,满脸春风,到了府门口。乔福正领着两百骑兵,荷枪实弹,站在门前。
  “哈哈哈,乔总镇,迎接来迟,还请赎罪。”
  乔福顿时傻眼了,他和徐治见过几次,每一次都是吹胡子瞪眼,差点打起来。今天这家伙吃过药了,怎么如此客气?难道有什么阴谋不成?
  看着乔福疑惑,徐治笑道:“乔总镇,实不相瞒,杨廷筠老大人来了,听说他可是国公爷要请的贵客啊!”
  “噢?当真杨老大人到了?”
  乔福几天前接到张恪的书信,介绍了情况,其中就提到要招揽杨廷筠。乔福突然脸色一变,猛地怒视着徐治,问道:“你是不是想拿杨老大人胁迫我?”
  “总镇你多疑了,以往是我的不对,往后咱们是一家人,快快请进吧,老大人等着人!”
  乔福将信将疑,跟着到了里面,杨廷筠和包士卿都在二门等着。乔福和包士卿在长生岛打过交道,算是老朋友,杨廷筠又是老油条,有他们牵线搭桥,不大一会儿,乔福和徐治就相见恨晚,差点斩鸡头烧黄纸,拜了把兄弟。
  一番交谈,乔福也道出了心声,张恪早就交代要多向辽东移民,可是当地士绅强烈反对,闹得最凶的就是孔家。
  乔福一气之下,就按照张恪的主意,对土匪下手,接着剿匪名义,栽赃陷害,对士绅下手,其中孔家更是重中之重。
  “呵呵,乔总镇,想要移民何必这么麻烦?”徐治笑道:“两个月前,黄河徐州段决口,山东十几个州县遭灾,难民就有三十几万,若是辽东需要,全都送过去就是了!”
  乔福一听猛地拍大腿,他忙活好几个月,不过弄了两三万人,人家一张口就是三十万,天差地别,不服不行啊!
  杨廷筠突然笑道:“老朽还有一个主意,不妨借用这些人敲打孔府,让他们知道厉害!”
  老狐狸低着头,把想法说出来,立刻引得几个人哈哈大笑,连连伸出大拇指……
第412章
斗孔
  李之藻到了辽东之后,对于文官稀缺的张恪来说,不亚于一场甘霖。李之藻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群人。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启,大量的西方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心心念念弘扬福音,让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皈依。他们经营了几十年,在民间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中原老百姓根本对异域的上帝不感兴趣。
  他们并非没有作为,至少在士人阶层掀起了强烈的冲击。
  终于有一些人开始放下孔孟之道,去兼收西学。
  与东方迥然不同的体系,详细的分科,严谨的考据,缜密的逻辑……正好对中国传统学术构成了致猛烈的冲击。
  明朝人毕竟不是被奴役几百年的大清,事实上很多明朝士人早就发觉了西方的先进之处,每当有西夷火器传进来,大明就不遗余力地仿制。
  在徐光启等人的带动之下,出现了一大批钻研西学的士人,虽然他们不被正统承认,被视作奇技淫巧,不务正业,可是并没有遭到打压。
  这就是大明朝最可贵的地方,纵使有凶残的厂卫,有骇人的廷杖,大明并没有剥夺思想的自由……
  李之藻和张恪一连谈了三天,顿时惊为天人。
  他学习了西洋的数学和天文,自以为大明无人能比,可是张恪一开口,竟然稳稳压了他一头。
  跟着李之藻一起前来的年轻人叫做杨修远,是杨廷筠的侄子。由于十几岁就跟着传教士学习,西学的成就不下李之藻,杨廷筠更是远远不如。偏偏对四书五经一知半解,眼看着科举无望,把家里人都急死了。
  后来听说孙元化凭着举人身份在辽东平步青云,深受重用,他也前来碰碰运气。
  可是真正和张恪谈论之后。杨修远那点骄傲自负全都烟消云散,他的脑筋比起老师李之藻灵活,从张恪的话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仿佛一扇殿堂的大门,闪现在眼前。伸手推开,无穷的知识触手可及。
  这个关键就是微积分!
  数学和实际的应用,二者要真正合二为一。
  以往中国的数学并不落后,可是自从西方率先研究出微积分理论之后,数学真正的和天文、航海、军事、工业等等联系在了一起,有了强烈需求。数学研究不再是文人的游戏,直到此时,才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
  数学的发展同样带动了物理化学等学科前进,就这样,有着辉煌农业文明的中国,被彻底抛在了工业化的道路之外。
  张恪在谈话之中,有意无意地提到了计算炮弹轨迹,计算曲线的长度等等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偏偏传统的九章算术给不了答案。甚至连西洋人的《几何原本》也不行。
  杨修远敏锐察觉,数学需要一场变革,而且还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涅槃。只要跨出这一步,数学就会成为生活中谁也离不开的学科。
  再也不是那些士人嘴里的奇技淫巧。相反,他们的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才是应该扔进故纸堆的废物!
  杨修远越想越举得浑身血液沸腾,情不自禁。
  他以往学习西学最多还是兴趣。可是到了此刻,他真正的发觉,这或许是他一辈子的信仰!
  不光是他一个。还有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
  “恩师,弟子以为应该立刻修书,把基督会的年轻学子都请到辽东来!”
  李之藻从来没有看过杨修远如此凝重,顿时笑道:“怎么,几天前你还不想投靠平辽公呢,怎么转眼就要拉着大家伙一起入伙了?”
  杨修远脸色一红,急忙辩解道:“弟子不是一时糊涂吗?”
  “那现在就不糊涂了?”
  “一点也不!”杨修远坚定地说道:“我坚信平辽公就是那个能弘扬西学,能够真正改变天下,能让我们实现抱负的指路人,大靠山,精神领袖!不光是我,还要邀请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研究学问,造福苍生!”
  看着杨修远眼睛里的狂热,竟然让李之藻吃了一惊。
  恍惚间好像在哪里见过,没错,就是那些远路而来的传教士,他们面对自己的基督,百死不悔,义无反顾。
  满朝文官都是自私自利的投机之徒。大明朝缺的就是真正的殉道者!
  “好,既然如此,我就立刻修书,不过咱们师徒本事还有限,最应该请出山的是你叔叔,只要杨公肯来,江浙一带的青年才俊保证能带来一大帮。”
  “师父说的是啊!”杨修远一拍脑袋,跳起来就向外面跑。
  “我这就去写信!”
  ……
  李之藻宦海沉浮几十年,果然不是吹的,他的信送出去,不到半个月,第一批学子就到了辽东。人数足有二十几个,空荡荡的西学院开始有了生机。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才前来,张恪喜出望外,把李之藻引为心腹。
  “李先生,我还有些事情要先生帮忙啊!”
  李之藻急忙拱手,笑道:“国公爷太客气了,有什么吩咐,只管说就是了。”
  “李先生,我准备在广宁,义州等地建立教堂。”
  “教堂?”
  “没错,就是西洋和尚住的地方。”张恪笑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凤凰。以往我也有这个心思,可是无奈战事频密,只能把精力放在火器上面。如今要全面的发展西学,就少不了传教士,他们只管来,本爵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传教就是了。”
  “国公爷,您当真如此想的?”李之藻惊奇地问道。
  要知道大明朝的官员,不管是多么开明,对于西洋教士都是敬谢不敏的。更怕洋教大肆传播,会影响到社会安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