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3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581

  “部堂说的没错,不知我这样说可以不,银子本身没什么用处,只有在购买东西,支付工钱的时候才有了价值。”
  王在晋眉头紧皱,半晌点点头:“也可以如此说。”
  “这就对了。银元和银子本质一样,都是在交换的时候才用得到。而银元制作精美,交易方便,携带容易,不存在成色问题。有了这么多好处,虽然价值不足,百姓们也可以接受。”
  “原来如此!”
  王在晋笑道:“看起来百姓是一失一得,没有什么损害!对了,永贞。鞑子把银子送来,同样的也要给他们银元,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啊?”
  “当然不会,部堂大人。其实鞑子送银子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小命送到了我们手上。”
  “当真!”王化贞瞪大了眼睛,惊奇地问道:“永贞,你可别说大话啊?三百万两银子。你最多赚八九十万两而已,还要扣除工钱和料钱,哪里有那么大的作用。难道你敢把鞑子所有的银子都吞下来?”
  “哈哈哈,世伯,还别说,我真把银子都吞了下来!”
  哗啦,酒杯落地!
  王在晋惊得站了起来,厉声说道:“永贞,你可别胡来!几百万两是不少,可是一旦鞑子恼羞成怒,和咱们不死不休,辽东可就危险了。”
  张恪一点都不着急,笑道:“部堂大人,你放心吧,只有我把银子吞下来,咱们和鞑子才能和平相处呢!”
  王在晋一脸的不信,王化贞也是满腹狐疑。张恪笑着一摆手,让人把邓文通请了过来,当即给王在晋他们上了一堂忽悠课。
  原来鞑子来兑换银元的时候,银行先告诉他们,马上兑换银元只有百分之三的优惠,要是等到秋后,就能涨到百分之五。
  如果不急着用,就暂时等等吧!
  这么一说,顿时就有人炸锅了,老子辛辛苦苦把银子送来,你们竟然要等等,别忘了,当初可是你们说要兑换银元才能贸易的!
  说出来的话不算数,拿人当傻小子啊,别看你们义州兵打赢了,老子也不是吃素的,顿时就有几个人亮出了弯刀,一言不合,就要动手。
  这时候邓文通急忙走了出来,好言安抚,告诉大家,银元铸造也要时间,都不要着急。再有大家带来这么多银子,拿回去也不容易,路上说不定还有劫匪。
  不如这样吧,把银子都留下来,存在银行,再给你百分之五的利息。一共加起来,就是一成利息,一百两换一百一十元,何乐而不为。
  蒙古人对数字本来就不敏感,被邓文通左一个右一个,彻底忽悠迷糊。
  “大人,你就说一句,是不是银子留在这儿,就能钱生钱?”
  “没错!”邓文通笑道:“就是这个意思。”
  在场的蒙古人互相看了看,全都翻着白眼,根本不敢相信。开玩笑,汉人和蒙古人斗了几百年,双方什么时候讲过信用!
  汉人狡诈,看起来是占便宜的事情,保证就是个坑,他们吃亏太多了。
  “你们不占便宜就不错了,还能让我们占便宜,当谁是小孩子吗?”
  邓文通不以为意,大笑道:“你们难道不知道,人世上的事情是可以双赢的,你们把银子存进银行。银行可以用这些钱投资作坊,借贷给缺钱的商人,赚取利钱,有了赚头,自然可以分给你们。”
  “那要是赔了呢?”
  “赔了张少保会亲自承担责任,赔偿你们的损失。”
  张少保!
  听到了张恪的名字,在场的众人都缩了头,营州一战的威名,张家兄弟在鞑子之中宛如神明,有张少保作保,应该没有问题!
  “那有什么凭证吗?”
  “你们来看!”
  邓文通拿出了几张银行存单,放在了他们的面前。
  “你们只要在上面写好了字据,约定取钱的方式,除了你们,就没有人能取走!”邓文通笑道:“我听说草原征杀抢掠不断,很多人辛苦积攒的财富都会被敌人缴获。你们放在银行里则不一样,无论贵为台吉,还是战败的乞丐,只要你们是银行的客户,钱就是你们的,谁也拿不走!”
  邓文通这番话,彻底打动了鞑子的心,如果真要是在银行有一笔钱,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最差还能做个富家翁。
  值了!
  这些台吉纷纷同意,把带来的银子都留下来了,还纷纷回家清理家底,看看还能送来多少银子。
  鞑子们算得明明白白,把银子存在银行,还能生利息,而且和明朝贸易的时候,也不用费力带着一堆银子了,简直两全其美。
  他们高兴,可是浑然忘却了一件事,他们拿着银子来,回去的时候,怀里只有一张纸!
  “哈哈哈,部堂大人,鞑子敢背叛大明,他们的存款顷刻就被没收,所以说鞑子的命脉都掐在我们手上。而且鞑子存了这么多钱,我们可以贷出来,修建城池道路,支付军需粮饷,采购商品物资。以后就是用鞑子的钱去打鞑子,您以为如何?”
  王在晋和王化贞相视一眼,眼中全都是不可思议的神情,显然这两位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被惊得三魂七魄都飞出去了,飘了半晌,又回到了身体里,王在晋浑身一震。
  突然老头豁然而起,厉声说道:“永贞,银行可给老夫管好了,这可是国之重器,随便不许用!”
  ……
  有了王在晋和王化贞的鼎力支持,加上鞑子送来的白银,义州的铸币作坊昼夜忙碌不停,成千上万的银元带着余温就出炉了。
  张恪特别安排了一千辆马车,专门运输银元,满载着银元的马车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当老百姓看到这一幕,狂热抢购囤积银元的浪潮就渐渐平息了,仿佛春雪,转眼化了一干二净!
  市面银元供应充足,那些世家大族也把囤积的银元拿了出来。
  辽东市场重新稳定下来,而就在此时,张恪找来了几位商人,在一间密室之中,张恪吩咐道:“你们听着,立刻运送三万枚银元去辽沈,全都换成银子。”
  “那,那不是鞑子的地盘吗?”一个年老的商人直接出溜到凳子下面。
第321章
豪格入瓮
  前后三个月的时间,张恪先后向市场上投放了一百万银元,伴随着银元的大规模流通,银行也快速发展起来。
  如今在辽东有两家主要的银行,一个是原本办理金银套利的大明皇家银行,一个是光复银行,两家银行同时享有铸币特权。
  相比于传统的钱庄票号,银行采取存款有息的原则,要知道票号保管银子可是要收费的,一来一回之间,差距就体现出来。
  当然银行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存进去银子,取出来只能是银元。好在经过几个月的时间,银元已经建立起来足够的信用。尤其是寻常百姓就喜欢银元的便利,因此大量的白银汇集到了银行。
  银行放手铸币,与此同时,银行也悄悄开始发行一种银行券。银元虽然便利,可是成千上万的交易之时,携带计算都不方便。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票据,薄薄的一张纸,到银行就能见票即兑,和银票的作用差不多。
  越来越多的商人喜欢方便的银行券,张恪从一手规划废两改元开始,发行银行券的那一刻,绝对是他最紧张的时候,生死胜败就在一瞬间!
  不管是银元,还是银子,最起码都有东西在,有实实在在的价值。而银行券说白了就是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要是没人承认,就算擦屁股都嫌硬。
  可是这偏偏就是信用货币的最关键一步,一旦走过去,张恪就拥有了点石成金的本事,不光辽东的工业能快速发展,就连军队都有了源源不断的财源,不客气地说,货币之战,比起十个营州之战都重要。
  ……
  “二弟。好消息啊!”邓文通笑着找到了张恪,一见面就说道:“这一个月,我们一共发行了13万银行券,最初的时候,每天都有人来兑换银元,不过后来人越来越少。商人们都发现把银元放在自己手里,保管起来很不方便,而且交易的时候,还要拿到银行换成银行券。索性越来越多人不再兑换了,他们直接持有银行券互相交易。”
  “永贞。咱们成功了!”邓文通声音陡然高了八度,都到了青藏高原了,喜悦之情,再也按捺不住。
  “大家接受了银行券,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只要拿出一张纸,就能当银子花!从此之后,我们手里就握着金山银山,什么叫富可敌国。什么叫权倾天下!发出去的银行券不会在同一天兑换,实际上只要备下一成的银元应付兑换,就能多印九成的银行券。”
  邓文通本来有些金融天赋,这段时间张恪把他所知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姐夫。两个人不停商量摸索,可以说邓文通的金融眼光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他已经领悟到了信用货币的精髓,只要能保持随时兑换,商人百姓就会把手里的纸片子当成真金白银。银行就可以偷偷摸摸。大量印制银行券,悄然之间使得财富呈几何倍数增长。
  所谓百分之三十的铸币税,相比纸币的无本万利。简直云泥之别,芝麻遇上了西瓜。
  “晋商苦心经营一两百年,他们靠的不过是朝廷的特权,垄断盐利,才能积累了偌大的财富,要是我们的银行能快速发展,凭着点石成金的本事,二十年内,甚至更快,就能压过晋商!”
  邓文通绝对不是撒谎,自从废两改元以来,铸币的暴利,加上吸收存银,可支配的货币超过五百万元,比起辽东一年的军费还要多。
  而且照着眼下的速度,超过千万并不遥远,也就是说一家银行能支配的财富超过大明朝,邓文通手里管的钱多过户部尚书!!
  换成任何人,只怕做到了这一步,都会自信爆棚,血脉喷张。
  “姐夫,咱们还是别太心急了!”
  张恪笑道:“辽东地域狭小,能拿得出手的不过是毛纺一项,底蕴太差。而且银行的底子也不够雄厚,我们必须稳扎稳打!”
  “首先,银行券绝对不能多印,一成准备金太少了,必须保证三成才行。”
  “三成?永贞,你太保守了吧?”
  “不!”张恪坚定地摇摇头:“姐夫,你可别忘了,不论是晋商,徽商,闽浙海商,他们手上的绝对财富都比我们多太多了,必须防着明枪暗箭。”
  邓文通脸色顿时垮了下来,失落地说道:“稳健一点是好,可是那些毛纺工厂每天都在扩建。要厂房,要机器,要工人,要是贷款跟不上会出问题的。再有草原上还有那么多城池要建造,这可都是钱啊!”
  “姐夫,别着急,咱们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吗?”
  “存款?开玩笑!”
  把鞑子的银子都掏出来了,哪里还有银子!
  “姐夫,容小弟卖个关子,再有一两个月,就能见分晓。”张恪满脸神秘的微笑。
  ……
  春夏之交,和风送暖,万物滋长,鸟兽繁衍,正是打猎的好时候。一个顶着金钱鼠尾的少年,骑在一匹黑马上,快速狂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