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581

  “好!”李宗一口答应。说道:“张少保考虑真周全。”
  张恪已经看出来李宗才是真正主事的,至于他的伯父李参,更像是一个跑腿的伙计。
  “别忙。东西给你们,你们要拿什么来换呢?”
  “这个,请张大人明示。”
  张恪笑道:“一杆制造精良的火铳,成本就要七十两银子,卖你们一百两不算多吧!再有弹子,火药,枪油等等算起来,差不多就要一百五十两银子。另外训练一个火铳兵也不容易,必须要最精干的老兵。他们大老远的去朝鲜,一天怎么也要一两银子,两位觉得可还合理?”
  账没算完,李宗和李参差点趴下。一杆火铳一百五十两,五百杆就是七万五千两,加上训练费用,少说要十万两!
  十万两啊!
  放在大明或许没事,要是放在朝鲜身上,那可就要了命啊!
  李参哭丧着脸说道:“张少保,恐怕敝国国库都没有这么多银子,天朝上国一贯宽宏大度,您又是天下第一的英雄,敝国钦佩无比,人人供奉,敬若神明……”
  “行了!”张恪冷冷说道:“我说过,这是生意,做生意就讲究平等二字,你们求也没用!”
  李宗脸色铁青,说道:“张少保,您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两位,价钱我是一分都不能少,不过买东西也不一定要银子,以物易物吗!”
  李宗的眼睛重新燃起了希望,疑惑问道:“张少保,您要如何?”
  “你们可以用粮食抵偿,大米换火铳吗!”张恪用充满诱惑的声音说道:“朝鲜虽小,可是丰收年景,全国也有几百万石粮食储蓄,咱们互通有无,火铳,盔甲,刀枪,丝绸,茶叶,你们要什么我有什么,这生意做不得吗?”
  李参情绪激动,就要点头同意,可是李宗却狠狠瞪了他一眼。
  “张少保,您也说了,敝国丰年才有粮食积蓄,若是赶上了荒年,我们岂不是难以为继!”
  “公子真是心怀天下啊!”张恪略带嘲讽地说道:“荒年怕什么,难道朝鲜就不想报千年世仇吗?只要你们和我合作,天朝就是朝鲜的后盾,早晚会帮着你们荡平四岛,灭了倭寇的老巢!”
  李宗被张恪说的浑身血液加速,小白脸很快变成了猪肝色,气喘如牛。
  “张少保,你能保证吗?”
  “这有何难!壬辰倭乱的时候,家父就曾经和日本人拼过,我对那些小矮子没有一点好看法!”
  李宗眼珠乱转,权衡了半晌,终于下定决心。
  “好,成交!”
  谈妥了大方向,杜擎带着李宗和李参下去,拟定详细方略去了。
  张恪心情大好,敲开了朝鲜门户,不光是有了一条来钱的路子。还能在建奴后背上插一刀。一举两得,实在是太妙了!
  哼着小曲,张恪转身要走,突然旁边传来了呵斥之声。
  “久闻张大人之名,果然是奸猾过人!不到十两银子的东西,竟然卖到了一百多两。如此贪得无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张恪眉头一皱,谁这么厉害,一口道破了火铳成本!
  猛地一转头,对面不远处站着一个四十出头的人。一身儒衫,其貌不扬,正怒目而视,盯着张恪。
  “什么人大言不惭?”
  负责靶场的百总急忙跑过来,单膝点地。
  “启禀大人,他叫孙元化,说是从京里来的。卑职本来不想放他进来,可是他手里有邓大人的引荐信,卑职才……”
  百总讲什么话张恪已经没心思听了。他只对孙元化这三个字感兴趣。
  当初他让邓文通进京,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招揽他,真没有想到,人竟然活生生出现在了面前。只是场景有些尴尬。
  “张大人,在下不该来辽东,告辞了。”孙元化转身要走,张恪伸手拦住了他。
  “孙先生。你就这么急着走吗?”
  “当然,大人生财有术,下官长了见识。恕我不敢久留,怕染上一身铜臭!”
  孙元化转身就走,士兵们都把张恪当成了偶像,有人敢出言不逊,哪里能放过,几个士兵举起拳头就要打。
  张恪拦住了他们,讥笑道:“孙元化,本官以为你和那些书生不一样,没想到都是一路货色,于国于家无用,还是赶快滚吧!”
  “你!”
  孙元化脸涨得通红,声色俱厉,质问:“张大人,在下听闻你也是读书人出身,如此辱没斯文,你,你必须说清楚!”
  “哈哈哈,孙元化,你和徐光启学习西学,制造火器,想来也是为国御辱!我本以为你是动手的,靠着真本事吃饭,和那些整日喷口水的废物不可同日而语。可是一见之下,你竟然比腐儒还要迂腐三分,真是令人失望。”
  孙元化气得攥了攥拳头,不过他也知道打不过一群武夫,冷笑道:“在下不知哪里迂腐,反倒是大人心思机巧,骗得别人团团转,好生令人羡慕。”
  “你知道那两个人是谁吗?”
  “是谁都一样,待人以诚。”
  张恪顿时仰天大笑,眼泪都快出来了。
  “孙元化,你当本官愿意骗人吗?辽东难民几十万,人人张着嘴要吃的,本官难道不该想办法弄粮食吗?两个朝鲜的家伙送上门,难道不能宰他们一刀?”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更何况辽东缺粮,可以向朝廷要,为什么要牟取十数倍的暴利,不是奸商又是什么!”
  张恪微微摇头,一个四十多岁的人竟然比小孩子还天真,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难怪会稀里糊涂丢了脑袋,张恪愤愤想到。
  “朝廷粮食是哪里来的?不过是从老百姓手里征收吗,从去年起,朝廷加了辽饷,有些地方的正税都征收到了天启五年以后。再这样盘剥下去,是什么结果,你心里不明白吗?讲道德,讲仁义,这些玩意有用,老奴还在赫图阿拉放羊呢!”
  张恪压着怒火,冷笑道:“世上有两种文人,一种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一种是天天骂人的。他们反对征商税,却逼着朝廷痛击建奴;他们让皇帝厉行节约,自己去狎妓成风;他们从武将手里抢走一切权力,战败的时候却理所当然把罪责推到武将身上。这是何等的精神分裂,何等的无耻!”
  汗水从孙元化的鬓角流下了,他真正领教了张恪的犀利,每句话都插在他的心口,一直以来笃信的东西难道错了?孙元化痛苦地抱着脑袋。
  “孙先生,你是做火炮的,学那些人打嘴炮,难道不羞愧吗?”
第278章
双喜
  进入了炎热的七八月份,距离辽沈惨败已经过去了四五个月。在这段时间之中,明朝在新任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指挥之下,收拢残兵,安抚百姓,构筑三道坚实的防线。
  第一道最接近建奴的就是西平堡,此地那是广宁的门户,建奴进攻辽西的咽喉,必须由大将镇守。
  总兵贺世贤当仁不让,主动请缨。经过一番权衡,贺世贤和副总兵罗一贯率领五千精锐出镇西平堡。他们的活动范围从西平堡一直延伸到三岔河一带,作为警戒防御建奴的排头兵。
  第二道防线则是广宁城,此地既是辽西第一大城,更是通向蒙古的门户。若是丢失,建奴随时可以绕过辽西走廊,从草原攻击长城一线,伺机抢掠京畿等地。事实上满清后来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广宁是明军厚积人马的地方。于伟良,孙得功两位总兵,加上参将张峰和汤辉,总计三万人马镇守。当然多数人马还是凑数的。
  第三道防线则是大凌河一线,义州,锦州,右屯,正是张恪主要镇守的方向,义州兵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一线。
  张恪手下人马是陆续征召训练的,经过半年以上苦训的有八千多人,精锐老兵大约在五千出头,这就是整个辽东明军的精华,也是唯一可以和建奴硬拼的军团,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张恪手上还有两支部队,一个是秦民屏率领的白杆兵,另一个是周敦吉统领的浙兵,两支人马也都在舔舐伤口,恢复战力。
  每天离着军营大老远,就能听到士兵的呼喊。
  早中晚三次,都有军官大声询问:“忘了浑河之仇吗?”
  士兵齐声回答:“不敢忘!”
  如是三次,耻辱牢牢刻在每个将士的心头。大家疯狂训练,等待着复仇的那一天!
  辽东情况大为扭转,言官更是上奏天启,称赞王化贞“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
  天启下令赏赐王化贞五百金,荫一子锦衣卫百户。
  捧着皇帝的圣旨,老王是哭笑不得,这一番布置全都出自张恪之手。他不过是执行而已,如今却把功劳都加到了他的头上,心中愧疚,怪对不起张恪的。
  王化贞接到赏赐的第三天,就动身前去义州,可是到了义州,张恪竟然不在,是杜擎接待了他。
  “中丞大人,少保去了锦州了。他临走的时候说你要是着急,也可以去锦州看看!”
  锦州?能有什么事情……
  “莫不是粮食来了!”
  杜擎微微得意地笑道:“虽然大人没说,不过我猜着差不离,朝鲜那些棒槌怎么斗得过少保啊。”
  “嗯!我还真来着了。这就去锦州,几十万人都等着粮食救命呢,永贞千万别让大家伙失望啊!”
  王化贞满怀着希望,立刻带着随从跑到了锦州松山卫。在他们的面前就是茫茫的大海。码头上工人往来不断,数十艘高大的海船停在海湾之中,高大的桅杆矗立在海风中。
  看到这一幕。王化贞激动,期盼,担忧,五味杂陈,仿佛回到了洞房花烛的晚上。
  “越老越没出息了!”王化贞揉了揉发酸的鼻子头,催动战马到了码头。迎面正好来了一大队的马车,沉甸甸的粮食压在车上,走过之处留下深深的车辙。赶车的老汉黑红的脸膛,堆满了笑容,马鞭高举,用力地挥动着。
  “车老板,粮食怎么样?”
  老汉伸出了大拇指,嘿嘿笑道:“好着呢,俺看比起江南的粳米还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