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581

  侯恂更是狠茬子,杀了王青等人还不过瘾,当即下令,把带头闹事的兵痞也都揪出来,挨个砍头。
  顿时河岸上哭天喊地,刀光闪耀,血光飞溅,愣是把河水都染成了骇人的红色。就连那些刽子手都砍得胳膊肿了,浑身没了力气。
  鬼头刀只砍了一半,从伤口中涌出血水,没死的人在地上不停地抽搐打滚,半晌也不断气,简直就像到了修罗地狱一样可怖!
  “张大人,不是卑职残忍好杀,只是作乱历来都是大罪,要是杀得不够多,咱们也不好向上面交代。”侯恂虚伪的笑道。
  张恪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不多杀点人,他怎么邀功啊!
  “侯大人,这些人罪有应得,不过运送军粮还要民夫,我看还是别杀光了。能用他们就少惊动普通百姓。”
  侯恂连忙点头:“还是张大人仁慈,就饶过他们吧!”
  兵痞们被通红的河水吓得浑身发软,每次砍头,老百姓的欢呼就像是催命符,萦绕在耳边。他们第一次感到了心虚,做了那么多恶事,报应真的来了!
  有人提泪横流,有人哭爹喊娘,有人大小便失禁……
  知道太阳下山,砍头才彻底结束,五六十具尸体曝露在河边,触目惊心!提醒着每个人,这就是和参将大人作对的下场!
  侥幸逃过一劫的兵痞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生不如死的待遇,当他们辛辛苦苦把粮食运到前线之后。又让他们继续做苦役,基本上都活生生累死!
  “张大人,下官已经把平叛的折子拟好了,有什么疏漏,还请张大人指点!”
  “哈哈哈,我哪指点文曲星的文章啊!”张恪笑道:“侯大人义州的事情算是结束了。你马上动身去辽阳,不知道侯大人如何看老奴呢?”
  “土贼蛮匪,不值一提!”
  侯恂满不在乎地笑道:“张大人,恕下官直言。老奴做大全都是因为辽东文武懈怠疏忽。倘若辽东上下能有张大人一半用心,只怕老奴早就被荡平了。如今袁应泰袁大人到了辽东,势必振衰起敝,要不了多久就能夺回失地。”
  侯恂说的义正词严。其实这也代表了清流东林的看法。只是可惜他们的判断只对了一半,如果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野猪皮或许真的不值一提。可是到了眼下,大势已成。想要扭转就困难了。
  “侯大人,老奴经营几十年,手下铁骑数万。势力不容小觑。偏偏我大明军队糜烂,冒然出战,只怕会重蹈覆辙。你是袁经略看重的人,侯兄若是能向袁大人多说说,张某感激不尽。”
  侯恂知道张恪见识不凡,顿时也忧心忡忡起来,难道辽东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相反还是一个大火坑!
  “张大人,您的吩咐下官自然领命,只是实不相瞒,朝中诸公都主张反击老奴。尤其是兵部户部,拖延下去,耗费钱粮军饷太多了,怕是袁大人也承受不住压力。”
  说到底还要看京城的意思,或许只有连续惨败才能彻底打醒虚矫自大的明朝廷吧!
  “侯大人,我这里有个方略,若是真想打,最好选择小打,集中几十倍的兵力,一鼓荡平。只要能不断胜利,对朝廷也算是有了交代,当务之急还是练兵为先。”
  这已经是张恪绞尽脑汁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他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和侯恂掰开揉碎,反复讲解,侯恂当然不笨,很快就心悦诚服。
  “张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向经略进言。”
  “如此,辽东百姓的安危就拜托侯大人了!”张恪暗暗期盼着袁应泰能听他的建议,多撑一段时间。
  侯恂在义州逗留了五天,把民夫青壮重新聚集起来,和张恪依依惜别,押运着粮草前往辽阳。
  送走了侯恂,屈指一算,快到八月了,卓十三偷偷派人送来了消息,说是入夏以来,万历皇帝多次昏厥,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说起来当皇帝可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经验威望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历练别想掌控庞大的帝国。
  就拿万历的爷爷嘉靖来说,炼丹修醮,荒唐程度不下于万历,朝中还有一个大奸臣严嵩,折腾得乌烟瘴气。但就是那样,还能平定东南倭乱。
  万历亲政之后,也打赢了三大征,这就是国有长君的好处。平心而论,若是万历再多撑几年,野猪皮未必能占到便宜。
  当然这些假设注定不会成立了,万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接下来的光宗皇帝当了一个月就挂了。天启即位之后,辽东吃了几个惨败,但是好歹天启能重用魏忠贤,压制党争,到了天启后期,辽东局势已经转好了。
  可是偏偏天启也是个短命的家伙,等到亡国之君崇祯上台,靠着清流治国,把名声不好却能办事的阉党摧毁,朝局彻底失控,大明也就走到了尽头。
  梳理历史的脉络,张恪心里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培植力量,这也是他交好侯恂等人的原因。别忘了胆大包天的袁县令也快要登场了,要是没有足够实力,别说抗击老奴,恢复辽东,弄不好自己都会步毛文龙的后尘!
  想到了这里。张恪顿时觉得再也不能等了。立刻下令,手下干将都被叫了过来。孙有光,李谦,镇抚单宏图三个人也参加了讨论。
  “诸位,王青等人都伏诛了,义州空下了不少位置。本官不是吝啬的人,大家伙都有高升一步的机会。只是你们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我们今天就商讨一下,该怎么恢复义州的元气?”
  张恪问完之后,在场的众人全都低下了头。用心思索。他们都见识了张恪的强势,跟着这样一个老板,除了实打实的东西,别的都行不通!
  王多闻率先说话了,“大人,卑职这几天询问了一下您在大清堡的所作所为。卑职总结起来,有三点:严法纪;兴屯田;练强兵。卑职以为义州也该如此,接着王青等人的死,换上一批听话的官员。把土地平分了,然后再多练兵,要不了一两年,义州就能焕然一新。”
  王多闻说完之后。不少人频频点头,显然很赞同他的看法。
  不过一直在张恪身旁的邓文通却微不可察的摇摇头。
  邓文通的学识甚至超过张恪,当他把注意力放在账目之上,很快就入门了。
  “大人。恕我直言,要想在义州推行大清堡的做法,您至少要拿出一百万两银子!”
  一百?万!
  在场的众人仿佛听错了一般。这位真敢说啊!
  邓文通面色严峻,给在场众人算了一笔账。大清堡屯田,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张恪提供的,修筑水渠道路也要张恪出钱,做工的还有工钱,匠师的津贴更是高得吓人。至于士兵训练更是烧钱,武器作坊也是一个大黑洞。
  “义州的人口至少三倍于大清堡,农具种子耕牛少说要二十万两银子,修筑引水渠,打抗旱井,银子就更多了。最要命的是大人您还规定第一年不收租子,第二年一斗,第三年十抽一。以卑职计算,按照这个方法,老百姓自然得利,可是光第一年,就要拿出五十万两白银,不然休想推动。”
  张恪这下子也傻眼了,就算有金矿,可是也掏不出这么多的金子,这简直就是烧钱啊!大明朝一年的岁入才多少,怎么小小的义州就要花这么多钱?
  “姐夫,你是不是算错了,屯田真这么浪费钱,大清堡怎么维持的啊?”
  邓文通顿时白了张恪一眼,敢情这家伙才是真正不当家花拉的!
  “大人,大清堡和镇夷堡等地加起来才两万人。又是剿灭下山虎,又是干掉了白莲教,再加上朝廷的赏赐,这是多少银子?”
  是啊,张恪掰着手指头算算,加起来差不多三十万两银子,平均一个百姓头上十五两——令人发指的数字!!!
  短期大量的货币投入到了大清堡屁股大的地方,才让几乎不可能的政策推行下去了。真正独当一面之后,张恪才知道是多么侥幸。
  “姐夫,原来的办法真的行不通?”
  “除非你能弄得五十万两银子!”
  张恪翻翻眼皮,无奈地说道:“算我没问。”
  提出建议的王多闻也傻了眼,张恪到底不是善财童子。
  这时候胖胖的孙有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张恪急忙说道:“孙老,你有什么好主意?”
  “好主意谈不上,就是有几句心里话。”孙有光道:“大人,您爱民如子,老夫很佩服。不过老夫以为凡事过犹不及,要是让老百姓过的太好了,他们也就不思进取。说句不客气的话,谁兜里装满了银子,还舍得孩子去前线杀敌啊!”
  张恪脑袋顿时打了一道闪电,没错,这可不是连农业税都免了,种田还有补贴的后世。正所谓慈不掌兵,该压榨还要压榨。
  “孙老,你说该怎么办?”
第166章
不速之客
  只有大清堡的时候,张恪想的很简单,那就是拼命让百姓过得好,死心塌地的支持自己。掌管了整个义州卫之后,站得位置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除了施恩,还要立威!
  孙有光很废柴窝囊的家伙,不过胜在经历得多,见识也就不一样。
  “大人,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拿这些百姓来说,要是发给他们每家一百两银子,我敢担保,要不了几天一半的人都会往关内跑,谁还愿意在苦寒之地受罪啊!说到底,要让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变好,田租也不能一步降到底。”
  听了孙有光的话,张恪寻思半晌,从座位上站起来,整整衣襟,冲着老孙躬身施礼。
  “孙老,一语点醒梦中人,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日后如何施政,还请孙老多多指点,张恪感激不尽!”
  “使不得,使不得!”孙有光急忙搀起张恪,惶恐地说道:“我就是胡说八道,大人切莫当真。”
  邓文通同样琢磨着孙有光的话,感慨地笑道:“孙老,你要是胡说八道,我们都该找地缝儿钻进去了!屯田该怎么办,田租该收多少,您老给拿个主意吧!”
  孙有光第一次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老头也有点晕乎乎的,他坐在位置上,翻看了一下邓文通的计划,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
  足足看了一刻钟,老头才说道:“大人,这里面如何分田地,如何重新划分民册,如何建引水渠,打水井都写的极为详尽,老夫就不多置喙了!不过在田租的问题上,最好提高到四成!”
  多少?
  邓文通、沈岳、唐光。包括张恪在内,全都傻眼了!辽东地主豪强的田租也不过是四五成而已,若是按照这么收,田庄还有竞争力吗,减轻百姓负担岂不是成了空话!
  看着几个年轻人怀疑的目光,老孙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大人,老夫倚老卖老了,你们光想着田租,其实光是田租老百姓还能活得下去,真正要命的是别的!”
  孙有光打开了话匣子。这下子张恪才真正弄清了边军的弊端。
  就拿军饷来说,每个士兵一月能领一石粮食,如果真能如期到位,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或许能挺过去。可是要命的是军饷不光拖欠,还不能直接发放到手里。
  士兵们要到上百里,甚至三五百里之外的省城支取,然后自己运回家,其中的消耗和艰险不用说了。每年都有士兵在半路被抢了,摔伤摔死的情况。
  就如同大明朝的奇葩征税制度——粮长制——由大户之中选拔粮长。负责把粮食运输到京城入库,官吏不得插手,大明朝的领饷方式一样奇葩!
  “大人,倘若您能把粮饷送到各个墩堡。让军户就近领取,他们就会感激不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