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7/1242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别的什么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的评价,我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了。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的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
  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
  关于鲧怎么死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强固执,不听从。
  直,这个不必翻译了吧?意为不弯,引申为刚直。
  就是直性子,我认为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屈原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暴尸于羽山的荒郊野外。
  这也正应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的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我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了。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了。
  结合以上我解读的所有线索,我已经明白鲧是怎么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的,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的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的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的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没有领导上级们的支持,没有各方面的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一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么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
  黄河还是泛滥了,黄河总是泛滥,鲧已经预料到了洪水将至,堤坝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小股的溃流,很快就会变成无数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将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对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坝,往水里填土,他已经疯狂了,疯狂到根本不管什么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园土,皇家庄园又如何?一样给刨了填黄河!
  洪水面前,一切资产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后,他有没有堵住那场洪水,我不知道。
  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对此,鲧背负了巨大的罪行,这罪行并不是治水无功,‘绩用弗成’。
  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杀,全族流放!
  鲧会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么罪过吗?
  洪水若只淹了屋舍民田,帝尧并不会饿肚子,也许会死很多人,但毕竟是天灾。可是高地防洪的息壤庄园也被毁了,还活了这么多人口,所有人都要饿肚子!这是人祸。
  天灾之下,只是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最多流放。人祸做了,便是窃帝息壤,不待帝命,死罪。
  鲧选择了死罪,选择尽可能地救人。也许他并没有救太多人,也许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没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却不会复生。
  人活着就有希望,鲧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驱者,他摸索着降服黄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并用,尽管并不被帝尧所支持,尽管困难重重,可已经尽全力地去做了。
  也许他治水犯了很多错误,甚至因为顽固倔强,固执己见才导致九年无功。
  但先行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乃从蛮荒之中,摸索出路来。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经验。
  鲧或许早就料到自己会失败,所以最后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着便是希望,这个希望最终会结出果实,等来真正降服黄河的那个人。
  他也许根本没想到,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先驱者所有的失败,只为拼上时代交给他的拼图,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后来者比前人更优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时代在前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天命之子,不过是无数先祖的牺牲,所最后汇聚的血色凝结。不过是时代的拼图,终于等来了最后一块罢了。
  秦始皇如此,大禹亦如此。
  治水重任,终于落到了姒文命的身上。
  正如他的名字,文命。
  这个名字,在当时乃是贱名,可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它也许,只是帝尧因为鲧违背帝命,而以纹身刻字的方式,印在年幼的继任者大禹身上的命令纹身,以警告鲧的后人,当遵从帝命!
  因身上有这样的纹身,是以大禹叫‘文命’。
  亦或者,这是鲧之一族的长辈们,亲手刻在大禹的身上,要让他谨记:振兴家族的重任,背负在你的身上。以取名‘文命’。
  更甚至,大禹的本名并不是这个。也许只是后人附会,言大禹乃是天命烙印之人,是为‘文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7/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