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9/1242

  舜肯定是完美化解了这波试探,情真意切,让帝尧感觉这真的是个好孩子,继而放心了。
  不久后,帝尧死去,丧事办完。
  开始天下共主的推举。
  如果帝尧只指定了一个人,那么不用推举,直接就是那个人。没有指定,就是他的儿子。
  而帝尧生前指定了至少三个人,丹朱、许由、舜。
  所以理论上,新帝要从这三人里选。
  我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帝尧肯定是能指定继承人的,如果他指定的不算,最后是一大群人公选,可以随便选谁,那么他‘举以为天子’这种推荐式刷声望就没意义。
  帝尧禅让天下,必须要是真的可以把天下,交给任何人。所以天下人才会觉得,帝尧太伟大了。
  因此天下共主的推举规矩之一,肯定有若指定继任者只有一个时,这人直接继位。
  但是从山海经我们知道,帝尧的儿子丹朱,称帝了。
  所以推举人里肯定还有一个丹朱。
  事实上我加上许由,只是尊重一下战国的说法,反正也不重要,没人选他,直接排除,他就是个隐士。
  那么三位候选人,排除凑数的许由,另外两个到底选谁呢?
  从‘法律’上来说,选贤。但从当时的社会习惯来说,应该还是子承父业,选儿子。
  为什么说当时主流应该选儿子呢?
  很简单,禅让天下给别人,能被认为是大美德,本身就证明给别人这件事‘不应该’。
  孔子等后世儒家狂吹尧禅舜,其实反向说明,上古帝王都是子承父业,突然冒出来一个尧天下给了舜,没给儿子,这才有狂吹的基础。
  上古时期,尧能利用‘举以为天子’,拿这种推荐别人继承自己帝位的事,提高声望。本身就说明,禅让很稀有。
  其他参与投票的大臣、部落酋长们,首先要会觉得尧应该传儿子,理所当然,才会佩服尧举荐别人。
  仔细看看历代先帝,黄帝、颛顼、帝喾都是姬,尧也姓姬。
  其实家天下,根本就不是大禹夏启开创的,完全是背锅了。家天下,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所以姓姬的尧,举荐异姓的舜继承他,才会在当时那么令人震惊,声望狂涨,人人赞颂尧的美德。
  因此,上古时期,优先世袭,儿子的品性能力声望,只要说得过去,就肯定传给儿子。
  其次投票,各大部落,可以推举其他候选人,且帝自己,也能推举别人。
  之后从帝的儿子,和其他候选人里面,大家投票选一个。
  这个投票,大家都懂的,所以惯例都会投给帝的儿子。只是‘法律’上,允许他们投别人。
  那么到底是选丹朱,还是选舜呢?
  舜此刻,肯定有不小的势力能威胁丹朱继位了,但是帝尧没杀他,说明又还差一点,支持丹朱的人较多。
  对此,舜聪明地选择直接退出,去为帝尧守丧三年!
  让丹朱轻松继位,号帝丹朱。
  可是因为舜的退出,又在为先帝守孝,丹朱没能与他发生冲突,也找不到毛病削弱舜的名望,再加上丹朱可能能力不行。
  所以舜的势力,依旧很大。丹朱虽然是天下共主,可天下有三四成的势力,其实是听舜的!
  这些氏族首领可能很不服丹朱之类的,而丹朱又不太会搞好关系,因此三年下来,丹朱一事无成!干啥啥不行。
  想想,自己的手下里,有三四成是竞争对手的人,他能干的成什么大事?
  三年期满,舜虽然放弃了帝位竞选,但以退为进下,却反而势力比三年前更大了。
  但是,舜依旧谦恭和睦,对帝丹朱非常尊敬,并且将自己外放,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帝都,去了南河之南工作。
  在外人眼中,帝丹朱可能是步步紧逼,而舜则是步步退让。
  又不知道多少年,帝丹朱一事无成,甚至可能搞砸了不少事。
  而舜则在南河之南做了不少事,与人为善,甚至还调解了许多氏族的矛盾,并帮助了很多首领。
  于是舜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帝丹朱搞砸了一件稍大的事,成了导火索。
  众多氏族首领要罢免帝丹朱,去把舜接回来,请他称帝。
  舜推辞了一番,最后发现所有人都这么觉得后,只能感慨天命啊,你说我一个河南的酋长,怎么就成了天下共主了呢?就此继位,并把丹朱一族,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一个玩弄人心的君王啊。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采用《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种说法,与山海经不符。
  舜如果真直接翅膀硬了,在尧活着的时候就囚禁了他,之后又流放了丹朱。
  那么凭什么有‘帝丹朱之台’呢?
  所以丹朱必然是当过一段时间的帝,而且时间并不短,起码没有后来的伯益那么短,伯益最多只当了几十天的帝。
  舜善于用人,情商极高,这是他最原始朴素的形象和能力。
  这样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功绩,凭什么把上一代有人格魅力的尧给直接囚禁了?
  氏族首领那么多,又不是舜的家奴,如果感觉舜这个人伪君子,必然会人心涣散。
  按照舜最后成功来看,他就是那种王莽级的人物,或者说王莽完全是模仿他。
  另外王莽还不如他,王莽最后还把自己玩脱了。
  而舜的人设一直没有崩塌,一个人无论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要他能一辈子都跟人保持良好关系,让人称赞,那么他就是这样的人,跟他内心实际在利用这一点获得什么,没关系,不重要。装了一辈子,那就是真的。
  舜,确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主要是内政搞得好,改革细分了很多官职。
  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是禹治理的,也就是说他真的很会用人。
  禹踏踏实实地干,一心想做成这件大事,而重振家族。
  付出无数辛劳汗水后,终于完成治水,此时威望达到顶峰。
  而舜这个人,没有非要传位给儿子,他维持了一辈子的人设,到死也没有崩塌。
  也许他还是举荐了自己的儿子,也想传位给儿子。
  但他不想又自己的儿子在血腥斗争中死掉,所以同时也指定了大禹。
  毕竟,大禹的功劳太大了。
  最后投票,大禹轻松胜出,支持他的人太多了。
  至此,可以说舜就是个聪明人,他用情商成为帝,并最后完成善终。
  我这一次,没有采用后世一些非主流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我觉得这不现实,写舜禹弑君,写他们其实非常卑劣的,定然有所政治目的。
  是的,我这一次站在了主流说法上。
  人设在那里,舜不可能在其有生之年,背叛尧。
  他从一介平民,走上人生巅峰,固然靠他自己,但没有尧的赏识,舜不可能出人头地。
  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在妫水之滨,让舜有了诸侯级姓氏‘妫’。
  舜可以辜负天下人,唯独不可以辜负帝尧。
  就像丰臣秀吉,如果不是织田信长死了,丰臣秀吉不可能成为‘天下人’,他是从农民开始,被织田信长一手扶起来的,秀吉出人头地的传奇背后,是织田信长的恩重如山!
  舜逼尧,流丹朱?逗呢?
  舜也是从一介平民,被帝尧赏识,一步步扶了起来。
  如果他囚禁了尧,流放了丹朱,人设崩塌,舜不足以威服于天下。
  所有人都不会再相信他,一个人连自己最大的恩人都可以害,这种人可以追随吗?
  不管他势力有多大,不管他有多大功劳,舜都不可以辜负尧,否则天下皆会远离他,尤其在尧名声本来也很好的情况下。
  同理,禹也一样。
  虽然禹是嫡长子,一出生就姓高贵的姒(si)。
  禹的父亲鲧之一族,乃四罪之一。禹属于罪族,跟蚩尤后裔三苗是一个级别的,相当于被父辈的罪,牵连流放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9/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