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7/1242

  真正开始官方确定尧禅舜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并且细节贼多。汉朝再往后,就更夸张了,尧舜越来越牛,细节也越来越多。
  另外历朝历代,也都有文献不同意尧禅舜,说舜其实囚禁了尧什么的。
  可以说官方承认,民间却一直在质疑。具体的我都不说了,因为儒家那种以德禅让,真的很不现实。
  关于是不是真禅让的问题,没必要再继续论证下去。
  但是!
  到了这里,就这么否定禅让存在,我又觉得不行。
  因为事必出有因!为什么孔子要说尧舜禅让,你说他为了政治目的?
  不对,为了政治目的是墨子!所以记下来了。
  孔子故意没让人记,说明他很想这么说,但是又不敢,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学术大家们,心里门清,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他要是记下来了,不用等两百多年后的荀子喷他,当时就有无数人喷他了。
  所以他没写,既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为什么觉得尧舜禅让了呢?
  曾几何时,我一度冤枉了孔子,觉得尧舜禅让都是他编的。
  直到有一天,我查到了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真的禅让了的君主。
  是比王莽时期更早的,战国时期,燕王哙。
  什么时候出生的不知道,但这个人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六十年左右继位,墨子死后七十年左右继位。
  这个人极度的‘好贤’、‘仁爱’。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
  说白了,这个人节俭苦修,从不大开宴席,也不早亭台楼阁,更不随便带兵打猎,惊扰民众,丝毫不贪慕享乐,还经常亲自种地!
  这样的人,本应该是一代明君,举朝上下都对他评价极高,然而他做了一件事,差点把燕国整亡了。
  燕王哙把国家,禅让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
  继而引发国内大乱,太子直接造反,结果兵败。禅让还得了?齐国直接以此为理由,不久后起兵大破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
  知道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吗?说是燕王哙被儒家的人忽悠了,真相信什么尧禅舜。
  历来,对这个人的评价,就跟嘲笑宋襄公一样,嘲笑他脑子有坑。
  我原本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仔细查史料,突然灵光一闪。
  又萌生了一个主流基本没人意识到的一种可能性。
  首先,燕王哙其实本没有禅让的意图,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拥有极高的道德感。
  事实上,道德也是一种欲望,他就是那种想要被人认可,被人崇拜,让人对他的崇高德行高山仰止的,那种名誉追求者。
  说白了,作秀狂!
  燕王亲自去种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啥意思,但不得不说,极有创意,后来历朝历代,很多君王都学他种地……以表明爱明如子,重视农耕。
  不过虽然是个作秀狂,但是他不是傻子。禅让?逗呢?
  所以他到底为什么禅让了呢?
  我查到是因为,当时有个叫鹿毛寿的人,给他出主意:“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意思就是:你把国家让给丞相吧,人人都说帝尧很贤的原因,是帝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要,于是帝尧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而却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现在燕王您把国家让给丞相,丞相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燕王您不就与帝尧一样,都是德行至高之辈了吗?
  天秀!
  说白了,嘴上说禅让,其实就是等别人拒绝,刷声望。
  燕王哙觉得值得一做,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光别人一句话就禅让,肯定不行。万一人家接受了呢?
  于是又有一个人跟他说:“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这段比较复杂,其实意思很简单:大禹推荐伯益继位,却都任命自己儿子夏启的人为官吏。到了快死时,禹说夏启不足以担当天下,于是传位给了伯益。结果满朝文武都是夏启的人,夏启直接带着党羽攻杀伯益,夺取了天下。于是天下都流传大禹的大德行,说他传位给伯益。之所以最后夏启继位,是因为夏启自己去夺来的天下,违背了禹的意思,不是大禹的过错。
  现在燕王您把国家禅让给丞相,但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就是表面传位给丞相,实际上还是太子的。
  燕王哙一听,完美!
  于是照做了,到了老的时候,以年迈让位给了丞相,然后结果我也说了。
  丞相子之,坦然受之!继承大统!
  燕王哙人傻了……
  不过没关系!还有双保险!太子上!
  太子造反,兵败……
  燕王哙彻底懵了。
  至此玩脱了,最后是齐国趁势而入,几乎灭了燕国,虽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但燕国之后根本在齐国面前抬不起头来,沦为附庸,毫无自主权,名存实亡,直到苏秦……扯远了。
  总之燕王哙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丞相子之的算计。
  丞相非常了解燕王哙,投其所好,本就已经权倾朝野。他能坐上丞相之位,就是燕王哙觉得他也是有大德行的人物,丞相这个人也很会作秀。
  燕国很多看似是太子的人,其实暗中都是丞相的人。
  那两个出主意的,也都是丞相的人,结果显而易见,燕王是被玩死了。
  丞相什么都拥有了,其实只差一个名分,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个名分就是鸿沟般的差距!
  他终究不是王族!
  子之这个人,虽然成功了,却架不住国外势力的干涉,齐国举兵讨伐,维护公族正统秩序,维护阶级利益,让他所有的算计,都是个笑话。
  回归尧舜,燕王哙被坑,关键在于有先例,帝尧让过天下,禹也让过天下。
  也就是说,真有这么回事,不只是儒家这么说。
  帝尧让天下,对方没接受,但是帝尧的美德传开了。
  帝禹让天下,真让了!但是帝禹何等人物?我给你天下,你也坐不住!
  综上,哪怕到了战国燕王哙的时期,世人也没认为,尧舜是后来儒家说的那种禅让。
  儒家说的礼让天下,是当时非常小众的认知。
  如此一来,回过头再看《墨子》,发现它其实也没有明确说禅让了。
  《墨子·尚贤》:“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说的是帝尧举荐帝舜为天子,想要把天下的政务交给他,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用的是‘举以为天子’,‘举’!也就是推荐。
  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想这么做而已。
  然后,到此为止了,后面呢?到底给没给?墨子没说了。
  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如果尧真的禅让了,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舜得天下,万民咸服’之类的,然后吹嘘一下,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以此反衬帝尧‘尚贤’是对的。
  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
  是吧,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
  毕竟《尚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个。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
  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
  然而没有,墨子完全没写。
  由此可知,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因为要编,就编全套啊,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
  结合燕王哙那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尧舜的事,普遍有一种认知,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作秀。
  当然,表面不能说作秀,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
  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几千年前的人了,墨子、孟子都没有读心术,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
  只是对方拒绝了啊!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他怎么想,我们哪知道?你要诽谤上古圣君?
  所以当时,对于帝尧的举动,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
  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真让’派。
  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只是‘许由’、舜都没接受,无奈传位丹朱,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万民跑到南河之南,请舜回来接管天下。
  大禹也是这样,都让位给伯益了,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发,发兵把伯益干掉了,这才家天下!全怪夏启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7/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