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9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3/1946

  这奏报乃是欧阳志亲手所书,这份奏报很厚实,足足有一沓之多,说是奏报,可实际上,却是关于定兴县所有隐户、隐田的资料。
  欧阳志查出来的隐户,足足有三万户之多,这可是近十万人口,几乎占了定兴县在编黄册人口的一半。
  而隐田就更可怕了,通过重新的清丈之后,查出来没有纳入官府治理的田地,竟有两百多万亩。
  看着这个数目,弘治皇帝倒吸了一口凉气。
  数目竟是如此的巨大。
  弘治皇帝顿感如芒在背起来。
  在下头,刘健等人,也在各自分取关于欧阳志的奏报来看。
  显然,刘健等人,也吓着了。
  根据上头所言,这两百多万亩的地,统统都没有在官府中造册,也就是说,对于朝廷而言,这些土地,是不存在的。这不存在的土地,当然就更没有收取税赋的必要了。
  而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些隐田的所有者,几乎都是大大小小的士绅。
  他们隐匿了自己的田亩数,再根据他们的功名减免的田亩数量,几乎……统统一粒粮食,都不需上缴官府。
  而其他在册的田地呢,几乎为小农所有,这沉重的赋税,统统的压在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随时可能破产的小农身上。
  天下的流民,不正是因此而来?
  弘治皇帝身躯颤抖,却无奈的叹了口气。
  刘健等人,也是头皮发麻。
  虽然他们自然知道什么叫做隐户和隐田,也知道,这种情况颇为严重,可还是没有料到,居然糟糕到了这样的地步。
  整个大明,居然是靠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勉强有几亩薄田,却虽是破产的小民来维持的。
  刘健抬头,见弘治皇帝脸色青白,忙是拜倒:“陛下息怒。”
  弘治皇帝突然异常的冷静,他沉默着,一言不发,良久,他才道:“欧阳卿家,算是一个耳光,将朕打醒了,打的好。他的那个恩师,成日说什么皇上圣明,吾皇万岁,这欧阳卿家不打朕这一巴掌,朕还自鸣得意呢,朕曾经,也命地方官清查隐田和隐户的情况,可时至今日,方知,这些人有的是没有查,有的,怕是他们自己都知触目惊心,他们要明哲保身,不敢奏报。现在好了,欧阳卿家一语惊醒梦中人,若不是他在定兴县,有勇有谋,行此霹雳手段,严格治吏,早将县中上下的事务,摸了个清清楚楚,朕现在还以为,情况没有这样糟糕,事情还没有败坏到此等的地步……”
  刘健三人忙是拜倒:“这是老臣的失职。”
  弘治皇帝摇头:“算起来,也是朕的过失啊,可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朕不想追究你们的责任,朕……也不想因此而自责,因为这徒劳无益,朕现在只做一件事,支持这士绅一体纳粮到底!”
  “传旨欧阳卿家,士绅一体纳粮,立即在定兴县执行,让他不要怕,朕是他的大靠山,就算将这定兴县,搅了个天翻地覆,哪怕是他蛮干,捅了多大的篓子,朕也绝不退缩。”
  “还有!”弘治皇帝眼里,掠过了一丝锋芒:“传旨,魏国公立即回南京去,坐镇南京;下旨黔国公、平西侯,命他们要尽忠职守,近来朝廷武备松弛,他们也该好好巡巡营,练练兵了。岁祭已结束了吧,让英国公暂不必去祭祀了,他是五军都督府的中军都督,从现在起,命他巡视各京营!”
第八百六十九章:大医凛然
  刘健等人听了,心里打了个寒颤。
  连英国公都动用了啊。
  弘治皇帝坐下,手搁在御案上,手指节,轻轻的磕着御案。
  这一刻,他异常的冷静:“京营诸多,英国公只怕一时,也巡不过来,命驸马都尉方继藩,也去巡视京营吧。”
  弘治皇帝双目阖着:“告诉方继藩那个小子,不要老是神神叨叨他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教他做点儿正经的事。”
  “……”
  刘健汗颜。
  弘治皇帝随即道:“萧伴伴。”
  “奴婢在。”
  弘治皇帝看了萧敬一眼:“厂卫那儿,再有什么纰漏,朕不找牟斌,找你!”
  萧敬虽运气有点背,总是站在错误的一方,可察言观色的本事,却是非凡的,他自知陛下是什么意思,郑重其事的拜倒:“奴婢遵旨。”
  弘治皇帝颔首,便将目光落在了刘健的身上:“天……终究是塌不下来的,这些年来,朕仁至尽矣,自认朕没有对不起士大夫,也希望,他们如三位卿家这般,不会辜负了朕。”
  弘治皇帝抿抿嘴,指了指欧阳志的奏疏:“这奏疏,但是留中搁置,不可泄露。”
  刘健心里叹了口气,欧阳志的奏报到了这个份上,他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原本,还希望徐徐图之,可现在看来,除了快刀斩乱麻之外,再无其他的办法。
  却在此时,有宦官匆匆进来:“陛下……”
  弘治皇帝脸色冷漠,凝视着进来的小宦官。
  这小宦官也没想到,自己竟触了眉头,不免战战兢兢:“陛下,顺天府有奏,说是急奏……”
  弘治皇帝的脸色依旧冷漠,从前和颜悦色的天子,现在浑身上下,竟隐隐有杀伐之气。
  可慢慢的,这杀伐之气渐渐的缓和。
  终究,他还是不忍心对一个小宦官过于苛责。
  对方,毕竟没有犯什么过错。
  他吁了口气,温言道:“顺天府的奏报吗?”
  这小宦官竟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看错了,看着勉强露出些许笑容的弘治皇帝,那目光从严厉,渐渐变得柔和,小宦官心里松了口气:“是,是顺天府府尹亲书,说是过于紧急,所以奴婢……奴婢便……”
  “噢。”弘治皇帝颔首点头:“念来听听罢。”
  小宦官笃定下来,取了奏疏,打开,清了清嗓子,道:“臣刘清奏曰:自顺天府协助医学院防治疫病以来,顺天府上下,众志成城,臣自觉事关重大,鞍前马后,上于户部索要防治疫病之钱粮,下……尽之可能,为医学院诸生,提供方便。今岁,夏秋之交,本是伤寒丛生之时,臣特报来喜讯,此一月以来,京师伤寒者,不及往年一二成,因伤寒而死者,不及往年之一成。臣刘清俯仰天恩,今因张森之细虫之学,衍而生出细虫防疫之说,如此,救活百姓无数,自此,大明再无伤寒之患也。”
  “……”
  殿中,安静了下来。
  弘治皇帝的脸色,从略带苍白,渐渐开始,有了几分红润。
  小宦官清了清嗓子,继续道:“若细虫防疫之学,果为真,臣在此,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防疫之学,又何止能防伤寒之疫,只恐将来,仍有其他疫病,亦可防之。自圣著春秋以降,千百年来,疫病乃民之大害也,今……张森之说,实如拯救苍生于水火……臣落笔至此,不禁潇然泪下,张森之学,从何而来,驸马都尉,方继藩也。方继藩从何而来,若无陛下悉心教导,使其改变恶习,求索真学,何有今日?臣窃以为,细虫防疫之学,归根到底,实乃陛下圣明之故……”
  “……”
  这奏疏虽然啰嗦,可事实上,却是对君臣们而言,却也颇有几分好处。
  因为,当这刘清奏报着说,张森的细虫防疫之学在实践之后,大获成功时,弘治皇帝和刘健等人已经失态了。
  正因为后头还能啰嗦,反而让君臣们有了调整心情的机会。
  细虫说,衍生出来了防疫学,防疫学,至少在京师,已救活了无数的百姓。
  它使伤寒的染病数量和致死数量,直接降到了故地。
  倘若只是染病者减少一些,倒也不足为奇,可有此巨大的成效,却实在让人意外。
  弘治皇帝豁然而起,下了金銮,径直到了宦官处。
  “拿朕来看看。”
  宦官忙是将奏疏献上。
  弘治皇帝拿起了奏疏,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这奏报。
  身躯,微微在打颤。
  在古时候,所谓盛世的标准,就在于人口的增多。
  对于皇帝好坏的评判标准,最直观的数据,也大抵如此,虽然任何人都清楚,人口大量增加会带来人多地少的灾难。
  可是……这个标准,却一直为历朝历代的天子所信奉。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无价的。
  人口减少,唯一的可能就是战乱,和无穷无尽的灾害。
  可现在,弘治皇帝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个的人,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真是令人难以预料啊。”弘治皇帝始终不太明白一件事。
  他所读的圣贤书里,永远都将治理天下的好坏,与黎民百姓生活的好坏来挂钩。可他现在却越来越发现,所谓治理的好坏,固然也有重大的影响,可为何,会出现一个区区发表奇谈怪论的人,却可以轻而易举的救活无数的苍生黎民呢。
  无论怎么说,欧阳志所带来的坏消息,和弘治皇帝心底的阴霾,终于在这大喜的消息之下,驱了个一干二净。
  “好,干得好!”弘治皇帝不吝啬赞美之词:“这个张森,真的了不起啊,肉眼看不到他的东西,他竟看了个真切,千百年来,被那疫病折磨而死的人,他却能妙手回春,这……救了多少人啊。”
  世上,再没有人比救人,更有功德了。
  弘治皇帝喜出望外的看着刘健和李东阳三人:“朕明白了,细虫……是存在的。这张森所说的,并非是奇谈怪论,还有那一本期刊,里头说的话,也并非是子虚乌有。一部小小的期刊,里头一篇小小的文章,竟可以诞生如此的奇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3/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