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6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6/1946

  方继藩摇摇头,他不相信是王守仁的责任,毕竟他只是副提学,而且……王守仁这个孩子……啊,不,他已不是孩子了,总之,方继藩绝对不相信,王守仁如此的渣。
  方继藩深吸一口气,看着朱厚照:“陛下若是得了急报,指不定,又要吐血了呢?”
  朱厚照吁了口气:“主要是父皇吃的牛肉太少,身子不结实,若是如本宫一般,天塌下来,也能气定神闲。”
  方继藩乐了:“有道理,他娘的,看来,得想想办法才是。”
  ……
  交趾。
  占城内外,风平浪静。
  王守仁依旧在这占城书院里教学。
  慕名来此的读书人、贩夫走卒、商贾、农夫,越来越多。
  整个交趾南部诸府,俱都知道,在这里,有一位先生,他不但免费传授你雅言,而且还教授你学习文字,讲授道理。
  起初,有许多不满大明统治的人,试图刺杀王守仁。
  可王守仁须臾之间,便将来人反手杀了。
  刺客不成,于是有一些士人赶来,他们想要和王守仁辨论。
  可结果,却是落花流水。
  渐渐的,当许多人看到王守仁讲授学问,看到王守仁带着学生们下乡给人治病,看到他们养鸡、养马、推广红薯和土豆,他们学习弓马,这里的人,竟渐渐的,开始习惯了有这么一个人存在。
  仿佛,王守仁和他们的弟子们,就是自这里长出来的,没有丝毫的突兀感。
  可是……来这里学习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人们在附近搭起了棚子,一边做工,或是一边经营,一面来读书。
  有教无类。
  任何人,来此,王守仁和弟子们,都不曾因为对方的出身,而将其驱赶。
  此时,坐在王守仁对面的,乃是一个占城的大儒。
  附近,无数的学生,人头攒动。
  此时天还未亮,在这里的学生,已超过了两千多人,人们很安静。
  因为,占城来的大儒陈贤,决心向王守仁讨教。
  陈贤打量着王守仁,很年轻,不由得心里有些失望。
  他在占城城内,听说过种种传闻,久闻王守仁的大名,说是讨教,其实颇有几分辩论的意思。
  二人起身,接着,默默的朝对方深深作揖。
  而后,陈贤与王守仁各自盘膝而坐。
  陈贤含笑:“今日吾读书,听闻王君口称大道至简,不知何意?”
  王守仁朝陈贤微笑点头,虽然面对刺客,他都比较狠,可对于想来辩论的人,他却显得很随和:“当初,安南国在时,不知陈先生,可曾研习过前安南国的律令吗?”
  “这……”陈贤随即微笑,摇头:“此小吏之事,非吾辈传习也。”
  王守仁摇头:“那么,在这里的人,有谁学习过前安南国的律法?”
  所有人都沉默,两千多人,鸦雀无声。
  王守仁道:“这就怪了,律法约束上下尊卑人等,可谓是关系着在座之人的切身利益,倘若一旦遭遇了诉讼和官司,轻则钱粮受损,重则害了性命,如此关系重大之事,尔等竟无一人对前安南国的律令有所了解吗?”
  陈贤微微皱眉:“陈君,我们在谈圣学。”
  “这就是圣学啊。”王守仁微笑:“之所以在座之人,竟无一人通律法,根本就在于,律令繁复,上至大儒,下至贩夫走卒,都不能将其研究透。以至于,天下人,十之八九,都不通律令,一旦惹上了是非,自己的身家性命,便都操持于父母官和胥吏之手了。他们说你有罪,便可自浩瀚的律令中寻出条文,他们若是认为你们无罪,也可在这律令中寻出反例,你们认为……这难道不可笑吗?”
  “昔汉高祖皇帝时,高祖入关中,约法三章,于是天下大定。这约法三章,脍炙人口,哪怕是乡野村夫,尚且知道原来高祖皇帝,准他们做什么,不准他们做什么,法令清晰,小民们,会以三章之法,引以为戒,不敢去越雷池一步。而官吏们,哪怕是想要徇私和偏袒,可这清晰无比的铁律在此,人人尽知其意,想要操弄,却也无能为力,如此,关中大定,人们无不怀念汉高祖皇帝的功绩。”
  王守仁凝视着陈贤:“所以本质上,律令,并非是越高深和繁复越好,若一县之地,只有区区几个胥吏才能了然于心,那么这律令,又有什么意义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使上至判官胥吏,下至诉讼双方的百姓,一目了然,自然,也就难有官吏舞弊,小民枉法而不知了。”
  “圣学,也是如此啊。”王守仁笑吟吟道:“有一些人,将这圣学,非要弄的高深无比,于是乎,天下真正知道何为仁政者,寥寥无几,这……难道就是圣人的本意吗?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圣学就需简单明了,莫说是读书人能看得懂,便是天下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如此,圣学才可深入凡夫俗子之心,这才是圣人人人皆尧舜的愿望。如若不然,所谓的圣学,操持于区区一些大儒之手,这些大儒,以治学之名,使其更加高深莫测,那么……这样的圣学,便和那繁复的律法一般,本是护民、爱民之物,最终,却成了害民、妨民、愚民的手段了。”
第六百九十七章:不堪一击
  王守仁笑吟吟的看着陈贤。
  陈贤乃是占城大姓,而陈贤,更是占城为数不多的大儒。
  他听了王守仁的话,陷入了思考。
  王守仁的话,在他的立场看来,他不甚认同,可……他却又觉得,有一些道理。
  难道圣学至今日,都走偏了吗?
  王守仁道:“圣人说,立功、立德、立言。这立言,最难。何为立言呢?代圣人立言,教化天下,圣人之学,上千年来,人人都说教化,教化,可真正得到教化者,又有几人呢?你看,陈先生,这里坐着两千多人,他们有的是士人,有的是商贾,有的是农夫,有的在给人做工,绝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可你看他们,他们聚在此,为的,就是想要学习圣人的道理。”
  “而我们的儒者们,却是关起门来,使这圣人之学,日益的高深,那么敢问,他们有立言吗?他们不曾有,若是有立言,这些求知若渴之人,为何只有到了这里,才开始学习学问呢?人人皆尧舜,说来容易,做来难。有一些儒者,自视甚高,口口声声说,孺子不可教也,又或是,朽木不可雕!那么,吾又想问,你们不教,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懂圣人的道理,他们做不得尧舜。你们不去精工雕琢,又如何知道,他们乃是良材又或是朽木?”
  王守仁道:“所以,大道至简,越简单的道理,越是深入人心,越简单,就可更多人受教,可让这圣人的仁政,深入人心。倘若是一个资质平庸的读书人,学了我的学问,一个月便知其意,那么我定当庆贺。若是一个山野樵夫,他学了我的学问,三个月能有所悟,吾定当喜出望外。倘使一个稚童,三五月亦知何为仁政,何为良知,那么……吾便要高兴的手舞足蹈了。吾在此授学,不以肤浅为耻辱,不以学问精深为荣;这两千余人,只需盘膝坐在此,闲时和吾读书,听我吾讲授一些大道,偶尔喂养鸡鸭,学习弓马、击剑,学习医术,吾便知足了。”
  陈贤竟是动容。
  若是,在其他地方,他和王守仁对谈,可能只是觉得王守仁的话,或许有道理。
  可是……处在这里,四周乌压压的都是人,人们屏住呼吸,很是安静,他们之中,有老有少,有高矮肥瘦,有尊贵者,也有卑贱者,可是……他们却都安静的在此,一个个崇敬的看着王守仁,似乎希望,时刻听从王守仁的教诲。
  这种感觉……给他一种滚滚潮流,浩浩荡荡朝自己汹涌而来,而自己平时自诩高深,自诩大儒,在这潮水面前,却显得无助。
  他若有所思:“能听君一席话,真令人茅塞顿开。王君的道理,我未必认同,可是吾却希望,留在此,听王君授课。”
  “请自便。”王守仁微微一笑。
  陈贤便肃然起身,又朝王守仁躬身一揖,而后,转身,走入了人群之中,在这人群之中,盘膝坐下。
  他能感受到王守仁体内的某种力量,可他依旧还顽固的认为,流传千年的圣学,怎么可能被一个青年人颠覆呢。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
  他安静的看着王守仁。
  谁知,王守仁却站了起来:“今日乃单日,先学弓马,尔等各去马圈中取马,预备弓弩、刀剑,随吾往返三十里,正午方回。”
  弟子们纷纷道:“谨遵师命。”
  接着,一个个人起身。
  自数月之前,王守仁去信西山,希望恩师能够寄一批马来,西山那儿,倒是很快便让顺道前往交趾的粮队将一千多匹马送来了。
  这都是鞑靼马。
  好在,这等马,最是吃苦耐劳,且西山已有了专门的马倌,对这鞑靼马的习性最是熟悉。
  将马运来此之后,王守仁早命人建起了马圈。
  学生们,来此上学时,都会各自带一些稻杆等马料来,喂马吃。这书院里,已是一个大田庄,花销越来越大,可产出也开始日益增多。
  至于弓弩,倒都是方景隆,大笔一挥,送了来的。
  虽然不知这王守仁搞什么名堂,可既是自己儿子的弟子,且他也深知,王守仁在此治学,也是不易,这里毕竟不是内地,因而,派人送了来一千副弓。
  至于剑,读书人是可佩带的,直接在这里,架起了铁炉子打制。
  这两千多人,读书、学习弓马,治病,做农活,倒是个个乐不思蜀,许多人索性,不肯从事原先的营生了,留在了这里,为这诺大的庄地种庄稼,学习农垦,或是打铁冶炼。
  王守仁一句交代,所有人都轻车熟路。
  倒是那陈贤,却是懵了。
  我要听你授学啊,怎么又去骑马了?
  自己这把老骨头,合适吗?
  却在此时,一匹快马飞快而来,马上的人翻身下马,道:“急报,急报……”
  王守仁面无表情,只驻足,等那骑士飞快走近一些,伸手,取过了书信,这书信看过之后,不少读书人都围拢了上来:“恩师,何事?”
  王守仁出奇的平静:“清化有人反了。”
  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6/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