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3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9/1946

  远处,胡开山虎躯一震,诶了一声,便放下了手头的活计,匆匆来了。
  没一会,一座小山般的胡开山便到了谢迁等人的面前!
  谢迁等人没吓个半死,也正好脸上都是污垢,掩盖了那因惊吓而一脸的苍白!
  朱厚照拍了拍胡开山腹肌,很结实,拍的有些手疼,口里道:“他是大盗吗?”
  “是,是,不是……”谢迁也是第一次在太子殿下的面前,一丁点的底气都没有。
  明明往日都是太子在自己面前,低眉顺眼的叫一声谢师傅,而自己则只是不卑不亢的行个礼。
  可现在,不但身体虚,心也虚啊……
  只见朱厚照正色道:“你们在京里怎么知道下情呢?此次赈灾,小胡非但没有带人劫掠,且还四处赈济百姓,他虽是草莽,被你们通缉,可人家救的人却远比朝廷救的人多得多,本宫问你们,他是不是贼?”
  “……”谢迁等人哑口无言了。
  朱厚照接着道:“本宫已经赦免他了,从此以后,他是西山书院的人。”
  胡开山笑了,虽然笑的很友善,可谢迁等人,却又是吓了个半死。
  “这是臣等的失职,臣等从现在起,一定极力赈济百姓。”
  “怎么赈?”朱厚照反诘。
  赈济灾民……这可是谢迁的拿手好戏啊。
  想当年,他在地方上治理水患,那也曾是声名远播的。
  谢迁正要开口,准备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来。
  朱厚照道:“你说说看。”
  “这……”谢迁想了想:“赈济之首要,在于安民,灾情似火……”
  朱厚照却是打断了他:“这些话,本宫听的比你们多,谁不知道赈济之首要在于安民,西山书院一百多人,人人都知道。”
  “殿下且先听臣说……”
  朱厚照很没耐心地大手一挥,直接道:“说多了也没用,本宫来说一说吧。现在这里还缺一点粮,需要紧急送进来,不过官道堵塞,车马还进不来,只能靠人力,太慢了,无法满足数千上万人所需,所以要组织人手清理官道,先让车马进来。”
  “……”谢迁等人有点懵,不过……他们现在一声不吭,不敢接茬。
  朱厚照又道:“还有,就是药草虽然足够,可为了防止疫病,需要大量的人力在附近寻觅无主的尸骨进行掩埋,更需大量的防疫药品,现在条件简陋,营地里污水横流,也需好好的清理一下,大灾来时,最重要的是防疫,这里需要一批精良的大夫,哪怕有三五个名医也好。”
  “殿下……说的是。”谢迁一时汗颜,他总觉得朱厚照的话,说的太糙了,可不得不承认,太子殿下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第四百零三章:报功
  往日在几位内阁大学生跟前,朱厚照只有被教导的份儿,现在看谢迁被自己的话说得没话反驳……
  朱厚照顿然整个人神气活现起来,只是看着谢迁这些人,他突然觉得有些为难了,这些人……似乎不好安置啊。
  沉吟了片刻,他突的道:“你们能做什么?”
  谢迁便道:“臣等能赈灾。”
  “……”朱厚照皱了皱眉,一双眼睛在这十几人的身上扫了扫,道:“你们去洗衣吧,许多生员的衣衫都臭了,虽说平时有妇人帮忙洗着,可人家也要带孩子帮着男人做事的。”
  “什么?”谢迁一愣,随即有些怒了,他认为太子殿下在羞辱自己,忍不住道:“殿下,臣乃……”
  “洗不洗?不洗也行,一餐就只能得一个饭团,一日两餐,还不能住棚子,得住外头。”朱厚照不给他们丝毫反驳的机会。
  谢迁:“……”
  堂堂内阁大学士,跑来这里,是奉旨赈灾的,现在居然给你们洗衣?
  倒是后头的沈文等人忙点着头道:“好的,好的,殿下吩咐了,那便是了,非常之时嘛。”
  找到了儿子,沈文等人心里笃定了。
  谢迁还想要说点什么,朱厚照却已一把抢过了方继藩手上的麻袋,随手就将麻袋往肩上扛,边道:“你们仔细的看看,在这里的人就没有闲着的!本宫尚且扛石头,让你们洗衣,已是不错了,要不你们也来试试这石头?”
  “……”
  谢迁看了看那沉着的麻袋,终于不做声了。
  人在屋檐下啊……
  于是十几个人被分派到了水井那儿,还给了针线,任务是洗衣、缝衣,每日三餐,清早一个饭团,正午和傍晚则一餐两个,勉强能填饱肚子。
  只是,这水井边的妇人太多了。
  有些妇人看不下去,见一个官员眯着眼睛,这眼睛都要成斗鸡眼了,依旧还是穿不过针,一个妇人便用满口山西的口音话道:“不是这样穿的,不是这样穿的,来……我教你。”
  不只学穿针,这缝衣服也是一门学问,谢迁盘膝坐着,拿着线头,放在口里抿了抿,这已是第三天了,他熟稔的穿了针,接着将线头打了结,一面缝制着衣衫,一面感慨道:“哎,你看看,这些年轻人啊,摸爬滚打,心太粗,这衣衫上这么多破口呢,这里还有血迹,天知道在哪儿磨破的。哎……想当年啊……”
  “谢公,要不您歇着,下官们来缝吧。”
  谢迁脸胀红:“那不成吃干饭的吗?”
  众人默然,一边的沈文正拿着棒槌努力的敲打着过了水的衣物,累得气喘吁吁。
  这三日,一开始大家是不服气的,尤其是谢迁。
  可后来慢慢服气了,太子殿下当真是亲自扛石头,连方继藩得了脑疾,尚且坐在泥地里计数。其余人等,没一个闲着的,干的,也多是粗活,在这里,没人将自己当一回事。
  那些读书人,个个都在泥地里摸爬滚打,清早要烧灶,要发粮,上午要扛石,正午便席地寻个地直接躺下歇息,一个个呼噜打的震天响。
  这样一来,谢迁方知,自己原来是受了照顾。
  缝衣服洗衣服虽然不太体面,可他们也没本事上长堤去搬石头啊,索性安心的干活儿了。
  水井附近的妇人们教会了他们许多缝衣、洗衣的技巧,这一来二去,竟也熟稔了,就比如谢迁缝衣,用的便是回针法,缝了之后,结实!
  他一口咬着线,将线撕咬下,接着手伸进舌头里捻了捻,沾了一些吐沫,捋了捋线头,一面道:“现今才知,人老了,眼神不好,该去弄个镜子来,西山奉给太皇太后的那种。”
  沈文美滋滋的,一面拿棒槌拍打着衣,浑身湿透了,也不知是汗水,还是溅射起来的井水,一面将拍打好的衣物给了那大理寺少卿陈新。
  陈新将衣物统统拧干,也是气喘吁吁的,像被田耕坏的老牛,脸憋得通红。
  这时候,沈文便会四处张望,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儿子沈傲的行踪,这一次找着了,见身后在十几丈外,背对着自己,在一户人家的门口,低声说着什么!
  沈文便觉得心里让美滋滋,一面道:“不容易啊,真不容易,这里哪有大灾后的景象啊,这是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此间乐,都不愿回京师去了。”
  谢迁默不作声,那陈新笑吟吟的道:“我儿还会给人治病呢,昨日有人亲自登门,感谢他。”
  好不容易将百来件衣服洗了干净,沈文和陈新等人便提着水桶,寻个高处,架了竹竿子,去晾晒衣服去了。
  谢迁在正午领了饭团,他比较高级,自然有一个单独的棚子,每到这个时候,虽是累得腰酸背痛,可坐回了棚里,这桌上摆着笔墨纸砚,而在案牍上,则是一团团的废纸。
  他尝试了几次,想要写奏疏,可每一次都很不满意,第一次写的时候,发了许多牢骚,那时候他对太子殿下颇有些失望,觉得太子殿下太荒唐,太胡闹。
  可第二天,他又觉得自己写的不对,于是乎又静下心来,又重新写了一份稿子,表扬了太子殿下爱民,而西山书院冒险入灵丘县,此乃仁政也。不过……他开始划重点了,虽然表扬了一下,但是接下来,便是狠狠痛骂了太子和西山书院一通。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太子岂可如此冒险,这是储君,实是千不该万不该啊。
  对西山书院,当然也没客气,也是一通臭骂,一群读书人,不务正业,跟着方继藩瞎混,方继藩救灾,不先知会宫中和官府,实乃大忌,若非西山书院乃太子所筹建之书院,老臣甚至要认为,这西山书院是别有所图,妄图收买人心。
  结果……好吧,在昨天夜里,这份奏疏,他又撕了。
  而到了今日,他又不得不动笔,深吸一口气,提笔写道:“臣奉旨入灵丘县,赈灾、缉贼为名,寻觅太子殿下为真……乃至灵丘,此地井井有序,井井有条,太子与新建伯……”
  这一次,他狠狠的夸了太子一通,他认为太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应该贸然来灵丘,作为一个储君,不该对自己的安危如此儿戏,可下来,则是对于太子在灵丘县所作的事,极为赞赏。
  殿下身先士卒,军民百姓,无不争先恐后,而今疫情已被控制,灾情缓解……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
  新建伯虽得脑疾,亦是从旁协助,其余生员人等,无不深入军民,为民纾困……所救治的军民,已近万人……
  这些夸奖,全部出自肺腑,谢迁并不是瞎子,一开始虽然无法接受太子和新建伯的行为,可看到这里秩序井然,看到灾民在大灾过后安居乐业,看到许多的生员和百姓们同吃同睡,彼此热络亲昵,谢迁便觉得,倘若自己还有非议,那就真不是东西了。
  “太子殿下贤能,非人所及,臣在此三日,见此情此景,感慨万千……”他在奏疏的最后,还是加入了这一句话,贤能二字,他本是有些不好意思写的。
  因为当今天下的读书人,最讲究的是风骨,他们同样以此的标准来要求官员,作为内阁大学士,如此郑重其事的称颂太子,其实颇有几分阿谀奉承之嫌,可最终,他还是补上了这句话。
  写完,谢迁像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呼出了一口气,这才轻轻搁笔,将奏疏收了,接着将奏疏交给粮队的人,烦请他们带出去。
  中午小憩了片刻,又有一批衣物送了来,谢迁如平时一般,又到了水井边,听到沈文等人议论着:“殿下当真是了不起啊,今日运了二十多袋石头上河堤呢,我见殿下,肩都磨破了。”
  “是啊,是啊,那个胡开山,才运了七十多袋呢,咱们殿下,还是很不错的。”
  众人又纷纷点头。
  这……其实就是某种心理,大家从来不对太子殿下看好,现在太子殿下能运二十多袋了,即便别人所运的乃是他的三倍,大家依旧对此极为认可,对太子赞赏有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9/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