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4/1946

  弘治皇帝这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章程中的东西,写的是很明白,甚至……弘治皇帝可以认定,这个章程对于百姓的帮助,可谓极大。
  可问题就在于……方继藩固然解决了许多人的生计问题。
  可同样的……也可能带来更多新的问题。
  弘治皇帝凝视着方继藩:“这不是玩笑,是天大的事,成了,就是利在千秋,不成,这惠民,可就成了贻害天下了。”
  方继藩道:“陛下,这个章程,儿臣可以用人头担保,断然可以践行,不妨,先下旨杨一清,让他试试看。”
  弘治皇帝显得很疑虑,手轻轻的拍打着案牍,时而眉头舒展,时而眉又皱起。
  “要不,儿臣还可以添上儿臣的弟子……亦或……弟子们的全家老幼……不然……便是儿臣的徒孙们……”
  弘治皇帝眼微微的阖着,耳里对方继藩的话,充耳不闻。
  猛地,他张开了眸子:“成了,就是卿家的不世之功,不成,朕也不想取谁的人头,这里是孝陵,太祖高皇帝在上,这便是朕这不肖子孙的过失……见这章程,发杨一清,命他酌情处置!”
  方继藩顿时振奋起来。
  自己准备的一幕好戏,终于可以开场了。
  其实这一个章程,方继藩自己都觉得胆大包天,陛下是否对自己信赖,连他自己都拿捏不准。
  毕竟……这是破天荒的事。
  弘治皇帝恩准之后,似乎为了平抑自己的心情,呷了口茶,面带微笑:“紫金山,真是一个好去处,朕来此,没有心思看看着孝陵的风景,却只顾着想着这天下事来,朕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若只在此愁眉不展,也不是长久之计,明日……随朕走一走,去看看那孝陵的神道,去见一见这紫金山的风景。”
  方继藩心里也轻松了:“儿臣遵旨。”
  他与弘治皇帝,既为君臣,又为父子,跟着弘治皇帝,反而轻松了。
  在外人眼里,他是这个世界的方继藩,而在弘治皇帝身边,他仿佛才可以成为那个真正的方继藩,那个穿越而来,心系天下,立志要为苍生立命的方继藩。
  他喜欢这种感觉,作回自己的感觉,挺好。
  ……
  一封快报,火速送至保定。
  保定巡抚衙门,在这一刻,却是格外的紧张起来。
  有圣谕。
  保定巡抚乃是杨一清。
  杨一清当初被贬黜为小吏,此后……从小吏做起,他毕竟金榜题名,自是极为聪慧,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入过翰林,管理过马政,独当一面,这样的人,哪怕一朝跌落到了谷底,但凡只要摆正心态,便迅速能重新起复。
  因而,他先为小吏,此后为司吏,最后成为典吏,三年之后,又历任了县令、知府,最终……在欧阳志的举荐之下,成为保定巡抚,执掌新政大局。
  有了如此丰富的经验,杨一清对于新政的理解,对于各种政策的贯彻,早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保定和通州上下,没有人不佩服他的。
  这份旨意,不过是一份章程,上头什么都没有说,却盖了天子的印玺。
  杨一清打开了章程,细细的看过之后,整个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茫然的抬头,五味杂陈。
  下头诸官纷纷屏息的凝视着杨一清,听候杨一清的差遣。
  杨一清深吸一口气之后:“这份章程,立即抄录数十份,先让钱粮司进行筹算,确定钱粮没有问题之后,而后再印刷成册,要求上下官吏,都能通读,此乃惠民大策,关系重大,陛下将这……交给了我们保定,保定一区区一府一州,而成立行省,其本意,便是敢为天下先,今日……这大策,也当以我保定而始,诸公,都打起精神来,先看看是否施行,而后进行试行,试行的过程之中,要多发现问题,想着如何去避免,如何去解决,此事,老夫亲自来抓,至于试行的地点,就自清苑县开始,下文清苑县令,让他来老夫这里,老夫有些事,先要和他交代清楚,清苑县的诸司吏,明日也来巡抚衙门点卯,老夫要一个个交代,这是大事,与民之福祉息息相关,我们都办不成,天下就没有人可以办成了,所以……诸公共勉!”
  他的话,掷地有声。
  上下官吏听罢,纷纷行礼:“遵命。”
第一千六百零七章:一击必杀
  杨一清是个办事很利索的人。
  毕竟宦海浮沉,经历的事,比寻常人多的多。
  他本就干练,又有在基层的经验,如今将新学和新政的方法融汇贯通之后,爆发出来的能量极为惊人。
  当日,他留下了清苑县令,细谈了推行这个大策的所有细节,次日又见了清苑县上下所有官吏,一宿未睡的他,已拟定出了一个章程。
  当然,在保定,任何一个事,都是先进行讨论,研究可行的方案,而后拟定细则,最后吩咐试行,试行之后,再检讨过失,进行改正,最终才开始命其他各府各州各县的官吏来此观摩学习,此后推行保定布政使司上下。
  这是一套缜密的方法,是一次次摸索出来的,因而清苑县上下对此也见怪不怪,只是……对于这大策的内容,却还是让他们不禁议论纷纷。
  推行得下去吗,事情能成吗?
  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傍晚之时,西山已派了人来,开始和杨一清细谈,杨一清直到子夜,方才疲倦的在后衙的廨舍里歇下。
  次日清早,清苑县各坊各乡,已开始张榜下文,甚至各个学馆,每一处茶楼,每一个集市里,都开始出现了传达大策。
  与此同时,杨一清又开始请了保定的相关商贾,继续讨论。
  这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身处其中的人,见怪不怪,可这对于寻常小民们而言,却是骇然无比。
  一封封杨一清的奏疏,火速的送往南京。
  这是他对大策的一些理解和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情况,当然还是免不了倒一些苦水。
  不过字里行间,抱怨是有的,却绝没有任何对于大策的质疑。
  ……
  这个时候,南京城已是疯了。
  土地的连日看涨,尤其是大量的大士绅纷纷出手,市面上,仿佛银子成了草纸一般,变得不值钱起来,那本是几两银子的土地,转眼之间开始暴涨,只四五日功夫,居然就到了二十三两。
  暴涨了三倍……
  这意味着,齐志远咂下了五百万两银子,购置的土地,价值一千五百万两。
  这还不必说,齐家本身就还有大量的土地。
  如此的巨利之下,齐家上下沸腾了。
  这是做梦也想不到,原来这个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啊。
  以往靠着收佃租,只怕三辈子也挣不来这几日挣来的银子。
  齐志远戴上了大墨镜,同时脖子上,也多了大金链子。
  事实上,江南士绅本是不喜这些东西的,在江南士绅们眼里,这东西不雅,只有北方的土财主们才喜欢。
  可齐志远实是喜出望外,他猛地意识到,为何那些土财主们喜欢这玩意了。
  人若能短时间内牟取暴利,换做是谁,都忍不住想要翘起尾巴来嘚瑟,这是人之常情,这大墨镜和大金链子,某种程度上说,就满足了这种心理上的需求。
  齐家本是早就过了嘚瑟的时候,毕竟已有十数代的传承,锦衣玉食,富甲一方,可这一次,却是将自己的家业,足足翻了足足三倍,寻常百姓,要让自己的家业翻几倍不算什么,可齐家这样的家族,身价暴涨,却是极恐怖的。
  现如今,外头的人都晓得齐家又一次发迹了。
  不少人开始效仿齐家,有人后知后觉,自然也是疯了似的开始购置土地。
  银子不够?没关系,可以用杠杆啊,用土地作为抵押,便可借来足够的银子了,买了地,坐等升值便是了。
  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啊!
  借贷……某种程度而言,对于许多士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眼看着有大钱挣,凭什么不挣,毕竟他们手里的余钱不多,自己不挣,就要被别人给挣了。
  这江南大地,眼看着所有的士绅都需重新洗牌,可不能让别人的家业,远远超过自己,凭什么,自己数代经营,本是比别人强,就要甘居人下呢?
  何况……别人不也借吗?
  西山钱庄这里,资金已经开始有些紧张了。
  好在钱庄取消掉了寻常小民的借贷,你若是只拿几十上百亩地想来抵押借贷,钱庄压根就懒得搭理。
  江南这儿,宛如一次狂欢,所有人疯狂的收割着土地,挥舞着借来的银子,每一个人都是齐志远,每一个人都在四处打听土地的价格。
  这土地的价格,可谓是一日一变。
  齐志远,自是风光了许多。
  在南京,一处八股制艺的书院将他请了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4/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