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4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1946

  方继藩道:“可这些年来,佛朗机人受了大明的压力,在西洋的扩张已经开始放缓,佛朗机人不得不蜷缩在吕宋、爪哇等地自保,已经无力再继续扩张了。这就难免使西洋诸国回过劲来。他们打得如意算盘本是以大明制佛朗机,可一旦他们发现此消彼长,大明开始在西洋逐渐占据了优势,自然而然,就开始防范越来越强大的大明了,西洋诸国,本就只为自身考虑,可谓是蛇鼠两端,大明与佛朗机的实力一旦失衡,他们便自然而然,开始想要借助较弱的那个,维持自己的独立。”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道:“朕对诸国,多是以礼相待,可他们有自己的私心啊。”
  方继藩听了弘治皇帝这感叹之语,心里不禁吐槽,这世上之人,有几个没有私心的。口里道:“这等外藩,单凭礼是不成的,儿臣一直认为,人心尚且隔肚皮,何况,还是一国乎?就说这真腊,本就临近交趾布政使司,境内多山,想来,却也害怕,被大明影响过大,最终,如从前的安南国一般,国破家亡,他们这才想要借助佛朗机人抵消大明对他们的影响。想来,怀着这个心思的,不只是真腊国,这暹罗、亚奇、柔佛、泥国、寮国、掸国等等,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他们不敢如此明显罢了。他们最大的利益,在于大明和佛朗机能够旗鼓相当,而他们在大明和佛朗机之间,可以做到投机取巧,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弘治皇帝点头道:“继藩说的有理,其实此事,朕也询问过刘卿家和李卿家,他们也是这样的看法。正因为如此,朕才担忧,真腊国境内多山,瘴气又重,我大明虽灭安南,增设交趾布政使司,可交趾境内,民心未附,想要让他们沐浴王化,却还需一些时日。”
  弘治皇帝顿了顿,又道:“这交趾,历来习汉字,学汉语,处处效仿我大明,与我大明毫无分别,在该地设布政使司,尚且需慢慢的消化。倘若对真腊等国用兵,不但会使西洋各国更为疑虑,且对于我大明而言,也是极大的损耗,想要灭其国容易,想要征服,却是难了。朕不欲动刀兵,却是对你这大明宝钞的构想颇有几分兴致,继藩,凭着钱庄,还有这大明宝钞,可以使西洋诸国同心同德吗?”
  方继藩很耿直的摇头道:“不可以。”
  这么直接的不可以?
  不过看方继藩的样子,似乎还有下文。
  弘治皇帝有点失望,但还是耐着性子准备听方继藩接下来的话。
  便见方继藩继续道:“但是……陛下何须在意他们是否对大明同心同德呢,只要他们用了大明印制出来的钱币,一切都掌控在我大明之手,那么,他们即便是离心离德,也没有意义了。因而,与其征服他们的人心,不妨征服他们身边的一切柴米油盐,令他们衣食住行,一切息息相关之事,都离不开我大明,如此,西洋便可彻底成为我大明最顺从的藩镇了。”
  方继藩没有用藩国来形容,用的却是藩镇。
  藩镇和藩国是完全两个概念。
  弘治皇帝听出了这话外之音。
  他打起精神:“不错,继藩所言,很有道理,朕要的不是他们的心,朕要他们的人即可。”
  他随即道:“看来,你心里已有了推行大明宝钞的韬略了。”
  方继藩点头:“眼下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徐徐图之,反正也不急,用数十年的时间,慢慢的让他们接受宝钞,只要大明宝钞的信用一直良好,总有一天,他们迟早会慢慢的接受。”
  数十年的时间……
  弘治皇帝摇头:“还有一策呢?”
  方继藩道:“还有一种办法,就牵涉到了道德问题了,陛下理应知道,儿臣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说下去!”现在正事重要,弘治皇帝懒得和方继藩扯东扯西。
  方继藩咳嗽一声:“破坏掉他们原有的货币体系,紧接着,大明宝钞趁虚而入,三年之内彻底取而代之。”
  弘治皇帝顿时明白了什么意思:“就如郁金香一般?”
  方继藩摇头:“得用另外的办法。”
  弘治皇帝显然对后者更有兴趣。
  虽然读了许多圣人之书,可为天子者,虽有宽仁的一面,却没几个是幼稚的,弘治皇帝想了想:“谁可以去?刘文善?刘瑾?”
  “这二人……是可用之才,儿臣以为,他们可以胜任。”方继藩道。
  弘治皇帝低头,看了一眼桌面上关于真腊国暗中与佛朗机人媾和的密报,脸色凝重:“他不仁,朕不义,朕以宽仁待彼,彼却以诡计报朕,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大明宝钞,必须立即推广,朕……的耐心是有限的。倘使刘文善与刘瑾二人成功,朕依旧不吝赏赐……”
  弘治皇帝深深的看了方继藩一眼:“继藩……也该为方家的未来着想了,是时候,该有一个封地了。”
  封地……
  方继藩错愕的看着弘治皇帝。
  听着这话,怎么像是自己要被走狗烹的节奏。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裂土开疆
  方继藩历来对封地是极敏感的。
  倒不是不想。
  而是不能。
  想想当初,朱允炆为了削藩,亲叔侄都反目,杀了个血流成河。
  更不必说,异姓的封地了。
  朝廷对于宗室尚且如此,能给方家封地吗?
  怎么瞧着,都像是猪肥了,要洗刷刷一下,吃一顿好的,然后宰了过年的节奏啊。
  方继藩的内心千回百转后,立即道:“陛下何出此言,臣父子二人,对陛下赤胆忠心,风里雨里、刀山火海……”
  奉承话虽好听,但是说话也是耗时间的。弘治皇帝压压手打断方继藩道:“朕的意思是……你立了这么多功劳,朕也没有什么可赏赐的,方家历代为我大明建功立业,怎么可以不给予重赐呢?”
  “从前,朕对你是吝啬了一些。”
  嗯,很有道理,说的大大的实话。
  方继藩下意识的点头,又连忙摇头:“不,不,不,陛下对儿臣,真是没的说,吝啬二字,不知从何说起?”
  弘治皇帝笑了笑,他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继续道:“你知道是为何吗?因为朕觉得你当时还太年轻,年纪轻轻,给你厚赐,只怕养成你骄纵的性子啊。”
  “朕呢,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都是朕的至亲,是朕的骨血。女儿嫁给了你,朕自将你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
  说到此处,弘治皇帝站起来:“何况,你立下如此功劳,你的那些门生弟子,哪一个不是为朝廷效忠,奋不顾身,都是有汗马功劳的啊。而这些,又何尝不是你的功劳?朕一直都在想一件事,现在算是想通了,你也老大不小啦……你是方家人,朕的女儿,也是方家的人,方家……该有自己的宗庙了。”
  方继藩:“……”
  宗庙和宗祠是两个概念。
  宗祠是一般家族供奉祖宗的地方。而一旦升格成了庙,那只有皇帝和裂土封疆的国王才有资格的。
  方继藩感觉有点冷,越来越觉得……有点儿危险的气息。
  他张口想要说什么。
  弘治皇帝道:“此时你一定心里很是不安。”
  方继藩又立即摇头:“陛下怀柔远人,德泽四海,儿臣在陛下面前,如沐春风,岂会有不安的心思,儿臣心里很踏实。”
  弘治皇帝露出微笑。
  他是很了解方继藩的。
  他沉默片刻,又继续道:“今时不同往日了,朕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这天下有万邦,我大明自居其中,要做这天朝上国,天朝之外,数不尽的疆土,我大明可以尽收吗?不可以,这天下太大了,连大明都不可以将其彻底收入囊中的地步。因此,大明自然还是那个大明,那个天朝上邦!其余诸邦,自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
  缓了一下,弘治皇帝拿起一旁的茶盏喝了一口茶,又道:“朕又在想,那万邦之国君,既不读孔孟,又与我大明,非同文,又不同种,朕……怎么可以信任他们呢?既然不可信任,那么为何,朕的至亲,不可以开疆裂土,却令他们称孤道寡?”
  方继藩慢慢的开始明白弘治皇帝的意思了。
  分封?
  这似乎是效法周朝的先例啊。
  周武王灭周之后,事实上,周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并不大,九州之地,遍布了先商时期的遗民以及东夷和各种异族。
  在周天子看来,放眼看去,这九州,遍布了敌人。
  为了开拓疆土,分封制便孕育而生。
  无数周天子的族人和功臣们,被分封到各处,让他们建立城邦,去开辟新的疆土,在九州之地上,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建立起来,他们以血缘为纽带,以周礼为规范,向上,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向下,治理国人百姓,对外,则披荆斩棘,与夷人作战。
  现在大明的情势,与周天子的时代,竟有些相似。
  现下的内阁制,虽可统御两京十四省,甚至是各都司,可是,再远的距离,想要维持统治,就达到了极限了。
  譬如昆仑洲,倘若有一日,大明得到了昆仑洲的土地,这昆仑洲距离大明有万里之遥,那里发生了任何事,等他们的奏疏报上来,已过去了一年半载,这一年半载里,再等内阁进行票拟,皇帝做出了裁决,诏书送到了昆仑洲,啥事都凉了。
  而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大明在那里,需要一个能够做决策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必须得有权威,毕竟,若是权威不足,这万里之外,谁肯服气他?
  可是权威是建立在生杀夺予之上的,那么,一旦一个人拥有了绝对的权威,既掌握了军队,又可以提拔官员,甚至还可随时罢免甚至是对人动用刑罚,那么……这个人是什么?
  是王!
  当然,大明既然觉得,册封这样的藩王,好像很麻烦,大不了,这块地,不要了。
  可是地不要了……在这里,依旧还会有一个王,因为只要有人,最终会形成统治者。
  这个统治者,几乎是当地的土人,他和大明没有任何的关联,甚至连语言都不相同。
  那么相比于,皇帝册封自己的亲族,显然这个‘外人’不是最好的选择。
  想来,正因为如此,弘治皇帝才起心动念,有了这个念头。
  从前在人们心目中,所谓的天下,只有九州之地,于是乎,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而如今,天大地大,思维也就不同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