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校对)第1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2/1946

  吏选官,也已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的,为朝廷所倚重。
  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竟被新学之人,占去了不少的名额。
  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已经可以想象了。
  以往能入翰林,便是天之骄子,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
  可现在呢,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
  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而此刻,毛纪在昌平的事迹,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朝廷……是有选择的。
  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
  理学也可以。
  圣人的目标,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
  这些人,疯了似得上书,不断的夸奖,并且表达出了,这昌平,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
  明里暗里,他们贬低新政,甚至……对太子殿下,也颇有微词。
  可这些……
  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却是两面为难,他们很清楚,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刘健并不认同。
  新学重民富国强。
  而理学重教化。
  他们更倾向于前者。
  刘健道:“陛下……这毕竟乃是奏疏,臣若是擅自留中,只怕,会坏了规矩。”
  内阁大学士,没有选择什么奏疏可以递入宫中的权利,若是擅自可以留中奏疏,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这些人,成日坐而论道,妄议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非要让朕动用梃杖吗?”
  “陛下,这……”刘健更加为难。
  照这么下去,宫中和清流非要引发冲突不可。
  若是批评陛下,陛下脾气好,倒也不会计较。
  可是……刘健知道,他们批评太子,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这是陛下,所不能容忍的。
  “陛下……”方继藩在旁,笑吟吟的道。
  弘治皇帝不禁朝方继藩看去。
  却见方继藩美滋滋的样子:“陛下,既然他们如此吹捧毛纪,想来,这位毛纪先生,一定是极了不起的人,他有此德行,且通过教化,而能有益于百姓,陛下为何,不对毛纪先生,进行嘉奖呢?”
  “什么?”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一脸不解。
  朕还奖赏毛纪?
  方继藩道:“儿臣认为,这不但要嘉奖,还要让天下的官员,都去昌平走一走,看一看,亲眼见识这太平之世,让他们瞧一瞧,毛纪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政绩,若是昌平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家都去看看,方才可从中学习到一些昌平的成功之处。”
  “所谓,成功不必在我,新学、理学,只要能有益于天下军民百姓,又何须来分彼此,非要争出一个高下贵贱呢?儿臣建了西山书院,虽是推广新学,可是对于理学大儒,一样心里敬佩的很,从不会对他们有门户之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毛纪先生有此才干,只凭四书五经,便能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儿臣的楷模啊,儿臣倒是极想,多向他学习学习。”
  看着方继藩一脸真诚的样子。
  弘治皇帝一时恍惚。
  这个家伙的话,居然很有道理。
  在面对理学攻讦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做到一视同仁,继藩……果然是个忠厚的孩子啊。
  弘治皇帝心里感慨一番,背着手,却是沉吟:“马上,就要到年关了,卿家说,去学一学,也不无道理,这两年,朕命许多的臣子去保定府,让他们去看看新政。现在,这昌平若当真如坊间所言,让诸臣们去看一看,学一学,也没什么不好。”
  弘治皇帝改变了心意。
  与其对其反感,不如尝试去接受,看看这大治之世,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年关了。
  可自己的儿子,还在昌平呢。
  他沉吟片刻:“何况,昌平离京师,也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不妨如此,朕也亲自去见一见吧,那些肯去昌平见识见识的诸卿,也可随驾。朕……倒是想要亲自拜望这位毛纪先生,召他谈一谈,或许,能有所收获。”
  弘治皇帝说罢,看了刘健一眼。
  刘健心里,大感欣慰。
  这就是陛下和历代君王不同之处,哪怕是对一个人反感,盛怒之后,依旧可以做到冷静下来,既然遭受了这些人的反对,那么不妨,就去和毛纪谈一谈,缓和这些矛盾。
  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一点,陛下比自己更清楚。
  若能缓和矛盾,这就再好不过了。
  刘健忙道:“陛下圣明。”
  谢迁也松了口气的样子,跟着一道附和。
  只有李东阳,别有深意的看了方继藩一眼,他面带微笑,若有所思。
  方继藩此时,却是摇头晃脑:“陛下何止是圣明呢,简直就是功盖尧舜,赛禹汤啊,古之圣君,不及陛下万一也。”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恭迎圣驾
  任何帝王,没有一个,不希望走出宫去,看一看自己的如画江山的。
  这就如一个地主,总是希望能巡视自家的田地,看看自己的庄稼一般。
  此去昌平,显然就是最正当的理由。
  弘治皇帝展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令他欣慰的是,连自己的女婿方继藩,都展现出了难以置信的格局。
  格局,很重要。
  方继藩就有。
  弘治皇帝道:“既如此,传旨,今岁沐休之前,朕巡昌平,百官同往。”
  ……
  京师震动。
  当旨意传出来,士林就如过年一般。
  无数的读书人,为之欢呼雀跃。
  都察院和翰林院像沸开的锅。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仿佛又到了动物们……不,是翰林和御史们的春天到了。
  人们对于这一次的昌平之行,充斥了期待。
  这无疑是大明重新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清流们本着自己崇高的使命感,连拉带拽的,希望将陛下拉到自己想要走的正确道路上。
  七日之后,浩浩荡荡的军马拥簇着百官和弘治皇帝出发。
  弘治皇帝坐在车中,出了新城,随后……他看到的,便是无尽的田野和一路行来,数之不尽的村落。
  似乎……除了京师,一切都没有改变。
  弘治皇帝皱眉。
  他本以为,天下各处,都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毕竟,新政已经开始,保定府和通州的新政甚是可喜,京师就不必说了,无论是新城还是旧城,又或者是西山,都有了新气象。
  可昌平在北。
  出了新城地界,这里哪怕只是和京师一步之遥,可改变,也是有限的很。
  弘治皇帝不露声色。
  车外,寒风骤起,飘起了雪絮。
  陛下坐车,许多人,只好步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2/19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