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校对)第793部分在线阅读
年轻有为的将领当然需要同样年轻有为的手下,恩格尔在军中苦心经营20多年,着重培养和提拔年轻人才。恩格尔自身升迁的同时,一手培植的少壮派军官也都亦步亦趋的加官晋爵,当他成为帝国军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将总参谋长,手下已经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班底,自然而然的成为军方少壮派——同时也是急于建功立业的“激进派”——公认的领袖。
恩格尔从不介意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搬开青云路上的绊脚石,送那些动不动就讲资历的老将军们去冷衙门养老,把重要的部门留给自己信得过的青壮军官,现在他和他的派系基本掌控了帝国军部,阻碍他继续向上爬的最后一道“天花板”就是西格蒙特元帅。
弗朗茨·恩格尔将军审时度势,认为是时候打破头顶那最后一道“天花板”了,为此他需要打一场足够漂亮、足够有说服力的大胜仗,作为晋升之资,而关于东征的争论给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当仁不让地代表军方激进派将领公开跟元帅阁下打对台、唱反调,主张把握远东叛党首领遇刺、主少国疑、时局混乱的良机,果断出兵东征,速战速决。
“假使军需后勤得到保障,我们有信心在四到八周内夺回赎罪堡。”
上周前往内阁国防委员会接受咨询时,弗朗茨·恩格尔泰然抛出上述速胜论调,而后这一宣言登报公诸于众,立刻引来朝野上下广泛讨论。
西格蒙特声称东征绝不可能速胜,僵持个三年两载都未必见分晓;恩格尔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最多两个月就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西格蒙特的悲观论调,只有他本人声嘶力竭的在呐喊,没有得到什么重量级人物的声援;恩格尔的乐观论断不仅广受民众欢迎,还得到帝国空军司令阿尔冯斯·贝克将军和帝国海军司令夏尔·吕西安将军等少壮派高级将领的大力支持。
阿尔冯斯·贝克将军和夏尔·吕西安将军还在非正式场合发表了更为激进露骨的言论,声称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舰队都已经为战争作好充分的准备,目前距离赢得胜利只差最后两件事:其一是帝国当局发动东征的决心,其二是一份授予弗朗茨·恩格尔上将——而非西格蒙特·汉森伯格元帅——担任东征军总司令的委任状。
第1842章
西陲狼烟(三)
在某些利益集团的蓄意煽动下,亚珊帝国朝野上下的舆论倾向迅速倒向恩格尔一派,西格蒙特却如同顽固的岩石,依旧不肯附和主流论调,坚持反对东征的立场不动摇。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宫廷总管斯泰因迈尔男爵带来查理皇帝的手谕,由此一锤定音。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陛下的手谕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关于东征的讨论可以继续进行,但是讨论的重心并非“是否应该发动东征”,而应该是“如何确保干净利落的打赢这场战争”!
既然查理皇帝已经明确表态支持尽快发起东征,西格蒙特也不能公开与皇帝陛下唱反调,只能后退一步,坚持最后的底线:
“远东人可以在二三月份对依旧气候温暖的暮光谷地发起军事行动,帝国官兵却很难在冰天雪地的浊浪江东岸站稳脚跟,行军打仗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强行违逆自然规律好比自杀,如果东征无可避免,最起码我们不应该在这个冬天就匆匆忙忙地发动攻势。”
远东的严冬到底能不能阻挡——准确的说是从多大程度上阻挡——帝国大军东进的脚步?这又是一个引发各派人马激烈争论的话题。
以弗朗茨·恩格尔为首的少壮派将领普遍缺乏在北方严寒环境下指挥作战的经验,但是这群高材生觉得可以通过其它更为科学的方式弥补经验的短板。比如搜集历史上那些在严寒地带爆发的战例,汇总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来估算寒冷的天气对战争结果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千万不要怀疑总参谋部那些军校高材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说到列数据、解方程,人到中年还不懂何为线性代数,何为微积分,不得不聘请数学教师给自己补课的西格蒙特元帅,比起那些《计量战争史》考试轻松拿满分,论文写得无懈可击的天才参谋差了一大截。
看过恩格尔汇总众多寒地战例给出的计量分析,就连西格蒙特元帅也禁不住发生动摇,私下里承认恩格尔在这篇娴熟运用各种计量统计工具、逻辑严谨、用词精确的论文中得出的两个结论,似乎有一定道理。
恩格尔的第一个结论,首先承认严寒气候的确对战争中的防守方——通常也是寒冷地区的原住民——有利,对进攻一方则构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在攻守双方兵力相当、军需供应得到完全保障的前提下,倘若防守一方最终击退了入侵者,严寒气候究竟为他们取得胜利做出多大贡献?
根据恩格尔的统计,气候因素对防守一方的胜利做出了10%到15%的贡献。这个数值不能说微不足道,但是气候因素远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对一场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那么,为何人们会过分看重气候因素对战争双方的作用?
恩格尔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偏见。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比如冰天雪地,比如漫漫黄沙,都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使人们——尤其是不曾在上述环境下长期定居的人们——出于生理原因、发乎本能的感到恐惧,而恐惧感又进一步促使人们夸大了冰雪的寒冷和沙漠的炎热,反倒是原住民觉得当地的环境并不像外地人想象中那么恶劣,否则他们又怎能在当地长期定居?
“人们总会牢记那些被严寒击退的远征军,却连一个反例都举不出来,这是否说明向寒冷地带发起的攻势全部以失败告终?然而对历史上大量同类战例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违背大众常识的结论——平均每一百次进攻寒地的军事行动,约有四十四次以进攻方大获全胜收场。”
“为什么多数人只记得那五十六次失败,并且热衷于以更为夸张的方式传播这些失败的战例,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性遗忘了那四十四次获得胜利的战例?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心理层面共同的偏见在作祟。”
恩格尔在这篇论证气候因素对战争胜负影响的文章末尾,还不忘嘲讽一下西格蒙特:
“普通人不了解真实的战争,对战争中的气候因素怀有偏见也属正常,然而那些对数以万计官兵的生命负有责任的高级将领,倘若也被偏见蒙蔽双眼,因此做出错误的判断,那就太令人遗憾了,实在不能称其为一位称职的指挥官。”
恩格尔有理有据的反驳文章公开发表出来,赢得朝野上下一片赞誉,西格蒙特的保守和偏见则引来更多嘲笑的声音。
到了二月初,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尽管饱受嘲弄,西格蒙特的坚持毕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恩格尔一派在掌控大局的前提下,也不介意可怜可怜这位老上司,给他保留最后一丝颜面。最终形成的东征作战方案,主要体现了恩格尔将军的意志,顺带也照顾到了西格蒙特元帅的情绪,具有一定折衷色彩。
根据这份方案,帝国东征军务必于1625年二月底进驻奥列维堡,向远东叛党当局施加军事压力;与此同时,海军司令吕西安将军亦将统率帝国海军主力舰队于滨海城基地起锚,经“束带运河”进入暴风洋,东进金角湾,控制帕尔尼亚半岛,从而与暮光谷地的“奈落教团”遥相呼应,由西线奥列维堡、西南帕尔尼亚半岛和南线暮光谷地三个方向同时对远东人施加压力,使其陷入首尾难顾的窘迫境地。
最迟不超过今年4月底,帝国海军将全面控制帕尔尼亚半岛,迫使远东当局将更多兵力调往南方,应对来自海上与日俱增的压力。这时候也差不多到了远东开春的季节,奥列维堡的陆军主力部队正可趁着天气转暖的机会,在奈落教团的配合下由西线和南线同时发起攻势,争取在四周内攻下赎罪堡,而后挥师北上,一鼓作气剿灭叛党余部,于当年冬季到来之前收复远东全境!
第1843章
西陲狼烟(四)
帝国总参谋部联席会议上,西格蒙特元帅听恩格尔将军讲完他的作战方案,沉思许久过后,提出一个颇为尖刻的问题。
“所以我们这些培罗的信徒,这次要与死神的崇拜者并肩作战了?”
恩格尔将军白皙俊秀的面庞微微一僵,随即恢复从容。他没有直接回答元帅阁下的质问,避重就轻的表明现在讨论的是作战方案,与信仰无关。
“为了赢得胜利,我不得不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增大胜率、减轻伤亡的条件,奈落教团当然不是什么值得尊敬的盟友,但是他们同样是远东叛党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朋友,哪怕只是暂时的朋友,只要奈落教团可以替我们牵制叛党兵力,我不在乎他们崇拜的是死神抑或其它什么邪神,元帅阁下,当初在军校的时候您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难道我误解了您的教诲?”
西格蒙特注视着恩格尔将军,这位他曾经最钟爱的两位学生之一,如今却与自己渐行渐远,心头不由五味杂陈,轻轻叹了口气。
“你没有做错什么,恩格尔,这些年来你所出的每一项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事后也都被证明是最佳选择,我希望这次也不例外,但是,你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请允许我以一位老兵的身份,最后一次给你忠告。”
“战争不是数学方程,战场上充斥着无数杂乱的信息,被你纳入分析框架的仅仅是你能够得到并且能够理解的那一小部分信息,请一定要牢记,战场上偶尔会出现无法预测的变数,判断一位将领是否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要看他能否迅速并且妥善地应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变数。”
“元帅阁下,您说来说去,还是在暗示我缺乏指挥经验,没有经历过逆风战局的考验对不对?”恩格尔将军满脸委屈地耸了耸肩,“我的确缺乏反败为胜的经验,那是因为我的对手从来没有真正对我构成过威胁,因为我在战前总会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那些别人眼中的变数对我而言并非意外,早已做好应对备案,又何必非得临场随机应变。”
西格蒙特又叹了口气,恩格尔没有领会他的良苦用心。比这更糟的是恩格尔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拥有今天的地位,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本人出类拔萃,还有一部分运气使然的因素。可惜,恩格尔并不承认虚无缥缈的运气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场战争的走向,而他即将面对的敌人却是一位深受命运女神眷顾的选民。
“恩格尔,你见过黑天鹅吗?”
“黑天鹅?”恩格尔被西格蒙特这一突如其来的古怪问题搞糊涂了,“很抱歉,我不太明白您的用意……元帅阁下,历史统计数据表明,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黑色天鹅。”
“恩格尔,不管你信不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黑天鹅——千真万确!”
西格蒙特郑重其事的说出这句莫名其妙的断言,在包括恩格尔将军在内所有与会者茫然地注视下,从容不迫戴上军帽,起身离开会场。
尽管西格蒙特并不完全赞同恩格尔制定的作战方案,但是轮到最后表决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弃权。毕竟大势难违,他一个人反对也无用,只会招致更多的谩骂和嘲讽。
既然作战方案已经无法变更,西格蒙特就只能寄望于在实战指挥环节增加几分胜算,因此到了决定东征作战总指挥人选的关头,他当仁不让地做出自荐。
西格蒙特元帅常胜威名犹在,按理说帝国高层于情于理都不能驳回他亲自指挥东征大军的请求。恩格尔将军也有意这一职位,尽管他素有天才之名,文章写得无懈可击,还是总体作战方案的制定者,毕竟是参谋出身,与西格蒙特相比,指挥大战的资历尚显不足。
克洛德首相就东征指挥权一事征询过老上司格里高利大牧首的看法,又与弗兰克皇太子进行了私下交流,三人的意见一致,都倾向于推荐大战指挥经验更丰富的西格蒙特元帅担任东征总司令,恩格尔将军照旧当他的参谋长,干好为总司令出谋划策这份本职工作就行了。
然而就在克洛德首相即将宣布总司令人选的关键时刻,《圣城晚报》刊出一篇匿名文章,将二十年前西格蒙特与鲁道夫密切交往的那些旧事全都抖落出来。行文间不乏添油加醋,有意无意的引导读者怀疑西格蒙特不仅与叛党头子亦师亦友,情谊深厚,还应当为其后远东发生的种种变故承担责任。
文章揭露的事件都配有精确的时间和地点,显得很有说服力。比如文章着重描写鲁道夫受到妻子弗兰西丝卡牵连,卷入异端重案,锒铛入狱,其后不久,弗兰西丝卡被宗教审判所判处火刑,鲁道夫本人也大有可能被处以极刑。就在这生死关头,西格蒙特为鲁道夫出头,积极奔走营救,终于使鲁道夫免遭火刑,改为判处终身流放远东。
文章的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设想:假使当初西格蒙特不曾利用自己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干涉司法,致使鲁道夫这个异端分子得以侥幸逃脱死刑,如今鲁道夫骨灰都生霉了,远东不至于陷入当下的乱象,帝国官兵也就不需要劳师远征了。
这篇用心险恶的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在圣城朝野上下引发轩然大波。西格蒙特再次成为舆论攻击的众矢之的,迅速由受人敬仰的“军神”沦为全民公敌。
在这场风波当中,包括汉娜夫人、帕拉丁娜、老艾伯顿和皇太子在内,西格蒙特的诸多亲友门生都希望他能站出来公开发表声明,否认报纸上那些用心险恶的诽谤言论。
西格蒙特却顽固顾我,坚决不肯公开登报辟谣,甚至私下里对亲友坦言:“报上所说基本属实,但是,我和鲁道夫的旧交与参与东征并不冲突。恩格尔还是鲁道夫的老同学呢,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是不是也应该回避东征?所以,我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向公众解释那些陈年往事。”
第1844章
西陲狼烟(五)
然而西格蒙特错了。
这位性情耿介的老兵信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可惜他所生活的环境并非那样一个明辨是非的世界。西格蒙特低估了恶语中伤的危力,就在那篇匿名文章发表之后不久,宫廷总管斯泰因迈尔男爵再次传达查理皇帝的谕旨决断:
其一,弗朗茨·恩格尔将军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建议内阁任命恩格尔将军担任东征军总司令。
其二,西格蒙特元帅年迈体衰,受限于健康情况,不适合再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建议留在圣城安心修养。
明眼人都看得出,深居宫中的皇帝陛下已经不再信任西格蒙特元帅,甚至很有可能听到西格蒙特与鲁道夫·寇拉斯有旧交的传闻,担心他在前线做出不利于帝国的决策,故而在手谕中明确反对他参加东征,名为留在首都“修养身体”,说白了就是一种变相的监视和软禁。
出乎众人意料,帕拉丁娜身为西格蒙特的女儿,并没有被排除在东征作战之外,还被恩格尔将军授予先锋这一关键使命。
舆论界对此作出的主流解读,无外乎恩格尔将军不想给公众留下落井下石、刻薄寡恩的印象,既然自己已经取代昔日恩师的地位,就没有必要再露骨打压恩师的女儿,对帕拉丁娜委以重任,反而能够显示出他宽广的胸襟,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这就叫“以德服人”!
帕拉丁娜无法确定恩格尔将军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但是她这段时间着实感到压力巨大。在内心深处,她非常抗拒与罗兰的军队作战,但是父亲的困窘处境迫使她不得不全力以赴,哪怕自己在战场上稍微流露出对远东人的同情,都会坐实国内舆论界那些关于“元帅父女勾结远东叛党”的传言,一旦风声传到圣城,父母的处境也将变得更加危险。
出征前夕饱受煎熬的帕拉丁娜,最终还是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于动身前夜给罗兰发出一则魔法短讯,在这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自己全部的痛苦与无奈,彷徨与苦闷:
“最艰难的日子终于到来,我祈祷不要在战场上遇见你。”
……
1625年2月12日,正值隆冬时节,神圣亚珊帝国向寇拉斯王国——正式公文中称其为“远东叛乱集团”——宣战,酝酿多时的东征作战由此拉开帷幕!
帝国东征军团以“破法骑士团”和“惩戒骑士团”为核心。如果只计算这两支王牌部队登记在册的正规骑士,其实规模都不算大,只是师级编制。
“惩戒骑士团”下设三个旅,总计近万名“惩戒骑士”,号称“神之铁拳”,以交叉摆放的钉头锤和长剑作为军团徽记。
“破法骑士团”同样下设三个旅,“破法骑士”不下万名,号称“神之利刃”,军团旗帜上绘有代表亚珊帝国御玺的双子座黄道神器——“圣光宝球”。
如果帝国远征军只是这两万骑兵,哪怕皆为精锐,实力顶多也就比远东的“圣卫骑士团”加上“游侠猎骑兵团”胜出一筹而已,双方有得一打,不至于对寇拉斯堡构成直接威胁。
但是亚珊帝国的部队编制与全民皆兵的远东大相径庭,还是沿用封建王侯时代的“武勋贵族传统”,军队的编制只计算那些自备战马、盔甲和武器,多为贵族家庭出身的正式骑士,追随骑士老爷出征的家臣、侍从、仆兵和后勤人员则都不算在内。
因此,帝国东征动员的兵力,其实远比纸面上的数字多得多,比如每位正式的破法骑士和惩戒骑士,都还拥有两名担当侍从的青年家臣,这样算下来,仅仅是担任骑士侍从的轻骑兵就有四个师之多。
除此之外,部队里还有大量骑士老爷们的私兵,招募来的雇佣兵,以及临时征集的民夫。这些三教九流的角色,出于自愿或者被迫穿上皮甲,拿起长枪,都来从军吃饷,充当仆兵。平时负责洗衣做饭之类后勤杂役,必要的时候还得上战场充当骑士老爷们的先锋。虽说这些仆从步兵大多战斗力低下,未免有炮灰之嫌,好歹也相当于四个步兵师,再算上炮兵、空军和海军舰队,帝国总参谋部为此次东征动员的总兵力超过十二万,规模之大,可谓盛况空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