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校对)第6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7/875

  冬妮娅听见身后的旅客争论那绽放紫花的植物究竟是薰衣草还是鼠尾草,不由好笑,索性回头告诉他们正确答案:
  “那不是薰衣草也不是鼠尾草,其实是公社种植的一种牧草,当地人称之为‘紫花苜蓿’。”
  “啊?原来牧草也能开出这么美的花。”有人惊讶感叹。
  “通常等不到开花就会收割贮藏,今年大概是还有更重要的农作物尚未收割完毕,这些牧草的收割期不得不向后推延,无论如何入冬前都要收割加工,作为家畜的冬储饲料。”冬妮娅补充道。
  “这真奇怪,明明有的是野草给牲口吃,这么好的田地不用来种粮食却种牧草,实在太浪费了。”与罗兰并排坐的“游荡者”老哥连连摇头,无法理解当地村民主次不分的耕种方式。
  “我猜人们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冬妮娅,是不是这样?”罗兰请专业人士解读。
  德鲁伊小姐正色点头:“种植小麦的地块不能连年耕种,否则过不了几年就会把土壤的肥力耗尽,作物产量大不如前,所以耕作过后的田块要么歇耕修养,要么轮播牧草——牧草不仅可以为牲畜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更重要的是这种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化土壤,使农田恢复肥力。”
  四周乘客听了冬妮娅的专业解读,都流露出恍然明悟的神色。这些人要么是四处狩猎魔兽的冒险者,要么是做小生意的商人,对耕地种田的诀窍所知不多。
  “牧草要如何储存过冬呢?”有人向德鲁伊小姐请教,“是不是收割过后晾晒成干草?”
  “晾晒储藏干草料的确是远东各地普遍实行的传统做法,但是牧草在晾晒过程中会损失大部分营养和水分,牲畜咀嚼起来口感不好,也不利于消化吸收,我们‘丰收之环’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青贮技术。”冬妮娅不疾不徐地回答。
  “什么叫‘青贮’?”柳德米拉好奇地追问。
  “简单来说就是在入冬前收割牧草或者其它饲料作物,用铡刀细细切割成一寸长左右,然后挖一个地窖将切碎的牧草埋入压实,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最后再盖土压实,使地窖中的牧草与空气隔绝,这样储藏的牧草埋在地窖里两三年也不会腐坏,打开地窖一看还是青翠的颜色,散发出酸甜的香味,牲畜不光爱吃还很有营养。”冬妮娅很有耐心地解释道。
  罗兰旁听冬妮娅讲述青贮饲料的制法,唇角不由微微上扬。德鲁伊未必懂得多少化学原理,但是这不妨碍她们在长期农业研究实践中发现与地球上几乎如出一辙的农业技术,青贮饲料就是其中一例。
  冬妮娅绘声绘色地向柳德米拉讲解牧草在隔绝空气的地窖中如何自发放热,并且会在一种微小生物的作用下缓慢发酵,产生类似酸奶的香味……在罗兰这个穿越者听来,除了对“乳酸菌”这一微生物的理解和命名有所不同,冬妮娅所在的德鲁伊社团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与地球上的农学家又有多大区别呢?
  瓦雷斯与地球相似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两者在农业技术领域必然会有某些殊途同归的经验,然而瓦雷斯毕竟是一个存在魔法和超自然力量的世界,因此德鲁伊主导下的农业技术与地球上的生物科学难免也会有分道扬镳的时候,就拿青贮饲料技术来说,由于牧草自身所含的乳酸菌很少,其它有害细菌却很多,自然发酵难度很大,而发酵不充分就会导致牧草在贮藏过程中受有害细菌影响腐烂变质。在地球上,科学家们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是在贮藏时额外添加人工制取的乳酸菌以促进牧草发酵,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瓦雷斯,德鲁伊们则采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上述难题。
  “瓦莲京娜老师发明了一个1环神术,只要在贮藏牧草的时候对地窖施展这个‘瓦莲京娜发酵术’,就可以确保地窖中的青贮饲料完美发酵,与此同时,那些会导致饲料腐烂的有害微小生物则会被法术杀死。”说起老师为远东农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冬妮娅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列车刚穿过苜蓿花海,前方又迎来一片更为辽阔的绿色海洋,高大的植株汇聚成万顷碧波,随风荡漾时隐现金色纹理,仔细观察才分辨出那是成熟的玉米棒,撑破叶片绽露出饱满的颗粒与流苏般的穗须。
  “这些玉米也是谷地村的作物?”柳德米拉略显讶异地望向罗兰,“三年前我们途经谷地村的时候,当地似乎没有哪家种植玉米……”
  “其实从前也有少量的种植,只不过在农作物中的比例很小,产量也不高,我们当时只是匆匆路过,没有留意而已,今年种植的是从新大陆威尔诺亚地区引进的新品种玉米,比传统品种更耐寒冷,产量也高得多,我和瓦莲京娜女士挑选了几家农场大面积种植新品种玉米,谷地村就是其中一个试点。”罗兰望向窗外农田,边聊天边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成熟的玉米棒仿佛在炫耀自己的好身材,大多撑破浅绿纱裙裸露出金黄饱满的胴体。
  “威尔诺亚的玉米种子……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件事。”女游侠拍了拍额头,“对了!当初我们去白鸥港旅行的时候,你还专门找柳博芙·扬波打听如何才能搞到新大陆的玉米种子,该不会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玉米?”
  罗兰笑着点头:“你猜对了,当初我去白鸥港访问,其中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受瓦莲京娜女士所托,请柳博芙帮忙从新大陆引入新品种玉米,白鸥商会在威尔诺亚颇有势力,漂洋过海将玉米种子运回远东来,先送到‘绿野之乡’试种两季,瓦莲京娜女士从中筛选出适合远东北方气候和光照条件的植株进行育种实验,现在我们推广种植的已经是经过多次改良的品种了。”
第1431章
谷地村的秋天(一)
  “花了这么多心血引进和改良的玉米,吃起来味道怎么样?”柳德米拉兴奋地问罗兰。
  “这种玉米的颗粒很大,口感比较粗糙,直接煮熟了啃还不如本地玉米好吃,磨成粉做玉米饼味道还行。”罗兰半年前拜访“绿野之乡”的时候品尝过瓦莲京娜亲手烤制的玉米饼,味道跟地球上的玉米面煎饼差不多。
  实事求是的评价未免令人扫兴,柳德米拉明显有些失望。
  “好不好吃是次要的,新品种玉米的亩产量看起来相当惊人呢!”冬妮娅毕竟是行家,不像柳德米拉那样只关心玉米的口感,只是大略扫了玉米田一眼,就看出这种海外引进的玉米单位产量比本地玉米高得多。
  “冬妮娅说到关键了,远东农业当前的目标是追求‘吃饱’,还没到考虑‘吃好’的阶段,新品种玉米虽然牺牲了一些口感,贵在产量奇高。”罗兰冲女友露出一个略显神秘的微笑,“米拉,你来猜猜看,就我们眼前的这片玉米地,平均每亩能收获多少玉米?”
  “你得先说清楚是连玉米棒一起称重,还是只算剥下来的玉米粒。”柳德米拉慎重地强调。
  罗兰还没开口,冬妮娅忍不住笑出声来,抢着回答:“当然只算籽粒!”
  “这样的话……我猜亩产大概有600多磅,看起来比小麦产量高。”柳德米拉猜测道。
  “猜少了。”冬妮娅摇头。
  “少多少?”柳德米拉问。
  “谷地村的玉米产量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从其他种植新品种玉米的农场来看,亩产没有低于1000磅的,高的将近1200磅。”
  “哇噢!产量这么高?简直吓人!”柳德米拉惊讶地瞪大眼睛。
  “的确很惊人,比咱们远东本地玉米的单产高出将近一倍,除非运用法术催长,其它粮食作物也很难达到亩产千磅的水平。”冬妮娅深有感触地说,“难怪瓦莲京娜老师千方百计寻求这种玉米,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山区,这是最适合推广种植的作物。”
  罗兰心中也有颇多感触。以地球上21世纪的农业水平来看,亩产千磅的玉米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没有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机械化耕作时代还远未到来的瓦雷斯世界,主粮亩产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已经堪称农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了。
  空气突然变得沉闷,一阵热风吹进车窗,引起罗兰的警觉。转头望去,北边天际隐约有滚滚黑烟腾起。
  “咦?快看那边,山林起火了吗?”柳德米拉也注意到北方的异常状况。
  “不像是森林起火……”冬妮娅眯起一双别具魅力的异色双瞳观察许久,脸色渐变沉重,“那是巴尔勒火山所在的方向,热风裹挟烟尘从火山口那边飘过来,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难道是……”柳德米拉也变了脸色,“火山喷发”这个词已经到了嘴边,却没敢说出口。
  罗兰也在观察巴尔勒火山的异常反应。从当前观察到的种种迹象来看,这座休眠多年的火山的确已经复苏,不过他也知道,火山复苏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喷发岩浆,具体是什么情况,要亲临火山口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就在这时,一团红色光球凭空浮现出来。罗兰伸手握住光球,从中读取魔法信息,不由微微动容。
  “米拉,冬妮娅,谷地村恐怕有大麻烦了!”
  ……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只雄鸡钻出松软的稻草窝,先轻轻一跃跳上村公所窗台,随即奋力扑棱翅膀腾空蹿起,熟练的跳上屋顶。
  村公所的屋顶竖起一支旗杆,寇拉斯王国的旗帜在晨风中猎猎飘扬,表明这栋大屋是乡村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雄鸡对政府驻地没有丝毫敬畏,站在屋顶最高处昂首啼鸣,展示自身存在感的同时也在履行唤醒村民的一贯使命。
  然而出乎它的预料,啼鸣三遍过后村里依旧静悄悄,家家户户房门紧闭。
  雄鸡诧异地歪着脑袋,显得很迷惑。这时村公所的窗户敞开,一只胖乎乎的兔狲跳了出来,抬头鄙夷地瞥了雄鸡一眼,仿佛在说:“天不亮村民就都去收割玉米了,你这呆鸟还以为自己起的多早!”
  兔狲“凯蒂”对着晨光熹微的地平线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回到屋里把巴芙拉留给她的早饭——被牛奶泡软的玉米饼——迅速舔食干净,满足的打了个饱嗝,抬起前爪抹了把脸,扭动着丰满的屁股朝村外农田飞奔而去。
  谷地村公社成立以后,除了集中耕地和企业化管理这两个显著特点,还引入了一条不同于自耕农传统耕种方式的原则:有弹性的生产计划。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复杂,经过驻村干部反复开会解读村民才渐渐理解是什么意思。首先“生产计划”这个词很好理解,农民种地总要有个计划,比如家里总共一百亩地,今年七十亩种小麦,三十亩种豆子,那么明年是不是也要按照这样的方式耕种?在满足自家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往往会根据小麦与豆子的市场价格调整明年的耕种计划,粮价高就多种小麦,油价高就多种大豆。
  自耕农联合起来组建公社以后,制定耕种计划的权力就由各家各户统一上交到了公社管委会手中,但是具体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并非全由四名公社领导商量决定,还要参考中央政府出台的农作物统购价格基准表。
  这张长长的清单列出了明年各种农作物的预计收购价格,真实的收购价不见得与这个预估数值完全一致,而是根据市场需求上下浮动,中央政府的承诺是价格浮动区间不超过±15%,这样既保留了市场根据供需变动自动调节价格的空间,同时也约束粮价的波动不至于太过剧烈以至于对社会安定造成冲击——粮食收购价格的浮动区间,也就是所谓的“弹性”。
第1432章
谷地村的秋天(二)
  既然来年政府出台的粮食收购价存在一定“弹性”,那么农民卖粮的收入当然也随之具有“弹性”,公社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的时候就要冒一些风险——不明智的耕作计划将导致全体社员蒙受收入损失。
  公社主任、驻村牧师、德鲁伊和治安官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或许还有逃避追责的考量在内——不得不向治下社员征询意见,将公社管理层制定出来的生产计划提交公社大会审议。全体社员都是国有农场的股东,投票决定是否支持生产预案,如果多数人投反对票,公社领导层只能收回预案并加以修改,直到获得多数社员的支持为止。
  当然也不能忽略一个关键因素,农场的五成股权归属国有,因此中央政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对某个农场下达生产计划,在这样的情形下,无论当地社员多么不情愿也只能尊重中央政府的控股权,按照计划规定种植作物。
  中央政府直接下达生产计划难免失之僵化,除非爆发战争或者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寇拉斯政府并不打算采用这种简单粗暴、损伤农民积极性的手段,和平年代还是以“弹性价格”这样温和的手段为主对粮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
  今年政府出台的粮食收购指导政策有一个很明显的导向——推荐北方各大农场尝试种植源自新大陆并且经“丰收之环”改良的新品种玉米。虽然政府没有下达强制性生产计划,但是从其制订的收购价格可以看出来,新品种玉米的预计收购价比本地玉米高出3个百分点,比小麦价格也高出1个百分点。
  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而价格就是获利多少的风向标,既然种植新品种玉米更有利可图,而谷地村的水热条件又非常适合种植这种玉米,又有什么理由不腾出更多的地块种植新品种玉米呢?
  这是谷地公社管委会主任、酒馆老板马利克的看法,一位成功的商人的看法。
  驻村牧师彼得支持马利克的看法,猫女德鲁伊巴芙拉则表示并不乐观,道理很简单,当地农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玉米,缺乏种植经验,难免担心产量不如预期。农民大多是保守的,与其冒风险种植新作物,还不如先等等,让别人去“吃螃蟹”,如果事实证明种植新品种玉米的确有利可图,明年再跟风也不迟。
  马利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承认巴芙拉恰当的描绘出多数农人的心态,但是他坚持认为今年才是最佳时机。等到明年,跟风种植新品种玉米的农场就远不止谷地村一家了,到时候大家一窝蜂的涌入玉米市场,必然供大于求,中央政府只能向下浮动玉米收购价,跟风者非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要蒙受损失。
  马利克成功说服了巴芙拉和尼古拉,再加上彼得的坚定支持,谷地村公社的四人领导小组很快就制定出耕种计划。当时已经是五月初,正是播种玉米的时节,他们必须尽快使这份耕种计划在股东大会通过,以免耽搁播种期。
  发现商机的马利克先生如同嗅到血腥气息的鲨鱼,不光在公社股东大会上卖力宣传种植新品种玉米的好处,还拉上彼得、巴芙拉和尼古拉挨家挨户的劝说那些顽固分子,终于成功说服多数社员接受了一份相当大胆的耕种计划:
  谷地村农场已开垦农田总共两万五千亩,其中划出六千亩地种植油料作物大豆,仅仅保留四千多亩地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春小麦”作为公社的口粮,其余大半农田——约有一万五千亩——全部用于种植从新大陆引进的新品种耐寒玉米!
  从八月份起,谷地村农场的小麦和豆子相继喜迎丰收,小麦平均亩产高达560磅,大豆也不错,平均亩产近300磅,但是当地农人还无法安心,直到秋后确认新品种玉米长势良好才稍感放心,而当九月底玉米也迎来收获季节,每亩超千磅的高产终于使辛苦耕作大半年的农人转忧为喜,以马利克为首的公社领导层也是暗自松了口气——公社创立以来的“第一炮”,总算是成功打响了!
  远东北方入冬早,十一月上旬已然遍地结霜,留给农人收获和晾晒玉米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个月。往年其实还好,反正玉米种的不多,辛苦几天就收完了,但是今年足足种了一万五千亩玉米,新品种玉米产量还特别高,留给公社收获的时间就更紧张了,不得不起早贪黑的加班加点。公社主任马利克在“抢收动员大会”上以开玩笑的方式鼓励社员,“掰玉米就好比从树上摘钱”,收获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公社上下全都干劲十足。
  天色还没有大亮,玉米叶上凝结着一滴滴晶莹的露珠,谷地村的人们已经在玉米地里忙碌了两个钟头。掰玉米时叶片受到震动,露珠由叶尖滚落到人们身上,脸上,与汗水混在一起难分彼此。
  一万五千亩玉米地连成一大片,沿着温泉溪谷铺展开来,如果从高空向下俯瞰,宛如一条宽约一里、长约十里的碧绿地毯。收获玉米的社员皆为3人一组,一人牵着耕马沿着垄沟缓缓前行,马鞍两侧挂着大号箩筐,其余两人紧随耕马身后,分别掰取左右两侧垄上的玉米棒,随手丢进箩筐。
  也难怪柳德米拉在目测新品种玉米亩产量的时候错的离谱,谷地村今年试种的玉米如果仅从植株高度与密度等表象观察,与本地玉米似乎没什么区别,只有亲自走到玉米地跟前仔细观察才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每株玉米杆都结有两穗玉米棒!相比之下,本地玉米每株通常只会结一个玉米棒,偶尔结出两个乃至更多玉米棒的,必然籽粒干瘪营养不良。新品种玉米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结出的“双胞胎”籽粒都很饱满,而这正是其亩产比本地玉米高出一倍的奥秘所在。
第1433章
谷地村的秋天(三)
  “三人、一马、两条垄”,收玉米的队伍就这样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向前推进,沿着两条平行的田垄走到尽头,马背上两大箩筐的玉米棒已然堆得冒尖儿,三人合力抬起一筐玉米倒进路边大车,装满一车就送回公社,交由那些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妇女、老人和孩童剥皮晾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7/8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