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需要那么多车皮运粮?”安东尼深表怀疑。
“红石桥农场的早稻平均亩产700磅,总共35000亩稻田,按照20%的比例缴纳公粮,你自己算算是多少。”罗兰淡淡的说。
“亩产700磅……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安东尼愕然,“早稻的产量怎么可能这么高!”
“其实农场管委会报上来的产量比这更高,至于是真是假,你亲眼看过就知道,不过根据我这些天下乡视察的经验,谎报产量的可能性不大,况且700磅的亩产在南方所有试点农场当中只能算中等偏上的水平,亩产800磅的农场我都见过不止一两个了。”罗兰见怪不怪地说,“事实上44节车皮勉强装得下征收的那部分公粮,至于向农民统购的国库粮,具体能收购多少还不一定,如果连这些也算上,恐怕列车还得来回多跑两趟。”
安东尼不得不服气:“当初看到你制定的农业税减半政策,我以为你们寇拉斯政府是在自取灭亡,现在看来这项政策非但没有使你们陷入粮食短缺的危机,反而囤积了放开肚皮吃也吃不完的粮食,事实证明你那套乡村治理和农场经营方案卓有成效。”
“农业改革的确初见成效,这一点我不需要谦虚,但是今年绝大多数远东人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甚至还有余粮用于出口,主要原因不在于那区区两百个农业改革试点的粮食产量翻倍,而是因为不必再忍受帝国当局的剥削,不用再把大部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无偿贡献给那些视我们为异端罪民的人。”罗兰面无表情地说。
安东尼尴尬地挠挠头。尽管他出身于帝国官商世家,但是不得不承认罗兰所言正中要害。
这时列车拉响汽笛,催促乘客上车。安东尼刚要挪动脚步就被身后涌来的人流挤得差点跌倒。回头望去,黑压压的人群争先恐后的冲向车门。远东铁路运力向来紧张,超载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这些拥挤的乘客全都提箱背包,随身带了非常多的行李,这就显得不太正常了。
“本次列车不是开往红石桥农场吗?距离寇拉斯堡不过200多里,又不是什么长途旅行,为何乘客都带了那么多行李?”安东尼诧异地问罗兰。
罗兰微微一笑:“他们的箱子和背包里装得都是从城里批发来的商品,从衣服鞋袜、针头线脑、镰刀铁锹、锅碗瓢盆糖果饼干之类日用品,乃至香皂、水银镜甚至钟表这类奢侈品应有尽有,带到农场去贩卖。”
“原来都是些小贩啊……不过这也太多了吧!”安东尼尤有疑惑,“一两百号小商贩组团下乡,这种事简直闻所未闻,生意真有那么好做吗?”
“你别不信,今天的生意就是那么好做,否则这些精明的小商贩也不会一窝蜂的去赶集。”罗兰笑着说。
“乡下每逢集市的确特别热闹,不过农民赶集大多是用粮食或者肉蛋奶之类农产品交换食盐和灯油之类的廉价日用品而已,怎么可能会有闲钱购买香皂、水银镜和钟表?就算有钱也舍不得啊!”安东尼越发感到费解。
“乡下人的传统交易方式的确是以物易物,然而这种传统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生活节奏,我正致力于改变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而征收公粮恰恰是一个好机会。”罗兰轻声说。
“你究竟打算怎么做?”安东尼越听越迷糊。
“跟我走吧,自己看过就知道了。”罗兰转身朝列车尾部走去。
第1416章
丰收的季节(四)
安东尼怀着满腹疑窦,跟随罗兰向列车尾端走去。
列车最末尾的车厢是税警的押运专车,两人刚靠近就被拦住。罗兰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带队下乡的税警队长仔细端详了一下他的面容,终于看穿化装认出他的身份,慌忙立正向王子殿下敬礼。
罗兰摆摆手示意不必多礼,带着安东尼径自上车。四十多名税警们集中坐在车厢一侧,年轻的脸庞都显得有些凝重,这恐怕是因为在他们身边的车厢过道上一字排开八口带有银行封条的木箱,不用开箱也知道装满了明晃晃的钱币。
“金塔勒三箱,银塔勒四箱,还有一箱是找零用的铜塔勒。”罗兰坐下后指着税警押运的箱子对安东尼说,“这些钱都是为下乡收购粮食准备的,农民卖了粮,手里就有了钱,有了钱当然就会有购物的冲动,现在你知道那些小商贩为什么一窝蜂的追着税警往乡下跑了吧?”
安东尼拍拍额头恍然醒悟,“永远不要小看生意人的智慧,这是我父亲常说的话,今天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仅仅是生意人的智慧?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罗兰轻轻摇头,“我们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工业化,工厂里生产的工业品种类和数量都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必须为这些商品寻找广阔的消费市场,单靠城市人口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市场,必须设法将工业品卖到占据全国七成人口的乡村去,然而由于交通闭塞,乡村地区大多没有完善的商品交易市场,很多地方甚至连货币经济都不存在,还在沿用以物易物这一古老传统,背上一口袋麦子换只铁锅,或者牵一头羊换两匹布,这种落后且低效的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商业活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乡村建立起完善的商品交易市场,我们远东政府制定了一整套诱导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步走。”
“是哪三步?”安东尼听得入神。
“第一步是改善交通,修筑连接城乡的公路和铁路,降低城乡之间的交易成本。”
“这很有必要,没有便利的交通就无法使城镇生产的商品输送到乡村,无法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安东尼点头赞许。
“第二步是借着征收公粮的机会,用货币购买农民手中的余粮,我把这个环节称为‘货币下乡’。”罗兰说。
“货币下乡,这很贴切,农民手里有了钱,就没必要以物易物了。”安东尼连连点头。
“第三步是在新闻报道上宣传上述两个步骤,并且号召活跃在城镇中的小商贩借着征粮的时机下乡做生意,毕竟农民手里难得有几个闲钱。”罗兰单手托腮望着窗外,悠然道:“得益于不久前建立起的全国报业分销网络,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能够迅速传遍全国所有城镇,引起相关利益群体的重视,经过这番预热,行商小贩们全都兴奋起来,每天早早的在车站等候,追着税警东奔西走,因为他们很清楚,税警去哪里征粮,哪里就会有商机,我们把这一环节称为‘商品下乡’。”
最后,罗兰总结道:“便利的交通网和覆盖全国的新闻网络奠定了城乡交流的基础,通过推行‘货币下乡’和‘商品下乡’改变乡村保守封闭的交易方式,建立起使用货币购买商品并以货币衡量财富的新思维,如此一来城镇生产的工业品就在乡村开辟了新的市场,乡下人则因此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方便的购买各种商品提升生活品质,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货币化’这一宏观目标。”
“国民经济货币化……这个概念有点耳熟啊!”安东尼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忽然眼睛一亮,“对了!李斯特·凯恩斯先生两个月前发表在周刊《争鸣》上的那篇文章,探讨的就是‘国民经济货币化’!”
“经济货币化”,简单来说就是指衡量货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戏份有多重。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做“钱不是万能的”,这两句谚语其实反应出“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差异。
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里,经济货币化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有钱几乎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和服务,连“鬼”都不得不跪拜在金钱的魔力之下,在这样的社会里,钱几乎是万能的,没钱则万万不能。
反之,在人们普遍认同“钱并非万能”的世界里,还存在着许多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东西,那么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就不如“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高。在极端的情况下,比如适应以物易物或者凭票限购的社会里,货币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了“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这种社会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显然非常之低。
在罗兰看来,国民经济的“商品货币化”程度并不见得是越高越好,但是就远东国情而言,尤其在广大乡村地区,货币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行“经济货币化”政策利大于弊。尤其对他这个掌管国民经济命脉的决策者而言,若想建立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作用,乃至利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货币化的这个关键指标必须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真奇怪,为什么寇拉斯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李斯特·凯恩斯先生的学术见解高度一致,难道他也是政府的经济顾问?”安东尼满怀期待地望向罗兰,“听说此人从不出席学术会议,出身履历也是一团谜,你有没有跟这位神秘人物面对面交流过?”
罗兰苦笑不语,这个问题他真的很难回答。为了避免在安东尼面前露出破绽,他决定换个话题。
“关于‘商品下乡’这件事,其实还有一个当初我们制定政策时没有想到的好处,多亏那些商贩跟随税警一同下乡,使征粮工作变得更顺利。”
第1417章
丰收的季节(五)
“哦?到底是什么意料之外的好处?”安东尼果然被罗兰抛出的新话题引开注意力,不再追问“李斯特·凯恩斯”的底细。
罗兰神秘一笑,“这个嘛……我先不说,到时候你亲眼看过就知道了。”
长达五个小时的行程过后,魔导列车终于拉响进站的汽笛,此行的终点“红石桥农场”到了。
安东尼带着满腹疑问与期待跟随罗兰下车,目光所见是一片辽阔的沃野。稻田已经收割完毕,田里只剩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茬,秸秆垛整齐的排列在田垄边。三三两两的小孩提着稻秸编织的篓子,赤脚在收割过后的稻田中欢笑追逐,时而弯腰下去拾取散落在田间的稻穗。
一路欣赏着田野风光,罗兰和安东尼搭乘公社管委会派来迎接税警的牛车前往红石桥公社。乡土风情使安东尼感到耳目一新,更让他惊讶的是整个征收公粮的过程非常顺利,根本没有遭遇到预想中的抵制,更不要说暴力抗税。
红石桥公社的全套领导班子,包括公社主任、驻村牧师、驻村德鲁伊和公社治安官各司其职,公社主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其家族在当地是第一大姓,老人则是家族当代的族长,在乡里的威信之高自不必说。
驻村牧师、德鲁伊和治安官下派到红石桥公社还不到半年,已然凭借各自的职业特长赢得村民的信赖,前者在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当中威信更高,后者则更受小伙子们的爱戴。这也不难理解,牧师和德鲁伊提供的宗教、教育和医疗服务,主要受益群体即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治安官则兼任公社民兵连长,其强壮的体魄、精湛的武技以及剽悍的军人作风当然更容易赢得年轻人的崇拜。
有这四位公社干部出面,自然镇得住场面,哪个刁民胆敢对税警不敬,不需要税警自己动手执法,公社领导一瞪眼就吓得对方赶紧缩头闭嘴,屁都不敢放一个。
税警队长按照罗兰的指示,没有向当地人透露王子殿下的身份。凭着巧妙的化妆和从税警那里借来的制服,罗兰被当地人当成一名普通税警,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倒是安东尼一副城里阔少的打扮,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
安东尼出身帝国包税商世家,挨家挨户敲门征粮的经历对他而言并不愉快,这次陪同罗兰来红石桥农场,他看到的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征税方式。
税警根本不需要挨家挨户上门征粮,跟随公社干部来到农场的集体仓库,一一打开仓门,搬出磅秤,满仓满囤的粮食就摆在那里,村里的壮小伙们帮忙搬出来过秤装车,税警只需要核实应征粮食的数据,其它都不用操心。
公社的牛马骡子齐上阵,拖着装满一袋袋粮食的大车送往列车站,往来的车队几乎将乡村公路塞满。
看到这忙中有序热火朝天的场面,安东尼不用罗兰解释也已然醒悟为何在乡村公社征收粮食会有如此之高的效率,远不像其它地方那样要付出极高的征税成本。
这主要得益于罗兰推行的乡村治理改革,将原本那些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组织成乡村公社,各家的零散耕地则组织成集体农场,政府对公社这个集体机构——而非农户个体——征税,应缴公粮由集体仓库中支取,农户个体并不会因此产生过于强烈的被剥夺感,也就不会兴起抵触心理,从而使征税得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寇拉斯政府削减五成农业税也是一个促使农民踊跃缴纳公粮的重要因素。
“农民或许如你所说确有狡猾自私的一面,但是农民也有淳朴善良的一面,感恩图报是乡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这相互矛盾的两种性格侧面,根据处境的变化各自占据主导地位,帝国行省时代,远东农民在精神与物质上都饱受压迫,生活极其痛苦,当然要想方设法逃避税负,在你这个帝国征税督办眼中,农民就显得狡猾自私;然而寇拉斯政府掌权以后,连续出台了多种惠民政策,并且通过报刊广为宣传深入民心,农作物增产丰收的事实证明了惠民政策并非一纸空文,农民真切感受到现在的日子远比帝国统治时期更安乐富足,故此怀着感恩的心情积极缴纳公粮,以实际行动支持为他们带来好日子的新政府。”
罗兰站在粮仓跟前,望着忙碌的人群油然感慨:“农民也好,城里人也好,都是根据自身生活处境的变化来评价统治者的好与坏,这杆秤未必总是公平,但是古往今来的政权兴衰、王朝更替皆因此而定,这就是民心向背的力量,从政者为了争取民心,既要不断增大社会财富总量,同时还要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慎重的分配财富,不断调节利益平衡,细说起来比走钢丝更难。”
安东尼耸耸肩,神态说不出是同情抑或幸灾乐祸,“幸亏我及早放弃走仕途,不用像你这样整天忙得心力交瘁。”
罗兰看了他一眼,似笑非笑地说:“我们是这里唯二的闲人,为了避免太过惹眼总要找些事做,你想帮忙运粮扛麻包,还是跟我去查看一下公社的账本。”
安东尼没好气的翻了个白眼,“本少爷可是科班出身的财会专家,选哪样还用问!”
罗兰从兼职公社会计的驻村牧师手中讨来账本。安东尼翻开一看,立刻发觉三组颇为显眼的统计数据。农场收获的粮食统一贮存在仓库里,首先由公社管委会从中划出三项公共支出:
其一,以总产量20%的比率缴纳农业税(田赋)。
其二,以国家统购价格卖掉一部分粮食,用于偿还年前农发行向公社提供的贷款和利息——也包括那一百匹耕马的租金。
其三,预留一部分卖粮款作为公共服务基金,用于购买种子,修桥补路,支付村公所、仓库、磨坊、水库、学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持费用,以及支付农业工人的工资。
余下的粮食按照各家占股分配,实际上就是一种实物形式的股利分红。各家余粮仍然储存在集体仓库里,统一保管可以降低保管成本,如果需要取用自家的粮食,去管委会做一下备案即可支取,管委会将根据支取的额度记账。社员领取的粮食可以自用,亦可按照统购价格卖给国家换取现金。
第1418章
丰收的季节(六)
安东尼翻看账本的时候,罗兰在旁边向他介绍自己在推行农业改革期间观察到的那些不同寻常的经济现象。
“纵观远东两百个农业改革试点,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社员属于带田入社,持有农场股权;同时自己也下田劳作,每一粒粮食都凝聚了他们的汗水与劳动,他们既是农场的股东也是被农场雇佣的工人。”
如果要简明描述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罗兰只能想到一个词——小资产阶级。
“正因为社员同时具有投资者与雇工的双重身份,其由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报酬也应该分成两类。”
“其一是公社管委会按照每个人的劳动工时和耕作效率发放的‘工资’,通常按月支付,与城里那些按月领取薪酬的工人相似,工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
“其二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公社在抵扣应偿付的贷款、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支出之后,剩下的粮食就是农场的净利润,将按照社员持有的股权比例进行分红。”
这两种收入的性质不尽相同,前者是农业工人的劳动所得,政府给予免税补贴,后者则属于投资所得,需额外缴纳一笔红利税。
罗兰同时也注意到,在农场中还存在一种较为少见、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少数开明地主也以行动支持政府提出的农业改革方案,主动将自己乃至家族占有的大片良田交给当地公社经营,这样一来大地主在农场中占据的股份就比普通社员高得多,他们大多居住在城里,平时难得下乡看看自己的田地,更不可能亲自下田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