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校对)第6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9/875

  “由此可见‘印刷体文字’赋予了语言一种固定性,这种固定性以报刊书本为载体,经历时间的考验而不失真,从而为‘民族传统’与‘民族历史’的存续提供了有案可查、有例可循的证据。”
  “第三,印刷体语言又被称为‘官方语言’,‘官方’二字赋予其正统性,使其成为促进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
  “国家分裂总是源于文化的分裂,民族融合总是始于文化的融合。在座的诸位诗人和作家使用同一种文字进行创作,而画家使用的颜料、音乐家使用的乐谱、雕塑家使用的塑材同样是一种全民性的语言,当你们的作品发表在报刊上,远东各地、各个族群的读者都能看懂,并且会有意无意的效仿报刊上的语言风格,学校里的教师也会使用这种印刷体语言教育他们的学生。”
第1379章
远东报业辛迪加(一)
  最后,罗兰以庄严的姿态为自己的演说做出总结。
  “请允许我最后再重申一遍,文艺创作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用何种语言进行创作,只要坚持使用官方语言发表作品,即便作品的内容远离政治,同样可以对唤醒远东人的同胞观念与爱国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与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终有一天能够以这种印刷语言取代各地方言,到那时所有远东人都会认同这种官方语言,认同使用这种语言的侏儒、矮人、精灵、巨人、龙脉和人类都是我们的同胞,到那一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会成为真正的‘远东人’!当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被建立起来,我们的国家或许会遭遇一时的挫败,但是绝不会被彻底打垮!”
  罗兰的演说告一段落,千人大厅中的掌声如同山呼海啸经久不息。与会者的情绪全被罗兰精彩的发言调动起来,与之前死气沉沉的气氛构成鲜明对比。
  罗兰抬起双手,掌心朝下压了压,会场中的掌声随之平息,人们的目光再次聚集到这位年轻英俊而又思想深邃的王子殿下身上,对他接下来的言论充满期待。
  罗兰没有让大家的期待落空。抽象的话题已经谈得够多,也过了新鲜劲,延续这种风格难免使人生厌,是时候从哲学思辩的云端降落下来,谈一谈那些略显庸俗却更贴近生活的话题了。
  “不好意思,诸位女士们先生们,我曾承诺聊一聊轻松的话题,可惜我食言了,刚才我所说的一切恐怕很难称得上轻松,为了弥补这个错误,现在我们谈点实际的——寇拉斯政府即将推行的新闻出版新政策,能给在座的诸位带来什么好处?”
  “我看到有人在摇头,有人面露不屑,是嫌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太庸俗?”罗兰笑着自问自答,“不,这并不庸俗,我亲爱的艺术家们,只有当你们吃饱穿暖才能心无旁碍的搞艺术,而当你们的作品获得巨大成功,凭什么不能据此名利双收?如果优秀的作品无法使你们获得名声,无法为你们带来金钱收益,那绝不是你们的错,而是社会亏欠了你们,我们的政府应该为此负责!”
  罗兰当众抛出这一论调,可谓石破天惊,立刻在会场中引起轰动。在座的文人、学者与艺术家反应各异,怀才不遇者激动的跳起来鼓掌欢呼,恨不得高喊“王子殿下万岁”,德高望重者则轻轻摇头面色不悦,认为罗兰不应该当众宣扬这种庸俗功利的观念,如果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名利与金钱,将置艺术的纯粹性于何地?这岂不是要将艺术变成虚名与金钱的奴仆!
  更多人则保持沉默,期待罗兰详细讲述政府如何帮助艺术家名利双收。
  罗兰观察台下众人的神色变化,结果与他的预计差不多。饿着肚皮仍然能够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毕竟是极少数,视名利如浮云者多半已然功成名就,沉默的大多数还需要为生活奔波,很多文艺工作者甚至还无法指望艺术创作养家活口,不得不于创作之外操持另一份贴补家用的生计,名利对他们而言绝非可以视若草芥的身外之物。
  “我刚才的那些话可能触犯了某些人圣洁的艺术理念,我也承认自己是一个缺乏艺术追求的俗人,但是我始终坚持一个观念:没有人生来活该吃苦受穷,艺术家也不例外!艺术家本人可以淡泊名利,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必须具有健全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必须给予优秀的艺术家与其成就相称的尊重和激励,否则这就是一个病态的、不健康的社会!”
  罗兰的慷慨陈词赢得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每个人都有被认同的需求,艺术家尤其渴望赢得尊重。
  “寇拉斯王国将为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人士设立贵族头衔与荣誉勋章,这一点对各位来说早已不是秘密,我相信就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诸位当中将有人佩戴绶带、荣膺爵士头衔。”
  “我承认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爵位,但是我们的政府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供诸位展示自己的作品,刚才大家也都看到约翰·普利特先生展示的新型魔导器,‘安娜·萨莉亚照排印刷机’和‘麦克马努斯传真机’将为新闻出版业带来革命性的巨大变化,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创办出版更多的新闻刊物,除了《祖国日报》和《远东晚报》这两份全国性的报纸,我们还将创办五份专业性周刊,以名人访谈为主的《群英》,以时政评论为主的《钟声》,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发现》,以商业报道为主的《交易》,还有刊载文艺作品为主的《争鸣》,除了这些官办的刊物,我们还鼓励私人投资新闻出版行业,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更高展示才华博得声誉的舞台。”
  罗兰暂停演说,等听众稍稍平复激动的情绪,继续说:“魔法解决了出版和发行报刊的技术瓶颈,在座的诸位负责为报刊提供高品质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赢得声誉,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政府要如何确保你们的作品能够换来尽可能多的收入,如何维护倾注了你们的心血与智慧的作品版权不受侵犯?”
  会场中鸦雀无声,哪怕最清高的人也专注的望着罗兰,期待罗兰解答这个与他们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
  罗兰微微一笑,面向近千位远东文化界的精英宣称:“女士们,先生们,你们的好日子来了!寇拉斯王国主权财富基金将创建一个由国王陛下冠名的年度奖项,奖励那些在文艺和学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我们还将创建‘全国新闻出版业协会’,致力于保护和推广优秀的作品,会员可将自己的作品授权协会代理,而全国各地的报社和出版机构则能从协会建立的资料库中寻找作品并转载发表,并且支付相应的版权费,如此一来,新闻出版协会就为各地报纸刊物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使其能够方便的采集到新鲜且优秀的作品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的新闻报道和艺术作品也将冲破独家刊载的传统,冲破地域的藩篱,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刊物上,被转载和出版的次数越多,作者拿到的稿费和版税就越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作品过上优渥且体面的生活。”
第1380章
远东报业辛迪加(二)
  寇拉斯堡国家大剧院迎来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全体与会者自发起立鼓掌,向这位真正关心艺术创作、真心诚意为创作者谋福利的王子殿下致以最高的敬意。
  “殿下,创建全国新闻出版协会的点子真精彩,最初您提出来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一个类似‘作家协会’那样的清水衙门,结果听了您的解释才发觉这是一个集中管理和运营版权的商业机构,真佩服您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约翰·普利特发自内心地钦佩罗兰。
  罗兰脸上笑容依旧,心里却在暗道惭愧。
  “集中管理和运营版权”,新闻总监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新闻出版协会”的本质。事实上这个机构并不是罗兰拍脑袋想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地球上的“报业辛迪加”。
  所谓“报业辛迪加”,是指不同的报纸杂志有偿共享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和专栏文章,从而打破各家媒体细分市场的格局,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以便催生优秀的新闻作品。
  别管说得怎么动听,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一个商业垄断机构,而且是地球上极少数不受政府和公众苛责的垄断机构之一,其在垄断报刊内容供应市场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维护了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将更多重大报道和优秀作品更为及时的送到更多读者面前。
  罗兰在远东创建这样一个高仿版的“新闻出版辛迪加”,并不是灵机一动的想法。除了“为文艺创作者谋福利”和“妥善保护并且充分开发作品版权”之类公开宣扬的口号,他做这件事还有一个不便声张的理由。
  事实上罗兰早就意识到新闻出版行业的重要性,意识到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出版物是至关重要的舆论平台,如果他不主动掌握这块阵地,敌人就会攻上这块阵地,使寇拉斯政府的宣传工作陷入被动。
  为了掌握舆论宣传阵地,就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新闻出版审查制度,在新闻报导和文艺作品刊登面世之前进行细致的审核,剔除那些败坏社会风气或者有害于国家政府形象的作品。
  这项工作并不光彩,而且非常棘手。拿破仑曾试图控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新闻报道,俾斯麦在普鲁士乃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做过同样的事,斯大林和希特勒也有相似的举措,但是他们都没能真正如愿以偿,甚至为管控舆论付出了得不偿失的代价。
  罗兰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放弃由政府机构出面进行新闻出版审查,转而创建一家由“寇拉斯家族基金”控股、股东名单几乎囊括国内全部出版商与发行人的“报业辛迪加”。
  毋庸置疑,“远东新闻出版辛迪加”是一家私营性质的股份制商业机构,其运营模式完全符合市场规则,其在垄断报刊杂志内容渠道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投稿作品的审评权,协会聘用的审稿人员有权对一件作品的优劣打出分数,向各大报刊推荐什么样的文章抑或雪藏什么样的作品都在协会的量裁权限之内——罗兰作为“远东新闻出版辛迪加”的控股人,当然拥有比其它股东更大的“权限”。
  这就是罗兰为远东新闻出版业制定的游戏规则,谁觉得不爽可以退出协会,倘若因此遭到协会及其利益相关的新闻出版商联合封杀,失去发表作品的渠道,那也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不关政府的事。
  “这很商业,也很合理,不是吗?”罗兰问约翰·普利特。
  “谁说不是呢!”新闻总监的脸上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当天的座谈会结束后,罗兰陪同国内文艺界与学术界的精英们共进午餐,善加款待,赢得与会者的一致好感。也就是从这届盛会开始,王子殿下博得“寇拉斯王国文艺与学术保护人”的美名,不仅成功将远东的知识分子阶层转化为自己的铁杆拥趸,还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开明与宽容的美名。
  文学与艺术没有国界,学术交流不受民族限制。远东境内颇有一些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学者,这些权威人士在出席座谈会过后,满怀激情的将自己对王子殿下的赞美谱写成诗篇、文章、画作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并且通过书信传递给居于国外的友人、同学、同行、老师以及学生,后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影响力,于是乎远东王子善待知识分子、热爱文艺与学术的美名由此传遍世界各地,为罗兰本人及其代表的寇拉斯政府赢得了各国知识精英的赞誉,以至于那些在本国受到迫害、无法充分展现才华的艺术家和学者都将寇拉斯王国视为可以改变命运的乐土,陆续迁居寇拉斯堡寻求更宽容的创作环境。
  尽管现在的寇拉斯堡与亚珊圣城那样的国际大都会相比还显得很土气,但是随着各国文化精英的到来,罗兰相信用不了多久寇拉斯王国的首都将成为一座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国际都市。
  《祖国日报》的创刊号预定于六月一日发行,这是远东新闻出版业的一件大事。《祖国日报》的刊行首先象征寇拉斯政府彻底清除了帝国在远东文化界的残余势力,开始掌控面向全体国民乃至国际社会的舆论阵地,同时也将宣告新闻出版业即将爆发一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鲁道夫陛下对《祖国日报》的创刊非常重视,亲自出席5月30日报社举办的创刊庆祝酒会,并且发表了简短的即席讲话,指出“办好《祖国日报》是一项政治任务”,使全体从业者体会到了庄严的使命感。
  罗兰陪同父亲出席了创刊庆祝酒会,并且由两方面身体力行支持《祖国日报》的创刊发行。首先是从后勤上确保《祖国日报》创刊号一炮打响,印刷厂正在加班加点的赶工,预计六月一日当天早上将有总计10万份《祖国日报》面世发行。
第1381章
我们的道路(一)
  高达10万份的发行量,哪怕在人口两亿的亚珊帝国,能够达到这种发行规模的报刊也不超过十指之数,而在远东,10万份的发行量本身就是一个破纪录的大新闻,平均每50人订阅一份报纸,这实在太过夸张,以至于日报社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这么多的报纸真能卖得出去,还有人在私下里传扬创刊号的10万发行量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免费赠送,后续出版的报纸也不会在有如此规模的发行量,能卖出个三四万份就很不错了。
  这些流言也传到罗兰和约翰·普利特的耳朵里,新闻总监颇为恼火,罗兰则心平气和地劝他消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闻,表明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已经超出常人的想象,这是人之常情,而我们只需要用事实证明自己能够办到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流言自然会失去生存的市场。”罗兰起身给新闻总监斟满一杯从灯塔山带回来的提神醒脑茶,继续分析《祖国日报》的发行前景,“人们为什么不相信我们有能力发行10万份报纸?我想理由不外乎三点——技术、渠道和市场。”
  约翰·普利特喝了口色泽碧绿的茶水,不由为这清冽甘爽的口感惊讶地挑起眉梢:“好茶!”
  “喜欢的话带一包回去自己泡,我这里还有很多。”罗兰打开抽屉,拿出一包左契绿茶笑着递给新闻总监。
  普利特先生也不客气,收下茶叶继续刚才的话题:“您刚才说的三个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上周我去了一趟卡隆工业区,‘左契·寇拉斯通讯魔导器公司’下属的三家工厂都在加班加点的赶工,两天前就把新型照排印刷机、传真机和通话仪各五百部生产出来,其中一小部分在寇拉斯堡就地销售,其余各四百部魔导器已经搭载飞艇送往国内各大城镇的出版商手中,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新闻出版和发行网络,明天早上6点整《祖国日报》创刊号在寇拉斯堡出版,当上班族边喝咖啡边阅读您在头版头条发表的那篇国情咨文之时,《祖国日报》在距离首都千里之外的那些城镇设立的记者站和分销点,早已收到从首都传真过来的报纸原件,第一时间开动魔导照排印刷机加以复印,最多延迟半个钟头,各地城镇的居民也将看到新鲜出版的日报,这样一来,我们就算实现了全国同步发行的梦想!”
  “说的不错,借助新型魔导照排印刷机和传真机,我们突破了报纸印刷的技术瓶颈并且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魔导通话仪则使位于首都的报社总部与各地分销商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即时通话中及时解决,至于市场前景……”罗兰笑了笑,“这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祖国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首都以及各地城镇、乡村和公社的政府部门、教会和学校都要订阅,领导岗位更是要求人手一份,这就消化了至少2万份报纸,寇拉斯堡的市民阶层至少可以消费掉3万份报纸,剩下那五万份报纸平摊到国内400多个人口不低于2000的城镇,乐意花上5个铜币买一份报纸、迅速了解国内外新闻的人恐怕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售罄报纸不成问题。”
  “我也考虑过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是否应该允许各地的分销商自行加印?”约翰·普利特问。
  罗兰思索了一下,点头道:“可以采取承包模式,总社与各地分销商对半分享利润。虽说每份报纸刨除纸张、稿费、印刷费用和报社工作人员的薪水之后净利润只有区区两个铜币,卖出10万份也不过获利2000金塔勒,报社与全国分销商各拿1000金塔勒,后者再分配到400家分销商手中看似少的可怜,但是别忘了,日报每天都会发行新的一期,哪怕分销商每天只能赚到2个金塔勒,一年下来也有700多金塔勒的稳定收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脑子灵活的分销商还可以将之作为抵押去银行贷款,把涓涓细流般的卖报收益折现为一大笔现金,在各种资产抵押物当中,银行最爱的就是这种稳定可靠的现金流,通常会在贷款利息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
  “但是这样一来,可能会出现瞒报真实销量的情况……”约翰·普利特欲言又止。
  罗兰淡淡一笑:“这种贪图小利的人必然存在,但是也不用太在意,我们定期派人去各地调查报纸的销售情况,顺带核查账目与长期订阅用户的名册,发现违规行为立刻取消合作并且诉诸法庭,除此之外,为了预防类似的情况发生,有必要在各地分销站点引入竞争机制,比如每个季度以拍卖的形式重新订立分销合同,谁能卖出更多报纸,我们就跟谁合作。”
  约翰·普利特听得连连点头,对王子殿下反制那些奸商的手段深感钦佩。
  除了亲自参与报纸的印刷和发行,罗兰还以另一种方式为《祖国日报》提供支持,将亲笔撰写的长篇国情咨文(亦即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成为一篇通讯稿,标题名为《我们的道路》,发表于《祖国日报》创刊号的头版头条,作为庆祝创刊的贺礼。
  罗兰在这篇长达两万字的报告中,详尽回顾了远东寇拉斯政权成立迄今近一年来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军事、教育、文化、宗教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宣传寇拉斯政府在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税务改革、产业政策、国防建设、交通规划以及新闻出版等领域推行的政策,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详实的统计数据向远东五百万民众揭示一则显而易见的事实:
  与饱受剥削和压迫的帝国统治时代相比,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寇拉斯王国正带领远东人在强国富民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所有生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理由为自己的国家与政府感到骄傲,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为了捍卫伟大的祖国,全体远东人都有义务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时刻准备着与图谋卷土重来的帝国侵略者进行斗争。
第1382章
我们的道路(二)
  罗兰亲笔撰写的这篇国情咨文同时也是充满激情的战斗檄文,他要通过这篇文章为远东人树立起一个热爱祖国、憎恨帝国的道德准则,使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在此之前,在全国范围进行这样大规模、地毯式的同步宣传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北跨越三千里、山高水深的自然疆域就是最大的障碍,再怎么激动人心的宣传口号也只能在首都及其周边的城镇圈打转儿,传播到王国边远地区的乡村……那恐怕得是一年后的事了。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远东的交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家路桥公司承建的超级工程“北方铁路干线”是远东交通发展的一大标志,但是北方铁路并不是唯一的成果,事实上这条铁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战略方面,而那些由私人企业承包建设的铁路支线和乡镇公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更为显著的直接影响。
  在罗兰提出的交通建设方案中,“连通乡镇”是一大主题。就在北方铁路干线按计划推进的同时,远东从南到北的大小城镇也在积极开展修路架桥的工程。一个个原本与世隔绝的山村被道路连接起来,山里人第一次有机会骑着马、赶着牛车进城开开眼界,很多年轻人这一进城就再也不想回乡下了。
  罗兰和约翰·普利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那些人口不低于2000的城镇作为报刊分销点,这400个城镇合计人口过百万,与寇拉斯堡周边城镇圈加起来大约两百万人口,这几乎就是寇拉斯王国全部的城镇人口,皆在新闻发行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内。依托新式照排印刷机与魔导传真机的巨大能量,刊载罗兰亲笔文章的《祖国日报》创刊号几乎于一天之间传遍远东各地城镇,为两百万城镇居民的早餐桌旁增添了一份精神食粮,哪怕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会有五万个中产阶级城镇家庭长期订阅《祖国日报》。
  两百万城镇居民,五万个中产阶级家庭,这就是远东新闻出版业的全部目标客户群吗?
  罗兰并不这样认为。
  寇拉斯堡出版的报纸于当天之内在全国400多个城镇同步发行,这已经是瓦雷斯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罗兰和他的新闻总监约翰·普利特先生并不就此满足,还要设法将报纸卖到城镇周边的乡村去。
  依托日渐便利的交通,位于城镇周边的乡村大多设有邮政局。乡村邮递员每天一大早就会骑着马或者驾着车上路,沿着新修建起来的乡镇公路进城。城中的邮政局大多与报刊分销点、记者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好几块牌子。乡村邮递员将村民投递的信件和包裹送到城镇邮局,然后收取寄往乡下的邮件,顺带把新出版的报纸和刊物带回乡下去,如此一来,寇拉斯堡出版的刊物经过城镇中转之后就送达乡下,使村里人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新鲜事。
  有些乡村太过偏远,邮递员无法当天往返,一个礼拜才进城一次办理收发邮件和代购报刊的业务。但是对于生活在偏远乡村、习惯了慢节奏生活的乡下居民而言,七天前出版的报纸依旧具有“新闻”价值,倒也不甚在意自己的消息不及城里人灵通。
  寇拉斯堡旭日初升的时候,向北千里之外的“谷地村”受到时差影响天色还没有大亮,村落上空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薄暮,远处时而传来雄鸡啼鸣。
  自从谷地村与周边的四个较小的自然村联合起来成立“公社”,五个村落合计三百多户人家相继加入公社成为“社员”,各村的农田也都在公社领导的组织下连成一大片,两万多亩的两天于四月底种上的春小麦,如今长势良好,一眼望去绿野连绵不见尽头,为麦田环绕的谷地村显得很不起眼,如同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小小孤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9/8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