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王庭(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莫洛佐夫觉察到罗兰的神色变化,适时向他作出解释:“苏霍伊是我舅舅,白鸥港最杰出的机关大师,罗兰先生听说过飞艇公司吗?”
“有所耳闻,苏霍伊先生在飞艇公司工作?”
“事实上,我舅舅是飞艇公司的总工程师,飞艇的核心技术就是他发明的。”莫洛佐夫笑着说。
罗兰顿时眼睛一亮:“我对飞艇很感兴趣,您可以安排我去飞艇公司参观吗?”飞艇也是前途无量的新兴产业,甚至比机械铠更有前途,来都来了,自然要观摩一下这颗即将孵化的金鸡蛋!
莫洛佐夫摸了摸下巴,苦笑道:“这事儿有点难办,目前飞艇公司正处于最关键的时期,禁止外来者参观,我得设法找舅舅通融一下,然而他老人家这段时间都在公司的研究所加班,连我自己都很难见到他。”
“罗兰先生,如果您想参观飞艇公司,我倒是有个办法。”泽希尔突然插了一句。
“泽希尔,你有什么好办法?”罗兰问。
“是这样,我的妹妹珍妮弗·艾德里克在飞艇公司任职,而且是即将进行首航式的‘曙光号’的驾驶员,我可以找珍妮弗说说,让她带您进入飞艇工厂内部参观。”泽希尔不疾不徐地回答。
“那真是太好了!最迟什么时候可以拜访令妹?”
泽希尔咧嘴一笑,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如果罗兰先生没有别的事要忙,现在就可以跟我去海豚湾的学院区找珍妮弗。”
罗兰微微一怔:“你妹妹不是飞艇公司的雇员吗?怎么还在上学?”
“飞艇公司在学院区开设了一家‘跳伞俱乐部’,周末珍妮弗会去俱乐部兼职,指导那些对跳伞运动感兴趣的学生。”说到这里,泽希尔笑了笑,“您也知道,那些敢于尝试跳伞的年轻人大多家境优渥并且富有冒险精神,这个群体恰恰是飞艇公司的潜在客户。”
“明白了!”罗兰扬手打了个响指,“赶早不如赶巧,我们这就去海豚湾大学城!”
……
论起重视教育的程度,白鸥港在本德同盟乃至整个远东地区都堪称典范。
白鸥港东部的海豚湾大学区,集中建设了五所高等院校:培养航海专家同时也为海军士官提供业务培训的“海事学院”,培养财务和商业人才为主的商贸学院,培养工程师和机关术士的工程学院,培养诗人和艺术家的艺术学院,培养律师和法官的法学院,以及为深海·塞悉拉教会输送青年才俊的神学院——同时也是医学院。
总共有超过三千名青年才俊在五大院校接受为期四年、体系完整的脱产教育,更夸张的是五大学院的女性教师和学生加起来也有近千人之多!当罗兰听泽希尔说起这件事,不禁对这座城市文化氛围之浓厚、社会风气之宽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白鸥港登记在册的市民总数也不过十六万人,其中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千人之多,十六万公民当中至少有三万人读书识字,能够熟练的算数乃至记账,城邦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宽容的社会和宗教氛围,文化和教育传统,再加上重商主义思想盛行,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比较富裕,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白鸥港多年来一直在本德同盟诸城邦当中牢牢占据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以至于被吟游诗人们誉为“北海湾的明珠”。
“重视教育”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凭良心说,现代社会谁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本德同盟各城邦当局岂会不知人才的重要性?罗兰更关注的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社会现象,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既然所有城邦都深切懂得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为什么只有白鸥港成为北海岸的学术中心,成功创建起五所名牌院校,吸引本德同盟各邦乃至海外的青年才俊前来求学?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但是究根寻底你会发现教育同时也是一门产业,既然是产业,那么必然要投入资本,必然要追求利润。兴办教育说来简单,请问钱从哪里来?为三四千师生提供教学场地、教室、宿舍和配套设备是一笔巨大的投资,除了这笔固定投资,每年还要为聘请教师支付薪金,没有好的待遇,根本留不下人才,这些投入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师资力量”,稍加计算就知道这是一笔天文数字,而且是需要不断投入、不断膨胀的天文数字。
罗兰来到海豚湾考察,主要就是考察这个教育圣地是如何从无到有一点点搭建起来,那么教育经费就是考察的重中之重。这一路上他向泽希尔请教,向维克托莉亚介绍的教职人员请教,还在神学院——白鸥港创建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里吃了一上午灰尘,翻遍档案卷宗,终于理顺来龙去脉。
事实上,白鸥港的教育产业正是政府当局产业政策与市场商业运作完美结合的产物。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是白鸥港政府当局率先提出来的,而这一方针无论从当时抑或现在来看,无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了正确的产业政策,接下来就要考虑融资问题。
当初白鸥港当局并不像如今这么富裕,当局唯一能够拿出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公共资源就是一块位于海豚湾附近的地皮——一大片非常荒凉、寸草不生的盐碱滩……
地皮圈出来免费提供给即将建立的神学院,图纸上的规划也是免费的,然而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就要砸钱了。这笔钱政府预算是没有的,于是当局提出一个策略:成立一家公益性质的教育发展基金,政府提供的土地折价占据三成股份,其它资金则向社会各界募集。
首先慷慨解囊的是深海·塞悉拉神殿,毕竟第一所大学是神学院,主要是为神殿输送心血;接下来当局召集城中三十二家工商业行会的代表开会,各大行会都来认购教育发展基金发行的股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工商业行会与神殿不同,神殿肩负着宗教和道德使命,其为教育事业提供的资助是无息甚至无偿的,工商业主花钱却不能打水漂,仅仅是乐善好施带来的社会美誉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不够的,商人必须看到实打实的收益才会有投资的动力。
第496章
教育与产业
为确保投资者获得收益,白鸥港当局在召开首届股东大会的时候制定出如下方案:教育发展基金独立核算,定期接受审计并向全体股东公布财务报告,具体经营委托给一家稳健可靠的信托公司,从制度上杜绝挪用善款之类贪腐行为,通过投资国债、年金、不动产之类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理财项目使资产持续增值,然后将资产增值的部分拿出来投入学校基础建设、雇佣名师以及为寒门学子提供助学贷款。
彼时白鸥港的经济活动正处于上升期,日益兴旺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而教育发展基金也依托白鸥港的区位优势获得“稳定”与“发展”这两大红利,信托运营产生的利润足以支付教育开支,不出数年海豚湾便从一片荒地渐渐发展成如今学术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学园,高等专科学校由最初一座孤单的神学院拓展到涵盖当前社会主流行业的五大学院。
教育发展基金获得自生能力,教育产业的发展也就进入良性循环。有钱好办事,学校越办越红火,在本德同盟各邦建立起良好的口碑,成为招纳凤凰的梧桐树,也就自然而然的垄断了北海湾的教育行业。其它各邦此时再想兴办教育与白鸥港竞争,就好比大卫试图击倒巨人歌利亚,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一切的根基都在于白鸥港在本德同盟中的强势地位,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强势地位自然而然带动教育产业的强势,除非白鸥港走向衰败,否则海豚湾大学区在教育界的垄断地位便很难被打破,这是社会经济生活环环相扣的一个侧面,也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教育事业发展壮大了,收获的季节也就到了,当初那些投资教育发展基金的工商业家获得的回报又是什么?
从教育发展基金的账户中分钱?那是违法的。
卖掉手中的教育发展基金股票?那是短视的。
正确的牟利方式要通过慈善的面目展现,也就是“助学贷款”。
海豚湾五大学院的三千学子,其中的确有很多富家子弟和千金小姐,神学院、法学院和艺术学院尤其多,这三个学院的收费也是最高的;但是海事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就读者大多来自中产家庭,有些还很贫困,他们求学的主要目的并非加深信仰、陶冶情操或者提高个人修养,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在人前装逼,说白了就是掌握一技之长,谋一份可供糊口的职业,帮助父母和亲友改善生活困境。富家子弟可以不在乎学费,贫寒子弟却不得不思索如何在这四年的求学生涯中生存下去,囊中羞涩,饭都吃不饱,空有求知的渴望也无法付诸实践。
白鸥港教育发展基金提供的“低息助学贷款”,帮助这些穷学生打开一道通往梦想殿堂的大门。无论出身哪个城邦,只要通过入学考试,递交一份贷款申请,就可以获得一笔按月发放的津贴,待到完成学业之后再偿还。
四年的低息助学贷款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刚毕业的穷学生偿还起来压力不小,为了缓解压力,当局还提供了一个备选方案——如果学生愿意接受当局安排的就业计划,那么有可能免除贷款。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所有接受该计划的学生,都将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通过笔试者参加白鸥港三十二家工商业行会代表组成的联席面试会。
企业主们可以根据学生递交的简历、笔试成绩、面试观感进行综合打分,然后挑选适合本行业的人才与之签订雇佣合同。为期五年的雇佣合同,薪金坦率地说比正常聘用的同等学力人才要低一个档次,但是有一个好处——就业者完成五年合约之后,助学贷款一笔勾销。
对穷学生来说,偿还助学贷款意味着长期节衣缩食过苦日子,接受就业分配固然也要给人廉价打工五年,然而收入状况总得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刚毕业的单身汉家庭负担不重,小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五年之后免除助学贷款,这不也挺好的吗?因此对寒门子弟而言,接受定向分配是主流,而且普遍认为这是一桩善政;企业家们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的同时还博得慈善美名,天下哪有比这更好的事?
这些接受定向分配的年轻人,五年过后大抵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下一份工作合同加薪升职是普遍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到了娶妻生子安身立业的年纪,已经对当前的生活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你让他们改行或者离开白鸥港返回乡下老家重新创业,大多数人是不肯的,于是绝大多数来自各邦、出身寒门的人才都留在白鸥港定居,继续提升白鸥港相对本德同盟其它城邦的人才优势,人才优势亦将转化为更多、更新的发明创造,带来更多的财富,间接提升了白鸥港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与其它城邦的差距越拉越大。
罗兰并不认为这种办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他也承认:白鸥港推行教育产业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好比漫长而清苦的修行。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七点整深海·塞悉拉神殿的钟声敲响,催促他们去上课。于是乎年轻的学生们就从自己的出租公寓或者寄宿家庭里面一涌而出,人流如同黑色浪潮沿着狭窄的街道从四面八方朝校园区推进,最后分散到各个授课大厅门前。
这些大厅分散在各个学院,以罗兰这个穿越者的眼光来看设备相当简陋,冬天里用火炉取暖乌烟瘴气,夏天没有降温设备闷热如蒸笼。大厅中整齐排开一行行掉漆的长条桌,看起来更像餐桌而非课桌,搭配同样款式的长条凳,女生(大多来自中产家庭)独占一排,其它座位全都挤满身穿校服——白衬衫加黑外套——的男生,活像一群抱团取暖的鼹鼠。
讲台在教室的一头,教师坐下来讲课,时间可能长达一上午,没有什么课间休息,台下的学生为了跟上授课节奏不得不拼命抄录笔记,久而久之大多练出两手绝活:一为“速记”,一为“憋尿”。
第497章
校园风情
白鸥港的大学生活从主流来看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数以千计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难免滋生一些荒唐堕落的风气。
多数学院只有上午授课,中午在食堂吃过饭,学生们可以自由支配一下午的好时光。勤奋的学生宁愿留在课堂上温习功课,或者去图书馆进修,更多学生则热衷于聚在校园草地上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各种体育运动消耗掉过剩的精力。
足球和草地保龄球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去海滩散步、游泳、冲浪也是不错的选择,然而也有不那么健康的活动,比如来自不同城邦的学生群体经常约架群殴,贪玩的年轻人聚在码头小酒馆和妓院里醉生梦死寻欢作乐,至于那些带家具出租的廉价公寓,往往楼上是两人合租的学生寝室,楼下大抵就是妓院。
走出神学院图书馆,罗兰长长伸了个懒腰,回头对泽希尔说:“这一上午辛苦你了,帮我搬书吃了不少灰,这都快到中午了,找个地方我请你吃饭。”
泽希尔是典型的军人性格,开朗爽快不做作,当即笑道:“就去附近的食堂怎么样?”
罗兰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穿越之后快两年了,回想起大学食堂还很有点怀念,正好借此机会考察一下学院的伙食。五大学院师生总人数接近四千人,放在地球上也就是一所中学的规模,没有必要按照各个学院分别开设食堂,都在一起用餐。学院附近有的是小酒馆和平民餐厅,吃厌学校伙食的可以去外面开荤。
罗兰和泽希尔走进宽敞的食堂大厅,大体观察了一下,菜色大概有二十来种,荤菜以海鲜为主,毕竟靠海吃海,鱼虾贝类应有尽有,新鲜便宜又实惠,蔬菜和水果也不少,营养搭配合理,价格也不算贵。
罗兰点了一份盐煎鲱鱼配洋葱,一份起司烤虾,一份芝麻果醋凉拌菠菜,一份牡蛎浓汤,外加半磅重的面包卷,发现食堂居然向学生卖酒,种类还不少,有来自基特兰德的烈性伏特加,当地庄园出品的葡萄酒,还有海外舶来的朗姆酒和黑啤酒。罗兰还没有在学校食堂里喝过酒,这次倒想尝试一下。
端起餐盘回到餐桌旁,泽希尔也弄来一大堆好吃的,每种酒都搞了两瓶,目测酒量恐怕不比布鲁姆大兄弟差多少。
“泽希尔,我下午还有事,酒不能多喝,你别管我,自个儿尽兴就好。”罗兰提前打好预防针。
泽希尔咧嘴一笑,满口白牙与黝黑的肤色对比强烈:“这点酒对我来说只够漱口,您放心,我不会喝醉误事的。”
罗兰暗自汗颜,必须找个机会让这黑哥们跟矮人大兄弟较量一下酒量。
饭菜的味道还不错,特别是考虑到这顿丰盛的午餐只要三个银币,在物价颇高的白鸥港绝对算得上良心了。罗兰打听了一下,果然不出所料,每个季度食堂都可以从基金会那里领取一笔补贴,而发放补贴的指标则是学生对伙食的评价,如果基金会收到学生对食堂的投诉信,并且确认属实,不仅要扣减食堂补贴,还有可能取消合同,另找伙食承包商。因为这个缘故,食堂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以次充好坑害学生。
“这种管理制度值得借鉴。”罗兰心中暗道。
举杯跟泽希尔碰了一下,罗兰啜饮一口泛起细腻泡沫的啤酒,一边享用午餐一边随意打量就餐的学生。
从餐桌可以看出校园里也存在不同的阶层,贫富差距显著,有些穷学生连菜都吃不起,拿面包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腌菜吃,一边专心致志的翻书。
在这个自动印刷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书籍是一种奢侈品,若非身在校园,可以从图书馆租借书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很难有机会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罗兰留意到穷学生阅读书籍时如饥似渴的神态,或许只有从书本中获得的满足可以使他们暂时忘记难以下咽的寒酸食物,忘记别人餐桌上丰盛的菜肴,这让他禁不住有些感动。
在这个没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时代,可供选择的娱乐活动很有限,大食堂自然而然就成了学校里一处气氛活跃的社交场所。用餐过后泡上一杯咖啡或者红茶,三五好友围坐餐桌闲聊海侃也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还有人直接把餐桌当成课桌,默默验算习题,整理笔记,或者伏案撰写信件。
罗兰眼神很好,随意一瞥就将信纸上的内容尽收眼底。
“……在这个城市里生活需要很多东西,而且都很昂贵;我必须得租房住,买生活必需品,还有很多我现在没法预计的东西。因此我请求您看在父子情分上,看在神圣的怜悯的分上,帮帮我,我的事业已经开了个好头,有了您的帮助我就能善始善终。”
这封信的措辞谦恭到近乎卑微,以一个来自地球的现代人——尤其以东方人的视角来看,父子之间通信大可不必如此诚惶诚恐,然而罗兰也明白此地与自己的故乡完全不同,重商主义传统加上封建残余思想促使人们看待家庭关系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带上功利观念,视婚姻为交易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风气,贫寒青年娶富有的寡妇被视为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主流社会舆论对此持肯定态度,再考虑到本德同盟还在沿用“长子继承法”,而前来求学的青年大多是家中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幼子,自幼生活在父兄的阴影下,亲情比较淡薄,想从父亲那里获得经济支援并非什么天经地义之事,在信中用上这种谦卑的口吻也就可以理解了。
“尊敬的先生,可以打扰您几分钟吗?”
正出神思索时,耳畔传来清脆而略显羞怯的声音。
罗兰扭头循声望去,看到一个身着蓝色牧师长袍的少女正站在餐桌旁,个头如同大多数海精灵女性那样娇小玲珑,模样倒是挺清秀,正怯生生的望着自己,然而罗兰却透过少女羞涩的表情从她眼眸深处觉察到某种执着的神采。
第498章
海豚湾的年轻人
罗兰饶有兴致地打量对面那位不速之客。还没毕业就拥有2个牧师等级,这女孩在神学院里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了。
“您是哪位?”
“我叫欧罗玫·银帆,神学院的四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