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长生不老(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518

  “我输了,第一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在哪里,我就告诉你。”刘长安冷道。
  “第一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李洪芳震惊不已,这……这要真的有这东西出世,那得震惊全世界吧?这等级的国宝,李洪芳觉得就自己这胆子,就算知道在哪里,也不敢去取啊,宝贝虽好,得有命赏玩啊。
  “现存于世的《清明上河图》,一般学者都会争论这个名字的意义……其实他们都没有考虑过张择端的这一幅画,并不是出于单纯的艺术创作需求。”刘长安打开手机,给李洪芳看了一下自己最近的一次购书记录。
  “《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李洪芳不明白《清明上河图》和这么一本摄影记录册有什么关系。
  “很多学者从《清明上河图》上的细节来试图证明这幅画上的时节并不是清明节……当然不是,就像我买的这本书,记录的也不是一年两年。张择端作这画,是奉赵佶之名,记录一下东京的影像,他并没有刻意取某一个时节,而是将众生相和城市百态糅合在其中,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买的这本书是一样的。懂了吧?”刘长安看李洪芳恍然的样子,知道在现在宋画研究界这样的说法并不是主流,可他也不在意,“你想想看,这是呈现给皇帝展现城市风貌的画卷,单单取清明一个时节?万一皇帝又要看别的节庆时的画卷呢?你张择端又去画一幅这样的大作出来?那岂不是累死?”
  “原来如此……那么这清明便是清明坊,上河便是汴河的意思了?”李洪芳倒不是第一次听到画名的这种解读了。
  “是的,而第一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才是真正的清明节东京画卷。张择端作了此画以后,在进献给赵佶之前,请来了他的好友九州风雷剑客品鉴,这一位同样画功精湛,但是不求著名于世,心地慈善风流倜傥兼且仁义无双的剑客,便提醒他以赵佶的心眼,指不定还要他画四时不同节庆日的东京风貌。张择端领悟过来,连忙重作《清明上河图》,并且在画中多了许多让赵佶不喜却又不适合降罪于他的细节,此后赵佶自然不会再将风貌记录的职责交给张择端了。”刘长安轻声叹息,“可惜王希孟了,王希孟就没有高人指点,呕心沥血画了《千里江山图》,透支了年轻人太多的热情和精力,把身体都搞垮了。”
  “你怎么知道?”李洪芳目瞪口呆地看着刘长安,这些事情她闻所未闻,刘长安又是从哪里得到的资料?
  “说吧,打赌吗?张择端的第一版《清明上河图》,他送给了九州风雷剑客,你要是赢了,画就是你的了。”刘长安语气平和,微微带着些劝慰她同意打赌的意思。
  李洪芳犹豫了一下,刘长安如此言之凿凿,兼且气势迫人,难道他说的是真的?
  这还真说不准……可是这赌注……李洪芳是很想亲眼目睹湮没的国宝重现于世的,但是他居然要求自己去自首?
  看他平常的表现,也没见他对她这一行有什么歧视和怨念啊?
  自首……是绝对不能去自首的,李洪芳可不觉得里面的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她要是进去了,那就是在女监,女监里边的女人,一言难尽。
  他为什么如此确信?甚至可以让她拿到第一版的《清明上河图》?
  他是活人棺的守护者,还是苏南秀那种人的爱慕对象……李洪芳忽然灵光一闪了,惊喜地看着刘长安,“我知道你是谁了!”
  刘长安意外地看着李洪芳。
  他也没有暴露什么自己是九州风雷剑客的确凿证据啊,难道这人就凭着他知道点秘史,就断定他是宋朝时期的某个人?
  怕是脑子有问题吧,自己的仙羊都还是亲眼目睹他跳楼了才开始脑洞大开。
  “你是九州风雷剑客……”
  “我……”
  “你是九州风雷剑客的后人!”
  “我……”刘长安张了张嘴,点了点头,我是我爹,我是我儿子,我是我的后人,这种误会也平平无奇,谁不会经历过几次呢?
  “难怪你知道的比我更清楚!”李洪芳依然沉浸在兴奋之中,“没有想到先祖当年的挚交好友,也有后代血脉留存了下来,我们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啊。”
  说着李洪芳还拍了拍刘长安的肩膀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意。
  刘长安拉开她的手,掸了掸肩膀。
  “不好意思啊,我还拉你去找你先祖的宝藏。”李洪芳有些窘迫地说道,这……真不能怪自己,真没有办法想到他的真实身份。
  “没有关系……要不是李道仁下葬的时候只有门板,他要也有宝藏,我也带你去挖了。”刘长安摆了摆手,“上课了,我画张地图给你。”
  地图?李洪芳有些疑惑。
  刘长安画了一张山川地理势态图,还有一张地宫大体的格局图,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能全部记得清楚,他又不愿意去翻阅自己的层层记忆。
  记忆啊,一翻,都是灰烬和碎屑。
  “这是九州风雷剑客的藏宝图,山川地理变化不大,最多就是植被和人工改变的地形地貌会迷惑人,不过你是专家,有这张地图肯定能够找到。”刘长安随手把地图交给了李洪芳。
  李洪芳难以置信地看着刘长安。
  “第一版的《清明上河图》,你拿了,多半是性命之忧。这个你最好上交给国家,不过你自己留着也没事。其他其实也没有什么东西了。”刘长安淡淡地说道。
  “你……为什么自己不去挖?”李洪芳看着这个行事出人意料,完全无法以常人之理揣测的神秘人物。
  “麻烦……而且你不提,我也没有想过这些事。”这些事自己去处理,肯定麻烦,而且这件事由李洪芳去办才是最合适不过的。
  “你就不怕……我拿着《清明上河图》跑了?”李洪芳真不敢,但是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他就这么信任她?这种来自自己有些崇拜,但是又不是太熟悉的人的信任,还真有些让人感动。
  “那我现在杀了你算了。”刘长安想了想,觉得李洪芳说的也有道理似的。
  “我……我不会跑的!”李洪芳吓了一跳。
  “走吧。”刘长安摆了摆手,又是一件前尘旧事彻底翻页了。
  李洪芳连忙拿着地图,猫着腰,偷跑出了教室,走出好远,李洪芳才感觉自己后背湿了一块,那平和的一句“杀了你”,竟然比苏南秀的威逼利诱还要给人更可怕的压力。
  刘长安看着李洪芳离开,轻声叹息,“这下也算物归原主了……”
  李道仁,宋时奇人,与九州风雷剑客初识于坟间,后随九州风雷剑客入东京,以少时曾用名张择端取翰林,作《清明上河图》,开封破后,再随九州风雷剑客浪迹天下,余生踪迹正史无记载,寿至一百三十余岁。
第254章
好用的刘长安
  《宣和画谱》列《清明上河图》此种界画为“屋木”画种,在诸多画种中排列前三,《宋史·选举志》中有记载明文规定,优秀的界画家有机会被皇帝直接册封为“侍诏”。
  在那时候,因为“屋木”画种很受重视,也更为炫技,这几乎是大部分优秀画家必备的技法。
  李道仁若只是单纯的一个浪人闲汉,九州风雷剑客也不会让他跟随,把他送到皇家花园里果然能够出类拔萃,只是赵佶和赵佶身边的小臣实在无趣,李道仁也和他们玩不到一块儿去,等到开封城破,李道仁自然趁机就跑了。
  刘长安瞧着李洪芳离去,他也不会真有那闲心管她会不会自首,会不会把第一版的《清明上河图》上交给国家了。
  界画的画种独立起于隋唐,到宋代达到巅峰,耳后日渐式微,但也不是绝迹,依然诞生了一些优秀的界画作品。
  相比较那些为了表达自己气节,隐匿山水之间的隐世风姿,追求草草数笔不求形似的创作风格的文人画,刘长安更欣赏工笔严谨的界画……如今的人要了解古代盛世时的繁华景象,从这些界画中可以窥之一二,总会让人惊叹不已,甚至怀疑那时候我们的国家真的就有如此繁盛的城廓寺庙塔楼宫殿?
  恍如仙境。
  刘长安剩下的时间里来了兴致,拿着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把从河西望过去的河东城市轮廓勾勒了出来。
  如今大画幅高像素的建筑摄影已经取代了界画的记录功能,真要说到还原和细节,人工作品终究难以媲美以亿像素为单位的摄影作品了。
  下午上完课,刘长安依然去了说解,王绛紫这阵子来店铺也更勤快了,基本都集中在下午的时段,对于成熟女人来说,一个长相气质偏于沉静,男性气息浓烈的年轻男子,坐在眼前十分养眼,看着也比那些奶狗舒服多,因为不会腻。
  很多奶狗在女人眼里是真的帅气,真的好看,只是往往看多了,就会挑剔,他是不是太精致了,是不是哪里修一修比较好,总有这样的感觉出现……可是刘长安这样的男人就不会给女人这样的感觉,因为他的脸并不是来取悦女人的,他的气质也不是来给女人产生母爱的怜惜和宠溺的。
  王绛紫喝着茶,看着眼前年轻的男人认真的模样,懒懒散散的度过一个下午,也觉得这日子有些温柔了。
  女人的这种心思并不意味着她在蠢蠢欲动什么,只是欣赏而已,只要一个不撩,一个不试探,两个人没有对上眼神中的温柔,许许多多美好的场景就是一种心中淡淡的感觉而已,无他。
  刘长安今天离开的比较晚,王绛紫准备了小钵子菜,还有两个店员,一起吃了一顿饭才回去。
  刘长安这个人,别人叫他吃饭,总是比叫他做其他事情要容易的多了。
  小钵子菜。
  小钵子菜好吃。
  哪天做小钵子菜吃。
  周咚咚说不定能吃三十碗?
  夸张了。
  刘长安想着这些有的没的回家了,在树下看到陆斯恩和周咚咚,抱了抱陆斯恩,有点肥了。
  陆斯恩不知道为何,突然慌乱地跑回狗窝里去了。
  误会啊!
  “长安哥哥,你的螃蟹多久能吃啊?”周咚咚回到屋里,就关心地抚摸着冰箱问道。
  “一个星期。”
  周咚咚伸出了两只手,按住了三根手指头,把剩下的手指头伸到刘长安身前来。
  “没错。”刘长安点了点头,把她剩下的手指头一根一根按了回去,“等这么多天过去了就能吃了。”
  周咚咚蹦了蹦表示期待,然后拿了作业本出来,让刘长安教她做作业,尽管鸡蛋姐姐也曾经很有兴趣和积极地表示可以教周咚咚做作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
  任何一个当过父母的都知道,如果你家的小孩不是那种学习成绩优秀的天才,教他们做作业就是一种极其痛苦的事情。
  有的父母在地上打滚。
  有的嚎啕大哭。
  有的心肌梗塞。
  有的血压冲顶。
  有的精神崩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