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春秋(校对)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986

  萧光和杨宁同时变色,杨宁心想怎么突然还蹦出一个太后来?太后当然就是新皇帝的母亲,怎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却见萧光一个箭步上前来,抓住杨宁手臂,有些着急道:“不好,太……太后来了。”
  杨宁心想太后来了虽然有些奇怪,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见萧光眉头锁着,问道:“怎么,你怕太后?总不会是因为吃了点心吧?”
  萧光四下瞧了瞧,目光看先角落处的书架,指着那边道:“你先躲在书架后面,太后来了,不好让她看见。”
  杨宁道:“你是不是怕糊涂了?我是锦衣侯,太后来了,我去见她就是,干嘛要躲着?”
  “让你躲着就躲着。”萧光却是扯着杨宁到了书架边上,道:“这里是……是皇上读书的地方,平时不许外臣进来,你今天在这里,太后瞧见,一定会生气。”
  “不许外臣进来?”杨宁此时倒被搞糊涂了,心想这要不让外臣进来,怎地范公公领着自己往这里来?自己都坐在这里大半天,也没有人赶自己离开。
  可是见萧光神情凝重,也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只能先在书架后面藏着,心想这次进宫真他娘的晦气,先是等了大半日,如今还要躲躲藏藏,搞不好后面还要出什么怪事,看来还是尽早离开皇宫为妙。
  书架上后面是厚厚的红木板,完全遮掩了视线,也瞧不见屋里的状况。
  听得一阵脚步声响,随即听到屋门被推开的声音,杨宁听到有人进屋之时,正想着是不是太后已经进屋,便听到一个声音道:“儿臣叩见母后!”
  杨宁听到声音,身体一震。
  他分明听得清楚,说话的正是萧光,可萧光却称呼太后为“母后”,杨宁顿时惊骇无比。
  “皇上,你这是做什么?”杨宁又听到一个颇有些严厉的声音道:“为何会穿这身衣裳?”
  他是皇帝?
  萧光是皇帝?
  他就是刚登基的隆泰皇帝?
  杨宁骇然之际,脑中飞转,瞬间就明白过来,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他本以为萧光说话大胆,只因为认出了自己这个假冒的锦衣侯,现在才知道,这地方本来就是人家的,自然说话毫无顾忌。
  如果不是皇帝,又怎敢拿起点心享用?
  杨宁只怪自己太过糊涂,竟然没有反应过来,可是萧光竟然就是大楚新登基的皇帝,着实让杨宁大吃一惊。
  他脑中已经是影像翻滚,前后衔接,很快就理出了头绪来。
  之前就已经有人说过,东齐国举行册立太子大殿,大楚的皇太子亲自率队前往参加大典,京中阴云密布之时,甚至许多人都以为楚国皇太子还在东齐。
  现在看来,皇太子在东齐之时,就已经得到了先皇帝病危的消息,所以早已经秘密从东齐出发,日夜兼程赶回建邺。
  但是皇太子的行踪,显然已经被人追查的,普通人对于楚国皇权更迭并无多少感受,可是暗地里,却已经是风云暗涌,不想让皇太子及时赶回京城的人自然是不在少数,这些人自然是派了刺客在沿途截杀。
  自己当日见到萧光,肯定是已经经历过诸多的艰难险阻,其目的就是为了赶在先皇帝驾崩之前,及时返回京城。
  先皇帝这边显然也有准备,算准皇太子在半道上可能会受到阻碍,所以派出了黑刀营前往接应。
  否则如果只是个小太监,怎可能劳动黑刀营的人出马接应?
  杨宁还清晰记得,段沧海等人在破庙那边发现黑刀营的踪迹只之时,反应都是大感意外,在他们看来,黑刀营甚至都不会因为侯爵世子出马,一旦出动,必定是天大事情,此时想起,那当然是因为萧光就是皇太子,皇太子处在危难之中,黑刀营自然会出动接应。
  杨宁脑海中的碎片被他勉强拼凑起来,心想即使自己没有全部猜对,应该也是八九不离十。
  却听到萧光声音道:“儿臣是想亲自试一试这些宫人的服饰穿着是否舒坦,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杨宁心想你小子说谎也不带犹豫,声音平静,搞得就像真的一样。
  “改进服饰?”太后声音传过来,道:“这些事情,何劳皇上亲自过问?而且宫人的服饰又不是一年两年,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又何须改进?”
  杨宁听太后声音,并不显老,而且听上去似乎是三十多岁的人,心想萧光也不过十六七岁,这个时代女人生孩子不会太晚,按道理来说,这位太后应该不会超过四十岁。
  隆泰小皇帝恭敬道:“是儿臣逾越了,请母后责罚。”
  太后语气微微和缓,道:“皇上刚刚登基,想要破陈出新,励精图治,这当然是好的,不过也不是什么都要推倒重来,我大楚立国,已经是三代皇帝在苦心经营,这才传到你的手中,他们俱都英明神武,许多规程,他们都有定制,不可轻易改动。”
  隆泰小皇帝道:“儿臣知道了。一切都遵循祖制,儿臣并不敢更改。”
  杨宁听隆泰的语气虽然十分恭敬,可总觉得有些古怪,心想这是母子对话,而且这屋内并无其他人,隆泰的语气也似乎太过恭敬了一些,母子单独相处,即使是皇室中人,也不该如此恭敬。
  恭敬太过,就显得太过见外,没有母子之间的温情。
  “皇上能够体恤先祖创业的艰难的,让本宫很是欣慰。”太后道:“皇上,本来是想让人请你去本宫那边,可是想着这些日子皇上忙碌,所以本宫亲自过来,是想和皇上商量一件事情。”
  隆泰道:“母后有什么吩咐?”
  “皇上,你已经年满十六,按照道理,早就该大婚了。”太后轻叹道:“只是这几年前方一直在打仗,先帝日理万机,寝食不安,自然没有精力为你张罗婚事,本宫也要照顾先帝,所以也耽搁下来。”顿了顿,才道:“如今皇上已经登基,也该尽快操办婚事,乾坤阴阳,后宫没有皇后,总是不成的。”
  隆泰依旧是恭敬道:“母后,儿臣刚刚登基,最紧要的是学会处理国事,儿臣以为,等能够独自处理政事,再成熟一些,再大婚不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太后道:“古有明训,要齐家,先修身,要治国,则先齐家。皇上尚未成家,如何齐家?不可齐家,又如何治国?皇上,一个男人要成熟,最好的法子是先成家,如此才能够迅速成熟起来。”
  杨宁躲在书架后面,此时却已经听明白了几分。
  看来太后今日过来,是为了隆泰小皇帝的婚事,太后是想着尽早为皇帝大婚,但隆泰的语气,似乎并不愿意刚登基便立刻大婚。
  一阵沉默之后,才听隆泰道:“母后是让儿臣迎娶司马菀琼?”
  太后语气颇有不快,道:“菀琼是皇上的表姐,自幼聪明伶俐,如今已是一个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大姑娘,皇上应该知道,秦淮之战之前,先帝已经有意让婉琼入宫成为太子妃,只是被战事耽搁而已。”
  “但是父皇并无对儿臣提及过此事。”隆泰道。
  太后语气更是不悦,“皇上的意思,难道是说本宫在撒谎?”
  “儿臣不敢。”隆泰立刻道:“儿臣知道,立后乃是国之大事,也并非儿臣喜欢谁,就让谁入宫为后,不喜欢谁,就不得入宫。”
  “皇上能以国家为重,这是大楚的福分。”太后道:“可是皇上的意思,难道是说不喜欢菀琼?无论相貌还是人品以及门第出身,菀琼都已经是无可挑剔,普天之下,本宫实在想不出还有第二个人有资格成为皇后。”
  “母后不要着急。”隆泰语气平和:“儿臣只是觉得,如此大事,是否要传召朝中的一些忠臣一起商议?”
  “本宫看没有这个必要。”太后语气颇冷,“这是皇家之事,也用不着那些外臣说三道四。”
  杨宁听在耳中,心想看来这对母子是因为这桩婚事才会显得颇有些冷淡,太后明显是坚持要让那个司马婉琼成为皇后,但隆泰却似乎另有考虑,司马婉琼还是隆泰小皇帝的表姐,却不知道又是哪位王公贵族的千金大小姐。
第0197章
咄咄逼人
  隆泰沉默一阵,才道:“母后,父皇驾崩不久,这时候立后,是否操之过急了?”
  他说话语气颇为恭敬,但杨宁却觉得这小皇帝每一句话说出来,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应答的十分妥帖。
  他言语虽然不硬,但言语背后却带着几分含蓄的硬气。
  太后似乎也被隆泰问住,杨宁心想此前听说古人谨守孝道,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却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是不是守这个规矩?若是真的有这样的规矩,却也不知道皇帝用不用去守?
  没过多久,才听太后道:“先帝崩逝,你稳定国家社稷才是对先帝最大的孝顺。若是迟迟不立后,难免会引起朝野不安,实非孝顺之道。”顿了顿,才道:“皇上,本宫坐镇后宫,也必须要为皇家的血脉操心。这一次你也明白,如果不是忠义侯稳定局势,你是否能够顺利登基,其实也是未知之数。”
  杨宁心下一震,心想难怪齐景过世的时候,忠义侯为何没有出现,看来在那段最为紧要的关头,忠义侯果然是将精力放在了新君即位之上。
  隆泰并没有说话。
  “皇家血脉的延续,是皇上治国第一件大事。”太后道:“皇上即使不能立刻立后,也该先将菀琼先宣进宫来。”
  隆泰终于道:“母后所言,儿臣记着,会仔细考虑此事。”
  “哎,不为父母,不知父母的苦心。”太后叹了口气,顿了一下,忽然问道:“皇上,此番你准备如何赏赐忠义侯?”
  “母后觉得应该如何赏赐?”隆泰问道。
  太后道:“先帝临终托付,要忠义侯辅佐皇上,皇上是亲耳听见的。先帝崩逝,忠义侯殚精竭虑,对皇上忠心耿耿,这才安然挺过了危难时刻,依本宫之见,忠义侯和那批忠心耿耿的臣子,都是皇上日后依仗的国家栋梁。”
  隆泰笑道:“母后所言极是,忠义侯的功劳,儿臣定是记在心上的。”
  “奖罚分明,是为君之道。”太后犹豫了一下,终于道:“皇上是否应该为忠义侯加封爵位?”
  隆泰道:“忠义侯位居四大世袭候之首,乃是一等候,荣耀无比,如果再要加封,就只能封为公爵了。”顿了顿,才道:“我大楚立国至今,固然没有异姓王,却也没有给异姓封过公爵。”
  “皇上不是想要破陈出新吗?”太后语气温和起来,“有些东西要遵循祖制,可是也并非事事都要死守着祖宗的规矩,有些可以改变的事情,皇上也未必不能改变。皇上刚刚登基,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破除一些旧规,未必不可。”
  杨宁听到这里,这才明白,这太后竟然是想让皇上加封忠义侯,听太后的意思,对忠义侯似乎极其信任。
  隆泰似乎在犹豫,片刻后才道:“母后,四大世袭候,乃是我大楚四位一等侯,四大侯爵都是为我大楚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母后让儿臣加封忠义侯为公爵,儿臣本该谨遵母后之命,可是儿臣却只担心一件事情。”
  “何事?”
  “如果加封忠义侯为公爵,其他三大世袭候又会如何想?”隆泰道:“儿臣只担心那三位侯爵心里不平衡,此外如果加封忠义侯,这忠义侯的爵位是否从今以后便即消去?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楚四大侯爵,如果没了忠义侯,是否有些不妥?”
  太后立刻道:“皇上多虑了。太祖皇帝赐封四大侯爵,而且当年下过旨意,四大侯爵世袭罔替,自然是不能消爵的,如果加封了忠义侯,爵位自然传袭下去。至若皇上担心其他三位世袭候心中不满,依本宫之见,皇上也不必有此顾虑,此番是忠义侯为皇上保驾护航,锦衣和武乡两候是寸功未建,至若金刀侯,皇上莫忘了,他和朝廷和皇上可不是一条心。”
  隆泰立刻道:“母后,恕儿臣直言,母后说锦衣和武乡二侯寸功未建,事实却未必是如此。锦衣和武乡在军中都是有着很深的人脉,军中诸多将领当年都是跟随这两位侯爵征战沙场,母后知道,这两位侯爵对先帝都是忠心耿耿,所以他们的部下也都是效忠于儿臣,如果不是有这些人存在,震慑一些别有居心之辈,儿臣也未必能够如此顺畅登基。”
  “皇上说的没有错,但此番立功最大的,还是忠义侯。”太后争辩道:“如果不是忠义侯运筹帷幄,局面恐怕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声音微冷:“皇上难道觉得忠义侯做的还不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