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6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677

  李知诰、田城都摇了摇头,表示王辙派人暗中去游说徐晋、赵明廷的想法是好的,但这种可能性不高。
  在他们看来,即便要派人跟徐晋、赵明廷接触,可以着坐镇豫西的韩元齐、赵无忌直接派出信使,但不宜暴露这些年一直潜伏在宋州的高级密谍。
  “现在是不是有必要着第二中央行营军,从晋城南部往南收缩?”李知诰问道。
  目前高绍、杨钦、林海峥三人在淮南省坐镇,虽然他们已经充分提高戒备,但并不能改变淮南省驻兵仅有三万、即便紧急扩充兵备也仅有五万人马可用的事实。
  韩元齐、赵无忌在豫西掌握的兵马要多一些,但豫西南面要守邓州府、郧阳府、均州府,东面要抵挡东梁军朱让、梁任所部以及徐明珍的寿州军,必要时也只能抽调一万多兵马去增援淮南省。
  然而这时候倘若要韩东虎第二中央行营军做好随时南下增援淮南的准备,就必然要放缓对晋城的攻势,直接影响到对晋南的战事安排。
  说白了,这也是大梁居天下之中、四面临敌的天然劣势所在。
  倘若他们现在就直接将数万精锐南调,是能迫使杨元演、杨致堂放弃他们的冒险行为,但北面的蒙军也将因此喘息的机会不说,形势拖下去,东梁军、蜀军都有可能出现反覆。
  韩谦沉吟片晌:“你们看,是否可以将林海峥调任河南经略副使、河南行营军都统制,由赵无忌到淮南任经略副使、淮南行营军都统制,同时将曹霸、李碛两部精锐与滁州驻军进行换防……”
  “会不会太冒险了?”李知诰禁不住担忧的问道。
  近六七年来,大梁战事主要集中在北线,即便是兵马规模相当,北线兵马无论是将卒身体素质、操训、作战经验乃至装备程度,都要优于南线兵马。
  用赵无忌与林海峥对调,同时将最为精锐曹霸、李碛两旅步骑与涂州守军进行对调,滁州守军的战斗力是将提升很多,但淮南东线步兵、骑兵、水军经过加强后,再加上驻于滁州南部的一个预备役旅,总兵力也仅一万七八千人左右。
  而在滁州的东面,杨元演率三万兵马驻扎于楚州、寿王府在扬州有一万驻军,而滁州的东北侧,隔洪泽浦则是司马氏的徐泗军,可动员的兵马规模更是高达六万余人。
  大梁近几年虽然全力发展河洛、邓均等地的匠坊工造,年中之后又往雍、岐等地调派大批工师,雍州学院也着手筹建起来,但淮南依旧是大梁的工造重镇。
  其中,滁州府西面的五尖山,煤铁产量就占到大梁整个煤铁开采、冶炼规模的逾三分之一;东湖、寿春的造船场,占到大梁造船业的七成;东湖、巢州两府的纺织业,占到大梁的一半……
  从常规来说,即便半途放弃对晋南的作战计划,也应先确保淮南一线万无一失,甚至都要尽可能保证将敌军拦阻在外围,不能令其有机会进入淮南纵深之地大肆破坏。
  “要是担心太冒险,那就让卢泽率御卫军第一、第二都骑兵再携一百架簧臂战车弩,暂归淮南行营军节制,以重点加强滁州一线的防务。除此之外,不能往南线增援更多的兵马了。以杨致堂的胆子,我要是往淮南调派太多的精锐,他恐怕又要缩回去了……”韩谦伸着懒腰说道。
  李知诰与田城对望一眼,还是有些犹豫。
  在收复关中之后,除了第一第二中央行营军职责乃是从左右两翼拱卫国都之外,韩谦还将第一第二警备旅整并为洛阳御卫军,主要负责国都洛阳城的卫戍以及上阳苑的侍卫之事。
  郭却兼领御卫军都统制,霍厉、卢泽二人为旅都指挥使,御卫军编六都,加后勤保障人员及警卫司,总计仅有八千人马,仅有常编主力镇军的一半左右,但却是从诸部抽调精锐武官、老卒组建的一支精锐骑兵战力。
  然而御卫军再精锐,两都骑兵仅两千多人马,对滁州防线到底能增强多少?
  看到李知诰、田城都颇为犹豫,韩谦往前倾过身子,说道:“你们也说过,滁州以东、以北的敌军虽众,但杨元演、杨致堂以及司马潭胆敢贸然用险,他们第一批调动的兵力,也不可能太多——我现在调赵无忌、曹霸、李碛、卢泽他们去滁州,只要他们能重挫、甚至全歼第一波进犯的敌军,江淮的局势就不会脱离我们的控制,才有可能避免梁楚全面开战!”
  李知诰与田城沉吟良久,最终点头赞同韩谦这个多多少少还是颇为冒险的计划。
  徐泗军看似能动员的兵马最众,但司马氏一直都是老滑头不说,徐泗之地要攻入淮南省(淮西),南面的楚州以及西边的寿州军,轻易不会给他借道,他们要横渡百余里开阔的洪泽浦,才能杀入滁州北部或濠州东部地区。
  然而司马氏水军力量不强,他们要出兵横渡洪泽浦,必然要等楚州及扬州兵马进入滁州之后。
  徐晋、赵明廷即便与杨致堂、杨元演暗中勾结,欲夺徐明珍、徐嗣昭父子的兵权,但他们发动兵变并真正掌控寿州军,需要一个过程,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出兵。
  黄虑任都指挥使的左武骧军驻池州,而顾芝龙的永嘉军虽然也有近万精锐北调,但也驻扎在长江以南的宣州、润州等地。
  这两支兵马,受长江阻隔,他们即便参与杨致堂、杨元演主导的冒险计划,也必然是第二梯队。
  另外受杨致堂、杨元演直接控制的,就是赵臻统领驻守随阳的右武骧军,但右武骧军要往北攻入淮南信阳府,需要先攻克位于桐柏山与淮阳山之间的武胜、平靖等关隘。
  认真分析下来,楚军在淮南外围能调动的兵马甚众,但杨致堂、杨元演想要绕开楚廷中枢,第一波杀入淮南的前锋兵马却相当有限,做最大的估算,也就楚州、扬州四万驻军。
  要是冯翊、文瑞临、韩建吉他们能在金陵,通过外交手段,阻止杨致堂、杨元演他们贸然出兵,自然最好。
  要不然的话,就用看似兵力居于劣势的精锐步骑,引诱杨致堂、杨元演出手,将他们的前锋兵马引诱到樊良湖以西予以重创。
  就算他们想利用杨彬的少年气盛,争夺楚廷中枢的主导权,他们出兵进入淮西的第一攻势即便不获得鼓舞人心的大胜了,至少也要让楚国朝野看到获胜的希望,才有可能压制住长信太后,才有可能将看似保守的沈漾、杨恩赶出朝堂……
第七百七十一章
听闻
  想要确保既定的战略,不进行大的调整,不给蒙军丝毫喘息的机会,赵无忌调任淮南之后,与杨致堂、杨元演的第一仗将至关重要。
  唯有第一仗打好,梁楚才能避免全面开战。
  这边议定,韩谦又将郭荣、顾骞、冯缭、韩道铭、朱珏忠等人召来。
  即便暂时不考虑往南线增调多少精锐兵马,但在作战物资等方面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同时左内史府还要全盘考虑战事对淮南物资生产、商贸的影响,一些人员及生产需不要提前转移,都需要确定好应急方案。
  “还不如在收复关中之后,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先伐蜀呢!”顾骞一直以来都主张先伐蜀,这时候又忍不住唠叨起来。
  他与朝中有一部分官员,都以为先拿下川蜀,大梁与叙州及西南诸羁縻州连成一片,将彻底优势上高屋建翎的地形优势,从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四分五裂,近三十年来,已经有太多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亡于战乱,我等不能择易而行,应畏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啊!”韩谦笑着说道。
  在决定先北后南的战略方向时,朝中不是没有争议。
  在收复关中之后,是已经具备伐蜀的条件。
  即便说国与国之间以利益为先,没有太多的道义可言,但梁蜀两国结盟这么多年,也可以说是风雨共济,彼此间牵涉也深,说翻脸就翻脸,事实上极可能在蜀国朝野诱发激烈及普遍的反抗。
  或许攻陷蜀地容易,但想要统治好蜀地却难。
  而出兵伐蜀,梁楚和议必然随之彻底破裂。
  梁国即便吞并蜀地之后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后续将同时应对楚军、东梁军以及蒙军三股强敌,整个统一战事的进程,可能要拖上好几年才有可能彻底结束。
  他现在决定先北后南,看似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隐忧,但只要能将蒙军这根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后续就能用多种手段相结合,去解决楚蜀的问题。
  在韩谦看来,哪怕将整个统一战事的进程提前三五年,哪怕是少打两三场会战,都应该尽量去争取。
  这不仅是替楚蜀两地的黎民百姓考虑,也是为大梁浴血奋战多年的将卒考虑。
  顾骞知道不能劝韩谦从根本上调整大梁的战略方向,轻叹一声说道:“君上还是太仁慈了!”
  韩道铭、朱珏忠他们也有很多观点与韩谦不合,但这些年来不要说雄才大略与韩谦比肩了,比田城、李知诰都有所不足,也不会在韩谦一手定下的大策问题执拗什么。
  韩谦笑了笑,示意李知诰、田城他们先回参谋府忙碌去,他还要留韩道铭、朱珏忠、顾骞、冯缭等人询问政务上的一些事情。
  这时候凌云阁后传来女眷嬉笑的声音,像是云和郡主与谁在说话,顾骞愣了一会儿神,抬头看向朱珏忠,见他假装什么都没有听见似的,也便当作什么都没有听出来。
  韩道铭、冯缭他们与云和郡主没有太多的接触,自然是听不出她的声音,还犹自感慨上阳苑太过狭窄了,一点都没有大梁宫廷的模样。
  前朝时洛阳作为陪都,城池建于洛河南北两岸,南城乃民城,宫城以及皇城建于北岸。
  前朝末年,洛阳城毁于战火,朱裕坐镇河洛时,也仅仅是在南岸的遗址上重建了洛阳城,规模要比旧朝陪都小上一大截。
  现在国帑还是非常的紧张,左右内史府、参谋府以及议政院的办公场地都很狭窄,前年好不容易挤出些钱粮,在北岸先修建了洛阳学院的新址。
  韩谦此时居住、署理国政的上阳苑,乃是在一座道观改建,总占地也有二十余亩而已。一切因陋就简,除了凌云阁以及附属的园子以及东西两跨院落,作为韩谦每日署理国政的场合外,他日常与赵庭儿、王珺居住的内宫面积相当狭窄。
  虽说仿效楚国,韩谦也设置内侍府负责内宫事务,但实际上韩谦有意识的限制了内廷的权力,甚至内廷每年的用度,也都一并纳入财司预算。
  内侍府除了王珺为主、奚荏为辅外,不再使用宦吏,主要从宗室选用一些年长干练的女眷用为吏,加上侍女、役妇,总计也有一百余人听候使用。
  这凌云阁说是议事大殿,实际上仅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亭阁。
  内侍府衙署就在凌云阁之后,中间隔着一道长满爬山虎的院墙;要是凌云阁的后坡璃窗打开,两边院子里说话的声音稍些大一点,凌云阁内都能听得见。
  韩谦却也是听到云和的声音,随口跟冯缭说道:“云和许是为女院之事跑过来,我特地叫她去找你,怎么还没有解决好?”
  冯缭这才意识到顾骞刚才为什么愣神之际会下意识抬头朝朱珏忠看去,他看了韩道铭一眼,回韩谦道:“女院迁往北岸新城之事,可也不可,全看君上怎么决定了。君上决定好,知会一声,缭便照办,”也不管韩谦似乎还有别的事情要商议,站起身来告辞:“啊,我刚想起衙署还有事情要议,其他事情明日阁议时,我再过来跟君上禀报……”
  “我突然也想到有事等着我,不就耽搁云和找君上商议女院的事情!”朱珏忠麻溜的起身告退。
  顾骞、韩道铭连借口都不说,便起身跟着冯缭、朱珏忠离开。
  奚荏也要起身,韩谦探过脚,踩住她的裙裾。
  “啊!”奚荏吓了一跳,怕用力扯破裙衫,坐回到长案一侧,说道,“你也不怕扯破我的裙衫,叫云和看了误会?”
  话音未落,便听到云和在殿外与朱珏忠、顾骞等人说话的声音,片晌后,云和清艳明丽的脸蛋探头往里看来,也不见有谁进来通禀一声,真是一点规矩都不讲了。
  “云和见过君上、奚夫人……”云和穿着女吏的绯红襦服,她娉婷走进大殿里来,敛身行礼道。
  当初随王辙、霍厉、韩豹等人到东湖时云和年仅十五岁,九年时间过去,当年还不甚引人注意的清丽少年,转眼间已经散发出令人难以逼视的绝美容颜来。
  如鸦秀色挽成髻,衬得脸如白璧,似乎也明白顾骞等大臣仓促离开凌云阁是为什么,云和的脸微染红晕,捧着一份文书,压在高耸的胸脯,走到侧面的长案后坐下来,柔声说道:
  “云和已经将女院的校舍方案拟好,还请君上审阅……”
  韩谦虽然尽力厚待朱氏子弟,也没有什么猜忌防备之心,但无论是避谦也好,还是下面人有意安排,除了朱贞早年就有婚配外,朱裕另外两子朱滔、朱寿,这两年都相继从平民里挑选品行端庄、相貌娟丽的女子成婚。
  云和这些年主要都在历阳学院及洛阳学院学习、任教,寻常平民子弟自然是看不上眼,婚事便耽搁下来了。
  而韩谦与赵庭儿、王珺感情甚笃,偶尔身边还有奚荏能偷个嘴,压根没有广纳妃嫔的想法,有时候想着给奚荏册封个国夫人,奚荏她自己还不乐意,他也就顺着奚荏的心意。而子女有文信、文聪、文媛,他平时还能抽出时间,关心他们的学业,受梦境世界的后世思想影响极深,他也压根就没有广种龙子龙孙的念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