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677

  “这是当然。梁国国主与长信太后也有旧谊——当年要不是梁国国主,长信太后都未必能嫁入咱大楚呢——这贺礼之心,自然要多花些心思啊!”
  “梁主与太后有旧谊,这是怎么回事?”顿时间好些人兴奋的支起耳朵。
  杨元溥在世时,很多事情都严禁妄议,很多人是不知道当年的旧闻,但不管“大不敬”的罪名有多严峻,市井之间却天然有着传播秘辛之事的土壤。
  这世间大概没有比男女旧谊更值得打听跟揣测了,何况事情所涉及的还是当世最有权势的一对男女。
  “……这还要从当年逆后诛害我大楚高祖皇帝说起了,当年梁国国主还是楚臣,奉旨出使蜀国迎亲,时逢逆乱,大楚都差点分崩离析,好些人都想着那桩婚事总该保不住了,但谁到当时的梁主当机立断,竟然直接将长信太后劫持离开蜀国迎入咱大楚与先帝完婚。这事要不是梁主,不要说长信太后与先帝的婚事会黄掉了,我大楚当年也可能会跟蜀国翻脸大打出手呢,后来也是蜀国的先看到长信太后跟先帝生米都煮成熟饭了,怎么也没有脸将长信太后讨回蜀国去,这桩事才顺顺利利的成了。”
  “嘿嘿,恐怕你们还不知道,长信太后嫁入大楚之前,曾女扮男装随蜀主出使大楚,应该当时就与梁主相识了。要不然之后梁主又怎么会费那么大的气力、冒那么大的风险,将长信太后迎入大楚?我还听说,当年太后是主动配合梁主劫持先去了叙州,要不然没那么容易离开蜀国……”
  “也是哦,照理说梁国称臣纳贡就够了,梁主何必费心思每年搜罗这些奇珍之物送入宫中?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曲折啊!”
  “咳咳……”有人咳嗽起来,示意话题说到这里就可以了,再往说就犯忌讳了。
  贺礼要从静江门进宫城,需要打开木箱子查验有无夹藏,冯翊与文瑞临卓然而立,一边与近年来代表大梁常驻金陵的韩建吉聊着天,一边看着修缮后稍留下当年宫变时的烧灼痕迹。
  殿前侍卫亲军马兵司副都指挥使郑希玄以及近年调任鸿胪寺监的蔡宸,看到鸿胪寺与内侍府的官员,在打开木箱子后,里面有一座结构怪异、一人高矮的檀木壳器械。
  器械有玻璃遮盖的一只金属圆盘,以及两支铸金的指针,还有一只长杆摆锤垂下来,而打开檀木壳后盖,里面皆是铸造精密的齿轮、簧片,光看着就叫人觉得眼花缭乱。
  郑希玄好奇的问冯翊:“梁主这次又送来是什么东西为太后贺寿?”
  “洛阳新造的计时钟,目前也就造出两座,上满弦,簧片带动指针,能在二十四个时辰准点计时——”冯翊说道。
  “梁主对太后可真是费心呢。”郑希玄笑道。
  “我家君上念着长信太后幽居宫中,珍奇之物也定是寻常见得,便下诏将其中一座送到金陵来。”冯翊说道。
  计时钟从洛阳上路,即便沿途都相当小心,也难免会有一些零件松动,洛阳学院也是专门派了人过来就近校准,同时还会指导内侍府的工师如何修缮、维护。
  冯翊、文瑞临作为梁使,当然不可能随便进宫,见内侍府、鸿胪寺的官员查验不无误,将计时钟小心翼翼运往宫里,他们也要先去都亭驿南街的梁国馆等候召见。
  临去梁国馆,冯翊热情邀请郑希玄饮宴,郑希玄只是笑着婉拒。
  郑榆、郑畅两人这两年来都相继因年老多病而致仕离开大楚朝堂,两人都没有留在金陵城里,而是回黄州祖宅安渡晚年。
  不过除了郑希玄除了担当侍卫亲军的主要将领外,郑晖更是大楚派驻兴王府的封疆大吏,郑氏在金陵的根基从来都没有被人动摇过。
  不过,即便当年乃是郑氏大力推动梁楚和议,也是楚廷之中的亲梁派,但郑希玄身为侍卫亲军大将,要是私下接受梁使的宴请,明天指不定有多少弹劾奏疏飞入政事堂呢。
  冯翊邀请也只是客气,当下由蔡宸陪同着,往梁国馆而去。
  “阮延之子阮陶相距两个月,前日就再次到金陵来,却也没有见其他大臣,这两天都住在寿王府之中,许是司马家与信王那边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蔡宸身为鸿胪寺卿,接见、照应梁国使臣是他的差遣,陪同着走进梁国馆,在明溪厅里坐下,趁随行官员被其他差事缠住之际,将他所掌握的一些消息告诉冯翊、文瑞临,同时也好奇的问道,“司马家居徐泗,历来都是投机耍滑的墙头草,君上怎么没有派人去争取?”
  “司马氏虽然令人不屑,但徐泗军占据徐泗海密沂等六州、两百余万军民,要是能争取过来,将极大加快战事的进程,洛阳怎么可能不去争取?”冯翊拍着脑门说道,“然而恰恰也是司马氏这些年侍价而沽惯了,这些年也没有跟我们打过硬仗,难免拎不清自己有几斤几两的筋骨!”
  “兴许寿州军横在泗水以西,阻止司马氏有其他选择!”文瑞临说道,“洛阳倘若能先出兵击溃寿州军,徐泗的形势可能会有改观!”
  除了战争之外,韩谦向来也注意利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自然也曾派人暗中试探司马氏的态度。
  不过,冯翊与文瑞临说的这两点原因,也是直击要害。
  其一乃是司马氏被寿州军隔绝在泗水以东,与大梁兵马没有太多接战的机会,以前也没有打过恶仗,因此他们不会以为大梁精锐的战斗力有多强大。
  他们将之前的一系列战事结果,归结为东梁军的不堪一击,也认为蒙军实际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不可胜。
  因此,他们内心深处也并不觉得大梁兵马是不可战胜的,心里还没有形成阴影,自然绝不可能接受大梁开出的苛刻条件,放弃割据地方的野心,去投附大梁;而韩谦显然也绝不可能同意司马氏割据地方。
  当然,洛阳也有人主张可以先用割据作为条件稳住司马氏,但更多的将臣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相比较之外,司马氏此时投附楚廷,还能勉强保持割据地方称藩的地位。
  还有一点重要原因,表面上看同样也是司马氏被寿州军隔绝在泗水以东。
  寿州军与梁军打得这么多年,彼此死伤无数,寿州军只要有一线可能,都不会投降梁国,而被寿州军隔绝在泗水以东的徐泗军,就算他们想直接投附大梁,也将面临被朱让、徐明珍以及信王杨元演三面夹攻的局面。
  当然了,洛阳也考虑过这一系列的情况,即便不会许诺允许其割据徐泗,但也努力通过内线,希望司马氏能保持现状,未来未必没有谈的机会跟可能。
  不过,现在从阮延之子阮陶两次秘密赶来金陵,只与杨致堂密会以及诸多其他的蛛丝马迹来看,潜伏于金陵等地的秘司人员,则倾向认为司马氏已经与信王达成共识,就等着居宅养病多年的杨致堂站出来,正式推动楚廷接纳司马氏的投附了。
  目前楚军也已经结束了闽地的战事,顾芝龙、黄虑率数万兵马押送闽王王氏一系及将吏万余人,已经从建州赶回金陵,这使得楚国朝野士气大振。
  这极可能会推动楚廷朝野接纳司马氏,对梁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除了司马氏外,寿州军诸多人物一举一动,犹是南司关注的要点。
  目前寿州军并没有决心跟朱让、梁任绑到一棵树上,虽然作为当年金陵逆乱的元凶之一,与楚廷有着难以跨越的沟壑而无法媾和,但徐明珍年初之后染病卧床不起,到时候都没见转机,叫事情存在诸多的变化。
  倘若徐明珍在恰当的时机病故,楚廷不是没有接纳寿州军投附的可能。
第七百六十八章
贺礼(二)
  “这物件真是精巧,你们一个个都是大学问家,岂来说说是这里面是什么道理……”
  长信宫的寝殿之中,一人高的计时钟,随着摆锤晃动,木壳内的机簧在“卡嗒卡嗒”的发出清脆微响,带着铸金缕纹的精美指针一颤颤的在刻度盘走动,清阳饶有兴趣的研究了有两天,昨天夜里还亲自跑了两个来回,跟灵台大殿的浑天议进行比对,时刻竟然是分毫不差。
  浑天说是当世最为重要的天文宇宙理论,两汉以降就造有各种浑天仪观测星辰天象,也可以说是最为精准的计时以及推算历法工具之一。
  大楚司天监早年就修缮一座前朝遗留下来的浑天仪,可以说是楚廷重宝,此时存于灵台殿之中。
  面对长信太后的询问,司天监的官员们面面相觑。
  他们被召进宫,两天时间里后盖也打开无数次,就差直接将计时钟拆散开来逐一研究,大的结构并不是十分的复杂,但到底还是没有能想明白怎么通过摆锤的晃动,将机簧的每一次拨动,都精准控制在一个绝对相等的时间里。
  “梁主韩谦在洛阳提出地心力、地圆日心等新学之说,想要窥破这计时钟的原理,或许还需要对洛阳新学有一定的研究才行。”杨恩站在一旁,说道。
  “地圆日心皆是邪学歪理,新学所造之物也无非是奇技淫巧、蚀害人心之物,我大楚实无非理会。”司天监宋海龙颤动着发白的胡须,也不觉得他应该给杨恩什么面子,直接说道。
  “地圆日心皆是邪学歪理,那司天监什么时候给哀家造这么一台计时仪来?”清阳盯着司天监宋海龙,慢条理丝的问道。
  “……”宋海龙怔在那里,却不敢胡乱应承下来,不要说里面的原理了,即便是依葫芦画瓢,那些精巧的零件,亦非是楚廷的工师能造。
  “本事没有多少,脑筋却一个比一个顽固,梁军的簧臂巨弩、铁甲大舰,你们这几年可是仿制出来了,也是无用的奇技淫巧?”清阳不悦的训斥问道。
  “那是将作监的差遣。”宋海龙说道。
  “那司天监、秘书监会做什么?”清阳神色严厉起来,不耐烦的将宋海龙等驱逐出去,“都下去吧,看着烦人。”
  看着宋海龙等人灰溜溜退下去,清阳看向杨恩,问道:“杨侯爷,是不是朝中现在对梁军越来越不以为是了?”
  “顾芝龙、黄虑班师还朝,军容大盛,朝野上下是人心大振。”杨恩说道。
  “依你之见,倘若有一天真迫不得已,大楚兵马能与梁军一决胜负?”清阳问道。
  “以老臣所见,恐怕是不能。”杨恩说道。
  “怎么说?”清阳憋了神色平静得像块石头的雷成一眼,继续问杨恩。
  “说及地域之广、人丁之茂,我大楚自然远在梁军之上,征战闽粤大功得成,不仅使南线安然无忧,同时也得十万精兵能补充江淮防线,看起来大楚兵强马壮、欣欣向荣,然而大楚兵马的兵强马壮,只能说是寻常而已,或许比高祖皇帝时都略有不如。”
  杨恩平静地说道。
  “而蒙兀人在晋南、河中以及荥阳都是第一等的精兵,在梁军的打击下可谓是没有还手之力,大楚兵马到底能否比蒙军以及梁师雄的魏博精锐、田卫业的潞州精兵更强,真是不好说。此外,照和议,梁军在东湖、棠邑的水营大寨,战船总运力一直都控制五万石以下,但只要有需要,以梁军在叙州黔阳以及巢湖、瓦埠湖、白龙湖等地的造船场,大概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出十倍运力的战船来。我大楚虽然近年也恢复一定的造船能力,但所造战船也好、商船也罢,都难与梁船争锋匹敌,金陵就在大江之畔,不能控制长江水道,言胜负都是轻率的。”
  “哀家听雷成说,朝中有人在背后提及迁都的议论,你可也曾听说过?”清阳问道。
  “老臣迟钝,还没有听及此事。”杨恩说道。
  清阳才不信杨恩没有听到相关的议论,但见他矢口否认,也没有追问下去。
  “太后若无差遣,那老臣就先告退了?”杨恩问道。
  “你先退下吧。”清阳说道。
  等杨恩退下,清阳认真的端详起计时钟来,刚好到整时,表盘下方打开一扇小门,一只寸许大小的缕银人偶弹出来清脆时晃响手里的银铃。
  “嗬,吓了哀家一跳!”虽然知道计时钟会整点报时,但清阳还是捂着高耸的胸膊,吓了一跳。
  “市井之间对太后与君上的旧谊似有微辞,却也不知是哪方散播的消息,又或者是市井小民津津乐于此事……”雷成说道。
  “什么微辞,难不成哀家过个生辰,收点贡礼,就有人非要嚼舌头根不成?有人要嚼舌头根,由着他们去嚼好了,哀家也不能将成百上千的好事之徒舌头都拔下来!”清阳却不甚在意,却颇为向往地说道,“洛阳能造这诸多精巧之物,应是要比金陵要繁荣得多,却是可惜,哀家无缘一见。”
  雷成却是没有接这句话,又似乎是完全没有听出清阳这话里的幽怨之意……
  杨恩走出崇阳门,待着人准备车马返回府邸,远远看到沈漾在一行人的簇拥下,从尚书省衙院走出来,也不知道他这是要回府邸,还是要跑到别的什么地方去。
  内侍府衙门与尚书省衙院挨着,杨恩走过去与沈漾拱手致礼。
  “刚好有事找你说,去我府上饮酒?”沈漾问道。
  年近七旬的沈漾,已是满头白发,着人搀扶着登上马车,邀杨恩与他同车共乘,往相府而去。
  晚秋时节,天色还不会黑得太早,这时候天际流淌着火一样的晚霞,色彩层次分明,但吹拂过来的风头里已经几分凛冽的寒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