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6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2/677

  不过,旱沟里积满乱石,敌军高举重盾,又顾及这种超远射程的单兵弩的威胁,沿旱沟往上攀登的速度并没有变得多快。
  陈元臣不急不慢的用单兵簧臂弩连射四箭,射伤两人,还有一名敌卒的面门直接被强劲的弩箭射穿过去,这时候三百多名敌卒才进逼两百步外。
  除了陈元臣手里这具特制的单兵簧臂弩,他身边诸卒还装备五十多具臂张弩。
  这种臂张弩的有效射程,依旧达到军用强弓的标准,达到一百三十步开处,居高临下还更具优势,已经可以说是达到重弩的标准,但铸制精良,轻甲将卒可以负之进山作战。
  陈元臣指挥这些重弩手分作三队,轮流沿旱沟往下走,拉近与敌军的距离进行射击,交替着将敌卒压制在下面的旱沟里,为物资运进山争取更多的时间。
  敌军看难以强登旱沟,不顾两翼林密坡险,当即也是往两翼分兵,想着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从侧翼夹抄,压制陈元臣他们。
  陈元臣率领将卒也是边战边退,尽可能避免纠缠。
  遇到两翼皆是险要难登的地形时,陈元臣也会不失时机组织人马,打一两次反击,将心切散乱追来的敌军杀退。
  不知不觉,他们在山里曲折走了十数里,爬高有两百多丈,但第一道山嵴还没有爬到顶,禹河已经远远的落在他们的脚下。
  追兵一路二十多兵卒被射死或射伤,速度变得更慢,此时已经被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但并没有退去。
  襄山的山势十分的狭长,南北向相当单薄。
  就以陈元臣他们所处的方位来说,南北仅有两道山嵴,南山嵴为南坡,说是地形平缓,但南山嵴的平均高度,距离禹河水面犹有三百丈高的样子,而北山嵴还要高出一百丈,中间的峡谷也极为陡峭。
  前期进入襄山的人马,在南山嵴后的半山腰里,发现一座废弃颇久的村寨,认为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据点。
  从旱沟顶端的山嵴豁口翻过去,沿着一段紧贴百丈悬崖的野径,陈元臣看到那座藏在山坳里的荒废山寨。
  在太平盛世,陈元臣暗感这里可以说是好一个世外桃源,山寨后壁有一眼活泉在冬季也流淌不息,西面还有一片缓坡可以开垦百余亩坡田,十数户人家在这里栖息繁衍没有问题。
  关键梁晋围绕襄山争战多年,外界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无法运进来,单独依靠耕种就能满足所有的生存所需;再说梁晋不时会有小股斥候闯进来,不可能滋扰到山民。
  即便是要逃避战乱,也没有多少人会选择这种南北山势狭窄、夹于两国防御线中心的襄山。
  陈元臣将提前聚集过来的一名副营指挥、两名队卒找过来,说道:“敌军这次纠缠颇紧,我们即便能守住这座残寨,但多半不能叫他们撤走——敌军极可能会在山嵴豁口或山嵴南侧地形相对平稳的山坳里扎营,以图将我们封锁这里。我们要在山嵴豁口建立防御,阻止他们在南侧立足,倘若不能做到这点,又或者说做到这点需要付出很大伤亡,我们就不能选择这座出口容易被封堵的残寨作为据点……”
  建立据点的目标,除了易守难攻之外,更主要还是要为分散进入襄山进行渗透作战的兵马提供各种支持。
  这座残寨是有一夫当关之险,但只要敌军占据地侧的山嵴豁口,进出山寨的唯一悬崖小径就会被封锁住,因此在这里建立据点,首先要考虑将山嵴豁口一起守住,考虑附近有没有第二处能撤入的备选地址。
  当然,他们还要考虑到敌军进攻这处据点的决心有多强,这就需要进行实际的接战才能摸清楚……
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
  且不管田卫业、赵孟吉等敌将是否已看破这边的意图,也不管田卫业、赵孟吉入冬之后就加强襄山北侧蒲、晋两州的防卫,继而加强对襄山的进剿力度,甚至也抢先在一些空缺处,例如相对开阔的山谷、平坦的坡地增建防塞据点,但他们并不能限制梁军入冬之后不断的往北岸增派精锐兵马、分散入山岭密林之中进行渗透作战。
  最初还是温博主要从邙山东麓调派小股精锐斥候兵马往北岸渗透,进入十月中下旬后,陈昆在虎牢关以及孟津的驻兵,都相继加大往北岸山区渗透作战、寻找落脚点、建造据点的力度。
  之所以作这样的梯度安排,前期主要还是禹河没有冰封,蒙军水师暂时还在禹河之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南岸前期还是难以保障渡江作战兵马充足的物资补给需求。
  两阶段的河洛战事都成功击退敌,将卒配田也都收尾,将卒士气提升起来,战斗力就有了保障,但对进入襄山进行渗透作战的将卒,无法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声势也没有办法壮大起来。
  同时前期还需要对历山、中条山、王屋山复杂的地形,进行更进一步的侦察、勘测,最终决定将渗透作战的重心放在北坡地形更险峻、南北山势纵深更宽阔的历山(襄山东段)及王屋山(襄山支脉)。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驻守邙山东段的诸部兵马,从基层武官到底层兵卒,大多数是棠邑老卒,以哨队,甚至拆散成更小规模的单位,进行独立作战的能力都极强。
  而划入京兆卫戍区、驻守孟津的兵马,以及以陈昆为主将、驻守虎牢关的两支步战旅,中下底容纳大量的旧梁军将卒。
  这些部队的基层武官,即便经过三四个月的突击培养,也是无法跟棠邑军基层反复进行各种培训的精锐武官相比较的,他们以哨队为单位不时之需行独立作战的能力还是要弱得多,穿插进历山、王屋山坚持渗透作战,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
  渗透进历山、王屋山,除了要与进山清剿的蒙军作战外,还要面对居住山中、又因为梁晋两国在这一地区持续三四十年拉锯作战、内心深处对梁国形成一定敌视乃至仇视心理的山野乡民以及地方上的村寨势力。
  对这些人要如何分化拉拢,要如何将他们发动起来,成为共同抵御蒙兀的力量,对队率一级的基层指挥武官,则提出更严苛的要求。
  襄山西段山势更显狭长,山中乡民、村寨势力较少;东段历山、王屋山南北向的山势雄厚起来,山里也有多宽谷溪涧,山里的村寨就相对密集起来。
  与这些山寨处理关系,就变得更为复杂,将卒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晋地的风土人情。
  前期是十数人、二三十人一股穿山钻林,与进山清剿的蒙军捉迷藏,甚至有不少兵马无法立足,不少将卒伤亡或被俘虏,也有不少将卒被迫退回南岸,但在进一步熟悉地形后,小股人马则进行聚集,形成数十人甚至二三百人一股的作战力量,在山中寻找较为稳定的落足点,或建造据点。
  在这期间,陈元臣等参与轮战部队的中高级将领,也是多次往返禹河两岸,亲临一线指挥据点的建设以及山中的反清剿作战。
  蒙军精锐骑兵无法进入崎岖狭仄的山地作战,赵孟吉所部将卒皆是被迫背井离乡、不得归蜀的蜀兵。
  河洛第二阶段战事期间,乌素大石、萧衣卿将近四万蜀兵,调入伊洛河南岸,他们防守营寨,或在有蒙军精锐骑兵掩护侧翼的情况结阵作战,还能发挥出一定的战斗力,但即便乌素大石、萧衣卿从河朔、河东等州县强行掳来三万多妇女进行婚配,将他们转化为孟州兵户,这时候拆散成一二百人、三五百人一股,进王屋山、历山作战,却难以克服低迷的士气。
  进入王屋山东麓、南麓山地的小股人马,即便在狭窄地形遭遇时,人数要低于赵孟吉所部一大截,却常常能将这些蜀兵杀溃。
  田卫业所部将卒的战斗力要强一些,但以两到三倍的人马,在险峻山地之中,也只能跟梁军的渗透兵马打个平手。
  当然,为防止将卒求战心切,韩谦数度下令,要求渗透人马利用险要复杂地形与敌军,严禁浪战,严禁打消耗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前期务必立足为主。
  在跨入太和三年之时,从南岸进入历山、王屋山以及西段中条山进行渗透作战的精锐人马已经超过一万人,抢在敌军之前占据现有的山寨以及选择险要地形、就地因陋就简的取材新建山寨,总计建立十七处山峡据点。
  ……
  ……
  梁州军也在这一时间段踏上西征的历程。
  经梁州西翼的略阳县,沿嘉陵江的西源犀牛江而上,可至秦、武两州之间的成州。
  犀牛江流急滩险、礁石错立,不利舟船,但北岸有一条极为险僻的古道牛脊驿,也是早年陇右兵马进攻汉中、川蜀的一条要冲险道,汉末蜀军曾多次走此道进入祁山。
  牛脊驿年久失修,即便到蜀主王建手里,也没能花大力气修缮;王建当时主要也是担心修缮此道之后,会成为梁军从陇右进攻汉中的通道。
  在冯翊、卢泽等人十一月下旬赶到梁州,但兵甲、弩械等军械物资的运送,因为道路险阻,才在梁州沔阳县完成一部分的集结。
  出兵宜速不宜慢,同时西进牛脊道又非常的险阻,需要一支兵马开道,李知诰又担心陇右的形势随时有变,等不到完全筹备齐当再出兵。
  除了柴建镇守金州外,十一月底李知诰使周通、郝子侠暂摄梁州军政事务,邓泰作为西征军后军主将,与冯翊、卢泽等人率领后军主力及辎重粮秣缓行,他亲率两千前锋兵马,与张松等部将先行西进。
  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他们足足走了二十多天,一直到十二月下旬才进入成州境内。
  将卒皆穿轻甲,但犀牛道年久失修的程度超过他们的想象,这时候将卒身上的衣甲破损极多,看着衣衫褴褛,跟一大群叫花子似的。
  成州辖同谷、长道、上禄,治上禄县,从宝应二年到咸通十三年,凡一百五十余年皆为吐蕃所占,直到前朝昭宗年间名义上才归附前朝。
  两千梁州军前锋兵马筋疲力尽的踏入成州境内,只要穿过最后一段夹峙于山岳与湍流之间名为牛尾峡的河谷,就能进入地形相对平缓的成州上禄谷地,但此时却有一支骑兵横亘峡谷前,挡住他们最后的西进道路。
  看黑压压的骑兵皆持弓矛,人数不下一千,亲自带着一哨人马在前阵探路的张松,看到这一幕就觉得头皮隐隐发麻。
  张松再细辨远处骑兵的相貌,绝大多数是都是羌人,没想到仅仅是在十天之前,他们派出斥候探得消息还确认说成州境内的诸羌部族还四分五裂,这时候竟然都联合起来堵住他们的去路了?
  要是他身后两千步甲经过充分的休整,或许还能一战,但他们精疲力竭的走到这里,敌军却以逸待劳的堵在峡谷之前,这仗还要怎么打?
  “看眼前情形,定是我们一路开山辟道,在途中耽搁的时间太多,致使成州诸部势力在这段时间里已然联合起来,当然也说不定蒙兀人或者王孝先已经派人进驻成州——我们就现在这点人马,恐怕是打不进成州去了,”张松带人退回来,勒马停到李知诰身边,建议说道,“不如我们先退到东面的隘口,等后方的援军携带大盾、弩械过来,再行西进?”
  他们率大军从沔阳西进到嘉陵江畔的略阳,之后又率两千前锋兵马走险道先行,一路道路狭仄,连马匹都没有几匹。
  这一路除了必要的补给外,将卒皆轻装上阵,装备以矛弩及轻质皮甲为主。
  目前他们所处的位置,驿道往北百余步就是摩天高崖,算是不利敌骑迂回进击的地形,但南侧的犀牛江在此时已是极浅,裸露出大片的河滩与驿道有缓坡相接,大约有三四百步宽。
  这时候敌骑除了当头封住他们去路,还可以从河滩进攻他们的侧翼。
  在这样的地形作战,张松很担心他们身后两千阵形松散、人马皆疲的兵卒,拦不住敌骑几次冲击。
  张松怎么都不觉得此时是仓促接战的时机,主张退回到十余里外一处更利于他们防守的险要隘口坚守,等邓泰、冯翊他们率后军主力过来后再作打算。
  “狭路相逢勇者胜,敌军斗志不强,此仗能赢。”李知诰摇了摇头,没有采纳张松的建议。
  即便等上十天半个月,等后军主力过来,牛脊驿附近的狭仄地形,也不足以叫他们将五六千优势兵力发挥出来,而时间拖延下去,却有可能促成这附近更多的部族势力、更紧密联合起来,也将更有准备的抵挡他们西进。
  还有一点就是张松所言,倘若是蒙兀人或者王孝先已经派人进入成州,拉拢诸部势力,才有上千兵马联合起来拦截他们西进,时间拖延久了,问题会更麻烦。
  成州投向蒙兀的诸部族,在看到他们西进兵马日益增加,极可能会向王孝先请求援兵。目前王孝先在天水城有四千驻兵,距离成州上禄县不到二百里,这部分兵马要是进驻成州,他们到时候想要夺下上禄诸县,难度将大增。
  而秦岷之间的气候要暖和、干燥一些,他们一路过来没有遇到雨雪,但不意味着接下来十天半个月不会有雨雪封堵驿道,通常说来,成州入春之后的天气要湿润得多,雨水也多。
  自襄北溃败以来,将卒军心涣散,虽然归附大梁后,得到半年的休养,但休养的是将卒孱弱的身体,军心士气其实相当低迷。此时选择暂退可以,但有畏怯之心而不战而退,会不会进一步打击低沉的士气及军心?
  现在上千骑兵在峡谷前拦截,但看他们兵甲服色参杂,诸队骑兵之间又颇为散乱,可见即便蒙兀人或者王孝先已经派人进入成州,联合地方势力,也应该相当仓促;也因此这股骑兵目前占据侧翼地形上的便利,却并没有要立即发动攻势的迹象。
  李知诰决定打,决定现在就打。
  将卒已经歇过力、草草吃过些干粮,即便还是那样的疲惫不堪,但李知诰对追随自己多年的将卒相当了解,知道他们应该还能坚持一战。
  前锋两千兵马无法尽数展开,李知诰以前中后三军部署,先着张松亲自率领三百多人,沿着侧前方的河滩往前挺进,防止敌骑从河滩地绕过来,进攻他们侧翼,他则亲率五百甲卒,以刀盾手居前,重弩手居手,矛戟杂于其间,迎头往敌骑挺进。
  成州的诸部族骑兵联合起来塞于峡谷之前,本意还是叫来犯之敌知难而退,却不想西进的梁州军兵马这时候都困顿不堪了,却连停下来整休的意思都没有,竟然第一时间率先进攻过来。
  诸部族骑兵当即便有些慌乱,还是在成州刺史侯莫的催促下,诸部仓促间派出三百骑兵,配合侯莫百余亲骑迎上去。
  成州临近陇山,距离关中西翼的凤翔节度使府仅有咫尺之遥,但为吐蕃统治一百多年,游牧之风再起,诸部族皆善骑射,跨坐马背上能开强弓的精锐也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2/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