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0/677

  这时候低浅水泽处,才刚刚结上薄冰。
  援汴军主力这时候也从陈州北部的西华县境内,乘船往南陆续撤退。
  孔熙荣所率领的先遣军暂时还钉在宛丘,从陈汴驿道南侧窥视北面的敌军,也是牵制敌军的侧翼,令其无法放开手脚进攻撤入西华县境内的援汴军主力。
  照十月中旬的天气与南下寒流情况判断,再有半个月颍水就会冰封住,蒙兀骑兵随时有可能会渡过颍水西进,到时候孔熙荣所部也不会急于南撤,而是会暂时先撤到颍水西岸的城寨,协助梁军加强陈州西部的防御。
  而随着援汴军主力三万将卒,陆续往南撤到下蔡、临淮一线,最后半个月疯狂反攻下蔡防线的徐泗军及寿州军及蒙兀骑兵,最终于二十一日无功而返,往涡阳以及涡水东岸退去。
  而在郸城、武亭外围的敌军,也差不多同一时间解围而去,一部分兵马撤入亳州、鹿邑,一部分兵马往北面的汴京南畿城寨撤去。
  涡颍之间的河淮战事,最终以雷声大而雨点小的结局暂告一段落,蒙兀人最终还是没有想以郸县、武亭的守军为诱饵,将棠邑军主力吸引北上,在郸城以南的平川地带发动大会战。
  除了温博率领一部人马继续守郸县残城,将鸦头岭交给梁军防守外,伤亡较重的谭修群部以及李秀所部都南撤休整。
  南归的途中,曹霸两天多时间都在李秀耳朵不停的唠叨,抱怨这一仗实在是雷声大、雨点小,打得太不过瘾,早知道他就留在下蔡了,下蔡东翼好歹还能捞到几场防御硬仗,总比到鸦头岭纯粹当摆饰强多了……
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势
  李秀撤回到下蔡,北岸普通将卒的脸上,自然都洋溢着击退优势敌军的喜悦。
  虽然棠邑军这一仗伤亡也有一万三四千人,主要是后期敌军对下蔡及郸县、武亭的反扑极为猛烈,造成极大的伤亡,但差不多是他们双倍兵力的敌军,伤亡还要惨重一些。
  当然了,第一次河淮战事惨烈程度,还是远远低于战前的预估。
  拿曹霸的话说,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他都没有捞到什么硬仗打。
  而棠邑军则顺利完成接援十数万汴京军民撤到颍水西岸、引导颍涡之间逾三十万民众南撤到下蔡、濠州,并在淮河北岸以及颍水西岸获得立足点的一系列战役目标。
  这一仗对棠邑来说,自然是打赢了。
  不过,李秀赶到北岸大营找冯宣复命,看到大营之内匆匆而过的棠邑军高层将吏,脸上却没有太多的兴奋神色,他这时候才知道在敌军撤围而去的同时,雍州失陷的消息也传到下蔡。
  只是这一消息,暂时还没有在淮西公布,仅限于军中高层将吏知晓。
  梁帝朱裕潜回蔡州,在雍州城留在三万精锐兵马,但最终还是没有能抵挡住田卫业所部长达一年的围困以及最后一个月尽夜不休的强攻,十五日被敌军攻入城中,最后没能将敌军驱逐出去,仅三四千残兵掩护梁洛王朱贞突围撤入商州。
  关中第一城,同时也是天下屈指可数的雄城之一、前朝旧都雍州城,就此彻底陷落敌手。
  十月下旬,禹河彻底冰封冻实,在洛阳、函谷等禹河南岸的城寨顽守的叛军残部,在梁师雄的率领下,也裹挟近十万民众弃城,在蒙兀骑兵的掩护下,踏过河冰撤到禹河北岸,此时正往汴京撤去。
  蒙兀太子与萧衣卿最终同意梁师雄率部撤出河洛,主要也是田卫业、王元逵两部兵马为攻陷雍州城伤亡也极惨重,极需要休整,而徐泗军、寿州军又面临棠邑军的强大压力,他们暂时抽不出更多的兵力进入禹河南岸,去加强洛阳等城的防御。
  而很显然,他们也无法期待梁师雄能在河洛继续支持太久的时间,主动将梁师雄所部撤出东移,最终保证东梁(朱让)面对棠邑以及颍水西岸的西梁军,保持兵马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对实际上仅能称为“西梁军”的河淮梁军而言,虽然最终夺回完整的河洛地区,并彻底打通与关中的联络通道,但在关中仅剩华州及潼关等渭河南岸下游有限的几座城池。
  大部分关中区域,特别是经过这波战乱,犹拥有近五十万口编籍民户的雍州落入蒙兀人的手里,对西梁军来说,也是堪比汴京失陷的巨大创痛。
  对此时的西梁军而言,收复河洛之后,目前还勉强保持洛阳府、许、汝、蔡、颍、华、商等州近五十个县的地盘,但也仅有梁国全盛之时的四分之一,人口更是缩减到全盛之时的五分之一,编籍户可能都不足二百万。
  而西梁军从梁军全盛之时(含寿州军、徐泗军)四十余万,也缩减到不足八万人众,还都是连续苦战两三年的疲弱将卒,伤病比例又是极高。
  西梁军主要兵力也只能屯驻于河洛的两翼,以抵挡关中及来自荥怀两州的敌军压力;其在颍水西岸的防线,甚至还要指望棠邑军能分摊一部分压力。
  李秀跟冯宣汇报过新寨乡勇守御鸦头岭前后以及撤到下蔡的安置情况之后,便打算与曹霸先返回李家新寨,这时候韩谦派侍卫过来,找冯宣去大帐议事。
  “你们两个跟我走。”冯宣示意李秀、曹霸随他去大帐。
  北岸大营位于窖山峡北岸,位于下蔡防线的核心位置,大营包括水军大寨在内,占地范围不比下蔡城稍小,包括水军在内,驻军也高达两万余众,营寨层层相嵌,韩谦的牙帐自然是在整座大营的核心位置。
  李秀随冯宣走进祠堂改建的大帐,见大帐之内除了冯缭、郭荣、田城、林海峥、郭却、肖大虎、谭修群、苏烈、温渊、冯翊、王辙、霍肖等棠邑军高级将吏外,西梁的礼部侍郎郭端铎以及沈鹏也在场,却不知道他们此时出现在窖山峡北岸大营之中,是不是跟雍州失陷、关中恶劣之极的局势有关。
  大帐之内没有多少坐席,而韩谦也正站在那里跟郭端铎交谈,李秀、曹霸自然老老实实的站到人群之后。
  曹霸很不老实的顶了顶站在他前面的王辙,问道:“这么多人都喊过来,什么事情,是分赏钱吗?”
  “蒙兀人正将其设于云州的南院衙署,往太原府搬,应该是要将其南都迁到太原府。”王辙小声的跟曹霸说道,又很客气的朝李秀拱手施过礼。
  “……”李秀没想到蒙兀人这么快就将南院重镇南迁。
  虽说太原城距离云州,也仅五六百里路,但蒙兀人做这样的选择,战略意图很明显,首先是将其统治重心全面南移,表明经营中原腹地的决心。
  而蒙兀人没有选择燕山以南的河朔地区作为新的南都选址,而是选择前晋国都太原府,也流露出着朱让安心经营河淮最为核心、拥有编籍户五百余万口的东梁地区,而蒙兀在消化晋地、太行山南部怀、卫等州及关中地区之后,未来的战略重心将全线往西翼倾斜的决心。
  从太原城经汾水河谷南下,便是河东故郡,渡过黄河便是关中东北部地区,与雍州等地连接起来,这是一条完整的兵马运动通道。
  据潼关以拒西进之敌,有地利之险可借,但敌军从雍州以及北面的河津出兵,从西面、北面进入华州、潼关等城,西梁军却没有什么地利可守,攻守形势还极为严峻。
  “哦,对了,”王辙看得出李秀更关心大局的地势,压着声音,专程跟他说道,“赵孟吉、王孝先已经派人携表前往太原府见蒙兀太子乌素大石……”
  李秀倒吸一口凉气,心想这或许是郭端铎及沈鹏带过来的消息。
  赵孟吉、王孝先真要投蒙兀人,意味着蒙兀人将得七万兵勇,不仅意味着西梁军在华州、潼关的压力倍增,赵王所部经阴平道直接反扑川蜀,也将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事情。
  “田卫业、王元逵为攻雍州,伤亡颇为惨重,两人驻守关中,与平夏人合到一起,就剩五万残兵,亟需休整不说,东翼还面临驻守华州的梁军的威胁——我们目前估计乌素大石多少会防备着赵孟吉、王孝先的投附心思不诚,不会将急缺的粮草调给赵孟吉、王孝先,使之兵锋立即锋利起来,川蜀及梁州暂时还没有大的威胁。不过,在田卫业、王元逵兵马得到补充并进行充分休整,也就是说到明年三四月间,西翼的形势就难说了。”王辙跟李秀介绍他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一些基本情况。
  “朝廷进剿襄城的情况如何了?”李秀惊问道。
  “周炳武、张蟓、赵臻他们打得极稳,还有条不紊的进攻荆门及郢州,可能到明年入春都未必能夺下进攻襄城的门户之地。”王辙说道。
  “王参军或可建议侯爷,写信给蜀主王邕,要蜀国将赵孟吉、王孝先的家小,交入金陵,以离间赵孟吉、王孝先与蒙兀人的关系。”李秀想到一事,跟王辙说道。
  王辙稍作沉吟,也觉得李秀此计可行。
  赵孟吉、王孝先与王邕没有妥协的可能,王邕扣押赵孟吉及王孝先的家小也好,或直接杀死也好,对赵孟吉、王孝先二人都没有触动,但蜀国要是他们的家小送入金陵,赵孟吉、王孝先未必没有投附大楚、以换家小性命的可能。
  甚至只需要叫蒙兀人相信有这种可能就行了。
  “此计不错,李将军可向大人建言。”王辙还不会白占李秀的献策之功,说道。
  “你们在嘀咕什么?”韩谦跟郭端铎谈过事情,就看到李秀、曹霸与王辙三个人站在角落里嘀咕,旁边人都倾耳听他们说话,便扬声问道。
  “李参事想建议将赵孟吉、王孝先家小请入金陵,以间其与蒙兀人的关系。”王辙说道。
  韩谦稍作沉吟,跟身边冯缭、郭荣、田城三人说道:“或许要派人专程到成都府走一趟,你们决定得谁合适?”
  冯缭点点头,削弱蒙兀人人对赵孟吉、王孝先的信任及倚重,将能暂时缓解川蜀所面临的军事压力,相信王邕不会拒绝他们的建议,这事也仅需要派信使携韩谦的亲笔信函走一趟就应该能促成,但韩谦很显然还需要对蜀军在利川及江油的军事防御部署,或者说需要对蜀军后续在北线及西北翼的军事安排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还要对蜀军的军事部署提出一些建议,就需要他们派高级将领直接跟蜀主王邕当面沟通为好。
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
  “或许着小李侯爷陪同冯翊走一趟?”
  见韩谦询问合适的人选,冯缭建议道。
  他相信李秀的眼光不在军中其他将领之下,由李秀陪同足以代表棠邑的冯翊一起使蜀,应该能较好的全成任务。
  “李秀另有任命。”
  韩谦摇了摇头,沉吟片晌,转过头跟田城说道。
  “蜀军未来能不能守住利州及阴平道南线,对未来天下大局的影响太至关重要了。虽说王邕掌握蜀国已经有两年时间,但王邕治下的蜀军到底有多少战斗力,以及王邕对川南、川西的州县掌握程度到底如何,仅凭几封信报,实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我想你挑选一些人手,亲自走一趟。”
  “好。”田城点点头,将这事应承下来。
  李秀却不知道他此时还会有什么任命,会叫韩谦亲自惦记着,他站在那里也不吭声,心想此时执掌川蜀的王邕,倘若是朱裕或者李知诰一级的人物,韩谦大可放心蜀军那边的军事部署不会出什么大的纰漏,但王邕与曹干、景琼文这三人组合,仓促间发动宫变就相当勉强,这次能不能承受住更大的压力,实在是不好说,确实是够叫人忧心的。
  不过,田城作为援汴军的主将、第一镇军都指挥使以及寿州刺史,韩谦说将他外派就将他外派,就连田城本人也毫无异议,看到韩谦对棠邑军的直接掌握程度,也是叫李秀暗暗震惊。
  而仔细想来,棠邑军最为稳定的军事结构,实际是定在旅一级,第一到第四镇军并没有固定的衙署及驻地,这次援汴京以及在下蔡组建防卫兵马,都是以旅为单位打乱混编,临时委任主将、临时组建行营军指挥衙司。
  除了田城挑选一批人,作为武官团使蜀外,韩谦还决定正式组建河淮行营军,节制濠州、寿州以及下蔡、飞地郸县,以林海峥兼领行营都总管,杨钦兼领寿州刺吏,并与温博、冯宣兼领行营副都总管,奚奴儿任司马参军,濠州刺史洗寻樵兼领都监军使,将肖大虎、窦荣、冯宣、薛川、谭修群五个马步兵主力旅、一支水军旅、一支舟桥旅以及另编两万屯田兵、总计五万四千余兵马归入河淮行营军节制,负责颍水以东及淮河中游(濠州北部)的军事防御及作战任务。
  决定这些后,林海峥与杨钦、冯宣及奚奴儿、洗寻樵、肖大虎、窦荣、薛川、谭修群等人离开,另寻他处商议后续颍水及淮河中游的防御作战细节。
  这时候天色暗沉下来,大帐里剩下将吏不多,韩谦吩咐后厨准备晚餐。
  李秀不知道韩谦刚说他另有任命是什么事情,与曹霸这时候也不便告退离开,就站在一旁听韩谦跟田城商议出使蜀国将要注意的具体细节。
  郭端铎及沈鹏也没有离开。
  在众人正要随韩谦移往后帐用餐之时,霍厉走进来禀报孔熙荣赶回来了。
  “熙荣回来,那我们将后续的事情谈妥了再用餐不迟。”韩谦说道。
  听到这里,李秀心里一惊,一定要等孔熙荣回来再谈接下来的事情,那意味着接下来的事情是要用孔熙荣为主将。
  又是一场规模不少的军事行动?
  孔熙荣所部的先遣军,虽然暂时没有归镇军序列,却是从诸主战力抽调合编的、最为精锐的战力,林胜、王樘、韩豹等都将可以说都棠邑军的嫡系,随时都可以扩编为主力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0/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