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5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3/677

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
  周启年愣怔半晌,都难以相信吕轻侠所说的一切。
  以棠邑军的实力以及这些年来韩谦极重视侦察斥候之事,周启年相信他要想将三五人从敌后劫走,应该是易如反掌,但这跟将三五百人从敌后劫走,完全是两个概念。
  要是司马家真这么好欺负,金陵事变之前那么多年,李遇及信王杨元演率楚州兵马与司马氏在淮河下游先后对峙那么多年,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岂非都是实足的蠢货?
  而温暮桥早年乃是与李遇、杜崇韬等人齐名的人物,温博与李知诰、韩谦都对过阵,可以说战术层面不会比李知诰、韩谦相差太多。
  而温博所率嫡系战力的韧性、战斗力之强,都足以证明温氏一族乃是与浙东郡王府堪比肩的将门之族。
  即便温氏一族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弟都在温博麾下为将,此时被困于罗山城,但其宗族之内基本的防御力量,怎么可能会弱?
  除非温氏一族主动配合,天下谁能从司马家的眼皮底子,将小规模战斗力绝对强横、冠绝天下的温氏族人劫走?
  “夫人说笑了吧,”周启年笑着说道,“即便黔阳侯与梁军勾结,但温暮桥当年乃是杀害韩道勋的罪魁祸首之一,温氏族人怎么可能不加以反抗,乖乖的跟黔阳侯派出的轻兵离开?夫人确定不是司马氏跟黔阳侯有什么交易?”
  要是确有其事,周启年更愿意猜测司马氏跟黔阳侯达成什么合作协议,或许是司马氏担心淮东会对徐泗出兵,再有意讨好黔阳侯,将其杀父血仇拱手献上。
  然而这能算是与梁军勾结吗?
  又或者说这或许是游说司马氏归顺大楚的一个机会?
  周启年一时间消化不了这么惊人的消息,甚至连吕轻侠的话真假,他一时也无法分辨。
  “我也不知道韩谦用什么手段说服温氏族人乖乖配合,事后观其聚居地并没有武力对抗、奋力相搏的迹象,但司马氏却是气急败坏,事后分兵数路追捕,但捕杀十数人都是疑兵,最终还是叫这一路轻兵成功逃脱。”
  吕轻侠也不隐瞒她们在徐泗有相当可靠的信息源,更详细地说道。
  “当然,司马氏之所以懈怠、疏于防备,也是从棠邑潜出的这部轻兵,最初是假装梁军从北面接近徐州北。而在温氏族人被劫走后,司马氏派兵马往北追击无果,意识到可能是南面派兵马假扮梁军劫人,后续追兵则沿徐州南部展开,但这时候又被棠邑军这段时间从濠州渡河侵袭的兵马干扰,没有想到这部轻兵带着温氏族人没有北上,也没有往南突围,而是往东到海州北部渡海。很可惜我们得到消息还是晚了一些,四天前寿王府的人在长江口发现赤山会有四艘仓船从外海进入长江水道。也许周先生到东湖时,韩谦已与温暮桥见过桥了……”
  周启年眉头微蹙,他知道吕轻侠说出这么多的细节,自然是方便他去验证真伪,迟疑地问道:“夫人想说黔阳侯劫持温氏族人是……”
  周启年都有些为他的想法惊呆了,以致他迟疑着、犹豫着都不能直接吐露出口。
  “周先生与韩谦打交道也非一年半载了,对韩谦是什么样的人物,难道还不够清楚?”吕轻侠说道,“当年韩谦借孝道之名,将陛下玩弄股掌之间,而一旦孝道成为他野心权欲的障碍,被他践踏在脚底下,又有什么好值得诧异的?杀父之仇,在这种人物的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再者说了,他不承认,天下谁能说温氏族人就一定落在他的手里?周先生此时还能说韩谦不是铁了心跟梁军勾结、以逞其志?”
  周启年倒吸一口凉气,心想,为权势父子兄弟相残者不知凡几,他们这样的人要是还相信所谓的父仇不共戴天,不是自欺欺人吗?
  只是,倘若温氏族人落在韩谦手里,特别是兵不血刃,极为配合的随棠邑潜袭人马进入棠邑隐藏起来,那韩谦与温氏族人之间到底达成怎样的秘密协议?
  周启年这时候有些明白从不抛头露面的吕轻侠,为何要在这里拦截他了。
  他心里也禁不住想,要是韩谦与温氏族人达成什么秘密协议,李知诰还要怎么对罗山城进行围困啊?
  周启年暗感,或许都不用等棠邑军与罗山守军里应外合发动攻势了,只需要棠邑军往潢川、乐安两城增派兵马,李知诰就不敢再冒险对罗山城进行密不透风的围困了吧?
  周启年之前预料,韩谦及朝廷之中沈漾、杨恩等人反对再激烈,太后一党也极可能会指使柴建在均州配合蜀军对关中发动进攻,但眼下这种情况,柴建又怎么敢轻易妄动?
  吕轻侠盯着周启年,问道:“周先生此时对韩谦的狼子贼心,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吗?周先生与黄大人,乃是后族一党,真以为能有机会与韩谦求同存异吗?”
  周启年自然不会轻易被吕轻侠的话说动,不动声色地问道:“依夫人所见,黔阳侯将温氏族人控制在手里,知诰将军那边打不能打,黔阳侯又不能直接派兵越过谷河,他会怎么做?”
  “温博派人出城直接向朝廷求降,在韩谦与韩道铭等人操纵、安排下,招降温博其部,使之继续守罗山等城,谁能阻止?”吕轻侠问道。
  周启年点点头,心想吕轻侠说的颇有可能会发生。
  李知诰到时候不敢再对罗山城进行密不透风的围困,在光州中部长期对峙下去也不是办法。
  这种情况之下,温博主动上书求降,朝廷也没有不允的条件。
  而既然是招降,或者说是招安,允许其保留一部分兵权,又是先笼络之后再行之处置的惯例。
  谁要是想坚决反对,也可以啊,但是谁他妈敢在棠邑军居心叵测的窥视一侧时,强攻罗山城、歼灭罗山守军?
  整件事简直就是思州民乱的翻版啊。
  想到这里,周启年却倾向认定吕轻侠所言不虚了。
  “四百多温氏族人进入棠邑,这么多人,韩谦也不可能藏得严严实实,一点风声不传出来,”吕轻侠也不想逼迫周启年太急,再说周启年即便极受黄化的信任,但终究也只是黄家的门客,这些信息还是需要周启年带给黄家人及江东世家好好消化一下,说道,“周先生要是有心,相信很快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周启年也不跟吕轻侠多说,毕竟一切都没有证实,他也不会轻信吕轻侠的话,分别后他很快就进了城。
  他没有急着找黄惠祥及黄化之子黄虑说及此事,进城后而是先去找了同乡,同时也是寿王杨致堂门下的宾客张宪。
  周启年作为宾客,没有直接拜见寿王杨致堂的资格,但他与寿王杨致堂的宾客张宪等人关系极好。
  黄化之女册封为皇后,黄氏乃是外戚后族,与宗室巨擎寿王府,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而寿王世子统率右龙武军移驻润江,掌握润州以东沿江及沿海的防务,寿王府也刻意拉拢、交好江东世家。
  因此周启年找到张宪,求证赤山会近期有四艘海船返回长江前往东湖之事,张宪也没有隐瞒,证实确有其事。
  润州以东的长江下游水道乃是右龙武军水军的防区,寿王府对赤山会的船舶又格外重视,即便不会无故阻拦,甚至照着双方秘密约定的条件,都不会无故搜检,但偶尔有几艘大型海船进入长江口,怎么可能会看漏了?
  张宪甚至还能确认赤山会前后两批大船出海的时间,就是在蜀臣韦群出使金陵之后。
  黄化远在潭州,一时间传递消息也不方便,周启年辞别张宪,赶到黄府,便先与黄惠祥、黄虑见面,说及吕轻侠半路见他之事。
  “我早就说韩谦真不是一个好种!”黄虑满不在乎地说道。
  最初他在长春宫当值时,与韩钧搭档,先入为主的听韩钧说过太多韩谦的坏话,他哪里会对韩谦有什么好印象?
  不过,黄虑也不会单纯到认为吕轻侠半路截住周启年,只是想要找个陌生人诉苦,好奇的问周启年:
  “不过,话说回来,吕轻侠她们都将二皇子接进慈寿宫了,难不成她还有什么能跟我们好媾和的?”
  目前他妹妹虽然被册封为皇后,但黄家的地位想要真正巩固下来,还要等他的小外甥立为太子才行。
  只是延佑帝这么年轻,不管换作谁,再心切也不至于这时候就提起立嫡之事。
  不要说立嫡之后还能废嫡,现在太子都没有立,慈寿宫之前又突然将李普之女所生的二皇子接过去扶养,想叫黄虑对吕轻侠这些人有好感,也不可能。
  “事有轻重缓疾,不管吕轻侠有什么意图,周先生再去见他们一面为好。”黄惠祥说道。
  这些年来吕轻侠、姚惜水等人在幕前幕后操纵权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她们都是依附于太后的女吏宦臣。而女吏宦臣弄权,千百年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朝野很多人求官求权,都喜欢走这个途径。
  在黄惠祥看来,他们或许将来与吕轻侠这些人在立嫡之事上必有一争,但比起韩谦及棠邑军此时暴露出来令人心惊的狼子野心,他们与吕轻侠这些人暂时还有些妥协余地的,就想着叫周启年再去接触吕轻侠,看他们到底有什么想法以应对当前的局势,总不可能只是好意通传消息。
第六百五十章
新军
  周启年没敢擅作主张,还是先派人五百里加急赶往岳阳,跟黄化通报这事,四天后黄化的回复便传了回来——从金陵到岳阳有陆路驿道相接,每隔三十里便有驿铺,传信到底方便些——要周启年以私人的名义到周元府上拜访,看吕轻侠这些人到底什么意图。
  周元、周数兄弟二人,发迹之初皆是信昌侯府家将,后随龙雀军的崛起而渐受重用。大楚水师覆灭后,明面上看也是他们兄弟二人果断的掉转旗帜,奉太后手诏行事,成为太后一党,保住权势,此时一人乃是左武卫军都指挥使,一人乃是工部侍郎,在朝中也可以说是权高位重了。
  他们兄弟二人府邸,与李知诰在金陵的府邸相挨着,高墙大院,与其说奢阔,不如说是更像一座坚固的城垒,罕见京里谁家府邸的院墙,会用条石垒砌。
  周元说是文臣,但周启年赶过来拜见,登堂入室看周家宅邸之中带刀护卫却是随处可见,叫他眉头直皱。
  周启年还是下意识反感周元这种满心阴党宫闱以呈权欲的人物。
  周元这两天就等着周启年登门,将其人迎入雅室,款以上佳清茗,直截了当的进入主题,说道:“当下之情势,太后也不敢轻令柴建率左神武军进攻武关,但韩谦居心叵测实在可恨,想必周先生也绝不愿看到其志得逞吧?”
  “却不知周大人有什么善策应对?”周启年端起茶盏,打量着室里的布置,不动声色的问道。
  “这半年来,朝野都主张扩编侍卫亲军,但多方牵制之下,事竟难成,周先生不觉得可惜吗?”周元问道。
  “虽说可惜,但似乎并非我与周大人私下商议,就能管用的。”周启年说道。
  侍卫亲军扩编这事拖到这时没有实际性的进展,无非是各家都想着争新扩编出的侍卫亲军的统领权——慈寿宫那边一直力荐李秀出任都指挥使,这是黄家也不能接受的条件。
  周启年一时想不明白周元重提此事的用意,跟韩谦劫持温氏族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周先生为何觉得我们便商议不出一个结果来?”周元笑盈盈问道。
  周启年心思一动,问道:“怎么说?”
  “江阴侯熟读兵书,在侍卫亲军任职,治军严谨素得朝臣称赞,他若统领新编侍卫亲军出征关中,我想朝廷内外,便能少许多争议。”周元说道。
  周启年不得不承认周元所说是一个极令人心动的建议。
  韩谦既然暗中控制温氏族人,那襄北军主力就不敢轻易妄动,需要全力戒备韩谦暗藏别的什么异心,但太后一系似乎又铁了心要与蜀军联手进攻关中,那从新组建一支兵马,由当今皇后的哥哥、江阴侯黄虑统率进攻武关,里里外外的阻力自然就会少许多——扩编侍卫亲军目前差不多是除淮东、棠邑之外诸多势力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这事关键还是看黄家的态度。
  家主黄化目前是湖南宣慰使,郑晖在邵衡出兵清巢永州叛军,离不开湖南宣慰使司的大力支持,倘若这时候是黄虑率部进攻武关,郑氏自然就不会再强烈反对。
  而黄虑作为当年皇后的亲哥哥,他在郭亮、张潮二人之后出任新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至少在当前的情况下,谁都不会怀疑黄家会对朝廷存有什么异心。
  就延佑帝而言,此时也不可能对黄家存有什么戒心。
  即便将来有外戚坐大、难以节衡的担忧,但那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至少眼下黄虑是一个更为众人接受的人选。
  见周启年陷入沉思,周元又说道:“当然了,进攻关中的时机不等人,新的侍卫亲军也不可能直接从诸营军府征调新卒编训,但可以直接从左右侍卫亲军以及诸部禁军各抽调一部兵马编入新军——而左右侍卫亲军以及诸部禁军因此产生的缺额,则可以从屯营军府征调新卒补充完整,周先生以为如此安排可好?”
  当年组建侍卫亲军时,将卒都是从诸部兵马抽调精锐,并将其家小迁并京畿附近的屯营军府之中安置;而当初湖州兵将卒征入侍卫亲军为兵户者最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3/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