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677

  即便杨恩承受住严刑拷打,并没有交代朝堂里有谁心存异念、与城外兵马勾结,但在安宁宫的高压之下,随手处死几个有疑点的将吏,也没有人再敢轻举妄动。
  杨元溥他们意图通过里应外合攻陷金陵城的计划也随之破产。
  这使得总攻金陵城一战,彻彻底底演变成一场血腥之战,敌我双方的伤亡都比较惨重。
  从元月中旬到二月初,双方就伤亡近四万将卒,甚至进攻方的伤亡还要略显惨重一些。
  不过,问题在于不要说城内平民忍饥挨饿了,军队物资粮秣越来越紧缺,南衙禁军即便能从城内强抓丁壮上墙参与防御,士气也是越打越弱。
  相比较而言,围城兵马有着充足的补给,也源源不断有争军功的新卒补充进来,终于在二月中旬之前全线攻陷外城垣,将攻城战械推进到内城墙之前。
  这便是大势,是阴谋诡计都难以逆转、如滚滚车轮辗压一切的大势。
  更何况杨元溥麾下一干将吏,虽然大多数人藏着自己的小算盘,但这些人在当世都要算一时之选,也都明白他们所期待的一切,都要等攻陷金陵城才能兑现。
  故而伤亡再惨重,只要没有出现蠢不可及的败招,围城兵马是越打越强。
  而无论是主动也好,被胁裹也好,以及城内的原住民,都主要聚集在金陵内城墙与外城垣之间的区域内。
  虽然难以避免有成千上万的人饿死,虽然二三十万人忍饥挨饿这么久,都骨瘦如柴,但绝大多数人到底还是坚持到最后。
  到这一步,安宁宫的大势算是彻底已去,哪怕杨元溥是运粮救济这二三十万人,从里面征选精壮当炮灰参与攻城,也能将守军最后一点力量耗尽。
  徐惠见大势不可违,这时候最终决定胁裹满朝文武及家小渡江北逃。
  镇远侯杨涧并非自刎而死,实是死于晚红楼的刺杀。
  晚红楼在刺杀杨涧之前,千方百计的想着去拉拢杨涧,但杨涧除了妻儿老少受安宁宫控制外,在池州一战便下力气与五牙军水师大打出手,双方结仇不浅,哪里肯降?
  晚红楼便起用很早就埋伏在杨涧身边、早年因为才艺双绝被杨涧纳为妾室的一名密谍,又通过收买负责监管杨涧妻小的职方司小吏,将毒丸交给那名密谍手里,想着将杨涧的妻儿老少毒死后嫁祸于安宁宫,迫使杨涧不得不率楼船军投附岳阳。
  只要是人,便会有感情,这也是潜伏多年的密谍最难控制的关键所在。
  嫁给杨涧的这名妾室,虽说是晚红楼精心培养多年的弟子,但给杨涧生儿育女,对杨涧已生有感情不说,更不愿意亲手毒死她与杨涧所生两名尚未成年的子女,在挣扎许久之后自吞毒丸而死。
  见事情败露,晚红楼遣人胁迫早有意投岳阳但在等杨涧反应的楼船军都将范祥,在杨涧视军时进行刺杀。
  不要说李普、姚惜水了,岳阳众人也绝不愿看到这里面真正的内幕公布于众,对外只能宣称杨涧自刎身亡,但楼船军的其他几名都将却气愤范祥的背叛及杨涧的惨死,则都更坚定的追随安宁宫,使得金陵水战更加的惨烈。
  这一仗楼船军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但五牙军水师及范祥所部将卒死伤也是近半,大约有超过七成的水军战船被摧毁。
  由于金陵城外围的造船场都被摧毁,也使得岳阳兵马暂时没有渡江追剿安宁宫及寿州军残孽的余力。
  这一仗除了双方水军将卒总计死伤三万余人外,大量朝廷大臣被胁裹渡江的家小、奴婢以及宫里的宦臣、宫女、金陵城里的官奴婢及家小,差不多有十三四万人,除了嫡系亲眷能坐水军的战船,绝大多数人因为只有临时征用的小船可乘,激战时,这些小船一是没有受到水师战船的严格保护,二是经受不住江浪的冲击,倾覆的大小船舶成百上千计,溺死者不计其数。
  落水者里游回南岸的人,就有六七千之多。
  杨元溥相比较其父杨密要好一点,扣押这六千多人,将确属安宁宫及徐氏嫡系的那些人作为战俘关押起来,其他人则在继位登基时进行特赦。
  押送杨恩的船也在江中翻覆,但职方司负责看押杨恩的一名主事感念杨恩的忠义,在湍急的江流里护送杨恩游回南岸,护送杨恩回金陵城。
  然而不管怎么说,杨元溥也算是顺利的夺下金陵城,赶在三月初旬在金陵继位登基,分封群臣。
  封韩谦为黔阳侯的诏书,也是由张平的弟子安吉祥第一时间出金陵城,于三月二十五日送入辰中城,交到韩谦的手里。
  韩谦将金陵城里最新的变化说给郭荣知晓。
  “沈漾受疑,为避嫌到广德府任知府事,离开中枢,怎么下个月就要重回金陵出任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宰相的权柄来?”听韩谦说了这么多,有关沈漾最后的受封、任职,郭荣还颇为疑惑不解。
  一方面他觉得以沈漾的秉性,即便延佑帝想要用他,在嫌疑没有洗清之前,他不会接受这样的任命,另一方面郑榆、张潮、李普他们几个难道是吃素的,会同意这样的任命?
  “王琳上旬在江州饮毒自尽,死前留一封遗书,自承他受王文谦所托潜伏到杨元溥身边通风报信……”韩谦轻描淡写地说道。
  “你传授出来的这个弟子,还真是不弱啊!”郭荣禁不住咂起嘴来说道。
  他很显然认定王琳的死跟杨元溥脱不开关系,也只有王琳这样死掉,杨元溥才能将沈漾调回到身边重用;而且金陵的任命也略显得有些迫切了。
  “是不弱!”韩谦笑了笑,说道。
  他是不得不承认,能叫王琳这么死去,是相当不错的计谋,而倘若杨元溥真能控制住局势,将荆襄、寿州、淮东等地都逐一纳入掌握之中,从而避免江淮大地陷入战乱之中,他也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杨元溥如此迫不及待的,用这种手段也要将沈漾调回到身边,说到底他并不擅治政之事,却又不敢轻信他人罢了。
  对一个掌握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相信荆襄等地随后也会表示咸服的君主而言,麾下仅有一个沈漾可用、可以信任,也未免太孤家寡人了……
第四百六十章
扬州
  隋时炀帝南巡时,扬州官府曾役民夫数万,在城西北的蜀岗东峰建造行宫,经岁乃成。
  隋亡时行宫毁于战火,前朝初年有人出巨资修复遗址名为鉴园,有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
  鉴园三百多年间几度兴废、屡废屡修,此时则成为扬州城外一处古迹随处可寻的山庄别园。
  鉴园随着山势筑楼舍亭台,范围颇广,山上古树蔽日,曲折逶迤,攀登到半山腰,石铺山道,蜿蜒而陡峭,越过一座竹林,便见半山腰有一座十数亩大小的小湖,似一面明镜嵌于树石之间。
  池塘的对面建有数间精舍,临湖的敞轩游廊里,好些人正围着一辆木车观看。
  “这碾棉车最初乃是崖州黎人所传,又名搅车,经黔中传至五溪地,经历代工匠有诸多改进,更胜以往。搅车主结构乃是一对粗细不一的辗轴,用硬木所制,亦可在辗轴上包裹兽革,以免伤棉——翠瑶、小碧,你们两个人将这两根辗轴转动起来。”
  王珺吩咐两名丫鬟,用转轮将搅车的两根辗轴转动起来,将辗轴的转动部位指给父亲王文谦看。
  “爹爹,你看这里,辗抽粗细不一,每一须臾转动都有寸差,你再看女儿将棉籽喂入两轴之间,就在这转轴辗扎间,棉籽壳与棉绒便分离来,这实要比起用手剥棉籽快出太多!当真是巧妙无比……”
  王文谦捋须看了好一会儿,看棉籽脱壳的速度确实不知道要比手剥棉籽快出多少。
  秦汉之前西域便有棉花的记载,称棉如草,籽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当时就有棉花移植中原,但在皇家园林里更多是被视为观赏花草,而到前朝时,西域南疆才有较大批量的棉布传入中原,前朝便有“桂布白如雪、吴棉软如云”的诗句流传,中原及江淮地区民间也开始有少量的棉花种植。
  然而限制棉花种植及棉布推广的,还是棉布脱籽、纺织要比麻繁复、困难得多。这最终使得棉织品昂贵无比,以致与丝织品一样,沦为世家门阀及官宦、宗室的专用品,而与平民无缘。
  而又由于织造技术的限制,以及早年从西域流传过来的多为粗绒棉种,棉布的舒服性、美观感,又差丝织品一些,这又造成上流社会对棉织品的需求远远低于丝织品。
  这诸多原因,都使得中原及江淮地区即便从前朝起就有区域种植棉花,但数量极为有限,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开。
  棉的种植,其实不比麻难多少,而每亩地的产棉籽量也不比麻低多少,由此可见倘若真能用新式的碾棉车、大弓、多锭锤纺车,一旦将棉织品的纺织难度,降低与麻织品相当的地步,大举推广棉花种植,将是大有可为。
  毕竟棉织品无论是保暖,还是穿着舒适程度,都远非麻织品能比。
  王文谦心想韩谦这么一个人物,竟然绝大多数人认定他是剑走偏锋、好行险计之徒,也真是有意思,很可惜楚州这边实也没有几人真正重视此人,终致功败垂成,被迫撤出江南。
  “我回扬州便在庄子里试种了两百多亩棉花,这些天又找工匠,将碾棉车等织械都一一仿造出来,也确实可行。爹爹当下令多收集棉种,传授织工,明年扬州便将一些河滩地、沙壤地利用起来,就能较大范围的先种植一两万亩棉花,待到民众看到其利,或许不用四五年,淮东诸州县便皆能从中获益匪浅。”王珺兴奋的继续说道。
  她还向父亲王文谦展示上身所穿的襦衫,下身所穿紫花布长裤,垂褶似裙,皆是黔阳所产;脚上的袜子也是黔阳布所制,甚是轻便透气,而不是像以往初夏时节都还穿那种又厚又热的毡袜。
  这两天她还带着丫鬟试着制布鞋,只是纳鞋底先要用糯米糊,将一层层布粘贴晾干,然后用粗棉线密密缝实,很耗时日,这时候还没有制成,但她先拿出几副鞋底的半成品给父亲看:“这布鞋要是制成,鞋底用细钉钉上耐磨的牛皮,穿上又轻便又透气,我这里也给爹爹你做了两双,下个月便能穿上!”
  “庄子里三五百亩地,你种着玩便成,其他事,你莫要插手。”王文谦脸色微带阴翳地说道。
  王珺正兴高采烈的兴致劲儿,仿佛被泼了一盆凉水,湛然的美眸随之黯淡了些许,问道:“此事能成,淮东诸州都能获益匪浅,非要避这个嫌不成?”
  “此法别人家学去怎么宣扬都成,咱家还是要慎重些为好。”王文谦说道。
  虽然岳阳兵马总攻金陵乃至与楼船军激战江上,楚州军并没有出多少力,但杨元溥在金陵继位登基之后,还是照当初的约定,下国诏许信王杨元演据扬泰海楚泗诸州置淮东国,以楚州为国都。
  虽然这些极可能是杨元溥也知隐忍,见岳阳兵马攻陷金陵伤亡惨重,以此拖延时间以便休养生息,但这也叫他们正式获得置淮东国的机会,也依照杨元溥新帝诏旨置淮东行尚书省自行署理五州的军政事务。
  目前王文谦以行尚书省右丞兼扬州留守,与赵臻、殷鹏等将吏坐镇扬州,一方面要防备金陵随时会有变卦的可能,一方面要筹集粮秣以养四万精锐,一方面要安置好在金陵战事期间从苏常润三州强迁到江北岸的十数万世家门阀子弟、奴婢及家小。
  这些都不是容易事。
  淮东五州,仅扬泰距离与梁军的东线战场较远,这些年休养生息较好,隶有人口近六十万。
  泗州、海州以及即便是信王杨元演驻藩坐镇多年的楚州,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加起来也不足四十万人口。
  一方面是来自受梁军频繁骚扰,同时又处于梁楚两国的缓冲带上,朝廷历来都没有心思花大气力去治理淮河及洪泽湖东岸的水患,使得民生凋敝、耕种弛废。
  此时加上强掳到北岸的十数万人口,淮东五州总人口在一百一十万左右。
  要用一百一十万人口去养十万常备精兵,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就以扬州而论,四县皆是上县,总计编有五万余户、三十八万余口人,但养四万精锐每年却需钱粮六十余万缗,也已经远远超过扬州以往的财赋能力。
  这种情形下,必须要大幅加征田税丁赋才能够应付过去。
  然而扬州四县平民以往所承受的税赋徭役已经是极重,倘若真想要成倍的进行加征,民众没有活路,极可能会激起民变,从而叫金陵有借口插手淮东军政事务。
  唯一的办法,便是只能仿照叙州,清丈田亩,将加征的税赋,更多的由占有大量田宅却仅承担极少税赋及徭役的世家门阀来承担。
  淮东高层将吏里,出身大宗阀大世族的人极少,因此当初在南岸强征奴婢入伍没有什么阻力,此时要在淮东推行田亩新制,阮延、饶耿等高层将吏也都支持。
  王文谦他自己在扬州也以身作则,先从自家的田亩清丈加征。
  早些年王文谦游历扬州,极喜欢蜀岗这一片的风光,也早就想过二皇子倘若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便应该谋求封藩淮东,因而他个人也是早早将王家的田宅都置换到扬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