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校对)第2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0/677

  “他此时去金陵能做什么?”苏红玉困惑不已的问道。
  姚惜水也为李知诰的推测所说服,但内心深处更加震惊不已、疑惑不已,如苏红玉所问,韩谦此时去金陵干什么?
  姚惜水转念想到一个可能,迟疑的看着李知诰,问道:“韩谦此去金陵,是要收买那些有家小眷属留在金陵的龙雀军将卒的军心吗?”
  “确有这个可能,他被太妃、夫人联手排斥在岳阳之外,对潭王殿下的影响力也被日益削弱,他必不甘心于此。倘若侯爷他不敢率领残部留在润州庇护四万多将卒家小,韩谦此时出现在润州,哪怕他最后只能带出千儿八百人出来,所有有家小滞留在润州的将卒都会对他心怀感激。到时候左右龙雀军将卒对侯爷不满,而呼吁韩谦出山,这自然将成为他重回岳阳核心的最大凭仗!”邓泰作为神陵司培养的核心弟子,能为李知诰用为嫡系亲信,见识自然不会比姚惜水差到哪里去,而韩谦城府深沉、善剑走偏锋用险计的印象,早就在他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李知诰没有说话,心里却未必认同姚惜水与邓泰的判断。
  虽然直觉告诉他,韩谦必然已去金陵,虽然姚惜水与邓泰的猜测看似是很合情合理,但他总觉得还是小看了韩谦的格局。
  毕竟以叙州的基础,韩谦真想要重回岳阳核心,有的是其他办法,没有必要如此用险,只是他也想不明白韩谦为何一定要亲自去金陵,而韩谦到金陵又能干得了什么?
  “韩老大人为国为民,唯心赤诚,只是此时安宁宫大肆宣扬韩老大人当年谏驱饥民等事,以污其名,即便龙雀军中也有很多低层将卒存在误解,韩谦此去金陵,或是有为其父正名之意吧?”苏红玉虽然也觉得韩谦此去金陵,是为滞留润州的龙雀军家小,但对韩谦的动机猜测,却跟姚惜水、邓泰不同。
  《疫水疏》出自韩道勋之手,到此时还仅有极有限的人知晓,但知悉其事的人绝大多数都不会宣扬,甚至都还极有默契的守口如瓶;实际上从削藩战事完胜之后,就有很多人担心韩道勋与韩谦父子二人的政治声望太高。
  “我也不在这里宿夜了,这就赶回岳阳去。”姚惜水说道。
  “惜水,切不可泄漏韩谦的行踪,你就当此事没有发生过;我们没有必要做韩谦的敌人!”李知诰见姚惜水这么晚都不想在九峰城宿夜,这就乘夜走人,抬头惊说道。
  “你我虽然是宗室遗孤,但此时诸事还是夫人作主,这一切都该由夫人决定,”姚惜水又指着李知诰手里那封邓石如留下来的遗书,说道,“而这封信除了夫人,仅有我们四人看过,即便一定要与韩谦为敌,也是我与夫人,与大哥无关——大哥不会想到要将我扣押下来吧?”
  李知诰痛苦的皱紧眉头,今夜太多事令他心乱如麻,令他完全看不明白未来形势的变化跟走向。
  姚惜水在亭中站了一会儿,见李知诰沉默许久都不吭声,她才转身走出亭子。
  她何尝不知道韩谦的强大跟诡计奇谋,但她不同于李知诰,她亲眼看着鲁王府数百人葬身火海。
  当年的一幕如烙印般刻入她的灵魂深处。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夺兵
  “事不宜迟,侯爷当早作决断,再有拖延,或将生出其他变数!”
  在位于延陵埠镇集中心的一座大宅之中,陈铭升作为削藩战事期间留守桃坞集屯营军府的都尉、护军府典军,也是信昌侯李普到金陵后征调兵户凑出七千精锐的主将,此时正昂首站在案前,青筋暴露的手按住腰间的佩刀,扬声劝信昌侯李普早作决断。
  初夏时间,天色还刚刚有些炎意,夜色已深,大堂的门紧闭着,数支大烛正燃烧着,散发出蜂蜡的香气,不知从哪个缝隙里透进来的微风,吹得烛火微微晃动着,也令堂下诸将的脸色看上去颇为阴晴不定。
  从金陵事变迄今已经过去五个多月,这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仿佛有如铅般的阴云,压在他们的心头,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宝华山南麓原本位于京兆府所属的江乘县境内,设立桃坞集军府之后,南麓与赤山湖之间的土地便从江乘县划出来;宝华山往东则是润州治所所在的丹徒县境内,而东南则是另一个属于润州的大县丹阳。
  过去五月时间内,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桃坞集军府、江乘县、丹徒县、丹阳县四地。
  最初时,看到安宁宫彻底掌握金陵城内外的禁军、侍卫亲军,信昌侯李普担心会陷入重围之中,毫不犹豫便放弃桃坞集军府(秋湖山)东进,先率部掩护家小东撤到丹徒城(润州城)。
  楚州军前锋大将饶耿率八千楚州军精锐渡江南下,要为楚州军主力渡江挪开地方,信昌侯李普则让出临江的丹徒城,拖家带口撤到南五十余里外的丹阳城。
  而待信王杨元演率八百银戟亲卫渡江进入丹徒城,便勒令李普率部出丹阳城,与楚州军前锋并行西进,与推进到宝华山东南麓的徐渚所部南衙禁军决战。
  这一仗,信王杨元演是获得耀眼之极的大胜、大捷,杀得南衙禁军闻风丧胆,名闻天下,但信昌侯李普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近七千龙雀军精锐却被打溃、打残,被打得脊骨尽断。
  更叫信昌侯李普难堪的,他率残部想要返回丹阳城休整时,楚州军将秦冉奉信王杨元演之命,已经率两千骑兵提前一步赶到丹阳城,控制四城城门。
  信昌侯李普率残部被拒之城外,非但不敢强行夺回丹阳城,还眼睁睁的看着四万多老弱妇孺,被秦冉从丹阳城驱赶出来。
  信昌侯李普只能带着四五万老弱妇孺及残兵,如丧家之犬般撤到丹阳城西南三十余里一座叫延陵的镇埠休整,也就是他们此时议事的地方所在。
  延陵原为春秋时的吴国之地,为吴王之子季札封邑,春秋时期便筑城池,要远远早过周围现存的江乘、丹徒、丹阳、溧阳等城,但城池仅存三百余年便荒废了,目前仅存季子祠以及名为延陵墟的季子墓,在镇埠西浦河的西岸还能寻找到遗迹。
  不过,延陵镇埠作为西浦河畔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乃茅山东麓的水陆交会之地,越杭湖秀诸州的丝米纸墨等物,装船入太湖,大船走长江水道输往各地,小船则多走西浦河经赤山湖、秋浦河入金陵。
  延陵虽是镇埠,却要比县城都要繁华数分。
  除沿河镇埠屋舍鳞次栉比,镇外季子祠前些年乡贤募捐钱粮翻修,就建有六重院落、六十余间殿舍。
  延陵与龙华埠等,并称金陵城二十四埠。
  每年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少则有上万艘次的大小商船途经延陵,这里也是金陵外围的米粮交易中心。
  京兆府除了十一属县外,金陵城内就有六十余万人口,仅米粮一项,每年就需要从周围州县输入六七百万石之多,才能满足金陵城的消耗。
  这么巨大的米粮消耗,一部分是通过田赋丁税从州县筹集纲粮,然后通过官员俸禄的形式发放下去,一部分则通过粮商从属县以及金陵以东盛产米粮的苏润常扬越杭秀湖等州贩运米粮进入金陵城,与其他炭布茶药等大宗物资一起,满足这座当世最为繁华的城市在物质上的需求。
  延陵作为金陵外围的大宗物资交易集散地之一,昔时之繁荣,又岂是偏远县城能比的?
  然而在金陵事变后,江南繁华之地空气里都弥漫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除了当地人之外,商旅早就断绝,西浦河面上以往那遮天蔽日的舟楫帆桅骤然间稀稀落落下来。
  剩下不多的几艘本地船,也在信昌侯李普率部撤来后直接征用了。
  信昌侯李普率部撤到延陵休整,而不是直接撤到延陵以西仅二十里外的茅山据险以守,主要就是看中延陵水陆皆通、进退两宜的有利形势。
  此外,延陵虽然从去年十一月之后便商旅中断,但之前是那样的繁华,镇埠及周边村庄里的存粮也多。
  近五万眷属及残兵,被赶出丹阳城,那么多人就粮可不是什么易事,也只有延陵这样的大埠,才有可能相对容易的征集到足够供四五万老弱妇孺生存的粮秣。
  虽说四五万人短时间内就粮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被盟军如此算计,伤亡如此惨重,连同四万多老弱妇孺被驱赶出城池,士气之弱、军心涣散,也是不难想象的。
  此时南衙禁军新败,正手忙脚乱的在秋湖山、江乘城组织新的防线。
  而楚州军在楼船军水师收缩回金陵之后,主力正抓紧时间渡江经丹徒,沿宝华山南麓往西进逼秋湖山。
  要不是两军暂时都无暇旁顾,他们这部残军,或许仅需要千余精锐骑兵过来,就能将他们杀得再次大败、大溃。
  陈铭升心里很清楚,真要等到信王杨元演率楚州军主力攻陷秋湖山、江乘城,彻底控制住金陵城以东的地域之后,到时候绝对不会轻易放他们离开。
  在陈铭升看来,此时将四万多老弱妇孺都抛弃掉,趁着安宁宫全力备防楚州军西进,无暇顾及他们之时,他们还是能率三千兵卒快速绕到金陵的西边,寻找机会登船撤往岳阳的。
  关键是速度要快,决定要果断。
  要不然的话,再拖延下去,军心进一步涣散、崩溃,拖到最后他们可能就只能带三五十人狼狈不堪的逃回岳阳去。
  静山庵一战,直接表明他们此前联合楚州的策略彻底失败,而郑畅、韩道铭等人先一步护送太妃撤往岳阳,也无需为此承担多大的责任,但在岳阳威势一度无两的信昌侯府就太难堪了。
  他们要是能带三千精锐回岳阳,多多少少还能保存一些颜面,更主要的还是能抓住更多的兵权——乱世之秋,三子争雄,诸州都纷纷招兵买马、以守地方,有哪个能比兵权更为重要?
  倘若他们最后仅在三五十侍卫的护送下,如丧家之犬般逃回岳阳,不要说韩谦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了,沈漾、王琳、高承源、郭亮、周惮、陈景舟甚至李知诰一系的将臣,有谁不会落井下石,有哪个不会趁机对他们发难?
  何况潭王看他们不顺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即便信昌侯府在岳阳的根基还在,即便有太妃出面庇护,信昌侯李普及他们大概也会被殿下逼得蛰伏一阵时间,才有可能平息风议吧?
  袁国维略显苍老的面容,在烛火的映照下,多少有些显得苍白无力,左肩的箭创都过去一个月了,还没有完全愈合,此时正隐隐作痛,他不得不承认年岁不饶人。
  袁国维原本人留在岳阳,负责缙云楼在岳阳的事务,只是郑榆、郑畅、韩道铭等人护送太妃回岳阳时,他与林海峥苦劝潭王不可掉以轻心,却未想潭王未但没有听进去劝,还对他们狠狠的训斥了一番。
  林海峥因为叙州的关系,职务没有变动,他却被遣到金陵。
  袁国维名义上是眼前这支兵马的总哨官,但谁都清楚他因为什么被踢过来,李普及陈铭升等人怎么可能待见他,怎么可能将斥侦刺探之事真就交付给他?
  袁国维地位虽高,行事时却完全被信昌侯李普牵着鼻子在走。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虽然陈铭升主张立时放弃将四万多家小眷属当成累赘抛弃掉,袁国维想到那一张张老弱妇孺的脸在脑海里闪现,于心也是不忍,也认为李普这么做会导致三千将卒的军心进一步涣散、崩溃,但他也想不出再拖延下去,还能有其他什么办法能想?
  或许这就是令人无可选择的死局?
  或许这就是令人无力挣扎的绝境?
  袁国维悲哀的想到,也许放弃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家小眷属,是虽然残酷却务实的选择吧?
  此时的李普,相比较与王文谦相会于秋湖山里,要苍老许多,这一刻脸色也是阴晴不定,却不敢轻易表态。
  他何尝不想走,但问题在于三千将卒会轻易跟他走吗?
  要是在走的过程中,军心彻底崩溃、将卒哗变怎么办?
  “此时各级武官还都听侯爷的命令,但再拖延下去,各级武官恐怕再难以弹压将卒躁动了。”陈铭升能猜到李普心里在顾忌什么,但恰是如此,他才更要劝李普早作决断,不能因为优柔寡断,错过最后的时机。
  桃坞集军府自都尉以下,以大小屯寨安置、管理兵户。
  从收编饥民那一刻起,为达到控制龙雀军的目的,大小屯寨的屯田校尉、小校,几乎都是信昌侯府的家兵部曲出任。
  潭王府护军府所管治的屯营军府,从最初的一座扩编到十座,新增的屯营军府主要位于均州、潭州境内,但信昌侯府最为核心的影响力始终都在桃坞集军府,包括韩谦前期所建的匠坊,事后也完全是由信昌侯府的嫡系亲信接手。
  也就是说,信昌侯李普回金陵后,征调兵户集结的这支兵马,队率级以上的武官、将领,几乎都是出身于信昌侯府。
  这也是信昌侯李普当初决定与楚州合谋放弃韩道勋之时,冯缭、姜获等人无力阻拦的关键原因,也是李普此时还能勉强掌握这支兵马的关键。
  这些武官、将领的眷属,人数较少,都已经送到岳阳了。
  在陈铭升看来,这也是他们掌握兵马撤往岳阳的最后凭仗,至少依仗这些武官、将领,他们还能弹压住底层将卒的躁动,强行命令他们听令行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0/6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