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4/1095

  “也好,今天就麻烦村长你们了。”
  “是我们麻烦张佐史了。”
  村长吆喝一声,顿时民兵队长过来,又点了丁老三等几个村民,“大家辛苦一下,送张佐史回县衙,务必要把这些蝗卵安全送到县里,路上可不能有差错。”
  老三笑道,“放心吧,走一趟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第1323章
巡抚
  宣政殿。
  中书左侍郎侯莫陈乂代表政事堂做汇报,“挖掘蝗卵已经在江河流域数道展开,政事堂下了死命令,把挖蝗卵防蝗灾排在了当前首位,谁挖蝗卵不利,就地撤职。”
  罗成对于这个问责制很满意,有的时候你不下的死命令,下面未必会重视。
  “挖蝗卵治蝗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各郡县粮仓的清查盘点,绝不允许出现帐上仓中满粮,结果等到要用的时候,发现粮仓空空的情况,现在就要全都清查一遍,不仅要地方自查,还得派出督查小组下去检查,在可能受灾的地区,于水陆要冲之地,增加储备粮食。”
  侯莫陈乂对皇帝的意思完全赞同,甚至主动提出,要从府院抽调宰辅亲自下道坐镇,每道驻派一到两员宰辅,负责督查巡视。
  “朕以为可以,便以宰辅出巡道郡,每道派出一员,加巡抚使之衔,另外御史台也要加派巡察御史下去。巡抚使负责巡视安抚,主持地方防蝗救灾事宜。对于道三司使以及太守等地方官员,若有治蝗防灾不利者,可直接就地罢免,先斩后奏。对于治蝗防灾表现积极,处置有方者,也可直接提拔升迁。”
  罗成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打着,对于这次的灾情他是极为重视的,虽然眼下还没到蝗卵孵化而出的时候,可防灾就得趁早,只要处置得当,就能把灾情降到最小。
  “圣人,挖蝗卵十天,各地捷报频传,仅河南偃师一县,十天就挖得蝗卵三千石,河南府共挖蝗卵两万石,整个河南道挖得蝗卵十四万石,而山东、淮南、关中也奏报得卵甚多,都在十万石左右,河西陇右朔方河北河东巴汉几道,也各有三五万石的收获。”
  各道相加,才旬日之间,就得蝗卵五六十万石。
  这个数字让人既惊且喜,惊的是居然能挖出来这么多蝗卵,喜的也是挖掉了这么多蝗卵。
  “这次诸道动员全民挖蝗卵,效果不错,不过还不能高兴过早,刚开始挖的都是蝗虫产卵最密集之地,得卵甚多,可还有许多地方虽没这么多卵,可也一样不少,得发动百姓,继续挖蝗卵,对于一些荒草地,尤其是河边塘边湖边的荒草地,必须得烧草、翻耕,尽可能在这第一轮灭蝗行动中,除掉更多的蝗卵。”
  有人提出,“数十万石的蝗卵,一换三的粟谷,这可是要一百多万石粟啊,皇家兑现的出来吗?若是到时不能兑换,只怕这项仁政反而会让百姓不满啊。”
  “这个放心,朕早就让内侍省全面调动资源,从海上、从黄河长江运河上,从陆路上,水陆一起调运粮食,各道内都设立了大转运仓,兑换蝗卵的粮食不成问题。”
  一百多万石粮食虽多,可现在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都在良性运转,还没受到半点灾情影响,再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如今还没出现灾情,这一百多万石粮是分在十余道中,每道分下来并不多。
  如今调集粮食还是比较方便快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石粟加上了调运的费用,也不过一百多文钱而已,要知道这都是洛阳的米价了,而在青徐淮南等产粮地,在青岛、旅顺、广陵这样的大港,一石大米才五十文钱,若是在南海和交趾郡,一石大米更是才三十钱。
  其实很多时候遇大灾出现饥荒,关键还是当地绝收后,其它地方来不及调运粮食进入,导致出现饥荒,而并不是全国无粮。
  就如隋末大乱,许多地方因受战乱、灾害等影响,出现饥荒人相食,可是朝廷的各大转运仓里,却还有几百万上千万石的粮食存着,隋不是无粮,而是当时许多地方受动乱影响,道路不畅,运力不足,有粮也难以及时的运送到灾区去。
  一万石粮食,才一千多贯钱,十万石粟,也不过万贯,百万石粟不过十来万贯钱而已。
  这对于如今一年能够收入三千万贯的皇帝内库来说,这点钱还真不算什么,各地的粮仓里也有许多粮食,粮食并不紧缺。
  需要的,只是及时的调运而已。
  粮食最大的成本其实不是人力耕种这些,而是要远距离调运,运输的成本更高。这也是为何罗成建国之后,对于粮食征收和仓储十分重视的缘故。
  百姓交的田赋粮食,再加上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钱来收购百姓手里多余的粮食,给百姓留足了口粮的同时,朝廷对这些收购上来的大量粮食,也是逐级存储。
  乡一级设有社仓,县一级有义仓和县官仓。
  郡有郡仓和转运仓,道一级更是在水陆交通要点上,设立多个大转运和储藏仓,并设立了常平仓,以平稳市场粮价和救济灾年。
  边关之地,还设有许多重要的军仓。
  此外,在运河、黄河、长江、淮河、汉江等重要的大河,以及沿海大港,还有六京,皆设立了国家级的大战略储备粮仓。
  这些仓里每年都运入粮食储备,常年保持在一个高位储存量,每年新粮进来,除粮再出仓卖到市场上。
  一般地方小灾小患的,地方自己的粮食就能决。
  若是遇重大灾情或是大战事,则会动用各道郡设立的转运仓中之粮,而一旦到了最紧急的时候,朝廷才会动员到国家级战略储备仓的粮食。
  天下太平,地方安稳,水利设施修的好,江河堤坝修的牢,那么以现在朝廷十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其实是能够保证年年还有节余的,节余的粮食,通过司农寺和民部的全盘统筹调设,最后进入一个个的粮仓之中。
  除了这些官仓之外,皇家内侍省下也还在全国设了上百个粮仓,都是在朝廷每年粮食收购计划完成后,内侍省再从各地收购来的粮食,这些粮食转运储存在各个水陆交通要地,存有上千万石的粮食,也是一大补充。
  历史上,唐朝天宝年间,中原安定,朝廷官仓存粮就达到九千六百多万石,而当时的耕地也仅八亿五千万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朝廷这几年年年在各地努力的积储粮食,每年存储增加千万石粮,而罗成的内侍省皇家粮仓,也在悄悄的积攒粮食,每年新增数百万石,如今朝廷储粮无数,罗成手里也还有了千万石粮的小粮库。
  正是有这底气在,他才敢说一斤蝗卵换三斤粟,要不然,这才十天就挖了五六十万石蝗卵,罗成还不得很快就拿不出粮来。
  当然,罗成比较有底气扛过这波蝗灾的根本还在于百姓手里有粮。
第1324章
代言人
  “过去隋室按租庸调制征税赋,百姓均田少,税赋却不能少,中原人多地狭,尤其是经历了开皇十几年的安稳后,人丁繁衍更多,到了大业时,均田制难以推行,无田可再均。百姓们一户数丁,也就二三十亩地甚至更少,所耕之地,最后大部份产出却都要上缴,所留及少。”
  隋朝六大粮仓,都是千万级的国家储备大仓。
  地方上还有社仓义仓等许多官仓,粮食大多都征到了官府手里,百姓们手里,尤其是一般的普通百姓手里,根本没多久粮食富余,往往有时还青黄不接。
  大量的粮食,除了在朝廷手里,便都是在那些大地主们手里。而一旦遇到灾荒之时,朝廷严格的仓储制度又规定,得经过朝廷批准才能开仓赈济,但层层上报极费时间,等上面批准了,往往下面的灾情已经扩大到不可控制,饥民们已经开始流动起来了。
  而那些地主们呢,手里有的是粮食,可越是遇到灾年饥荒之时,他们就越加不会把粮食放出来,甚至借机抬高粮价等等。
  所以说,隋朝其实从不缺粮食,哪怕是到了大业末年之时,只是隋朝的税赋制度和粮食政策,使的百姓手里难以存粮,而一遇灾荒,官府和地主们手里的粮食又到不了他们手里。
  “藏富于民藏粮于民藏兵于民,这是我朝立国之初就定下的国策。”罗成的这些国策,其实也是后世学来的,比如这粮食统购计划,比如最早时的粮食统一配给计划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后世学来的,都是为了加强粮食的安全。
  官仓有粮,但百姓手里也得有粮。
  比较官仓的粮食,得调度,得要时间,而百姓手里若有粮,就算今年遇灾,可能第一时间自救。
  “近几年,各地连年丰收,粮价也越来越低,在岭南,稻谷丰收之时,斗米才卖三钱,而在青岛等海港,也只卖五钱,洛阳作为京畿之地,物价比其它地方都贵,可大米也常年才十二三钱一斗,最贵之时也不超过二十文钱。”
  其实百姓也苦,丰收则谷贱,谷贱伤农。若是遇灾荒歉收,则更苦。
  朝廷虽也设立常平仓,设立和籴制度,还设立了粮食统购计划,每年都会收购大量粮食,并设立了一个保护价格,就算丰年,也不至于让粮食价格太低,伤害粮农。
  朝廷和皇家成了最大的粮食收购商和出售商,没了过去那些粮商们控制粮价,操控价格,囤积居奇等,这些年粮价倒还是比较稳的,种粮的百姓,和买粮的百姓,都不用面临起起伏伏的各种粮价波动,免受很多损失。
  粮食买卖是大宗买卖,主要的成本还是在于运输,如果是本地买卖,那么成本低。都说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籴,路上运输的成本,实在是太高。
  不过如果规模上来了,便可摊薄这增加的成本,罗成做生意,就喜欢搞规模化,一般的小粮商,多是本道本郡甚至是本县做生意,量就那么大,可罗成做粮食生意,是把整个天下都化为一盘棋,统一调度,格局大,自然有他的优势。
  不过其实粮食买卖搞太大,成本虽然能摊薄,但真不是什么暴利的买卖,毕竟罗成又不会搞什么操纵粮价,借灾发财这一套,比起皇家其它的买卖来,这贩卖粮食还不如养鸡养鸭来的赚钱,在各大城市边上设养殖场,就近供给当地城市消费,那买卖可比粮食好做的多。
  但粮食买卖毕竟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东西,这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因此罗成就算是一开始是赔钱在做,他也还是指示内侍省全力去搞。
  好在内侍省的人还是挺精明的,做了几年,现在有一千多万石的存粮,还能自负盈亏,甚至年年能有不少的节余盈利。
  侯莫陈乂为河南巡抚,房玄龄为关中巡抚、杜如晦为山东巡抚、禇亮为河东巡抚,温彦博为陇右巡抚……
  府院一半的宰辅授给巡抚衔,出巡地方诸道,主持灭蝗救灾事宜,皇帝也另从内侍省派出十几位内给事宦官,让他们到地方去负责皇家在各道的捕蝗等事项。
  军医院。
  罗成和孙思邈凑在一起。
  两人面前,是一桶蝗虫卵。
  “圣人,真要把这蝗卵做药?”
  “不是入药,是做成养生保健品。”
  孙思邈本来在长安终南山里隐居研究医药,编写医书,后来为皇帝医治好脑卒中风,被皇帝留下来,委他为军医院长,还请他主持编纂本草纲目,整理从民间收集来的历代医家们的著作,甚至许多民间偏方等。
  老头在军医院干的很高兴,有皇帝的全力支持,手底下大把的医生和医学生打帮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编纂工作也很顺利。
  军医院在他挂名主持下,如今也是规模日益扩大,现在甚至是超过了国子监的生员规模。国子监有学生一万二千多人,而军医院现在各科学生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
  “圣人,医书中蝗虫为药,是以全虫入药,其功能主治为补养强生。可治小儿哮喘、百日咳,还能治失眠、咳嗽气急。”
  罗成笑着道,“你说的这些我知道,不过这么多蝗虫卵也不能光喂鸡鸭,太浪费了。其实据我研究啊,这蝗卵功效并不比全虫差,甚至还更有营养呢。将之蒸熟晒干碾成粉,然后再配上一些其它的东西添加进入,再加点糖之类的,这必然能做成一道既美味又有营养的养生保健粉啊。”
  罗成甚至都已经想好了,用糙米、大豆、燕麦、山芋等磨成粉配在一起,再添入少量的糖、盐再加入蝗卵粉,混合成养生粉,其实就类似于五谷养生粉。
  甚至可以搞出数个配方,比如高配的还可以加入山楂、莲子、枸杞、黑芝麻、红枣、核桃、银杏等等。
  当然,最主要的肯定还是以蝗卵粉为主,低配的甚至可以加入点高粱或是谷糠等进去磨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