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2/1095

  他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官职,平时行事十分小心谨慎,生怕有所差错。
  已经四十多岁的张进也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很满足现下的状态,他对张铁枪这个案子也是细心研究过的,毕竟是上官插手的。
  长孙无忌手指头在桌案上敲击着,“这个张铁枪为来护儿队正之时,大将军秦琼还只是他麾下的一员小兵。后来他又在杨玄感麾下当过旅帅,在李密麾下当过校尉,在王世充麾下当过将军,最后又在李渊手下干过禁军校尉,然后归附我大秦,又当了队头,真是传奇的经历。”
  别人都是越当官越大,这位军伍转战数十年,结果临老了反而还不如二十年前了。
  张进叉手回话,“据查卷宗,大非川一役中,张铁枪曾为斥候,数次出任务,砍下的贼首有七个,战后论功本当提拔为百人之都头,授正七品之武阶,可最后他却拒绝了,只是请求退役归家。”
  张铁枪大非川瞎了一只眼,但如果他愿意,也是可以继续留在军中的,可他却依然主动要求退役了。
  张进想不明白张铁枪为何会坚持退伍,甚至拒绝了封赏。
  长孙无忌道,“其实我倒多少明白一些他的想法的,其实军中有许多张铁枪这样的人,军伍半生,九死一生,打了半辈子仗,兜兜转转,升升降降,官职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他们厌倦了战争,厌倦了打仗,只想过几天安稳日子,张铁枪在前朝时不仅是来护儿的部下队正,甚至后来随来护儿一起征辽,也曾在吾皇麾下效力过,据说当时就已经是旅帅了。”
  他也不明白,张铁枪怎么后来又到了杨玄感的叛军中去了,若是没有这转折,张铁枪现在或许也起码是个开国侯伯了。
  没有人知道张铁枪的一生是怎么起伏变化的,但看卷宗会发现,张铁枪征战半生,最后却成了孤家寡人,他曾有妻子也纳过妾侍,甚至家中殷富,有数个儿女。
  可到后来,却只孑然一身。
  长孙无忌对张铁枪的出身经历很感兴趣,是因为这个案子很关键,甚至是一个典型案子。
  一个是退伍军官,一个是名门旧士族,其中又还牵扯到秦琼这样的新贵,那这案子肯定得办铁。
  “张录事,你可知道,陛下在今年年初,下诏把三衙兵士由过去的卫士改称为侍官?”
  张进点头,毕竟他也是军中吏出身。
  在前朝时,把府兵皆称为卫士,后来,又把诸卫府番上宿卫的府兵称为侍卫,言侍从天子。
  而今年年初,皇帝下了一道诏令,把三衙之兵,皆称为侍官,意为侍从天子,卫保国家。
  皇帝表明三衙之兵皆为国家之士,皇帝之侍。
  甚至诏令中,皇帝还明确的规定了这些侍官们的地位,那就是等同于读书的士子。
  侍官与士子并列。
  此诏下达不久后,皇帝又颁一诏,便是关于三衙士兵点选招募的条件,规定了罪犯、不良人、胡人蕃子、贱籍等不得参军应募入伍。
  最重要的一条,则是三衙军士立功后不但得勋受赏,累功还可取得官身,从此进入仕途官场。这一条,就改变了隋朝大业年间皇帝关于军府士兵立功得勋后,却也不能授予官职的规定。
  当年杨广取消得勋士兵授官,是认为士兵只会打仗,不懂为官不会理政,但罗成却认为,有功的将士们必须得保留他们上升的通道。
  不识字认懂为官?朝廷可以给他们职前培训。尤其对于多数军人来说,他们就算升职为官也多还是留在军队体系中,只有少数优秀者,才可能转任文职。
  罗成没有禁止武官转文职,也不禁文职转武官,只要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转换,甚至武将也一样能够出任宰相辅臣,关键就是能力。
  “陛下三令五申,要加强侍官军人的地位,尤其严禁贵族、官员等驱使军人为仆役,而如今崔氏居然为了一个方子,就要谋害退役的侍官,这岂能容许?”
  张进马上明白过来。
  “下官明白,这是顶风做案,是无视朝廷诏令。下官一定严审此案,办成一个铁案。”
  长孙无忌指示,不仅要办成铁案,还要办成典型。
  并且对于崔氏,要从严打击。此案不光光要查崔家管事崔琮和他的打手,还要严查崔善福。
  “崔家如此做恶,只怕向来作恶多端,张录事,你派不良人好好查一查崔家,看看到底还有多少恶没有被查出来,一定要严查,丝毫不放过。”
  “顺便,借此案,整个长安府也一一次大查处,对于那些在役或退役的侍官,都要主动的去调查询问,看是否有遇到欺凌等情况,若有,要及时主动的帮忙解决。”
  张进暗暗心惊。
  知道自己这位年轻的府尹上司,怕是要借机在长安府二十余县掀起一轮大风暴了。
  说是调查侍官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不就是冲着贵族官员们去的吗?毕竟大秦士兵们的地位向来还是很高的,一般百姓也欺负不到他们头上去。
  “喏!”张进叉手领命。
第1116章
长安崔氏
  丫环端来一壶泉水,放好后退下。
  崔君绰打开壶,嗅了嗅壶中的泉水,这水是府中派人每天一大早便去数十里外的终南山中取来的清泉水。
  专用来煎茶。
  虽然如今因皇帝爱泡茶,世人也渐改饮茶之风,由煎茶改为泡茶,但崔君绰却依然喜欢用旧法煎茶。
  红泥小炭炉已经烧起,姜葱蒜桔子皮青盐等各种煎茶调料也已经备好。
  取出一块上好的团茶,拿茶夹夹起先放在火上微烤,待烤出茶香后,形如虾蟆背,再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
  茶自然冷却后,再放入擂钵,轻轻的捣碎成细末。
  崔君绰动作不急不缓,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也不需要煎茶的茶仆茶婢,全由自己动手。
  小泥炉里添上银霜炭,架上银壶,把新鲜的山泉水注入。
  小火慢煮,当烧到水有鱼目般的气泡,微微有声之时,这便是一沸时,崔君绰便往盐水里加入了适当的盐,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接着继续加热烧煮,待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时,这便是二沸了。
  先从银锅里舀出一勺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捣好的茶末。
  等烧到锅中茶汤汽泡如腾波鼓浪之时,这便是三沸,加进二沸点时舀出的水,使沸腾暂停,以育其华,然后可以投入其它的作料。
  等水再开,茶汤便算是煎好了。
  茶要热饮,尤其是第一碗茶汤最好,是不隽永,越后面的越差了。
  崔君绰饮茶不喜人打扰,这是府中的规矩,人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若去打扰,定要受罚的。
  崔君绰的茶杯很漂亮,是精巧的紫砂茶杯,他不喜欢如那些暴发户新贵一样,拿着河北邢窑洞的白瓷杯或是江南的青瓷杯饮茶,那是喝酒的,怎么能饮茶呢。
  饮茶就得紫砂,那才是上品。
  舀出第一杯茶,手捧着热茶,刚要趁热饮下。
  结果门却被敲响了。
  “阿郎。”
  崔君绰放下茶杯,脸色难看。
  “何事?”
  “阿郎,胜业坊五郎出事了,宅第被查抄,五郎也被带走了。”
  崔君绰眉头一皱。
  “他又做了何事?哪个衙门的人带走他的?”
  “好像是五郎家的管事跟一个西市做买卖的退伍府兵买卖方子的事,是长安府的人带走五郎的。”
  崔君绰抿了一口热茶。
  “些许小事,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拿我的贴子去趟长安府衙递给长孙府尹,去询问下情况,弄清楚了再来报。”
  放下茶杯,崔君绰不由的想到了过去。
  当年,那是后三国时代了,北齐北周和南陈三国纷争。那时的清河崔氏名声正隆,北方士族领袖。当时北周重臣杨坚妻子独孤氏的外祖父是崔彦珍,而他父亲正是崔彦珍的亲弟弟崔彦穆。
  当年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是他的堂妹夫,后来的北周大丞相杨坚是他的侄女婿。
  凭着这关系,崔彦穆在北周为东郡公,周世宗时,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
  大象二年,宣帝崩,杨坚辅政为大丞相,三方起兵,崔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入荆州,杀有异志之荆州总管独孤永业,镇守荆州,讨灭司马消难。
  事平,奉诏入朝,授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邑二千户。
  那个时候,他父亲朝野闻名,而崔君绰也成为丞相府的兵曹参军。
  杨坚灭周立隋,年号开皇,这一年他父亲病死,崔君绰袭爵为东郡公,并成为太子杨勇的东宫官。
  崔君绰在东宫深受太子杨勇倚重,只可惜最后杨勇被废,杨广夺嫡成功,本来为独孤皇后堂舅的崔君绰因此受到牵连,被杖责后除籍为民,家族男丁流放岭南,女眷没入掖庭。
  那次是对清河崔氏极大的打击,甚至堪称是北魏崔浩因修国史而被灭诛九族以来,崔氏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好在当时崔君绰有个女儿在宫里被杨广看中临幸,崔家子弟也因此得回到中原,女眷也回到家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