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5/1095

  只是皇帝也没有想到,李宪上任不到三个月,结果就把锦衣卫的第一任都督张亮给告了。
  “可有实证?朕虽让锦衣卫与皇城司相互监视,但却不想看到你们内斗,若是没有实证,只是诬告,那就要受反坐之罪。”
  皇帝冷冷说到。
  分权监督,虽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就是容易内斗以及推诿扯皮。
  皇帝不想开这样的口子。
  “陛下曾下旨,军中将领禁止私养义子,原有义子皆令各回本姓,脱离干系。可张亮曾私养五百义子,陛下禁令后,不但没有依令让五百义子脱离干系,反而让他们皆暗中起誓永远效忠于他,甚至还让五百义子,每人皆收数人或数十义子。”
  “张亮诸义子多在三衙诸军府中担任军职,而其义子所收义子,也皆为军中之兵,并非孤儿幼小。”
  “再有一个,张亮还暗中网罗招揽术士巫师十余人。张亮曾经跟术士公孙常说,他的名字应验了一个图谶,‘有弓长之君当别都’。”
  “张亮还跟另一个术士程公颖说起,说他臂上有龙鳞生起,如果举事,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成功。”
  李宪是个狠人,虽然没有卵子了,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张亮的命。
  他举报张亮谋反,列出了三条罪证,一是违犯禁令私养军校为义子,而且数目极多,并且让义子再三衙之兵为义子,五百义子三千假孙,这就成了一条大忌。
  其二张亮还暗中网罗招揽术士诬师,这也是图谋不轨的罪证。
  其三,他向两个巫师所言,更是暴露谋逆之心。
  “术士公孙常和程公颖都已为我皇城司控制在手,他们也如实交待,愿意出来指证张亮。”
  皇帝的脸色变的非常难看。
  军中收养义子,这是魏晋以来的传统了,尤其是五胡乱华之后,胡风渐盛,于是不论胡汉将领,都喜欢在军中收养义子。军中收养义子又与民间收养义子完全不同,军将收养义子,一般都是直接从麾下军中,挑那些精锐悍勇能打的兵校收为义子,甚至经常有义子比义父年纪还大的情况,至于年纪相当者更是主流。
  这种收养义子,其实就是过去军为将有的一种延伸,将领把军队当成私军,于是通过收义子来加强军队控制。
  收的这些义子,要么就是他们的亲兵卫队,保护安全。要么就是下放担任军职,帮助掌握军队。
  当初罗成刚起家的时候,因自己军中都是招募的少年或孤儿,因此当他们战死后,罗成承诺为他们寻找孤儿代为抚养,做他们的继子,继承他们的香火。后来收的多了,也让一些将士们主动认领,帮忙照顾抚养,也算是为军中储备一支少年预备兵。
  那时,罗成就带头认养了三个义儿一个义女,便是王雄诞几个,如今都任一道都督。
  再后来,罗成又收养了几个,加起来有十三个义子,如今职务最低的也是一团之都指挥使职。
  在早期罗成的队伍里,军官们基本是个个都有义子,但这些义子也传统军将们的义子还是不同的,那就是没有直接把军中部下收为义子的事情。
  等到后来,义儿营的孤儿少年们长大些后,也进入军中作为军官的侍从,成为见习这官。
  等到罗成当了皇帝后,有感于军中义子这种做法,其实是军中山头主义,于是下诏,禁止军官们在军中收养义子,但允许于民间收养一些孤儿弃婴等为义子,可也严格限定了义子的年龄和数量,就算无儿无女者,可所收义子也不得超过三个。
  早先收的义子如果超过数量,或者说不符合规定,是收取的部下,或者义子年龄与义父相差十五岁以下的,就要解决这个关系。
  这个诏令出台后,效果还是不错的,把过去军中的这种收义子陋习打压了一番,军中的山头也没那么厉害了。
  张亮的五百义子,罗成是早知道的,当年张亮负责奉命组建暗卫,为了发展工作,于是也按军中惯例做法,招募了许多部下,然后从他们中选出五百精锐能干者,收为义子。
  可罗成没有想到,时至今日,张亮明显上假装奉诏解除了与这五百义子的关系,暗里却还要他们起誓效忠,甚至又让这些义子故意违反诏令,暗中每人收了六七个义子,还都是违令从军中收的部下士兵。
  若是仅仅只是招揽术士这些,倒还只能算是一些不大的问题,可五百义子三千义孙,都在三衙诸军之中任职当兵,这就让皇帝十分忌惮了。
  再加上现在皇帝还把锦衣卫这样一个重要的特务机构交给了张亮,皇帝对张亮如此信任,但张亮的行为,无疑让皇帝极为失望,甚至暗暗有些惊恐。
  张亮这个人,搞情报很厉害,出身贫穷的他也是个亡命。但是这人打仗方面却一般,尤其是指挥不行,若是让他当个二百人长,冲锋陷阵他还是很猛的,可如果给他几万人马,他就难以调度。
  “朕要看到证据,如山铁证!”
  皇帝对皇城司提督李宪只说了这短短一句话,但这句话却充满着杀气。
第1047章
引咎辞职挂冠去
  “召张亮前来。”
  皇帝压抑着心头的怒火,对于老兄弟们的背叛,皇帝是最恼怒的,这不仅仅是愤怒,更多的还是遗憾。
  从长白山下的章丘小城,一路过来,十来年了,众多兄弟相扶,他罗成才走到今天。而这一路上,也不知道倒下了多少兄弟。
  多少人都没有见到今天的胜利,无法享受到开国后的荣耀。王君廓、张亮这些人是幸运的,他们追随罗成很早,可却一直活到了如今,个个功成名就。皇帝也从不曾亏待过他们半点,哪个不是公侯紫金,哪个不是实封诸侯。
  偏偏却还是反,为何?
  李宪忙叉手回话,“圣人请息怒,张亮早有反心二意,若是这般去召,只怕会狗急跳墙,不若由奴婢率皇城司去拿人,不但把张亮捉拿,还要把他的义子义孙一网打尽。”
  一说到张亮的五百义子三千义孙,罗成就更心痛。
  若无反心二意,暗里私养这么多的假子义孙做什么?尤其是这些人基本都是在皇帝身边的禁军和内军之中,几千人啊,真要是一起突然做反,那真是防不胜防。
  罗成点头。
  “急诏王铁汉率羽林军前来温泉宫护驾,除羽林军外,任何兵马不得靠近。还有,秘密查下羽林军,可有张亮的义子义儿,若有,先拿下。”
  罗成终究也是马上打天下的皇帝,真遇大事,却也没有心慌。现在不管张亮是不是真有反心,还是只是想要网罗羽翼自立山头营私,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能受到这个威胁。
  危险的苗头得第一时间掐掉,要控制住局势。
  “是朕失察了,之前就没有发现张亮这小子,居然如此,哎!”
  “奴婢李宪愧对圣人之托,没能及时发现张亮之阴谋二心。”
  罗成伸手拍了拍李宪背部。
  “这不是你的错,你能在组建皇城司仅仅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识破张亮的二心,非常难得。”
  罗成想想,把腰间的那把玉具尚方剑摘下递到李宪之手,“朕赐你尚方剑,若是张亮等敢抗捕,许你先斩后奏,格杀勿论。”
  “朕再调千牛卫府的兵马助你行动。”
  “奴婢谢陛下。”
  李宪激动的无以言表,作为一个阉人,他们与外臣相比,那是有着天然的不同。李宪也从不把自己当成是臣子,而是牢记自己只是皇帝的奴婢,是天子私人。皇帝的权威,不容半点亵渎,谁敢谋乱,那谁就是他们这些没卵子的天然敌人。
  罗成随后又派中官急诏院府宰辅以及兰台御史,还有枢密院使、兵部尚书等前来。
  “朝廷早有明诏禁令,张亮还阴养如此众多假子假孙,意欲何为?正是欲反也!”
  侯莫陈一听皇帝通报情况,立即就怒道。
  其它宰辅们也很气愤,对这种反骨仔都言该杀。
  倒是魏征还稍为张亮说了句话,“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
  “魏征你何意?难道要等张亮率这几千假子义孙,来个宫门之变,让他学那宇文化及之辈,那个时候才算反?”侯莫陈本身是鲜卑人,脾气暴,虽说现在是宰相,但宰相眼里更容不得反贼。
  杜淹则有些惶恐。
  他是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大夫,虽说之前退出政事堂,不再任宰相,可是御史台现的职责也是很明确的,是兼隋朝谒者、御史、司隶三台为一体,掌握着朝廷弹劾监督大权的,他们的监督权与锦衣卫和皇城司不同,那是有风闻奏事之权,本身就是要让他们专门盯着官员的。
  现在张亮事情捅出来,这么严重,他这个御史大夫之前却一无所知,那就是严重的失察。
  “臣杜淹执掌兰台,掌握监督百官之职,却未尽职责,有此失察,请陛下治渎职之罪,臣自请辞职、归家待罪。”
  在先前御史大夫退出政事堂后,朝廷有了一条新制度,那就是若当朝的府院宰辅被御史台参奏,那么必须得停职待罪,暂交出职权,等候处置。
  虽然在当时讨论这一条的时候,还有大臣提出,要按汉以来的天人感应法,即如果天下出现大的灾祸,那么当政的宰执当得有人引咎请辞。
  不过后来这一条,被皇帝亲自除去了。因为皇帝根本不信这一套,真有天灾,虽也会有官员处置不当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在于灾,尤其是朝中的宰相,地方大灾,他们能有多大的直接干系?
  但是对于宰辅被御史台弹劾后,停职或辞职这一点,罗成却还是表示了支持的。如果宰相被御史台弹劾,这必然说明情况比较严重,不可能是无风起浪。如果宰相被弹劾,还呆在相位上,既不利于调查,也是对御史台工作的不支持。
  御史大夫不是宰相,杜淹也没被人弹劾,但出了这么天大的案子,他无疑是有失职之罪的,说轻了是失察,说重就是渎职。
  他只能自己引咎辞职,回家待罪。
  宰相遇弹劾而停职或辞职,其实更接近于后世一些国家里的内阁不受信任案。
  “也好,杜卿便先停职在家反省,等待处置结果。”罗成也很不客气的把杜淹的职停了。“御史台就交由礼部侍郎张仪臣接任御史大夫,以封德彝为御史中丞。”
  杜淹摘下自己的进贤冠,脱下自己的紫袍玉带麒麟符,一一交还皇帝。
  内侍取来白袍衫黑幞头交给杜淹,让他换上。
  “罪臣杜淹告退,吾皇万岁。”
  李宪带着皇城司数十位小队长‘档头’,统领着上千的‘番子’,在千牛卫十几位带千牛刀的御前侍卫护卫下,很快就直接包围了张亮的营帐。
  营外的锦衣卫见皇城司这般兴师动众过来,于是也全都持刀对抗。
  “请尚方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5/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