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1/1095

  相较起来,苏定方带来的中原秦军,却并不太适应这边的地形与气候,尤其是中原的骑兵,在这边很难有用武之地。
  “我准备在此重筑嘉诚县城,增驻兵马,并设军屯民屯,以控扼岷山与岷江。再向南收复汶山郡,把诸羌赶到邛崃山以西去,在汶山郡之西,邛崃山东侧,于杂河谷要道,再筑一城,扼守邛崃山东。”
  苏定方选的这两处地方,都是战略要地,是诸羌入剑南的重要通道。
  南面的杂河谷处,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如在井底。此处不但控扼要道,三面临江,而且还占据高地,对成都平原有俯冲之势,十分重要。
  苏定方这样极有战略眼光的人,一下子就看到要守好剑南西,关键还是平定西山诸羌,而要平西山诸羌,尤其是要防他们反复无常,就关键在于守好平昌郡的嘉诚和汶山郡的这个杂河谷。
  嘉诚县已经到手,但邛崃山东却还在羌人之手,这里其实在数朝以来,就一直都是羌人的地盘,甚至可以说,其实中原王朝的势力一直就没有扩张到邛崃山脚下。
  而这一次,苏定方看中了这里的一处要地,不但要把汶山郡原有的地盘收回来,还要把这从来没有拥有过的东坡也要拿过来,并在此驻军修城,屯田扼守。
  “在此两处筑城屯军,则我军便立于不败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后方运粮储备,加上军屯产出,便能支撑长年驻守征战了。”
  邛崃山也是泯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大渡河上游便是从大积石山下发源而起,经党项羌地盘,入迷桑、春桑等部,然后南下,汇入大小金川河水,大小金川一带则是东女国等诸羌部。
  再南下便是大渡河段,往东进入蜀地,最后汇入泯江。
  大渡河东面是邛崃山,西面则是大雪山。大雪山的西面,就是吐蕃兴起的雅砻江所在的山南了。
  不过从邛崃山到大渡河再到大雪山,这一段也是最艰难最恶劣的地理环境,哪怕如苏定方这样雄心壮成的大将,可面对这些险山恶谷还有那林立的羌夷部族也是只能望而兴叹。要想扫清这一块地带,没个一二十年估计都不可能。
  所以一开始,苏定方就没想过要一战而定西山,他计划的还是先在泯江畔,先在门户之处建好堡寨,方能进可攻退可守。然后再徐徐图之,沿着几条河谷要地,不断往前推进修筑城堡,屯驻兵马,同时屯田,通过这样吞食的策略,来慢慢的控制这一地区。
  当然,若有细封部这样的愿意归附的部族,为秦军打头阵,这是更好不过了。
  “我已经派人向青海道的冯孝慈都督去信,请求青海道方面,自大积石山北方向出兵策应,一起配合夹攻拓跋部。”
  苏定方与唐俭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西山诸羌里,以党项最强大。要平西山,肯定得先平党项。但他们没有人想过要直接招纳党项来攻打其它小羌,而是先拿党项开刀。
  否则一旦招党项平其它小羌,结果就可能是党项在西山坐大,以后更加难以控制。因此朝廷是要离强合弱,先拿最强的党项开刀。
  但并也不是直接打党项,而是内部离间分化,招降党项第二强的细封部,先联手灭掉最强的拓跋部,这样一来,秦军也有了帮手,而党项也能实力大降。
  “我军接下来会分为三部,我率一军屯嘉诚,在此修筑新城,以为北线攻守大本营。沈光将军则会率一军南下去招附、攻打汶山西面直到邛崃山东面诸羌,然后在那里新筑一座大城,驻兵屯守。”
  “你和细封步赖率其细封部兵五千,另我派契必何力、执思失力两员大将各统兵一厢,总共八千兵随你们出击。”
  这下倒让唐俭有些意外了,他只是一个礼部员外郎而已,现在却让他带兵。
  “你看好细封步赖,并负责招降沿途诸羌,这应当是你的长项,至于说统兵打仗,有细封步赖统羌兵,有契必何力和执思失力两员大将统我秦军,你不用担心。三将共统一军,你负责协调,若有争执不下,你则听契必何力的建议。”这下唐俭明白,他是名义上的一路统帅,不过实际负责的是招降诸羌和协调三将的任务,军事上主要还是以契必何力的意见为主,不让契必何力直接统兵,估计是因为他只是一个胡将。
  “总管为何不亲自统兵?”
  “本帅坐镇此处,更加重要,平定后方羌部,筹集运输粮草、保证辎重供应,可并不会简单,本将要居中策应指挥,而不是亲自担当先锋。”
第1040章
大秦创业起居注
  长安。
  中秋刚过。
  暑热稍稍降低,将作大监阎毗上奏,请修大明宫。
  “西北战事既定,那么朕也要还都洛阳,大明宫没有修建的必要。修建一座大明宫,按阎毗的规划,民部预算,最快也得一年时间,需要征召百万民夫,耗费千万。实是太过浪费,大战过后,不宜大兴土木。”
  清凉殿里,皇帝指着殿外,“眼下这座清凉殿不也挺好?”
  西北主要战事虽已结束,但零星的战事还没停。程咬金等在稳定安西三郡,还要支援铁勒与莫贺咄讨伐射匮可汗。
  而冯孝慈、薛万均、郭孝恪诸将,也忙着在稳固青海四郡。
  更不用说,刚刚自剑南传来的奏报,苏定方已经越过泯江,正与西山诸羌交手。
  “先前司农卿上奏,长安的粮食已经将尽,有可能撑不到秋收,转运关中的华阴永丰仓和陕县常平仓,储粮都已经见底。”
  关中之地,其实早就在汉朝起就暴露出他的许多短板,就是虽有山河之固,可却难以自给,连长安这座都城都供应不了。
  而河西、朔方、陇右这些外围之地,本身也是地处僻远,百姓稀少,加上边塞还得时刻提防戎夷袭扰侵犯,就使得这些地方自给有时都不足,一旦用兵,不得不从关中运粮过去。
  关中也无粮,于是便只能从关东运粮。
  但关东运粮入长安,不比运到洛阳,在陕县一带,是一段漕船根本过不了的河段,必须得通过陆路转运。
  粮食陆路转运非常麻烦,且转运能力有限。征召民夫多,则消耗更多。一般情况下,每年通过陆路转运,最多也就是两百万石左右,再多成本就会居高不下,也转运不及。
  今年为了打好这场赌国运之战,朝廷也是费尽办法,不顾成本的征召了无数百姓过来转运粮草,这样一来固然把许多粮草运入关中,并源源不断的运到了河西、陇右,可一多半的粮食是消耗在路上,是被民夫们吃掉了。
  华阴永丰仓和陕县常平仓本来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就是为备运关中的,此外关中长安,近年也本来积储了许多粮食,可一场仗打完,长安的粮仓空了,陕县和华阴的转运仓也空了,离秋收还有段时间,关中和关东,都已经无粮可运了。
  马上连长安朝廷都要供应不了。
  “朕决定提前返回洛阳,百姓与北衙禁军和内衙诸军,也一起返回。”
  洛阳相比起长安,漕运情况可就好的多,南北运河加上黄河,都在洛阳附近经过,当初杨广修的大运河,本就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更别说洛阳周边那都是产粮之地,河东、河北、河南、山东、淮南、山南,尤其重要的是,河网遍布,道路平坦通畅。
  早年杨坚立隋,虽定都长安,可隔几年总会发生长安粮食不能供给朝廷皇宫的困窘之情,于是皇帝便只得带着百官和禁军,浩浩荡荡的跑到洛阳去,然后允许关中的百姓跟着一起就粮关东,皇帝带着几十万军民百姓跑到河南去的场景,可谓是十分的尴尬的。
  也正因此,后来杨广继位后才坚持营建了东都洛阳,虽然长安缺粮仅是他另建新都的一个原因而已。
  大秦虽有六京,但皇帝还是以中京洛阳为主,其余五京不过是陪都而已。提高规格,也是加强对这些重要城池的控制。
  府院的宰辅们对此倒也没有意见,长安城确实显得处处不便。
  长安的太极宫低洼湿热,天子不利居住恢复病体,而长安城也显得残破了点,尤其是自开皇元年隋朝迁入新长安城,直到大业九年,用了近三十年时间,长安城才算勉强把外城的城墙都修好了,但是依然还有许多配套的设施没有建起。
  更别说,经过隋乱后,如今的长安城百姓很少,城南大片的坊区,现在都还没有房屋住宅,都还只是坊墙围起来的农田菜园子而已。更不用说,自皇帝推动的佛道改革后,隋朝时那上百座的大寺、道观,如今尽皆迁出,更让长安城显得萧条了。
  虽然也有如阎毗这样出身关陇贵族的大臣,对长安很有感情,提出朝廷就以长安为京师,对长安充实人口,恢复往日繁荣。
  可一众宰辅们却对此没什么兴趣,洛阳城这几年已经恢复的不错了,现在却要舍弃洛阳,再来经营长安,岂不是瞎折腾,再说了,大秦朝中最强的一股势力是谁?不是关陇旧贵族也不是什么江南士族关东士族,而是山东豪强集团。这些人多是随皇帝于山东起家的那群人,最早多是些豪强小地主之类的,也有许多是庶族寒门出身,他们跟随皇帝征战,建功立业,如今成为开国功臣,占据朝堂高位,祖籍家乡在山东,产业家眷则多在洛阳,谁愿意跑来这关中长安呢。
  安西留驻一军镇守,吐谷浑留驻一军镇守,再加上剑南派去的一军,除了这三个军七万二千人,其余的军队,南衙府兵各归军府,北衙禁军和内衙亲军,则返回洛阳,以及六京驻地。
  “魏征。”
  议事结束,皇帝留下了魏征。
  皇帝与魏征一起在殿前漫步,看着银杏黄叶飘零。
  “大秦立国也已经四年了,经历此战之后,大秦算是暂时解决了外患大敌,十年之内,可以说都再无敌人可以威及大秦江山,这天下,算是真正的稳固下来了。”
  魏征点头。
  不论是江南还在苛存的三藩,又或是远走千泉的西突厥,或是吐蕃、诸羌等,经此一战,都无法危及朝廷了。
  吐谷浑已亡,青海四郡算是立起来了。
  安西三郡设立,西突厥分裂,射匮将自顾无暇,而吐蕃已经向大秦称臣。
  “可惜这一战来的太早了一点,若是晚个十年,哪怕是晚五年,朝廷也能收全功。”
  “是啊,这战虽然赢了,可我们却没余力再扩大战果了,不能把西域一举收复,不能趁势再灭吐蕃,确实是个疑惑,不过也知足了。”皇帝拄着龙杖,“外面的危机暂时解除,接下来我们要专注中原内部,得休息生养,恢复民生国力。当然,也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皇帝交给魏征一个任务。
  “你虽不是最早跟着朕的,但也是在朕还于微末之时便已经跟随了,你是看着朕如何一刀一枪拼下的这个大秦,也是亲眼看着前朝是如何一点一点崩溃的,朕希望你能够写两本史书,一本就叫大秦创业起居注,就写朕如何开创大秦江山之事。而另一本则为隋史,你来主笔,为前朝修史立传,也算是给前朝划上一个句号!”
第1041章
是非功过盖棺定
  “陛下,修史乃是大事,臣只怕能力不足,臣也非史家也。”
  魏征对于皇帝于此时提出要修史,倒不意外。
  历朝历代,都会修前朝史,除了太短命的王朝来不及修以外。
  为前朝修史,表面上的重要理由,是修前史以为后来君王者鉴定,能够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需求。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般不会明说,但大家都会明白。那就是易代修史,也是为了证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
  这就好比罗成虽然灭隋立秦,但也得有个先拥隋帝,然后隋帝禅让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新朝继统合法性。
  当然,后朝也会不可避免的在修前朝史时,对前朝历史做一些修改。尤其是对前朝末代皇帝,肯定不会有什么好词。适当增删都算是正常的,甚至有的干脆就会编造一些本来没有的内容以抹黑前朝。
  毕竟新朝都是造前朝反得的天下,若是前朝处处那么好,那新朝造反岂不是就站不住脚?
  而在前史中,为本朝开国皇帝添点油加点醋,那就更是寻常了。
  不过魏征拒绝,倒不是他很正直,而是在唐以前,史书其实都是私家所修,并没有朝廷官修的例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