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1095

  这一来,就是六年。
  虽说是俗家弟子,其实也跟僧人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用剃头发,但一样有法号,一样要遵守戒律。
  一名书吏笔走龙蛇,把这些记录下来,而赵舍人在旁边也拿着支笔,他在自己的卷上写下一行字,“无心,俗名王宝枪,十二岁,俗家弟子,家中父母尚在,兄弟二人。写完,他在后面加了一句,虽家有三丁,然年未满十四,不符合考试剃度条件,直接令回原籍家乡,归家。”
  “方丈,无心不符合条件,需直接安排回家。”
  按朝廷的最新僧道管理律令,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出家的,首先,十四岁以下,二十一岁以上者,皆不许出家。盖因为,朝廷认为,十四岁以下,年纪太小,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决断能力,而二十一岁以上,又是成丁,如果成丁出家,会让朝廷损失一个青壮劳力。
  固此,新出的律令里,不论僧道,出家年纪都限制在十四到二十一岁之间,只有这个年龄断才允许出家。
  而对于尼姑和女道,更是规定,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人出家,不论什么情况都严禁。这其实就跟汉朝让十来岁的姑娘就出嫁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人口,同时也是避免太多女子出家,导致社会风气不好。
  方丈伸手拍了拍无心的肩膀,“无心,从今日起,你便可出山了。”
  “下一个!”
  无心有些茫然的站起来,走到一边。
  身后一个干瘦的光头上前,他自称为慧智,是正式剃度过的弟子,今年三十二岁。
  赵舍人翻看寺中的卷宗,发现这个慧智在少林出家已经三年,此前曾是一名山贼,后来上山出家。
  记下他的名字等信息,赵舍人对方丈道,“此人曾是贼匪,按律令,禁止军人、工匠、罪犯出家,他需还俗,没有资格参与考试剃度!”
  方丈点了点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智世上已无亲人家属,让他留下如何?”
  “律令王法,不可违背!”
  道信还有些犹豫,这时赵舍人告诉他,虽然慧智已经没有了亲人,但朝廷也不会再追究他以前的贼匪罪行,而是会让他重新登记入籍,授田分地。
  慧智有些不安的坐在那里,甚至腿都在发抖。
  隋乱之时,曾经被迫为贼,手上沾染过鲜血,做过不少罪恶之事,正因深感罪孽,又在兵败溃逃后,才选择了上山出家。
  现在要下山,对前途充满未知和恐惧。
  “请拿上这个,到那边殿下等候。”书吏把一张木牌递给他。
  又一人上前来,例行询问后,依然是不符合出家的,因为通过询问得知,他家中还有一个老母,原本他有两兄弟,但战乱中那位兄长也去死了,如今老母在家无人赡养。
  “方丈,依然律令,僧道虽为出家之人,可也需要拜父母,有赡亲守孝之责,不得为异教而废礼,弃亲灭伦。因此才有家有三丁方许出家的条例,而现在这位慧安的父亲和兄弟都没于战乱之中,家中只一老母,需要他回去赡养,因此需得还俗下山。”
  慧安在山上呆了十几年了,已经习惯了这里,听说要让自己下山,感觉很惶恐。
  “方丈,我不想下山。”
  方丈安慰他道,“心中有佛,处处便是佛寺,孝敬父母,父母就是最大的佛。”道信说出一番与时下许多佛宗完全不同的话来,其它宗派讲究的是出世,是要抛弃割舍与原来的一切,但道信却认为佛见本心。
  因此才有少林武僧,有俗家弟子,如今他也支持朝廷让慧安回家赡养母亲。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这句话说的好,我回京之后必定禀明陛下!”赵舍人大为赞叹,这句话真是大智慧。
  几百僧人,第一轮登记问询后,就有一半不符合出家条件,而被直接要求下山还乡。另外的几百武僧和俗家弟子,更是被直接要求下山。
  通过了第一轮的三百余僧人,他们还要经过正式的经规考试。
第941章
王宝枪
  考试内容就两项,一是背诵少林寺戒律《百丈清规》,第二项是背诵佛经《金刚般若经》。必须一经一规都能做到通诵无误,且对金刚经有一定的理解,方为过关。
  若是连经规都背不全,自然是不合格的,也要被强令还俗下山。
  好在道信的主持之下,少林寺的正式僧众表现的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刚才已经淘汰掉了许多年轻的僧童,和许多练武为主的武僧们。
  只淘汰掉了一成多点,依然还剩下有三百一十多名僧人,合格过关。
  对于这些合格者,赵舍人等又详细的登记了一遍信息,然后告诉他们,过些天要前往洛阳,参加由礼部和僧录司一起主持的考试,到时各地的僧人都将前来。
  “朝廷于天下各地的僧道数量是有个总数编额的,一县不得过百人,一郡不得过五百,一道不得过三千。因此你们现在虽通过了初选和初试,但还得在洛阳城进行考试,要经过礼部试。”
  这是层层淘汰限额,一个县僧人限额百人以内,如果是大县可稍放宽点,因此一个县的僧人,先得跟其它本县僧人们考试竞争,成绩最优的那批人,才可能通过,成绩排后的,自然就得不到名额,拿不到度牒。
  而后第二轮考试,没通过的可以再考一轮,成绩优秀者,可以安排到边疆等缺少僧人的地去传法。
  同时之前第一轮通过的优秀者再考一次,从其中再择出优秀者,然后授他们担任朝廷、道、郡、县四级僧录司的僧官,协助朝廷官员管理天下僧人。
  据说朝廷还会在洛阳建立一所佛学院,到时那些通过的僧人,要统一学习一年左右的佛法和朝廷的律令,然后才授给度牒,成为正式的僧人。
  而没有度牒的野和尚,各地一经发现,便将送去边疆屯田,这是非常严厉的。
  南北朝时起,各朝也开始有了对僧道的管理机构和一些规定,但远没有此时的大秦推出的这么完整和严格。
  又是禁私建寺观,又是禁私自剃度,还各种限制。
  小寺要兼并,大寺要管制,出家人还得考试。
  少林因为方丈是护国法师,因此他们获得了一项特旨,通过初次考试的这三百一十多人,一百人留在少林寺,虽然也要前往洛阳参与二轮考试,但已经得到了保送过关的特权。
  而剩下的二百一十多名少林僧人,则也不会被淘汰还俗,朝廷直接让他们分成四队,前往带方、武川、敦煌、安南四地,建立分寺。
  皇帝直接给这三百多僧人颁赐度牒,甚至不需要他们再交钱,而按规定,度牒发给僧人,虽然考试通过,但也一样要交钱的。一张度牒,收费十贯,并不便宜。
  当然,若是跟宋朝时相比,却又不贵了,宋代时一张度牒便宜点也得几十贯,贵的时候得八九百贯。
  因此宋朝官府有的时候急需钱的时候,上面不拔钱下来,直接发度牒给官府,给个几十张几百张的,往往就能筹到几千上万贯。
  宋人度牒这么贵,关键还是在于僧道能享有许多特权,比如不服役不纳课税等等,因此有人就想办法获取度牒,得一个出家人身份,然后逃避各种课税劳役。
  但在如今的大秦,休想。
  僧道虽授给田地,但也得纳租税,同时严禁寺观从事经济活动,不得经营手工作坊,也不得经营放贷商贸活动,他们只可以自己耕种一点田地,自给自足,甚至不许把寺庙的房子出租,更不许搞素餐卖,总之就是你老实信你的佛念你的经就好,其它的就别想了,想想都是违规犯戒的。
  不得娶妻不得纳妾不得赌博更不得狎妓,也不得入坊间散居民间,更不得擅入市井。允许你们做些法事之类的,但也得报备。允许接受捐献,但数额做了限定。
  总之,想借僧道这层皮,过逍遥神仙生活,那是绝对不允许的,甚至僧道犯法,还要罪加一等。
  一旦违法乱纪之后,就要收回度牒,剥夺其出家人身份,强令还俗,还俗的僧道且再不得剃度出家。
  朝廷相信,除了真正有这样信仰的人,那些滥竽充数之人,肯定会现出原形,被筛离出去。
  你们信仰是你们的事,可以泥胎木像,但禁止铜像金身,禁止彩绘,甚至寺庙禁止建立在城池和村庄里面,连旁边也不许,必须得是远离百姓居住之处的山野,还不得占用田地等。
  想如长安大兴善寺那般,长安一百零八坊地,大兴善寺就独占一坊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了。
  无心小和尚现在重新叫回了本名王宝枪,寺里刚给他发了十贯钱的遣散费,这是出乎他意料的,过去六年,他吃住寺里,甚至下山的次数都数的着,平时根本没用过钱。
  寺里的大方让他惊讶,他提着那袋子钱和几匹绢,都不知道要怎么拿。
  负责库房的僧人心疼不已,不过道信倒没觉得什么,发这些钱帛也是他的意思,既然朝廷的律令这么明显了,那么少林还要强留着这庞大的寺产便是危险,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如果散去这些浮财,能够换来禅宗的大力发展,他还是愿意的。四边新建四座分寺,朝廷还全力支持,可见未来少林的影响力会更大。
  许和尚走上前,拍了拍王宝枪。
  “不用担心,朝廷会给你安排好的,到时你一路沿着官道,沿途可在驿站歇息住宿,这一路上也会很安全,不会有贼匪路霸什么的。”
  “回家做什么呢?”
  王宝枪茫然的问许和尚。
  “回到家,好好孝敬下父母,友睦兄弟,安心在家耕种,有空读读书,别忘记了落下武艺。待你再过几年,便可报名参选府兵,到时就可当府兵了。若是军府里表现的好,说不定没几年就能选入北衙禁军之中,到时我们便能在洛阳再见了。”
  许和尚的话,让茫然的宝枪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方向。
  当兵,当禁军,将来到洛阳城跟许师叔再会,也要跟他一样穿上飞鱼服,挎上千牛刀!
第942章
岭南长流人
  洛阳城外,运河码头。
  贵妃李秀宁和赵郡公李玄霸姐弟俩一起来到码头,前来送别即将前往广南道交趾郡兄弟李世民。
  李世民一袭白袍,头上一顶软脚幞头,腰间革带。
  此时的他左眼蒙着一只黑色眼罩,胡须也没打理,胡乱的布满脸上,看着倒更像是一位江洋大盗般。
  李秀宁取来一副蹀躞,亲自为兄弟系在腰上。
  “出门在外,要记得照顾好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