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3/1095

  山高野旷,北风呼啸。
  皇帝率轻骑在北邙山围猎,百官随从。选择在这个时候围猎,倒不是皇帝已经开始喜欢排场贪图享受。
  “朕已经让人给沈法兴、林士弘和萧铣三家给了回复,朕接受他们的称臣请和,也会给李袭志、罗艺、冯盎等三人降旨,令三人停止北伐,休兵罢战,但是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萧铣退出长江以北,将南阳、襄阳交给大秦,并停止攻打汉东四郡,从此以长江为界。”
  而对林士弘和沈法兴二人,皇帝的要求是两人的兵马也都退出淮西,把所侵战之郡县交还大秦,并将俘获的秦军将士都放还。
  作为交换条件,罗成愿意让罗艺冯盎他们的北伐军退出五岭。
  “朕愿封沈法兴为江东郡王,其地为江东道。封林士弘为江西郡王,其地为江西道,封萧铣为湖南王,其地为湖南道。”
  至于李子通,他是大秦的叛逆,必须死,经不姑息。三王都不得救援李子通,否则就视为撕毁了议和协议,将被大秦视为叛乱。
  魏征腰悬一个酒葫芦,手里虽拎了张弓,但却根本没有要射猎的意思,他跟在皇帝身边,身上还带着酒气,很明显,他一边骑马还不时的喝两口小酒。
  “封为郡王,三人只怕未必甘愿啊。而且,让他们割让土地,更不容易吧?”
  “无妨,是他们向朕求和,又不是朕向他们求和。条件就是这个,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接受就算了。”
  占据主动权的是罗成,又不是这些反王。在罗艺冯盎他们北伐后,其实这三家反王已经压力巨大,虽说北伐军不多,并没有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但也一样是打了些胜仗,还攻占了一些城池的。
  只要罗成从北面大军南征,那么这背后的北伐军,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到时会让三王腹背受敌。
  罗成现在固然需要先休养生息,但三王之前也是互相争夺地盘,又内乱不断,也不好过。
  如萧铣此前已经有许多手下投秦,连大将董景珍都欲降秦,虽然被萧铣派张绣击败斩杀,可杀了董景珍后的张绣吞并他的地盘后,实力大增,也跋扈起来,最后萧铣又不得召集其它几员实力大将,封官许诺后,联军把张绣又杀了。
  连斩两员大将后,本就实力大减的梁朝,越发虚弱。而萧铣为避免再次出现董张这样的军阀跋扈,便坚定的推行解甲归田策略,一下子把四十万梁军,裁撤了个七七八八,在全梁朝推行整军,结果就是朝廷的军队序号是立起来了,军队也整编好了,军将们再不如过去那般跋扈,但整个南梁的军事实力也大减。
  现在罗成说,我们都不要打了,大秦不跟你们打,你们自己也不要跟自己打,咱们一起休兵罢战,你们奉正朔,大秦分封你们,从此安心过日子。
  萧铣等人以前称帝建国,如今罗成却只封他们为郡王,这不是藩属国的待遇,而仅是诸侯国王的待遇了。
  “陛下霸气,老道我觉得他们虽然会抗议,但最终还是会接受的。”
  从他们来请降称臣的那刻起,就完全说明了这三家既不团结,也没有雄心壮志。哪怕他们称过帝,可还没跟罗成打,就怂了。
  这种人,不可能相信他们有跟秦朝一战到底的决心。
  “再派人安抚下剑南和云南两道,这天下算是差不多勉强一统了。”魏征说道,剑南那地方,从来出不了王者,战乱时或许能有个割据者。但隋末以来,时间太短,蜀地还来不及出现这样的枭雄呢。
  蜀地曾经归附关中李唐,如今李唐覆灭了,他们归附大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云南,大业朝时就已经脱离中原了,后来朝廷派宇文述入云南镇守,修路驻军,刚勉强有点样子,结果大乱一起,宇文述一死,云南又尽入诸蛮之手。
  眼下鞭远莫及,魏征也只是推荐派人去宣抚诸蛮,只要他们肯表面上称臣归附便好,至于实际的控制,等将来天下一统后,再派军过去也不迟。
  “青海的吐谷浑人复国了,陛下打算怎么办?”
  “派使者前去册封吐谷浑汗为西海郡王,先安抚住他们,不令其侵边扰民。”
  天下纷乱,对于这些遥远边疆,皇帝也只能一步步来。
  全面开打,固然是痛快,但大秦还没有这个实力。
  “待萧铣应诏,把长江以北汉水流域新设为湖北道,以秦岭以南,剑门以北,夷陵以西之地设为巴汉道。剑门以南,依然为剑南道。”
  原本这片地区就一个剑南和山南道,可现在山南地区还有个萧铣,将其所在地单划为湖南,然后再划出来湖北和巴汉两道来。
  “将伏牛山以南的南阳郡,和方城山以南的淮安郡也从河南道划入湖北道。”
  “老道。”
  魏征扭头,“陛下?”
  “我打算以镇定襄阳、平关陇之功,赐封嗣业八百里封地,待平定吐谷浑后,就将他分封在青海湖边,划八百里封地给他,赐封为青海王,让嗣业与他的子孙永镇青海湖边,人以为如何?”
  魏征想了想,“青海紧邻关陇,又扼守河西走廊,战略位置关键。不过一直以来,这里都是游牧民族所占据之地,秦汉以来,虽屡屡征战,可从来没能够真正纳入中原朝廷的直辖之中,若是分封晋王到此,倒也不错,就怕时间久了,会出乱子。”魏征直言不讳。
  “有推恩令在,晋王的八百里封地会分割成无数个小封地,虽受封者皆为嗣业子孙,但应当不会出乱子。朕更在意的,是这些罗氏子弟,将来能够永镇边疆,为我大秦开疆拓土。”
  “要封得封西边一点去,河湟之地利用农耕种植,这块地方应当归由朝廷直辖才安稳。”
  魏征所说的是黄河与湟水之间长达六百里的一块三角河谷,这是一块物产丰富,风光美丽的农业带,此时主要集中在西平郡内。
  罗成打算封嗣业在青海湖以西的西海郡,这里主要是放牧区,也是在青海盆地中。
  “若在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那就太荒僻了点。”魏征喝了口酒道。“陛下又打算把魏王封在哪呢?”
  “封到云南之南的怒江以西如何?”这差不多是后世云南国界最南端了。
  魏征想了想这个怒江在哪,“陛下,太遥远了,我看不如分封到耗牛河去。”耗牛河便是后世的金沙江,这里也就是在大理以北的丽江一带。
  罗成想想,丽江可是个山好水好的好地方,“嗯,不错,那给嗣业划分六百里地,封他为丽江王吧。”
第915章
使团灭国
  寒冬的一个早晨。
  一支骑队高举着赤色的秦旗,行进在河湟谷地,在这条风绮丽的走廓中,队伍整齐。
  队伍中间,是此次出使吐谷浑的秦使唐俭。
  曾经是李唐大臣的他,在唐覆灭后归附于秦,被授鸿胪寺的六品官,从过去的紫袍玉带高官,到一个绿袍小官,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但对于唐俭来说,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毕竟比起他的上一位皇帝李渊,他还活着,家族也还保存着,只是降了职,倒也没什么了。
  何况,他的上司也告诉他,只要此次出使成功,那么升职加官是肯定的。
  骑着一匹陇右骏马,唐俭心中也是十分复杂,不久前他还为李唐四处奔波,可转眼间就成了一名秦使了。
  不过比起此前一趟趟出使突厥,这一趟虽也是出使蕃邦,但唐俭心里却要淡定的多。
  以往出使,都是李唐和他有求于人,不得不称臣进贡以换取支援。但如今,大秦强横无比,他此行是来宣威吐谷浑,为吐谷浑可汗册封的。
  身边的骑士们是一支五百来骑的队伍,带着皇帝的册封诏书,还有皇帝则给汗王慕容伏允的印信冠带,以及一些御赐的美酒丝绸瓷器等。
  统一着红色军袍的骑士们显得十分整齐和威严,但唐俭却清楚的知道,这五百骑,其实不久前还是来自各方势力。有的人曾经是西秦霸王薛举的部下,也有曾是河西凉王李轨的部下,更有来自关中李唐的骁果,也有来自河套的突厥骑兵,真正来自关东的秦军骑兵,其实很少。
  而那些秦军骑兵里,也没有一个最早随罗成起兵的忠武骑兵。
  可不管他们以前是效力于谁,此时,他们都全穿着一样的赤色军袍,胳膊上都一样佩带着铜章军衔,他们的军袍整齐,装备也统一。
  红旗飘飘,士气高昂。
  “报!”
  三骑飞奔而至,“前方发现吐谷浑骑兵!”
  唐俭勒停战马,举起手来,“无妨,继续前进!”
  吐谷浑的骑兵出现在附近,三三两两,如影随行,可唐俭却并不理睬,他有自信吐谷浑人不敢来劫掠他们。
  因为他们出发之时,早就送了几位曾经在长安的吐谷浑人回家,他们是吐谷浑可汗伏允前太子慕容顺留在长安的妻儿们。
  当年隋帝杨广出兵击灭吐谷浑国,在其地设立西海等四郡,但对四郡基本无力控制,伏允依然带着吐谷浑人继续抗击隋军。
  后来天下大乱,伏允便趁机复国,李渊占据关中后,派人送还了伏允的太子慕容顺,并册封伏允为西平郡王,与他结盟,联手攻薛举。
  不过李唐灭薛举后,并没有按约定把六百里河湟河谷割让给伏允。
  伏允大怒,于是此后不断派兵劫掠边境,关系交恶。当河西李轨归附秦朝后,李渊又欲与伏允结盟讨伐,奈何这次伏允却不肯理会了。在嗣业攻略陇西,平灭关中的过程中,伏允一直按兵不动,给了不少便利。
  队伍不断前行。
  当即将抵达青海湖边时,终于出现了吐谷浑人过来会面迎接。
  亲自来迎的是吐谷浑的前太子慕容顺,这位前太子在隋击灭吐谷浑后将他俘往长安,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跟处罗可汗差不多成了个陪酒客。
  江都之变后,他和处罗一样从江都与李渊一路回到长安。
  只是等他高兴的从长安返回青海,却发现父亲此时早已经另立了他的弟弟尊王慕容恪为新太子。
  重新回到青海的慕容顺极为失落,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他亲来迎接中原使者,看到唐俭这个熟人,反有种亲切感。
  “将军可已经见到妻妾儿女了?”唐俭问。
  慕容顺长的高大粗犷,虽在中原多年,但身上反而多了几分儒雅。
  “多谢秦皇陛下,送还我妻妾儿女,他们一路平安到达,都很好。”
  唐俭拉着他的手,“如今青海情况怎样?”
  慕容顺叹气道,“实不相瞒,我父亲老迈且变的昏庸,如今国内处处都听天柱王的,我很担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