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1095

  灵丘城约三万夏军。
  云中城下,约十一万突厥军。
  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一万了,还如此分散。
  相比之下,如今的秦军反而兵力不减反增。
  赵贵收复涿郡后,虽有些损失,但从叛军中补充了一些,数量不减反增,如今除了到达云中的八千藩骑,他还率领了步骑六万。
  冯孝慈在上谷打了几仗,同样从五万人打到了八万余人,现在除一军留守上谷、恒山、博陵、赵郡、襄国诸地外,他还率领了六万人围灵丘。
  神武城,还有罗大恩和高满政的一支兵马,他们收编了一些俘虏后,已经多达三万余人。
  至于雁门城下。
  皇帝亲率的禁军十万,而还有十万人分路出击扫荡。
  更别提,现在太原等郡还送来了十万郡兵乡勇助阵。
  秦军在代北已经对敌军形成了数量压倒优势。
  “陛下,老臣建议关门打狗,让赵贵将军率其部六万人马,绕道云中北面,攻夺牛皮关,封锁突厥北逃之路。令罗大恩和高满政自神武北上,率其部三万人堵住杀胡关。”
  “秦琼、程咬金几位将军加紧进攻楼烦关和西陉关,破关后北上进平虏谷,据长城偏头关。”
  罗成看着张须陀的这个战略计划,这几乎就是要四面包围颉利,重演几年前始毕可汗在马邑全军尽没的一幕了。
  兵部尚书卫文升此时更是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陛下,为防颉利嗅到不好的味道,提前逃跑,臣以为可暂时先对雁门围而不打,集中精锐先攻西陉关,入马邑后拔马邑城,然后抢占偏关、杀胡关、牛皮关等,对颉利四面合围,彻底不给他逃跑的机会!”
  按这位老帅说的,刘武周虽有几万大军坚守雁门,可他不过是瓮中之鳖,派一支兵马看住他就行,收拾完了颉利回头再来打他。
  “陛下,突厥人终究是大患,若让颉利跑了,只怕要不了几年,他又能再恢复实力,到时再来侵犯,终究麻烦。”
  几位老将都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眼下颉利还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他的情报严重滞后,所以还不清楚现在秦军已经全面占据了战争主动权。
  而卫文升等认为,就是要抓住这个时间差,不给他反应的机会。
  再来一场歼灭战。
  几年前,罗成在马邑打了一场歼灭战,痛歼始毕可汗的南侵军团,从此之后数年,阴山以南便不复为突厥所有。这次若是能再歼突厥一次,那突厥就算彻底趴下了。
  “陛下,此战若胜,可保北地三十年之无忧也!”
  这下连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这些文臣宰相,也一个个挽起袖子高喊着要打。
  “一定要围歼颉利,围歼他。”
  “绝不能让他逃了。”
  “拒不接受投降请和,灭了他!”
  看着这些气势汹汹的宰相和老帅们,罗成不由的哈哈大笑,这就是精气神,面对着颉利的来势汹汹,秦朝上下就没有一人怂过。
  现在,也没有一人说要宽仁大度,有机会搞死就绝不搞残。
  大秦开元二年,六月下旬。
  皇帝在雁门关下再次调整战略。
  以张须陀和卫文升率五万禁军加上十万郡兵乡勇继续围困雁门城,而皇帝调集十万大军强攻西陉关入马邑。
  程咬金和薛万彻则率军五万去攻楼烦关。
  皇帝的主力军团的任务是破西陉关后北上云中城拖住颉利主力,程咬金他们的任务是破楼烦后夺马邑,然后分兵去守偏关塞和协助胡大恩他们守杀胡关。
  “粮草能供应及吗?”
  皇帝问杜如晦。
  右仆射面色通红,拍着胸脯道,“皇帝尽管在前线与颉利决战,粮草军械之事,臣想尽办法也会保证供应的。”
  此时夏粮刚收,河东太原雁门楼烦等地许多地里的庄稼,都是刚割下来的,包括刘武周地盘的雁门楼烦两郡地里的粮食,都被隋军抢割了,所以这批就地夺取的新粮,大大缓解了杜如晦的压力。
  此时秦国君臣上下,已经不满足于击退颉利的突厥军,也不满足于收复代北诸郡,他们的目标更明显,胃口也更大,他们要彻底的把颉利的突厥军团歼灭,来了就别想走了。
  此战,要打出北疆三十年太平。
  此战,要把突厥打的灭国!
  这将是一举灭国之战!
第888章
天威
  七月初一。
  秦军大将秦琼尉迟恭击败驻守西陉关的刘武周大将寻相,兵马越过勾注山翻过长城进入马邑郡内。
  李世民、柴绍、李德良、李叔良等俘虏也跟随大军前进。他们被一队秦军看着,每人骑着一匹突厥马,就跟着皇帝的近卫队不远后面。
  这四位败军之将,默默无言,看着秦军行进时的那庄严齐整,心中却是暗暗惊叹。
  他们尤其是惊叹于秦军骑兵的数量,秦军骑兵的数量超过军队总数的四成,其中重骑兵又占骑兵的两成。就算是步兵,其中骑马的步兵也占到一半,剩下的一半步兵虽不骑马,但却是每火九驮马。
  隋军时府兵规定每火六驮马,一火十人备六匹骡马,不是骑乘,而是驮运装备。在开皇时,隋朝府兵甚至是每火八驮马。
  而如今秦军每火却有九驮马,反超出隋最盛的开皇之时。
  秦军编制,每三人一组,三组为火,五火为队,再加上队头队副旗手和两个护旗手,于是一队刚好五十人。
  因此一火三组九人九驮马,其实是已经达到每个步兵都配有一匹驮马了。而隋时一火是十人,十人八驮,其实都还没达到人手一驮的地步。
  从此就能看到,秦军之精锐。
  相比起来,关中的李唐可就差远了。
  李世民率军五万入河东时,手下五万人马,其中骑兵不过五千,才占一成之数。步兵中每火只有五驮马,是两人一驮,根本没有骑马步兵。论装备和训练,也远不及秦军。
  “他们的骑兵皆配双马。”柴绍对李世民道。
  李叔良则叹道,“秦军所有步骑都配有弓箭,骑兵和步兵弓手,甚至配有双弓五弦三袋箭。”
  “骑兵皆有甲,步兵铁甲装备达六成,其余也皆着皮甲。火长以上,皆有明光甲。”李德良道。
  李世民则更关注的是秦军士兵,“秦军火长以上者,皆是老兵。他们的兵,肩上还全佩有铜章,有不同纹案,阶级分明。”
  肩上的铜章区分士兵等级,而头盔的盔缨颜色,则区分军团,再配上那一面面的队旗、营旗、团旗、厢旗、军旗,使得秦军虽众,可行进之时,却秩序井然,丝毫不乱。
  更别说,秦军行进之时,还有军乐手敲锣打鼓吹号。
  李世民生出一股无力之感。
  大唐怎么跟秦军打?
  眼下的秦军,虽还未一统天下,但其之精锐,甚至远超开皇年间的府兵了。其久经战阵,勇武能战,尤其是赏罚分明,有功即兑,使得秦军战斗意志极强。
  虽说罗成的秦国所有军队加起来也仅五十万之众,可唐军前后几次征召、整编的兵马加起来也有五六十万,但却完全无法同比。
  在秦军的身上,总有着一股子激昂的精气神,这是唐军所欠缺的。
  “我觉得罗成堪比刘裕、慕容垂,或北周之宇文邕。”
  刘裕和慕容垂不用说,五胡十六国之后,南北朝时代最强的两个牛人,北慕容南刘裕,几乎都是横扫天下无对手之人。
  而北周的宇文邕也是个猛人,中原经历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的几百年动荡,能够重新一统,最大的功绩者应当说就是周武帝宇文邕,这位皇帝十分了得,被权臣叔父拥立后,忍辱负重几年,最后一举诛杀宇文护,然后改革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并改进府兵制,把军权从那些柱国、大都督们手里收回,他还灭佛,全面强盛周国,然后一举灭齐,若不是三十来岁就死了,哪有后来杨坚的什么事。
  “也许罗成突然战死在代北,或死于流矢,或亡于暴疾,这天下还能有变数,否则罗成将一统中原矣。”
  柴绍很悲观的道。
  “可秦国上下,铁板一块,尤其是秦军,虽出了刘武周、王君廓这样的大将谋反之事,可并没有影响到其整体,流矢、暴疾……”李世世摇头。
  是啊,把希望寄托在这种虚无漂渺的事情上,不也正说明了他们的绝望了吗?
  马邑郡城,善阳。
  秦皇率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城中的百姓听闻之后,不但没有半点慌张,甚至带着期盼。
  马邑守将王五召集城中军民,欲誓死抵抗,可大家反应了了。派去征召城中青壮上城协防,更是被百姓们紧闭大门吃了闭门羹。
  皇帝派出使者来到城下,向城中劝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