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2/1095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罗成的使者还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为了让窦建德打消疑虑,皇帝提出纳窦建德之女为昭容,这是九嫔第二位,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四妃和昭仪。
  这个提亲,倒不算过份,甚至在秦使看来,这是皇帝的仁慈,是对窦建德和夏军的一种保证。
  论年纪,皇帝也才不到三十岁,与红线的年纪很相配。
  可以说,秦国君臣为了能够解决河北问题,是费了很多脑筋的。
  窦建德有几分心动,又有几分不甘心。
  近十年的拼杀,才到了如今这一步,当初既然已经登基称帝,那么这路便难以回头,现在就这样拱手将河北让出,取下皇冠归秦,他不甘心。
  等见到唐朝使者唐俭后,窦建德归秦的心思更加动摇了。
  唐俭是李渊的元谋功臣,此人既不擅长统兵打仗,又不擅长政务,但他是最出色的说客,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为李渊不知道说服劝降过多少地方将领官员。
  甚至上次出使突厥,还成功的与颉利可汗达成了盟约。
  现在唐俭费尽周折来到河北,可是冒了很大的险的,关中与河北被秦军阻隔,唐俭一行是假装一支商队过来偷偷过来的,路上花了很多金银,甚至一度被秦军识破,损失了不少人手,但唐俭最后还是成功到达了乐寿城。
  唐俭向窦建德描绘了一个极好的联盟前景。
  唐、夏、突厥三军联盟,五十万大军伐秦,灭秦之后夏得河北、关外,唐得河东河南,突厥得漠南河套代北。
  三家共赢。
  唐俭还带来了唐皇李渊的提亲请求,希望为齐王迎娶夏公主红线,以结唐夏之好。
  “三家联军先破太原,则到时我唐主在关中长安,夏主在河北范阳,然后三家联军从太原发兵南下,到时三家联为一体,俯冲而下,直趋洛阳,罗成必败。”
  唐俭说三家联军先破定襄,然后入代北马邑,到时破太原,再联军帮窦建德攻下范阳给他,再联军下洛阳。
  三家五十万联军,前景非常好啊。
  这还没算上李渊在潼关武关的关河防线的十几万兵马呢。
  “只要三家联手,罗成再厉害,也必败!”唐俭说。
  良久。
  脚步声打断了窦建德的思绪。
  他抬头,发现女儿红线来了。
  红线公主入宫来,却依然穿着一身戎装,明光铠甲配上织金披风,手里抱着个凤翅盔。
  看到他这个样子,窦建德皱眉。
  “线娘,你整天这样成何体统?”
  “父皇,罗成曾说过一句话,巾帼不让须眉,他的妻子单氏和妾氏李氏等都曾经披甲上阵,立下不小军功。”
  窦建德摇头,也不跟女儿争论这个,“线娘啊,父皇召你来,是有一件事情想跟你商讨一下。”
  “是唐秦两家使者求亲之事吧?”
  窦建德点了点头,“想不到你已经听说了。”
  “女儿谁也不嫁,父皇要跟唐结盟或归附秦国,这是父亲的权力,但女儿却不想成为其中的筹码。”
  “你……”
  窦建德又叹惜了一声,“当初隋朝官兵抄家的时候,就你我在外,侥幸逃过一劫,却可惜你母亲兄弟等全都惨死,若是你娘还在,定也不会耽误你到如今,肯定早已经挑得好儿郎嫁了。”
  “父皇,别说这些。”
  红线制止父亲说起这些往事,“我对于父亲到底归附秦朝还是和李唐结盟都我意见,但女儿不希望父亲接受突厥人的册封。”
  唐俭前来,不但带来了李唐的求亲结盟请求,还一同带来了突厥颉利可汗给窦建德的册封。
  颉利可汗册封了李渊为定杨可汗,如今又来册封窦建德为平杨可汗。
  一个定杨一个平杨,其实意思都是平定隋朝杨氏之意,但本质都只是突厥的附藩小可汗,而且颉利对窦建德的要求跟李渊一样,河北打下的土地人口给窦建德,但钱帛女子要给他。
  “父皇,你可以争霸天下当天子,但不能去当突厥人的儿可汗!”红线对父亲说道。
  窦建德叹惜了一声,他岂又不知道颉利的心思,但李渊都能接受定杨可汗的封号,所图他又不知。
第850章
藩乱
  夏季的暖风吹过马邑城代国公府门前的树梢,叶子哗啦啦的响着。
  代国公府内,定襄道右都督指挥使、马邑太守、代国公刘武周正与原雁门道诸将校十余人济济一堂,杯筹交措。
  原义武左军使苑君璋,义武右军使高满政等一干将校,都是随刘武周当初马邑起事的兄弟,这几年他们虽说没有什么大作为,一直被杨义臣挡在太原之北,所据之地也一直就是马邑和雁门与楼烦三郡。
  但他这几年也不是干坐着。
  马邑起事之初,刘武周不过是隋马邑太守王仁恭麾下的一个鹰扬郎将,统领一千人马。可借着罗成的支持,他杀王仁恭起事,继而夺三郡,招兵买马,整训兵将,战功没多少,可北面得罗嗣业的马匹支持,后又得了不少突厥铁勒部众安置,实力也是渐强。
  坐在刘武周旁边的是他的妹夫苑君璋,他本是马邑豪强大户子弟,家中巨富,后来跟刘武周交好,刘武周将妹妹嫁与他,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苑君璋虽说是个豪强子弟,可却不识字,但人很聪明。他平素不太爱喝酒,可今天也灌了不少龙门飞将军,一张脸红光满满。
  他放下酒杯,“娘的,别个个个加官晋爵,咱们这些个兄弟倒是越混官越小了。”
  高满政便道,“可不,皇帝如今大加重用那些隋朝的旧贵族官员,大方豪爽的很,那萧瑀跟咱们打了几年,一归附,就授封国公拜宰相,你说他带着太原归附得封国公还罢了,可陈叔达之类的凭什么?”
  “还有王仁恭的儿子都授封了个侯爵,还授为郡丞了。”
  酒一喝多,这些人说话便越发的肆无忌惮了。
  今天本是刘武周的生日,所以邀请一众兄弟聚齐喝酒,这酒宴只有一干老兄弟。昨天刘武周就已经宴请了马邑城中一干官将,其中也有朝廷派来的郡丞、校尉等,但今天却只是私下小聚,没请那些人。
  都是自家人,说起话来便没多少顾忌,这一喝多,有些牢骚就忍不住了。
  而他们牢骚的根本,都是因为在年初的那轮诸道调整之中,原来的雁门道被并入了定襄道中,雁门道没有了,节度使也罢撤了。
  本来刘武周一干兄弟这几年,日子挺逍遥的,兵马越来越多,战力越来越强,可随着杨义臣一死,萧瑀献太原归附,河东一战而下。
  他们这些兄弟的地位也就不免尴尬起来,他们比不起北边定襄道的罗嗣业,罗嗣业是皇帝兄长,他麾下的兵将虽也不是皇帝嫡系,可晋王却是皇帝亲兄弟,自然其麾下的刘弘基殷开山侯君集等一干大将,也都得授了侯爵,个个都得赐飞鱼袍服。
  甚至在这次改道之后,定襄的两支兵马,也都很快被授与神捷左右军的军号,摇身一变变成了大秦的禁军,个个加官晋爵授勋不说,全军将士还都得了一笔不小的钱粮赏赐,分田分地的好不热闹。
  而反观他们,刘武周被撤去节度使后,改授为定襄道的右都督指挥使兼马邑太守,而义武两军,军号没变,却要精简整编为一个军,苑君璋本来是左军使兼雁门太守,高满政是右军使兼楼烦太守。
  这次苑君璋被授为涿郡太守,高满政则被授为上谷太守。
  很明显,两人这是被调离代北,同时转为文职,被夺兵权了。
  刘武周虽兼着马邑太守,可整编后的义武军,军使却是刘弘基,副军使从朝廷派来的,是尉迟亮,这位是皇帝的近卫将军出身,是皇帝心腹。
  更别说,在上次的授爵中,刘武周虽封了个代国公爵位,但苑君璋和高满政这义武军两大军使,却各只封了个开国伯爵位,其下面的一干将校,却更只有几人得了子男爵。
  这就更让他们不满了。
  凭什么啊?
  朝廷授爵,考虑各个方面,是综合考量。
  比如说刘武周其实没什么功绩,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杀了王仁恭夺下了代北三郡,没给定襄的嗣业扯后腿,让其能安心稳固定襄,剩下的,也就是稍牵制了下太原的隋军了。
  除此之外,他还有什么功绩呢。
  他率领的三郡,人口不过几十万,之前还得靠嗣业救济粮草,其部扩充到两军五万人马,可一战像样的仗都没打过。
  所以最后给刘武周封国公,那都是他占了个节度使的名头,至于他麾下的将校,没有功绩当然不可能封公封侯,给个伯爵都算是安抚了。
  但刘武周等人却不这么想的。
  他们只看到连后来归附的陈叔达等一干人都个个郡公县侯的,他们这些首义功臣却爵位官职不高,如今更是随着道郡调整,而降了官职。
  苑君璋等越说越过份,可刘武周却只是端着酒杯不说话。
  “大帅,要说咱们干脆也投突厥人算了。”苑君璋红着眼睛恶狠狠的道。
  突厥人眼下正围攻定襄罗思摩,本来在攻九原的罗嗣业回军救援,皇帝下旨让刘武周率军北上解围。
  “就是,趁着这整军还未完成,咱们带着兄弟伙北上捅罗嗣业一刀。”
  颉利可汗已经派人暗中过来劝降过几次,为了能够拉拢刘武周归附,他甚至开出了只要刘武周肯归附,便赠他狼头大纛,封他为南面可汗的承诺。
  甚至这次密使前来,都直接把一面银狼大纛带来了。
  银狼大纛、南面可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