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8/1095

  当年北魏起家代北,最早立都在马邑的平城,为防北方草原上的柔然人,所以特意在北疆边防设立了六大军镇,后来军镇还不断增加。
  最早时,这六镇是北魏性命攸关之所,因此对六镇十分看重,将士到六镇任官当兵,也极有前途,所以勋贵官吏豪强子弟争着去。可后来北魏一统北方,迁都中原洛阳,后来柔然人也没以前强悍,北疆六镇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慢慢的,六镇不受重视,去那里不是机会,反成了发配流放。
  最终六镇被边缘化,六镇将士得不到升迁机会,始终被排挤。
  六镇怨恨,最终便掀起了六镇大起义,那群六镇边将士兵,一举掀翻了北魏朝,后来六镇中出身的高欢、宇文泰等建立了东西魏,开创了北齐北周二朝。
  其中武川镇一系的宇文泰等人建立的西魏,最后还又建立了北周、隋两朝,历史上,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其祖父李虎也是武川镇军头。
  “你们长孙氏也是北魏皇族,所以说对此应当很清楚,当年若北魏拓拔氏不汉化,接纳汉人,联合魏赵的汉人士族豪强,也不会有一统北方的机会。在北魏之前,诸胡乱华,纷争不断,始终难以安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视北方汉人为敌,这才有了北方遍地坞堡的情况。”
  对罗成来说,团结大部份,打压敌对的小部份,这是必须的。
  如左才相这种见读书人就杀,张金称这种见富就劫,朱璨这种到处劫掠甚至吃人的这些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事的。
  为何历史上农民起义那么多,最后成功的也就刘邦和朱元璋呢,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军不知何为制度,不懂何为秩序,甚至连团结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天然的就把士族豪强地主官吏全都推到了对立面,这如何能赢呢。
  而刘邦和朱元璋虽起身草莽,却能做到立制度接纳各方,于是才能成事。
  “朕之前罢节度使,在各道新设三司六使,三权分开。朕知道有不少老兄弟不满,但许多人暂时还只是把这不满放在心里,老四也是个不满的人,这次正好借老四来立下威,老四是朕之亲兄弟,朕既然连他都能一撸到底,朕相信其它人也应当能明白到朕之决心。”
  “陛下,魏王不会因此想不开吧?”
  “不会的,他顶多会生气,也许还会骂骂咧咧,对朕说些不敬之语,但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平复情绪的,至于说记仇想不开,更不会了,等过了这茬,朕再让他出来任事就是。”
  不管存孝生气不生气,罗成还是愿意先拿这个兄弟来唱出戏的,相信有存孝这个榜样在,不管是嗣业还是刘武周又或是杜伏威等,都应当能明白皇帝的心意。
  不管高不高兴愿不愿意,各道三司六使的分权制度,必须要推行下去。
  “陛下辛苦了,朝廷之事这般费心。”
  罗成笑笑。
  “是啊,外面那些豪强枭雄,个个都想当皇帝,争的头破血流,拼上全部身家也在所不惜。可又有几人知道,这皇帝又岂是那么好当的。杨广当了十二年皇帝,可他营建的东都,还有文帝建的大兴,两座京师他加一起呆的时间都不到三分之一,其余时间都在巡视天下,一般人都说皇帝喜好巡游,是贪玩,是到处找美女,其实,李渊王世充这些人难道不清楚?皇帝的巡游根本不是因为玩乐。”
  “除了雁门之围以后,皇帝消沉怠政被宰相欺瞒,其实杨广以前每天都要阅读奏章到半夜,堪称宵衣旰食的典范。”
  杨广只能说是个昏君,不能说他是个庸君,更不能说他懒政贪玩享乐,他跟中晚唐那些喜欢打马球喜欢游猎什么都不管的皇帝根本不是一类人。
  “天下亿万百姓,万里山河,全靠陛下一人又如何忙的过来呢?”
  “所以说,皇帝需要任用贤人,倚靠宰相治国。朕已经召左仆射侯莫陈乂、右仆射杜如晦、中书侍郎房玄龄、门下侍郎魏征四位宰相前来洛阳了,现在又有萧瑀为门下侍郎,宰相有五个。不过朕觉得还是少了一些,还要再选拜三到四个宰相才好,这样群相执政,众正盈朝,朕也能轻松许多了。”
第844章
太极宫大火
  从昨天开始,李渊就没有离开过太极殿。
  被他寄以最大希望的次子世民兵败霍邑,五万大军尽没,连世民都被擒了。而紧接着秦军便势如破竹,在河东横扫,短短不过数天,半个河东的各郡尽相投附罗成。
  李存孝烧毁了蒲津大桥,然后分兵驻守潼关和同州,扼守这两个关中门户。但是存孝仅有三万兵马,加上从河东败撤回来的万把败兵,也不过四万。
  而与之相对的,却是罗成彻底吞并河南和河东两地,对他呈现了两面包夹之势。
  更何况,连武关也早丢了,如今李渊还得分兵驻防蓝田,防止秦军自东南杀入关中。
  各地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入太极宫中,几乎每一份都加盖着急报的符印。
  蓝田方面的淮安王李神通甚至是一日七八封急报,说武关方面秦军动作不断,正不断增兵,如今已经有起码五万以上的兵马汇集,随时可能杀入关中。
  潼关方面的李孝恭也奏急,说现在他以四万兵马,既要守潼关又要守同州,要守两个门户,实在是太难。
  尤其是潼关这个重中之重的门户,现在仅有三万人守,既要守黄河边的潼关新关城,还要守塬上汉代旧关,同时还得分兵守东南禁谷小道十二连城,兵力是捉襟见肘,尤其是接连两次大败,如今军心动摇,士气大跌。
  驻守同州的是李孝常,可他手中兵既少又弱,虽然蒲津大桥烧掉了,可秦军也在扫平河东后,开始在对岸的蒲坂集结,这里虽没桥了,可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是一个极好的渡口,秦军随时可能渡河来攻。
  “雪上加霜啊!”
  李渊不由的叹气连连,先是长子建成大败于弘农,紧接着次子大败于临汾,如今李唐已经把关外之地丢的一干二净了,手里唯一还能抽调的兵马,也就是陇右的柴绍军。
  李渊揉了揉有些酸疼的眼睛,在殿中继续踱步,他在那副平铺在殿中的巨大天下地图上踱着,希望能够找出一两个应敌之策。
  两名宦官小心翼翼的进来,将一迭最新的奏报放到皇帝的桌上,然后悄然退出。
  李渊看了眼这些文书,眼里带着一丝希翼。
  他走过去,拿起一封。
  结果打开一看,大失所望。
  这也是封坏消息,汉中西城郡土蛮邓世洛率土蛮起兵,斩杀了李渊派去的唐朝太守郡丞等官员,夺取了金川、安康两城,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西城郡是汉水上游,其下游紧邻的便是房陵郡,此前秦将单雄信已经攻夺了房陵,现在西城又不守,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再拿起一封奏报。
  永安王李孝基、右武卫大将军姜宝谊、总管王俭、吕珉率军攻朔方梁师都,遇伏兵败,全军尽没,一万余人马一个没回。
  看到这消息,李渊不由的身子晃了几下。
  李孝基死了,这还是大唐战死的第一个宗室郡王,之前庐江王李瑗和赵王李世民还只是被俘,现在永安王李孝基直接兵败战死了,两个总管一个大将军也没了。
  梁师都击败李孝基后,乘势攻灵武。
  而驻守灵武的云定兴,此时却率军北上至九原防御罗嗣业。
  “九原千万不要有坏消息了。”李渊心里暗暗祈求。
  再翻开一封。
  又是坏消息。
  巴东郡蛮族首领冉肇则见天下动乱,也杀官造反了。之前巴蜀各地归附关中朝廷,李渊便分派自己的亲信前往接任。
  这些新的刺史、县令等到任后,对李渊那是十分忠心,因为接连战事,关中钱粮急困,于是新到任巴蜀的这些刺史县令们,对于征收粮草兵员十分用心,百姓若是交不出,就要被锁拿鞭打。
  而冉肇则等这些蛮子,以前日子其实是挺逍遥的,隋朝对他们的政策还是较宽松的,只要你老实的效忠天子,朝廷对他们也没啥要求,每年进贡一些土产方物不搞事就可以了。
  可现在李渊派出的官员,因为要向长安那边送钱送粮还得送兵员,送各种物资,都恨不得刮地三尺。
  官府在编的汉民凑不够钱粮物资,那就连山里的土蛮也不放过。
  勒令他们缴纳钱粮,还要派出青壮运粮、打仗,土蛮稍有不从,就要被捉到府衙前枷号示众,这一举动,惹的土蛮们纷纷怨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
  于是便有了西城邓世汉、巴东冉肇则等土蛮的举事,也才有了他们登高一呼,从者如云。
  李唐在巴蜀一带,其实虽然名义上是统治了,可实际上没什么根基,之前李渊拥杨侑打隋朝旗号的时候还好点,可现在他自己当皇帝了,巴蜀也还是有不少人暗暗不服的,更别说如今李渊连吃败仗,而罗成又不断的给巴蜀的官员和士族豪强写信,各种许诺封官,亲军都尉府也加大力度在这边活动。
  于是乎,现在巴蜀这边就如断线的风筝一样,越来越脱离长安的控制了。
  “邓世洛、冉肇则,区区土蛮,也敢趁火打劫!”
  李渊怒骂。
  可骂完,李渊也无能为力,现在重心是关中,巴蜀那边有心无力。
  本来学希望从巴蜀抽调兵马来救援,现在看来是没希望了。
  他不由的把披在身上的大裘又紧了紧,连续两天不眠不休,他也已经吃不消了,本来就有婆婆面称号的李渊,脸上皱纹更多了,满脸的褶子,再加上已经花白的头发,真如一个老婆婆一般。
  若是没有建成的那场大败,说不定孝恭早就入了巴蜀,为他安定了西南,不使那边生乱,可以有稳定的钱粮运入关中供军。
  “迁都。”
  这个时候,李渊突然又想起了这个迁都的念头。
  只是汉中的南郑已经不适合了,南郑的下游邻居就是西城郡,南面不远就是巴东郡。如今两郡都已叛乱,汉中的南郑如何还能去。
  桌案上还有剩下的几道奏折,可李渊已经不敢去看了。
  “走水了!”
  突然有呼声自殿外不远传来,李渊嘴唇颤抖。
  他快步走到殿前,推开门。
  殿门推开,门外的夏风呼呼的吹进来,他惊愕的看到,太极宫的前朝正在漫天星空之下燃起冲天大火,火光迅速蔓延,很快就照亮了半个天空。
  太极宫里已经乱成一团,宿卫的禁军、侍卫们慌乱的跑来跑去,值班的宫女和宦官也在四处奔散,到处都是呼喊之声,有的喊着救火,有的去打水,有的则无头苍蝇一样的往宫外跑。
  “怎么会起火?”李渊站在殿前飞快的思绪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