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3/1095

  那夹在太行与大海、黄河之间的窦建德,就彻底的成了一只困兽,无路可走,只能坐以待毙了。
  此时的罗成,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河北这一地了,而是整个北方的大局势,甚至是整个天下的大局势。
  要统一天下,必先平定北方。
  而要平定北方,不仅仅是拿下洛阳或河北。
  现在既要抢占河南,又要扫平河北,对如今的秦军来说,也不是个简单的任务,短时间内估计也难以完成。
  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意外发生。
  正如不久前,河套的漠南节度使云定兴便率军归附了关中的李渊,榆林、五原、灵武诸郡,便也一下子全都倒向了李渊这边。
  这就是一个极让人不爽的意外,他使得李渊的关中北面无忧了。
  现在李渊正全力与陇右的薛仁杲决战,可从关中传回的情报却显示,薛仁杲继位之后,虽勇猛不减,可现在却被李渊李世民父子缠住了。
  薛仁杲东征关中,如今二十万大军却被李世民硬拖在了泾邠一带僵持不下。经验丰富的罗成,一眼就能看出薛仁杲现在势成骑虎,已经进退不得了。
  而这样僵持下去,最终无疑是薛仁杲最先崩溃的。
  毕竟就算是罗成,也不敢说能够供应二十万兵马,在前线敌方坚城之下久攻不下。一旦粮草供应不及,则薛仁杲兵再多也只有败的更快的结果。
  一旦李世民打赢这一仗,那么关中的李渊就将再无后顾之忧了,到时灭掉薛家,夺下陇右,以关中那独特的四塞优势,李渊势必东出争夺天下。
  现在河东的中部南部之地,都是由萧瑀和杨义臣控制,这二人则又是听令于长安朝廷的,一旦李渊解决了陇右薛家,到时必然派兵进驻河东,那时,这太原只怕就要落入李渊控制,罗成再想夺,会更麻烦。
  “李渊?”
  刘武周没有料到,皇帝不打窦建德而要先打太原,最终的原因,居然是要防关中的李渊。
  “李渊跟李密有何区别,我觉得李渊还不如李密呢,陛下将李渊如此看重,是过于高看他了吧?”
  “李密北邙山一败,就兵将消散,再无复起之心。而李渊呢,他从江都能带着骁果军一路回到关中,这可不仅仅是运气好。而且李渊先前已经败于薛举一次,损兵数万,可结果呢,李渊溃了吗?没有,相反,他很快就又派兵与薛展开大战,甚至这一次,还死死的顶住了薛仁杲,还让薛仁杲陷入极艰难的境地,这充分的说明,李渊不简单,我们再怎么重视他,其实都不为过。”
  “必须趁着李渊现在主力还在跟薛仁杲僵持不下之机,把河东太原给硬打下来。只要我们夺下太原,就再不用担忧关中的李渊了。”
  “可是,放着窦建德不打,不好吧?”
  “窦建德不过是冢中枯骨,不必理会他,待我们拿下太原,他便再无机会了。”罗成摆摆手。
第812章
改天换地
  李密出洛口仓城,一行数十人由裴行俨派出二百人护送,先在洛水乘船入黄河,然后顺流而下在东郡的白马渡登岸。
  上了岸,便算是完全进入了秦军地盘。
  码头上,李密感受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气氛。
  春天的时候,李密还曾率大军在这里围白马城,阻击夏王窦建德,那时的白马城附近的白马渡,就是战场,遍地兵马,沟壕无数。
  附近村庄集市也全空无一人。
  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村庄皆是废墟,田地长满杂草。
  可才半年而已,在这个深秋时节,白马渡口居然一片忙碌,无数的船只来往,带来一船船的百姓,还有许许多多的商货。
  码头上装船卸船的人多是青壮,但这些人脸上满是喜悦之情,并非麻木,也没有菜色。
  再往前,曾经在魏夏两军鏖战下几乎被摧毁的白马城,此时居然又已经恢复了生机。城池修复了,城外先前魏军建的那堵土围子,现在居然就成了白马城的关城墙。
  秦人在白马城原来的城墙外,新建了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四个关城,几乎就是把白马城扩大了一倍有余,之前魏军修来围困夏军的土墙,秦人经过加固后变成了外关城墙,并在外关城墙上开了几座外关门,同时还把原来城墙上的瓮城,拆毁移到了外关城门外。
  还引入了活水绕着外关城,又引水穿过白马城,使得城中居然有条小运河可通航行船运货载粮。
  而城外不远,能看到一座座充满生机的村庄。
  道路上,往来人不断,许多人都是推着车赶着牛马,或者干脆肩挑背扛。
  “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纳粮卖粮的,今年秋天还算天气好,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都丰收了。”
  按大秦的天子诏令,现在全面推行两税制,不以丁为纳征基本,而是以田地多少和家庭财产多少,然后纳户税和地税,户税按家庭财力分九等,地税则按田亩纳税,其中田地又分为上中下三等田各有差额。
  与此同时,现在是统一天下的战时,所以朝廷又特别下令,实行和籴制,但凡百姓所收之粮,除纳租税外,再给百姓留下足够的口粮后,其余的粮食统一由官府籴买,禁私人粮商收购。
  这个和籴是为保证粮食安全,也为便于朝廷全局调度,支援各地恢复生产,以及前线供军。
  两税是分夏秋两季征收,也就是在夏秋收获之后征收,现在正是秋收之后,百姓都忙着把粮食交给下乡收粮的胥吏粮使,当然,公粮有官府下乡收,而卖粮,则需要百姓把粮自己送到各县、乡的粮站去。
  而白马城这里路上的这些挑粮百姓,其实是把官府给他们预留的口粮中拿出些多余的,来这里卖。
  这种小额量的粮食买卖,官府并不禁止。
  “还有余粮可卖?”
  李密有些惊讶了,在他想来,如今各方争雄,粮食重中之重,能给百姓留够口粮都不错了,岂还会有多余的。
  “官府给百姓留的口粮份额都是比较充足的,不管一家几个大人几个小孩,皆是按大人口粮来留,所以多少都会有些宽裕的,百姓拿这粮来卖了,换成钱,可以买些需要的东西。”
  在白马城只休息了一晚,便继续前行。
  一路上,李密更是惊叹不已,之前他撤出四郡时,让手下毁掉四郡的城镇村庄,填掉水井,塞掉运河,断掉桥梁,可现在走在这里,道路通畅平坦,运河也是通畅,一座座村庄分布在平原之上,充满生机。
  田里,刚收获过的田地里,依然还有不少农夫在田里。
  “那是在秋种。”
  秋收过后,有些地还会种一茬,有种麦的,也有种些萝卜之类的。
  越往东行,便会发现这边越有生机。
  尤其是进了齐郡后,发现这边更是热闹,就算是洛阳那边,都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简直是两个世界。
  连李密的许多手下,也不由的发问,为何会有这么大差别呢?
  “皆因我齐郡百姓这几年并无太大负担,尤其是天子登基以来,更是如此。其它地方,只知压榨百姓,从百姓手里征取钱粮,还大肆征召民夫服役,百姓既苦于役,又苦于租赋。尤其是他们大多还推行摊逃法,上面给下面县乡村定额,如一村本百户,若逃了一户,剩下九十九户便要加摊这户逃人的租赋夫役。若是逃了十户,便是剩下九十人加摊十户的,一旦百户逃了一半,那等于剩下的人就要加摊一倍的赋税。”
  中原许多地方百姓,饱受战乱贼匪之苦,而租赋又重,役情又苦,于是许多人被迫逃亡,一逃亡,剩下的百姓更苦,自然最终也只得不断逃亡,恶性循环。
  相反之下,为何齐郡会没这种情况?
  一来齐郡这边,近几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战事,再来地方上的贼匪征剿的厉害,一般贼匪也不敢流窜过来做乱,至于府兵郡兵乡勇虽不少,可军纪较严,扰民害民的情况少。
  此外,这里也并没有加征和摊逃这种事,尤其是如今,不再实租庸调税制,而是实行两税制后,百姓负担其实反而大大降低。
  “皇帝如何养军呢?”李密问出了一个很困扰他的问题。
  不管是谁,爱民也好,残暴也好,终究得养军,养军就得钱粮。罗成轻赋薄役,他如何养军的?
  “有工商之税,有专卖之税,另有屯田。”
  说来很简单,但这条路子其它各路都没能实现,现如今也只有秦军一家在推行。推行两税,基础还是在于均田的推行,罗成的二次均田,使得他治下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情况减少,而将大量无地百姓安置往关外均田授地,也让齐鲁这边人多地狭的情况大为改善,另一方面,又大量将原本隶属于皇家、官府的田地拿出来授给百姓,也使得自耕农增加。
  没有匪乱兵乱,百姓便能安心耕种,土地不会抛荒。没有重赋苦役,百姓也不会逃亡。而工商之税征收,其实跟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对商人豪强贵族们有影响,可影响不到百姓,而且这点税对那些人也影响不大,在如今局势下,没有几个商人会因为这点税,逃离安稳的秦地。
  更别说,罗成还有军屯之策。
  百姓农闲之时,修路筑城、兴修水利,皇帝罗成也特别下令,对这些百姓不是免费役使,而是招募那些闲人或穷人,给他们钱粮。
  “做役还有钱粮?官府又哪来的这笔钱粮呢?”李密更惊。
第813章
罗成不怕吗?
  “两税法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些役钱,役钱折入了两税,所以百姓完两税后不须再服免费之役,官府也有专门的钱粮,可用于雇人做役。平时衙门的差役,也都是雇佣,有专门的役钱,而修路筑城兴修水利这些,还有上级道郡各级的专门拔款。”
  李密张大着嘴,感觉听天书似的,以前从没有听说哪朝哪代哪位皇帝,推行这样的政策啊。
  他心里总觉得这些政策不靠谱,可是现在一路走来,看着这山东道诸郡的热闹,又知道这些是事实。
  心里不愿承认。
  可偏偏越靠近河南的郡县,便越不如靠近东莱的郡县。
  这个结果,让李密心里十分挫败,简直比他在北邙山大败还让他挫败。
  罗成一个武夫,一个铁匠出身的武夫,居然不但马上打天下比他厉害,如今这治天下,居然也比他厉害,这怎么不让人受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