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5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6/1095

  小二低头一看,桌上黄澄澄的十枚大钱,不由的脸上乐开了花。这可不比扬州白钱,甚至比文皇帝的五铢肉好还要好呢。
  这是由元帅府铸造发行的新钱,名为开元通宝,比起开皇五铢和大业白钱,质量更好。这种钱一千枚,重六斤四两。
  每枚刚好重一钱,同时十枚开元通宝平列起来,就刚好一尺。
  十枚重一两,一枚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
  这种新钱因为含铜量高,所以深受关外百姓的喜爱。
  因为钱币上面不再是写的五铢,而是由罗成亲笔书写的开元通宝四个字,于是这钱便不再是五铢钱,而是通宝钱。
  另外帅府还发行了银质开元通宝和金质开元通宝,也在流通之列。但银通宝和金通宝都比铜通宝大的多,也重的多,一枚银通宝重一两,金通宝也重一两,都不是按传统的称重计价,而是直接在钱币上标明了面值。
  一枚银通宝折铜通宝五千,一枚金通宝折银通宝两枚,折铜通宝一万枚。
  金银通宝都不是纯金银,而是掺杂了些铜在内,实际上比原本的金银折铜价要高一些,但因为铸造精美,再加上有官府背书,能以金银通宝面值缴税纳钱,所以商人们也愿意使用。
  毕竟不用称量不用剪切,那么使用起来更方便,而金银币都不是光面,有浮雕绘图,金币的正面是开元通宝、一两,直钱十千这样的字样,背面是龙纹。银币正面也是开元通宝,一两,直钱五千,背面则是虎纹。
  而金银币的边侧上全是齿纹,避免被人刮削,只要没有刮削便按面值使用,如有刮削,则要称量使用,便贬值了。
  另一方面,帅府也下令,严禁刮削甚至是融铸金银币行为,违者定罪。
  不过因为这种金银币的面额比实际的称量要值钱,倒也不用担心有人用融铸铜钱铸铜器这样的方式毁币牟利。
  不过发行金银币的后面,其实也是安东道的一些无奈。
  因为如今安东道的商业还是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安东道又收工商税,民间百姓消费也较大,朝廷还要供军养兵,一方面搞一些工程之类的,也都是以雇佣形式招募百姓做事,取代以前无休止的征役,这也需要更多货币。
  而辽东本身绢帛产的就少,至于钱币,中原朝廷也一直都是钱紧,于是无奈之下,如今安东道不但钱帛兼行,而且还开始推出了金银币,以减轻大额交易时的不便,缓解一些钱荒的困难。
  毕竟钱荒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的不便,还会极大的打击商业市场,并限制百姓的消费,这无疑会对安东道官府的财税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一面推出了金银币以缓解钱荒,一面是禁毁钱币,另一方面则又收民间的各种旧币兑现新币,把旧币拿去重新融铸。
  同时规定,禁百姓家中藏钱超过十贯。超过十贯的交易,必须用绢布或金银,不得用铜。
  同时又严禁钱币外流到关外去。
  多种措施齐下,现在安东的钱荒稍缓解了点,那位中原商人来到安东,便是先把自己携带的钱到安东官府设立的银行先兑换钱币,把带来的各种五铢钱,肉好、白钱、绢帛等先去统一兑换,不但可以兑换成金银、绢帛,甚至可以直接兑换成银票钱票。
  只要是在安东道境内,都可以凭这种记名的银票钱票到各郡县的银行分行里兑现,甚至可以直接当成钱来使用,不过交易时要到银行去办一个手续而已。
  但这也比以前直接携带着许多钱币方便的多,虽要付一点保管费手续费,但商人们也还是很愿意的,并把这种钱票称为飞钱。
  “有意思,屠黄龙,这背后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啊,看来这位年轻的大帅确实有问鼎天下之志啊。”
  这位商人对几位同伴小声的道。
  另一位则道,“咱们往来这辽东几年,看着这里一点点的起来的,如今的这里,确实远超中原,起码这里更安定,我觉得这位屠黄龙的罗帅,将来可能便是赤帝天子啊。”
  “传说当年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刘邦是赤帝子,秦皇是白帝子,所以赤帝子斩白帝子,表明汉当灭秦。现在罗成斩黄龙,又改军服为红色,难道也是这赤帝斩黄帝?”
  另一个商人则道,“周为木德,所以隋为火德,火生木,而火生土,五德相生,前者必助后者成长,先人之德必助后人之德,所以这位罗帅应当是选土德才对,而土之色为黄啊,怎么反而成了斩黄龙,改红色呢?”
  “所以说嘛,这什么屠龙之说肯定只是传说故事而已,真实的应当是这位罗帅因五德相生,所以隋火生土,土为黄,故为黄龙府,又名升龙府嘛。”
第718章
必杀此老贼
  此时,被外间传说为屠龙勇士的罗成,却正望着一封封从关内传回来的情报而陷入沉思。
  局势正在生变。
  不过真正让他陷入沉思的并不是如今天下有十二个皇帝。
  让人表情严肃的是接连两个坏消息,一是范阳府尹薛世雄被杀,二是河北安抚使李景战死。
  薛世雄死了,让罗成很郁闷,本来他一直派人在与薛世雄联系,就是为了能够争取这位大将倒入他的阵营,一开始薛世雄还有些犹豫,后来总算是罗成的一封封信打动说服了他,最终决定易帜。
  而当时堵在范阳与安东之间的北平都督独孤篡也表示愿意易帜,这真是让人兴奋的消息。
  独孤篡镇守的北平都督府,坐拥北平、渔阳、安乐三郡,控制着入关最重要的临渝关、卢龙塞、无终寨、密云城、燕乐城这几座长城要塞,他的归附,对于罗成入关来说极为重要。
  可谁能想到,罗成都已经准备入关了,独孤篡却耍了他一道。
  他不但杀了罗成的使者,还跑去范阳,把薛世雄及其长子薛万述都给杀了,还夺了范阳府,收了范阳兵。
  现在独孤篡不但拥有北平渔阳燕乐三郡,还夺了范阳府,并趁机把博陵郡也控制在手,麾下足有三万多兵马。
  而窦建德占据了河北大半部,拥九郡,在河间郡称帝建夏国。
  王须拔占据着上谷,魏刀儿占据恒山。
  李景战死后,还有些旧部死守着赵郡。
  现在整个河北,就剩下了这四家势力,其中窦建德实力最强,其次便是范阳府的独孤篡。
  李景的旧部在苦苦支撑,随时可能被夏军围灭。
  魏刀儿主要势力在河东,在河北只有一个恒山郡。
  罗成可以暂时不用去管魏刀儿和王须拔,他们据守在太行山一带,并没有挡到罗成入关的路,现在最麻烦的就是独孤篡和窦建德。
  一个挡住了长城关隘,一个则阻塞了河北南下之路。
  偏偏两人都实力强劲。
  窦建德明显很聪明,他在夺取河间之后,居然暗里跟独孤篡达成了一个互不侵犯协议。窦建德不去攻范阳博陵,独孤篡也不南下征讨河间。
  他们两人明显是把关外的罗成当成了大敌,不想给罗成南下的机会。
  如今独孤篡一心守着长城,防止罗成出关。
  窦建德也趁此机会,全力攻打赵郡的李景残部。
  “必杀独孤老贼!”罗成恨声道。
  之前罗成没急着挥师入关,一来就是因为独孤篡当时表示出愿意归附的意思,二来忠武军也确实还没做好入关准备。
  所以罗成一边加紧准备,一面派人不断跟独孤篡和薛世雄联系,希望不战而和。
  可谁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独孤篡还真是让他罗成刮目相看。
  放下这封情报,罗成拿起另一封情报。
  却是嗣业那边送来的,说最近他与云定兴的交流不是很好,那位漠南节度使虽然被罗成兄弟看不起,卖女求荣,然后又杀外甥求荣的奸人,但这家伙现在态度摇摆不定,一副坐地起价的态度。
  可偏偏现在罗成他们还不能忽略他,因为他据有河套之地,若是嗣业南下,他必然会威胁到嗣业的后路,若是这王八蛋再引突厥人来,则更麻烦。
  现在偏偏有情报显示,皇帝已经疯了,什么昏招都用了出来。
  不但派人去漠北招突厥人南下,甚至派人去向西突厥求援,意图借突厥之兵来对付河东代北的嗣业和刘武周。
  甚至现在漠南归附的突厥诸部,也有些在蠢蠢欲动,嗣业不得不软禁了义成公主,可如此一来,也引得不少突厥人不满。
  因此现在嗣业不得不全心放在定襄内部的这些突厥人这里,暂时无力南下。
  而代北的刘武周,虽夺了三郡,但是杨义臣和萧瑀封锁了太原北面的通道,同时,代北上次刚经历了突厥人劫掠,因此如今还没恢复过来,二十多万张嘴,秋收后却还不够自己吃的粮草,刘武周现在连军粮都不够,他又是杀王仁恭起兵,不少马邑军将也是对他暗暗不服。
  所以现在也是焦头烂额,一面得兑现承诺放粮救济百姓,一面又得镇慑安抚部下兵将,欲南下,可独立一军又不是杨义臣、萧瑀对手,尤其是缺粮。
  罗成身为一员沙场老将,很清楚一场战争并不是简单的说打就打这样的。
  他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兵马动员,还有粮草调动,军械辎重的筹备,甚至还得征召民夫,所有的事情总结起来。
  就是得有钱有粮,还得有兵有人。
  代北现在军心不稳,刘武周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南下强攻太原,他缺钱少粮,更不敢出兵。他不断的派人向嗣业和罗成求取钱粮,增派援兵。
  可罗成这个时候,哪里顾的上他。
  他得先解决掉渊氏,起码得先拿下扶余川,重创渊氏后,然后迫他谈判,以打促和,把渊氏打痛,让他不敢轻易再想小心思,也要打的他没有能力对罗成造成大威胁。
  毕竟渊氏现在手里还有起码三百万人口,有十万兵马,能动员起二三十万之兵,若罗成不收拾他先,就这样南下,这后院可就太危险了。
  好消息是杜伏威在江南顶住了压力,杨广到现在还没有派兵过江,只不过如今江南局势也乱,沈法兴趁杜伏威全力防备骁果军南下之际,趁机而起,连夺余杭、会稽数郡,这本来应当是杜伏威可以夺取的地方。
  而左才相和林士弘也各占据了江南西道数郡之地,杜伏威反倒是给他们做了嫁衣裳,他挡了骁果军南下,却让他们可以安心在后面攻城掠地,称帝建国。
  远在安南的罗艺来信罗成,告诉他北上计划也遇到了点困难。
  首先是林邑国在这个时候进犯袭扰,然后是岭南的宁长真、冯盎、高法澄、冼宝彻等这些地方豪酋,也都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互相攻伐,这导致如今罗艺想北上中原,却无路可走。
  而占据回中原陆路要道的始安郡,也就是桂林之地,却由忠于朝廷的李袭志坚守,这人对于隋室十分忠心,不管谁来攻打劝降,都不理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6/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