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5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6/1095

  “陛下,罗艺依然称病不朝,罗嗣业也不肯去陇右。”
  皇帝脸色非常难看,“罗艺说病了,罗嗣业又为何不去陇右?”
  “陛下,罗嗣业说最近阴山下屡有突厥人袭扰,因此暂时无法离开。”
  这个答复显然无法让皇帝满意,“朕已经决意将定襄节度府和马邑都督府合二为一,已经下旨让王仁恭接任统领代北边防,就算有突厥犯边,也与罗嗣业无关,再下旨催促。”
  这时尚书左仆射萧瑀奏言,“陛下,如今的事情已经非常明显了,罗家叔侄这是拥兵自重,下一步说不定就是要谋乱。陛下以往待罗家叔侄太过恩宠,使得他们骄横无比。罗艺居然敢劫杀朝廷宰相,而罗嗣业也拒不听调,他们分明就是倚仗手中之兵权。”
  虽然萧瑀复相,有罗成在后面助力,可这位向来耿直忠正,一码归一码。
  此时他毫不留情的向皇帝建议,“请陛下立即下诏,即刻罢夺罗艺安南道镇海军节度使之职,罢罗成安东道忠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嗣业定襄道宣武军节度使之职,罢罗贵山东道威武军节度副使之职,派使者前去宣旨,并将他们带回江都问罪。”
  他的态度,就是朝廷绝不能向罗家妥协低头,要不然开了这头,以后还得了。
  黄门侍郎李渊这个时候心里很不安,如果任皇帝和宰相们把罗家搞倒,那作为罗家姻亲的李渊,就将立即失去一个强力后援,罗家手握四镇,这可是最强的地方助力。甚至,若罗家倒下,他也极可能受牵连,轻则罢相,重则可能又要被打入冷宫。
  “陛下,臣以为萧仆射此言不妥。宇文述之死,虽有其幸存属下指证罗艺杀人,可这只是一面之辞,若不加详细调查,就此下结论,只怕有些太过草率。再者,就算罗艺真杀人,那罪者也只罗艺一人,并不涉及罗成罗嗣业等。若是陛下以此为由,便要罢几位边将功臣之职,甚至要抓他们来问罪,只怕会适得其反,甚至逼他们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来护儿这时也为罗成兄弟求情。
  “陛下,李相之言极是,若是操之过急,只怕适得其反啊。”
  萧瑀却是不肯退让,他指责李渊和来护儿为罗成开脱说情,“陛下,罗家叔侄兄弟几个,确实曾于国有大功,可陛下也因此酬赏他们,现在罗家人不思忠君报国,却想拥兵自重,甚至威胁朝廷,这是绝不容姑息的。”
  “陛下,此次事件,更充分的说明了形势的可怕。罗家现在坐拥四镇,手握十余万兵马,若真等他们反了,那就来不及了。还请陛下立即下旨收回罗家兵权,将他们召回京,就算到时查明宇文述一案与他们无关,也可趁此机会收他们之兵权,否则,后患无穷。”
  萧瑀坚决力主收罗家兵权,而李渊和来护儿则认为这样搞,会可能逼反罗成。
  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到了一点,那就是现在罗家实力太强了,坐拥四镇,拥兵十余万。尤其是罗成,能征善战,其所领的安东镇又与如今的山东镇隔海相望,连成一片。
  萧瑀说的好,现在罗成是没反,可拥有了这么强横的实力,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反呢,他若真要反,若让他做足准备,到时想拦都拦不住,国家的安危,总不能寄托于幻想罗成的忠心吧。
  萧瑀又道,“臣自请前往太原坐镇,督促王仁恭前去接任定襄道兵马。并请陛下让荣国公去东莱,接掌山东威武军兵权。”
  罗艺远在安南,所以暂时还不会危及到朝廷,就算真反,他实力不强,而且也距中原遥远,但是不怕。
  但必须得防着罗成和罗嗣业、罗贵父子三个。
  安东的罗成最强,所以先不动他。为保中原安稳,两个宰相亲自去安稳局势,一个坐镇太原,一个坐镇彭城。
  “若顺利,自然可收回定襄、山东两镇兵权,则罗成虽在关外兵强马壮,但亦孤军无援,必不敢胡来。若罗嗣业和罗贵反,两位宰相坐镇太原和彭城,也可组织兵马拦截防御,不让叛军长驱直入。”
  萧瑀话中已经对未来形势做了最坏的预估,已经不仅仅是想着下旨收兵权,而还想着万一罗家反了,朝廷如何反制。
  来护儿这时道,“萧仆射的策略不错,但还是不要把事情弄太僵。臣以为,陛下可以下诏,升罗嗣业左骁卫大将军,并调罗嗣业回御前统领骁果军。再下诏,授封张须陀为左翊卫大将军,入朝为兵部侍郎。授封罗贵为银青光禄大夫,入朝为礼部侍郎。”
  来护儿就没萧瑀那般激进直接,而是留了一线。若罗嗣业罗贵他们愿意入朝,那自然是最好,既可顺利拿回两镇兵权,同时他们入京后,罗成一来孤立,二来也将投鼠忌器。
  总之,只要罗家不反,那朝廷没必要把事情做绝,因当慢慢来。
  若是皇帝不高兴给罗家升官,那等这次危机过去,随时还可以再给罗家人来个明升暗降,给个虚衔闲职挂起来就好。
  可萧瑀还是认为来护儿此举是在纵容。
  “如陛下再纵容,只怕罗家父子会更加跋扈!”
  “此前罗成便敢擅杀节度副使段达,如今罗艺又劫杀宰相宇文述,他们无视王法国纲,自恃手中握有兵权,于国曾立过些许战功,于是便目无法纪,嚣张跋扈。如陛下不严惩罗家父子,那么此先例一开,以后各镇节帅都如此拥兵自重,陛下和朝廷还何以号令天下?”
  皇帝一面觉得萧瑀说的很有道理,若是姑息纵容,不但会有极坏的影响,而且以后罗家更难制。可另一面来护儿说的也有道理,削藩不是不行,但若是太急了,又恐会逼反罗家。
  一时他左右为难。
  既想趁机削藩收四镇之兵权,又恐罗家反了,一时骑虎难下,犹豫不决。
第692章
迁都南京
  江都宫,御苑。
  杨广忧心忡忡的对萧后道,“如果罗嗣业和罗贵不肯交出定襄、山东两镇兵权,只怕要开战了。”
  刚刚干掉四奸贼,重新临朝听政的皇帝,现在才发现,原来大隋已经如此虚弱不堪,天下居然乱到了这个地步。
  以前什么都不知道,倒也活在美梦之中。现在清醒了,也没人敢再蒙骗他了,但真当天下各地的真实情况奏报到他面前时,他又惊惧恐慌了。
  这天下号称拥众十万以上的反王,已经有十几个了,甚至有好几个都直接称帝了,而朝廷地方的官员兵将居然拿他们没办法。
  更别说那些多则万人少则几千数百的贼匪,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如今严重威胁着朝廷的是河南的李密,三败王世充,围攻洛阳。
  河北的窦建德和王须拔、卢明月,差不多是三分河北,官军已经完全不在优了。好多郡,官军都是只能龟缩在一些郡城、军府之中,而叛军占郡县乡。
  河东、山南、江南,到处都是叛军,贼匪。
  西北的吐谷浑还复国了,而西域的西突厥如今又强盛起来,屡屡犯边。
  萧瑀此前奏请皇帝御驾回京,可回哪个京?
  洛阳现在被李密围着打,兴洛仓被李密占了,黎阳仓被窦建德占了。现在山东威武军,又有反叛的可能,洛阳根本就回不去。运河被叛军堵劫,荥阳和虎牢也还在叛军手里。皇帝怎么回去?
  那去西京?
  西京大兴现在倒还算安稳,可陇右也在闹兵变叛乱,吐谷浑又已复国,更别提西突厥还在进犯河西。
  大兴城一样前景不好,更别提四处兵乱后,大兴城无法得到关东的漕粮补给。
  没有粮食,仅靠关中平原,根本无法借给西京。
  “陛下只要任用忠贤,这天下必然能重归太平。”萧后安慰皇帝道。
  杨广叹声。
  本以为杀了裴世矩等人,这朝堂就清净了,这天下也就太平了,可现在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一团糟糕。
  洛阳回不去,西京呆不下,就连这江都只怕也不安全了。
  万一罗家真反了,那罗成率部南下,只怕将长驱而至。
  “皇后,朕意欲渡江去丹阳。”
  “去丹阳?”皇后不解这个时候,皇帝为何有这种念头。
  “江都无险可守,一旦罗成不肯听诏,若是他起兵,只怕一时难挡。朕须做好万全准备,朕准备过江,去丹阳,恢复金陵,以金陵为大隋南京。”
  金陵有长江之险,还可以依托淮河屏藩,作为缓冲。
  再者江南,尤其是大江南岸的这数郡,还是比较富裕的,产粮大区。万一局势不可收拾,那也还能求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先保全下来,再徐图反攻。
  “陛下,局势已经到如此地步了吗?”
  “这是做最坏的打算,朕重用裴蕴虞士基裴世矩罗艺罗成这些人,本以为他们没有根基,非关陇军阀,也非山东士族,料能好掌握些,可谁知道,这些人,人心更恶。”
  内心里,杨广还是不愿妥协的。
  姑息罗家,那只会让事情变的更坏。
  现在强硬削藩,或许会引起战争,但这种可能也就是一对半一对,若是罗成不敢反,那么朝廷堵赢了,则可能为他重振大隋带来希望。
  “陛下,臣妾只是一妇人,但想要提醒陛下,此事切勿操之过急,罗家一门功臣,若是陛下处置不当,只怕真会后患无穷。”
  皇后提醒皇帝,削藩虽是必须,可也得注意手段,否则若让罗成得了理,他到时起兵便有名。
  而若是朝廷能够处置的好,罗成若是找不到正当的理由,他要造反,只怕也未必手下军镇郡县的官将兵民都会跟着他。
  “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四镇之军将取代罗家四帅。”
  这是相当厉害的一招,不能把四镇都当成是敌人来对待,你若把他们都当敌人,那他们就真的全是敌人了。
  哪怕要削藩,那只要削四帅就好,慢慢来,一步步来。
  ……
  丹阳郡,江宁城。
  一队骁果军护送着一位天使到来。
  “皇帝诏令,丹阳太守杜伏威接诏!”
  不久前才因平贼有功而升任了丹阳太守的杜伏威一身铁甲,把天使请到堂上。
  天使宣读诏书完毕,笑着对杜伏威道,“恭喜杜使君,如今要称你一声杜帅了。”刚刚宣读的诏书中,皇帝下诏,以杜伏威平乱有功为由,特下诏嘉奖,授封他为江南道安抚使。
  手捧着诏令的杜伏威面上微微带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6/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